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渤海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渤海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调查共获得276种底栖动物,其中腔肠动物9种,多毛类115种,软体动物75种,甲壳类59种,棘皮动物12种和脊索动物6种。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平均分别为22.76g/m~2和343个/m~2。生物量组成中主要是软体动物,平均为13.37g/m~2,占总生物量的58.7%。栖息密度组成中主要是甲壳类,平均为132个/m~2,占总栖息密度的38.6%。  相似文献   

2.
大亚湾红树林区底相大型动物的群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吴启泉  郑凤武 《台湾海峡》1992,11(2):161-166
本文据1987~1989年实地调查资料,研究了大亚湾红树林区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结果表明,分布于湾顶5种红树林内的底栖生物70种,主要由多毛类(23种)、软体动物(23种)、甲壳动物(12种)和星虫动物(8种)组成;平均生物量219.77g/m~2,平均栖息密度281个/m~2;在数量上以软体动物的腹足类占优势。文中应用群落结构指数进行分析,并与九龙江口的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莱州湾2009年夏季(8月)、秋季(10月)及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4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资料为基础,对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探讨了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4个航次中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72种,其中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122种,软体动物46种,甲壳动物64种,棘皮动物18种,鱼类9种,其他类13种。调查海域平均丰度为(1102.56 ± 216.32) ind./m2, 多毛类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平均生物量为(28.16 ± 8.45) g/m2,软体动物占据优势。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低值区位于莱州湾西部黄河口邻近海域,高值区位于渤海中部海域。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高,秋季其次,春季最低。多毛类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lata)、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紫壳阿文蛤(Alvenius ojianus)等是莱州湾调查海域的优势种。通过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发现,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类出现小型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林俊辉  郑凤武 《台湾海峡》2007,26(2):281-288
本文用2001-2002年泉州湾及其附近海域综合调查中获得的底栖多毛类资料,探讨该海域多毛类的组成、数量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该海域多毛类68种,多数属亚热带海区常见种,其中双鳃内卷齿蚕为主要的优势种.多毛类年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6个/m^2和1.11 g/m^2,数量分布不均匀,下洋附近海域为主要的高栖息密度和高生物量区.沉积物类型显著影响多毛类的数量分布,而底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中美海洋沉积作用联合研究”1980年6月和1981年8月及11月三个航次调查所获底栖动物样品中的多毛类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多毛类不仅种数多,出现频率高,而且在数量分布上有其特点。本文就124°E以西20个站以箱式取样器采得的垂直分层和定量样品(经0.5mm孔目过筛)中多毛类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平面分布、垂直分布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北部)多毛类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根据我们于1983年5月—1984年5月在台湾海峡(北起闽江口,南至金门岛,东到121°E)底栖生物调查的资料,对该海域底栖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研究。我们共鉴定43科201种多毛类,对其中的132种在我国不同海域的分布进行了比较;全年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2.1g/m~2和38个/m~2。闽江入海径流对本海域的多毛类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主要以线虫、桡足类、双壳类、多毛类和动吻5个类群对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水平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航次平均,渤海小型底栖动物年生物量为(干重)0.404g/(m2·a);1998年9~10月和1999年4~5月2个航次中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水平分布主要表现为渤海中东部和海峡口站位的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站位,但在1999年航次,海峡口靠近海岸的站位生物量下降,位于莱洲湾B1站位生物量明显上升.依据小型底栖动物的年生产力P=9B,估算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生产力为(干重)3.636g/(m2·a).还对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与世界其他海域的进行了比较,认为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数值与其他海域生物量的数值接近,但略偏低.就不同学者研究所得的线虫平均个体干重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1957年中苏海洋生物考察队在黄海(包括渤海,以下同此)采到大量的无脊椎动物标本,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由作者及B. B. 赫列勃维奇研究。1957年的标本主要采自潮间带(100个以上的采集点),部分是在青岛,烟台和天津塘沽的潮下带(53个站)采到的,其中一部分是定量取样,因此,对有些种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可以进行一些讨论。我们研究的标本除了上述所采的以外,还有1957一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黄海北部采集的标本(大约在140个站中都采到多毛类环节动物);和自1950年以来在黄海沿岸采到的标本(主要是在潮间带);以及1958 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苏联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莫基叶弗斯基等共同在青岛和大连潮间带所收集的标本。作者研究了上述大量标本,不仅初步阐明了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种的组成和地理分布,同时对生态学也进行了一些描述。 作者在此瑾向所有参加采集调查工作的同志致以衷心的谢意。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的研究工作是在苏联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进行的。沙蚕科是由B. B. 赫列勃维奇和吴宝玲鉴定,其他均由乌沙科夫和吴宝玲鉴定。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游走亚纲我们一共报告了种和亚种112个,其中12个是新种。种的描述见作者等发表的和尚待发表的论文。本文所报告的仅是多毛类环节动物在潮间带和潮下带分布的一般特征及简要叙述动物地理组成上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9.
九龙江口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的生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1987年2、5、8、11月的调查资料,研究了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生态。结果表明,该区共有底栖动物172种,主要由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组成,以近岸广盐性种类占优势。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48.03g/m~2和311个/m~2,以甲壳动物占优势;数量的季节变化显著;中潮区数量较大。潮汐、盐度和沉积物是影响本区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环节动物多毛纲是大型底栖生物重要类群,对其生物多样性和区系分类的研究,有助于分析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之前我国底栖多毛类的多样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黄海等局部海域。现系统整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未包含三沙海域)底栖多毛类的物种名录,并计算了分类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东海最高,达93.23;渤海最低,为90.56。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渤海最高,达277.83;东海最低,仅210.45。科级和种级的相似性系数表明,科级水平上4个海域间的相似性均较高,种级水平上渤海和黄海的相似性最高,达0.486;渤海和南海的相似性最低,仅0.128,表明4个海域的底栖多毛类有明显的区系分类差异。通过分析底栖多毛类生物在中国近海的分类多样性差异,初步探讨中国海底栖多毛类的动物区系,以期加深对我国底栖多毛类多样性的认识,为中国海多毛类的多样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丁永敏 《海洋科学》1987,11(1):48-51
本文以大连海洋渔业公司1953年以来的统计资料和其它资料为依据,分析论述了黄海牙鲆资源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牙鲆的分布与洄游,并提出了增殖黄海牙鲆资源的几条途径:1.进行人工放流以增殖资源;2.开展幼鱼放流;3.以增殖黄海北部渔场资源为主,兼顾全局;4.应充分重视牙鲆在鲽鲆类中恢复能力较强的特点,发掘其增殖潜力。  相似文献   

