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岛对丝藻属Antithamnion Nageli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丝藻属由Nageli,C.1847年建立,分布于地中海、大西洋和太平洋。已报道的约有45种。近年来Wollaston等根据藻体小枝及腺细胞等特征,将原属于对丝藻属的一些种类移至凝对丝藻属Antithamnionella中。  相似文献   

2.
凝对丝藻属系Lele 1922年建立,分布于欧洲沿海、大西洋、太平洋及南非洲等地。已报道的有10余种。我们调查了青岛产的本属标本有3种,即短枝凝对丝藻(Antithamnionella breviramosa(Dawson)woll.ex Wom.& Bail.);蠕虫凝对丝藻(A.spirographidis(Schiffner)Woll.)和凝对丝藻(A.sarniensis Lyle)。本属为我国首次记录。 凝对丝藻属藻体玫瑰红色,直立或从匍匐基部生长直立枝。主轴单列,无皮层,每  相似文献   

3.
赵雄飞 《海洋与湖沼》1995,26(4):431-438
于1985年4月在浙江省泰顺县乌岩岭采集到淡水红藻标本。根据该藻藻体小、单轴真分枝丝状、有纹孔连结、生殖为单孢子和果孢子等特征,以及它具有有性生殖方法、在生活史中出现三个不同形态的植物体、无产孢丝和匍匐丝、有环带形色素体和蛋白核等特征,鉴定为淡水红藻的新属新种──粒丝藻属粒丝藻GranufilumrivularisZhaogen.et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温州师范学院内。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西沙群岛的海产蓝藻中,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的种类相当丰富。作者在本文第1部分已报道了其中十一个种,在此基础上,本文报道该科的十六个种,隶于六属,全部为西沙群岛地区新记录。其中除艳绿颤藻Oscicillatoria laetevirens Crouan、中附鞘丝藻L. nordgaardii wille和粘状水鞘藻Hydrocoleum cantharidosmum (Motagne) Gomont等三种已有报道外,其余十三种,即:细丝螺旋藻Spirulina tenerrima Kuetzing、短丝颤藻Oscillatoria brevis Kuetzing、凿形颤藻O. subuliformis Kuetzing、钢色颤藻O.chalybea Mertens、庞氏颤藻Bonnemaisonii Crouan、墨绿颤藻O.nigro- viridis Thwaites、珊瑚颤藻O.Corallinae (Kuetzing) Gomont、刷状席藻Phormidium penicillatum Gomont、短直鞘丝藻Lyngbya kuetzingii Schmidle、基附鞘丝藻L. infixa Fremy、杆状鞘丝藻L. baculum Gomont、半丰满鞘丝藻L.semiplena (C. Agardh)J. Agardh和水栖裂须藻Schizothrix lacustris A. Braun等为我国海产蓝藻的新记录。各种的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绒扇藻属(Avrainvillea)藻体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洋,尤其盛产于珊瑚礁上。因此,该属种类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海区的限制。绒扇藻属的主要特征是藻体深绿色,褐绿色或黑褐色,基部是由假根状丝体相互交织,构成固着器,固着在礁石上。叶柄单生或具有多次分裂。叶片单个或多个,形状不一,多数为扇形,长圆形,肾形到扁压。藻体不钙化,通常黄色或褐色。二叉状分枝,基部常常缢缩,似念珠状或念珠状。皮层丝体无明显分化或具假皮层。关于绒扇藻属海藻的分类研究,至今为止,已发现23个种。  相似文献   

6.
对海南省三亚湾及邻近海域的主要生态系统的真光层水域、珊瑚礁、红树林、海藻垫生态系统中的海洋蓝藻的种类、分布和季节变化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共采集和分离了11属24种蓝藻。结果表明,三亚湾海域真光层水域主要以来自外海的外源性海洋蓝藻束毛藻为主要优势群落,其次有共生蓝藻胞内植生藻Richelia intracelluu-laris和单细胞蓝藻集胞藻属Synechocystis,其中束毛藻主要在南海季风转换期和西南季风控制期的3—8月为主,而蓝藻胞内植生藻的硅藻根管藻共生体主要出现在8—10月的另一季风转换期。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蓝藻呈多样性分布,有集胞藻属、鱼腥藻属Anabaena、念珠藻属Nostoc、眉藻属Catothrix、颤藻属Oscillatoria和鞘丝藻属Lyngbya,它们主要在3月下旬至8月生物量较高,束毛藻也是珊瑚礁生态系中蓝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树林生态系统中蓝藻主要以颤藻为主要优势种,其次是鞘丝藻也占重要的比例,在4—10月底都有较高的生物量,它们主要分布在0—5cm深的表土层,其次在红树的根际、气生根和幼苗的茎叶表面都有分布。海洋近岸微型海藻垫中,有些群落主要以颤藻属和鞘丝藻属为主,有些微藻垫以眉藻属为主要优势属种,蓝藻种群随季节的变化有明显的演替。  相似文献   

