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辽吉下二台群、呼兰群中昌图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近,在辽北—吉中下二台群、呼兰群中,发现了奥陶纪昌图动物群。昌图动物群与早寒武世清河镇动物群有密切的演化关系,化石得10属14种(其中3新属、9新种、2未定种)。昌图动物群的发现,对地层时代,奥陶纪生物地层,以及中朝扳块北侧构造地层地体地质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广西北部兴安县高尚镇金子山剖面下石炭统鹿寨组底部,新发现了长身贝类腕足化石,包括1新种、1个相似种、6个未定种和2个属种未定类型。这些长身贝类以Productellidae和Productidae科的分子为主,另有少量Echinoconchidae和Monticuliferidae科的分子。这些长身贝类全部属于生活在静水环境中的薄壳类型,无一与华南同期地层中已知类型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条件对腕足动物群属种的控制。在鹿寨组底部发现的长身贝类以及近年在桂林南边村和黔南睦化剖面腕足动物群的发现显示出华南台缘斜坡―盆地相区杜内阶中的腕足动物群具有极高的属种分异度,不但有大量见于世界其他地方同期动物群中的分子,也包含有不少原本认为只在维宪阶或更高层位出现的类型或全新的类型,说明华南台缘斜坡―盆地相区不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腕足动物群之间存在密切的生物地理区系联系,而且华南台缘斜坡―盆地相区是杜内期腕足动物起源和辐射演化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许多属种可能是在这里起源,并迁移扩散到其他地方。  相似文献   

3.
浙江西部晚奥陶世五峰期沉积及奥陶系—志留系的分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西部晚奥陶世五峰期沉积包括三种相:(一)笔石页岩相:由二部分组成,上部堰口组有笔石Diplograptus bohemicus带及三叶虫Dalmanitina sp.,下部于潜组有四个笔石带:(4)Paraorthograptus yuqianensis,(3)Climacograptus venstus,(2)Dicellograptus szechuanensis,(1)Pseudoclimacograptus anhuiensis(二)混合相:上部为文昌组,下部为长坞组,(三)壳灰岩相:上部为文昌组,下部为三巨山组,有Taeniolites,Proheliolites等。本区的Dalmanitina-Hirnantia层出露清楚,且Da·和H·与Diplograptus bohemicus共生,时代属晚奥陶世晚期。关于奥陶系—志留系界线:(1)笔石相,划在Diplograptus,bohemicus带与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带之间。(2)笔石相—壳相(腕足动物群),划在Diplograptus bohemicus带之顶与含Eospirifer动物群层位的底之间。(3)壳相—壳相(腕足动物群),划在含Dalmanitina-Hirnantia动物群层位之顶与含Eospirifer动物群层位的底之间。  相似文献   

4.
我省在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普查勘探工作中采集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这里记述了化石双壳类1新科、16新属、5新亚属、30新种和1未定种,包括滇东早奥陶世红石崖组4新属。差齿蛤属Zadimerodia,板齿蛤属Taselasmodum,芒部蛤属Mangbuina,差壳蛤属Baidiostraca; 滇东早泥盆世晚期坡脚组2新属: 爪齿蛤属Trionychodia,异肌蛤属Zaidiomysia; 三叠纪8新属、3新亚属: 瘤齿蛤属Phymodonucula,滇栗蛤属Dianucula,非栗蛤亚属Menucula,蝶蛤亚属Oceanopieris,锯齿蛤属Bapristodia,半月蛤属Hemimenion,牛海扇属Bupecten,印支  相似文献   