12.
黑潮流速流量的分布、变化及其与地形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管秉贤 《海洋与湖沼》1964,6(3):229-251
黑潮为北太平洋西部最主要的海流,它流径琉球群岛西侧的部分,构成了中国黄东海环流系统的主干。我国近海区域的水文特征以及海流、水团的分布、变化等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这部分黑潮的影响。因此,研究这部分黑潮,不仅对阐明黑潮本身的动力结构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阐明中国近海的海况变化并从而建立比较可靠的预报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海流研究中广泛地采用了Fourier方法,本文尝试用位势理论及象方法,从所解决的问题来看,后者有较广的应用范围,而且求解过程简捷、严密。 文中简捷地给出了无限深度的风海流的解,而且首次求出了有限深度情况中的普遍解。本文还研究了近岸处的风海流。对任意风胁强的情况给出了无限深度与有限深度时所述问题的解。在K.Hidaka的带状风系假定下,解的形式比K.Hidaka的解简单得  相似文献   

14.
海州湾岸滩演变过程和泥沙流动向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海岸是海与陆这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滨海地带呈现出来的海岸地貌,是地质构造和海平面变化、波浪潮流等海水动力以及河流诸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的运动和变化,促使了岸滩的演变.海州湾是濒临黄海的一个开敞海湾,海州湾海岸是基沿--砂质海岸与淤泥质海岸的交汇地带.  相似文献   

15.
在模拟昆承湖水流流场的基础上,模拟化学需氧量(CODMn)在湖水中的扩散情况;同时,利用昆承湖实测资料和水质的浓度场计算结果,得到其枯季环境容量.可以看出,昆承湖的流速较小,且方向由西北流向东南,可能是受长江径流和湖底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征影响;从昆承湖的CODMn浓度实测值和计算值中,可以看出小于其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这将进一步为实现常熟市湖泊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态状况的持续改善与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实测资料为依据,统计分析了风暴潮灾、风暴潮、登陆台风、天文高潮等与月相的关系。统计资料表明,登陆台风和台风风暴潮发生在大(小)潮期的次数相对较多,略大于平均数,但它们与月相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它们相对于月相的分布大致上是随机的,如果台风在天文大潮期间登陆,台风引起的暴潮与天文潮叠加后成灾的概率明显增大,但也不一定成灾;成了灾的,往往是风暴潮峰值适逢当日的天文高潮所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笔者在调研与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东方Tun属分鱼种以至不同部位的毒性强弱,讨论了河豚毒的性质,毒力及中毒机理与防治方法,同时也对河豚毒的药用价值与利用作了较简明的介绍,最后作者尚对东方Tun属分类学,中毒防治及河豚药物开发利用研究提出了一些意义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盐度及饵料对马粪海胆幼体生长发育及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马粪海胆为研究对象 ,对其成熟卵的受精率与受精卵的孵化过程以及其浮游幼体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盐度在 2 7~ 35间的受精率可达95 %左右 ,最适盐度为 31,受精率可达 10 0 % ,盐度高于 35或低于 2 7受精率都将明显下降 ;以角毛藻作为马粪海胆浮游幼体的饵料效果最好 ,成活率可达 6 0 % ,体长可达 76 9μm ;早期投饵密度为 10 4 cell/mL ,后期投饵密度为 8× 10 4 cell/mL ;三角褐指藻饵料效果略差于角毛藻 ,扁藻适宜作为马粪海胆浮游幼体后期饵料。  相似文献   

19.
冲绳海槽北段的重磁场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1992年之前,国内对冲绳海槽的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槽的中部和南部,而对其北段的调查研究工作却很少。根据实测的重磁异常,较深入地分析了海槽北段的地球物理场特征,构造活动地壳结构及应力状态,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北段同样具有强烈的地壳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渤海湾海水中不同Hg浓度对生物的某些毒性效应,本文采用室内示踪养殖法,探讨了海水中不同浓度的Hg对浮游硅藻类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n Bohl的生长和累积、排出~(203)Hg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