7.
根据1957~1987年期间采自浙江和福建沿岸的仙菜科海藻标本,初步鉴定有7属14种。分两次报道,首先报道其中的5屑7种:复羽多孢藻Pleonosporiumvenustissimum、日本对丝藻Antithamnionnipponicum和卡洛绢丝藻Callithamnioncallophyllidicola为我国首次较全面描述和绘图记录;赫勒对丝藻Antithamnionhubbsii为浙、闽海域首次报道;而如下三个种纵胞藻Centrocerasclavulatum、日本凋毛藻Griffithsiajaponica和对公藻Antithammioncruciatum在浙、闽海区早有报道。  相似文献   

8.
钙扇藻属(Udotea)植物广为分布于热带海洋,特别盛产于珊瑚礁上。绝大多数种类的分布具有很大的海区局限性,例如,一般的大西洋种类(除了个别例外)不产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区,反过来也一样。与它们的广泛热带分布相反,对其分类研究工作做的却很少。自从1911年Gepp等对这个属进行了系统分类,报道了15种;六十几年来,只增添了一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还没有任何藻类工作者对这属的系统分类进行研究。除Gepp等报道了它们的内部结构以外,其他藻类工作者仅简略地描述了外部形态和一些藻丝的情况。 1957年和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派调查组到我国西沙群岛进行海藻调查时,采集了113号标本。经过我们的初步分析研究,西沙群岛的钙扇藻属的区系是非常丰富的。本文所报道的六个新种,仅只是西沙群岛钙扇藻区系的一部分。所用标本,包括模式标本都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从1964年开始,我们对山西、河北、内蒙古及宁夏等地区的双星藻科植物进行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资料,经整理其中有14个新种和3个新变种,分隶于双星藻属、拟双星藻属、转板藻属和水绵属。本文即报道这些种类。 全部新种和新变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标本室。 1. 宁夏双星藻(新种)(图版Ⅰ:1)  相似文献   

10.
绒扇藻属(Avrainvillea)藻体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洋,尤其盛产于珊瑚礁上。因此,该属种类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海区的限制。绒扇藻属的主要特征是藻体深绿色,褐绿色或黑褐色,基部是由假根状丝体相互交织,构成固着器,固着在礁石上。叶柄单生或具有多次分裂。叶片单个或多个,形状不一,多数为扇形,长圆形,肾形到扁压。藻体不钙化,通常黄色或褐色。二叉状分枝,基部常常缢缩,似念珠状或念珠状。皮层丝体无明显分化或具假皮层。关于绒扇藻属海藻的分类研究,至今为止,已发现23个种。 关于中国绒扇藻属的研究,最早是C.K.Tseng(曾呈奎)于1938年在“海南岛海产绿藻研究Ⅱ”中首次报道了两种绒扇藻,即直立绒扇藻Avrainvillea erecta (Berkeley) A. Gepp et E.S.Gepp和裂片绒扇藻A.lacerata J. Agardh,而后在1983年,在曾呈奎主编的《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一书中,报道了上述种类,并将其产地扩大到西沙群岛。1991年,陆保仁等在“南沙群岛海区的褐藻和绿藻研究I”中,第三次报道了裂片绒扇藻,将其产地扩大到南沙群岛。最近,作者在研究中国绒扇藻属的标本时,除了己经报道的两种外,又发现该属的1个新种(西沙绒扇藻Avrainvillea xishaensis Tseng, Dong et Lu sp. nov.)和3个新记录[模糊绒扇藻A.obscura (C.Agardh)J. Agardh,和氏绒扇藻A.hollenbergii Trono,群栖绒扇藻A.amadelpha (Montagne)A. Gepp et E.S. Gepp。至今共发现了6个种,其标本均存放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1.
30株海洋绿藻的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 11属 (小球藻属、绿囊藻属、微绿球藻属、海绿球藻属、卵胞藻属、原球藻属、咸胞藻属、杜氏藻属、裂丝藻属、塔胞藻属和衣藻属 )的 30株海洋绿藻进行特定条件下的一次性培养 ,在指数生长末期收获 ,进行了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2 1株海洋绿藻的总脂含量超过干重的10 % ,达 11.6 1%~ 34.4 9% ,其它 9株在 4 .2 5%~ 9.4 8%之间 ,绿藻的 16碳和 18碳脂肪酸最为丰富 ,有着含量较高的 16∶ 0、16∶ (n- 3)、18∶ 2 (n- 6 )和 18∶ 3(n- 3)脂肪酸。两株小球藻 (C95,C97)的2 0∶ 5(n- 3)脂肪酸含量较高 ,分别为 2 0 .8%和 2 6 .1%。另一株小球藻 (C10 2 )和两株裂丝藻 (C19和C2 0 ) EPA含量居中 ,分别为 8.0 % ,6 .0 %和 8.1%。其它藻株一般只含有少量的 2 0∶ 5(n- 3)和 2 2∶ 6 (n- 3)或不含 2 2∶ 6 (n- 3)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真丝藻属Eudesme J.AG. (Chordariales, Phaeophyt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丝藻属Eudesme是J.Agandh于1880年(J.Agardh 1880,p.29)建立的。其主要特征为:次生基部由直立初生中央轴及假根状丝体组成;初生中央轴由几个丝体束构成;假根状丝体则由中央丝体的基部产生;中央轴多管状,合轴分枝,由纵向排列的丝体组成,排列比较疏松;内皮层细胞从中央轴横向长出,稍网状排列;同化丝由内皮层末端细胞产生,不分枝,有密集的载色体;毛透明,从生长点或皮层丝体的基部产生;单室孢子囊无柄或在皮层丝体上有柄。 中国真丝藻,仅Lu Baoren和C.K. Tseng(1983)在“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中对Eudesme virescens(Cam.)J.Ag.作过描述外,未见其他更详细的报道。经过最近几年本文作者的研究发现中国真丝藻共有4种,除了Eudesme virescens(Cam.)J.Ag.外,另外还有黄海真丝藻Eudesme huanghaiensis Ding et Lu、青岛真丝藻 Eudesme qingdaoensis Ding et Lu和山东真丝藻Eudesme shandongensis Ding et Lu3种。  相似文献   

13.
真丝藻属Eudesme是J .Agardh于 1880年 (J.Agardh 1880 ,p .2 9)建立的。其主要特征为 :次生基部由直立初生中央轴及假根状丝体组成 ;初生中央轴由几个丝体束构成 ;假根状丝体则由中央丝体的基部产生 ;中央轴多管状 ,合轴分枝 ,由纵向排列的丝体组成 ,排列比较疏松 ;内皮层细胞  相似文献   

14.
螺旋藻属于蓝藻门、颤藻目、螺旋藻属。在世界上已定名记录的有30余种,目前最有开发价值的螺旋藻有两种,即钝顶螺旋藻和巨大螺旋藻。螺旋藻繁殖快、高光效、适应性强。藻体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丝体,无鞘、圆柱形,呈疏松或紧密的有规则的螺旋状弯曲。细胞或丝体顶部不尖细、横壁常不明显,不收缩或有收缩,顶端细胞圆形,外壁不增厚。多数种的藻丝由短圆柱形细胞组成,丝长50~250微米,宽3~8微米,细胞内有气泡,上浮性好。繁殖方式以细胞不断横分裂增加藻丝长度或藻丝断裂增多数量。3~5  相似文献   

15.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一样,历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我们坚决支持我国政府一再声明的这一严正立场。 西沙群岛红藻的研究始于樊恭炬和王永川(1974)发表的“我国西沙群岛海藻的研究I.殖丝藻属”。文中把世界上分布较广的暖水性海藻Liagora farinosa Lamx移至一新建立的殖丝藻属,名为Ganonema farinose (Lamx.) Fan et Wang.1975年,樊恭炬等在同一题目的第二篇“Ⅱ.海索面科(红藻门)的一些新种及新纪录”中报告了以下各种: 中国粉枝藻 Liagora sinensis Fan, Wang et Pan 鼓苞粉枝藻 L. setchellii Yamada 纤细粉枝藻 L. filiformis Fan et Li 单轴殖丝藻 Ganonema pinnatiramosa ( Yamada) Fan et Wang 疣枝果丝藻 Trichogloeopsis hawaiiana Abbott et Doty 1976年,张峻甫和夏邦美在“中国江蓠属海藻的分类研究”一文中报告了西沙群岛产的弓江蓠Gracilaria artcuata Zanard.和凤尾菜G. eucheumoides Harv.两种经济海藻。 根据上述三个报告,连同记载在待刊稿上的17种,西沙群岛的红藻迄今所知者共有25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于1957、1958、1975和1976年先后四次派出调查队到我国西沙群岛进行海藻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为了弄清这一岛群的资源情况、海藻种类和区系组成性质并进而探讨与邻近地区海藻区系的亲缘关系等。我们正在对部分红藻进行研究,所得结果将陆续整理发表。 本文报告了下列六种红藻,其中的三种为西沙群岛的新纪录,包括一种为我国新纪录。一种系新种,绝大部分为罕见的红藻。  相似文献   

16.
有节珊瑚藻为藻体直立部有钙化的节间(intergenicula)和不钙化的节(genicula)分化的一大类珊瑚藻,过去均属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近几年来则较普遍地采纳Adey和Johansen(1972, 1976)的系统,即根据藻体内相邻藻丝间次生孔状连结的有无,节部由单列、多列或分生组织的细胞组成等特点而将有节珊瑚藻分置于三个亚科,即叉节藻亚科Amphiroideae Johansen 、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 (Aresch.) Fosl.和隐节藻亚科Metagoniolithoideae Johanen。 自1866年以来;中、外藻类学者对我国有节珊瑚藻的报道较多,迄今约有28种左右。 已报道的种类虽较多,但多半是名录式的,或仅是一般外部形态和简单内部结构的描述,有的仅局限于极少数调查、采集地区。对这些种类作较细致的形态解剖学方面的研究和报道是很不够的,难免错误的鉴定。有些记录,在未获得较完整的资料和产地标本(或检查原标本)前,是难以确认的。 我们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1949-1984年及曾呈奎教授在1933-1941年采集现存放于该所植物标本室的有节珊瑚藻标本,对它们的形态解剖及产地分布作了较为详细和系统的研究。本文探讨了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 (Aresch.) Fosl.的5属8种,其中唇孢藻 Cheilosporum jungermannioides Rupr.己报道于台湾(濑川宗吉,194ld, 1956),无柄珊瑚藻 Corallina sessilis Yendo 和蹄形叉珊藻粗短变型 Janiaungulata Yendo f. brevior Yendo 己报道于香港(Lee, K. Y., 1965),红叉珊藻 Jania rubens ( L.) Lamx. 为本文首次报道,粗节波氏藻 Bossiella cretacea (P. et R.)Johansen 、粗叉珊藻 Jania crassa Lamx.、边孢藻 Marginisporum crassissimum (Yendo)Ganesan 和异边孢藻 Marginisporum aberrans (Yendo) Johansen et Chihara ,曾由本文作者在“Common Seaweeds of China”(1983)中首次作了扼要的报道及外形图示。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水质的响应。于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间在全湖设置了8个样点,每月对各样点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并对浮游植物进行属类鉴定与密度统计,分析了浮游植物的优势属、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周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抚仙湖共有浮游植物7门67属,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有绝对优势,为36属,其次是硅藻13属,蓝藻10属,甲藻3属,隐藻和裸藻各2属,金藻1属。周年内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月变化明显,为26.31—218.45×10~4cells/L,年平均为118.07×10~4cells/L;空间分布上,南北区浮游植物年平均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南区蓝藻密度显著高于北区(P0.05),而金藻密度显著低于北区(P0.05)。全年优势类群共5门10属,分别为转板藻属(Mougeotia)、四角藻属(Tetraedron)、栅藻属(Scenedesmus)、空星藻属(Coelastrum)、小环藻属(Cyclotella)、脆杆藻属(Fragilaria)、伪鱼腥藻属(Pseudanabaena)、蓝纤维藻属(Dactylococcopsis)、锥囊藻属(Dinobryon)和隐藻属(Cryptomona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74—3.32,平均值2.65;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43—0.88,平均值0.65。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细胞密度3项指标对水质进行了生物评价,抚仙湖水质为轻污染、贫中营养类型。  相似文献   

18.
1990年以来,采用多因子正交试验方法,对悬浮生长的条斑紫菜膨大藻丝即孢子囊技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研究。通过细胞工程方法,建立悬浮培养的膨大藻丝无性系,并使该无性系长年大量繁殖。经过对膨大藻丝的生长发育调控,可使膨大藻丝适时,大量放散壳孢子。  相似文献   

19.
于2009年6月对海南岛红树林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红树林区水体浮游植物以硅藻门种类为主,主要优势种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颤藻(Oscillatoria sp.),同时出现多种裸藻、绿藻和甲藻。本次调查共鉴定到浮游植物46属97种(包括变种),其中硅藻门25属59种,绿藻门9属18种,蓝藻门7属10种,裸藻门2属4种,甲藻门5属5种,金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0.29~1.96×10~6) cells/L,平均为8.85×10~5cells/L。浮游植物的组成和结构表明红树林区水质较好,但新英港、三亚河、彩桥等红树林区,水体质量有下降的可能,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我国沿海岸采集的褐藻门(Phaeopyta)短毛藻科(Elachistaceae)短毛藻属(Elachista Duby)海藻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发现2个新种,即长海短毛藻E. changhaiensis Luan et Ding sp.nov.和暗色短毛藻E.fusca Luan et Ding sp.nov.。文中对此2个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特征描述,并对新种提供了相应的英语特征描述,以及较完整的其他分类学信息,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长海短毛藻藻体黄褐色,长同化丝直径7~22μm,多室囊长95~150μm,由23~38个小室组成;短同化丝长200~350μm,由11~24个细胞组成。暗色短毛藻藻体暗褐色,长同化丝直径8~14μm,多室囊分枝,长75~150μm,由27~39个小室组成;短同化丝着生于长同化丝的基部,长0.13~0.33mm,由5~13个细胞组成。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