5.
牛圈沟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岑家湾台地的北缘,化石埋藏在泥河湾组的河湖相堆积中,年代约1.4 Ma。2016年,在面积约2 m2的化石透镜体内出土了123件哺乳动物化石。牛圈沟动物群的成员有:犬科未定种、猛犸象属未定种、马属未定种、泥河湾披毛犀、布氏真枝角鹿、中国羚羊、麝牛族未定种和古中华野牛,其中马属动物为优势类群。形态学研究显示,牛圈沟的真马体型中等、肢骨纤细,未见于泥河湾动物群(狭义);真枝角鹿与麋鹿下颌骨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颊齿较宽;另外,在泥河湾盆地首次发现了带完整颊齿列的麝牛族下颌骨。埋藏学分析表明,骨骼风化程度极浅,可能形成于同一次死亡事件;食肉动物消费和水流搬运是主要的埋藏因素,并由此导致了骨骼部位的保存偏差。牛圈沟地点的发现丰富了岑家湾台地的早更新世生物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6.
川西北二叠系栖霞组小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舟  张廷山  蓝光志 《现代地质》2011,25(5):987-994
川西北广元旺苍王家沟剖面二叠系栖霞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由14属27种组成(含比较种、亚种而不含未定种),其中Globivalvulina属及Palaeotextularidae科的物种分异度最高,合计约占总种数的50%。在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Globivalvulina组合,作为识别该区二叠纪最大海进时期的标志性动物群。通过对该剖面栖霞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四川盆地二叠纪有孔虫的资料,而且为川西北王家沟剖面栖霞组与华南其他地区同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更多生物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云南西部施甸地区中泥盆世四射珊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增吉 《地质论评》1986,32(6):596-600
本文描述的四射珊瑚采自云南省西部施甸地区中泥盆世马鹿塘组及何元寨组。描述了马鹿塘组珊瑚5属5种,2个未定种,并建立1个珊瑚组合:Metrionaxon yunnanense-Neaxon inopinata组合,包括Metrionaxon yunnanense sp.nov.,M.sinense sp.nov.,Neason inopinata(Prantl),Neaxon sp.,Metriophyllum gracile Schluter,Barrandeophyllum?sp.,Amplexocarinia yunnanensisn sp.nov.等。该组合的时代为中泥盆世早期(Eife lian)。描述了何元寨组1属,1个亚种:Peripaedium planum planumBirenheide.本组时代为中泥盆世晚期。这一珊瑚动物群与我国华南区珊瑚动物群截然不同,而与欧洲珊瑚动物群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8.
江苏东台廉贻地区大湾组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1979年,在东台县廉贻公社张岳庄村边的荻3井2747—2827.5米井段钻遇一套灰岩地层,在岩芯中,陈永祥首次发现三叶虫和腕足类化石,古生物组确定该段地层为大湾组。我们对该井段的岩芯和岩屑进行了系统分析,获得了多种化石。其中大湾组牙形刺14属16种(包括4个未定种),三叶虫5属5种(包括1个未定种),腕足类5属,腹足类2属,  相似文献   

9.
金陵山一带发现的晚石炭世纺锤虫类计有8属15种,其中新种3个,未定种3个,可称为Sphaeroschwagerina-Pseudofusulina动物群,与新疆柯坪地区康克林组Pseudoschwagerina带的下两个亚带对比。  相似文献   

10.
伟齿蛤化石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晚三叠世非常繁盛的伟齿蛤类是一种奇特的双壳类软体动物 ,以其个体巨大、壳壁厚实 (骨骼/躯体比率高 )、铰板厚重、铰齿粗壮且强烈突出、铰齿变化大而著称。但以往发现的这类化石主要为内核和印模 ,因此迄今对伟齿蛤类的了解还十分贫乏 ,其属种分类混乱 ,生态与演化关系不清 ,是双壳纲目前研究最薄弱的科之一。文中评述了伟齿蛤类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指出中国长江源区新发现的伟齿蛤化石保存完好数量丰富 ,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目前世界上最完备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福建省建阳县虞墩剖面所采集的腕足动物化石,共获6属5种,2个未定种,其中Paracrurithyris pygmaea,Tethyochonetes quadrata和Acosarina minuta在虞墩剖面为首次报道。综合化石时代分布和区域对比,将该动物群的时代确定为晚二叠世长兴期,含该动物群的地层为大隆组,而非文笔山组或泉上组。通过对该腕足动物群的古生态分析,并结合该套地层的沉积特征,判断沉积环境为温暖条件下的浅海相。  相似文献   

12.
西藏申扎地区下泥盆统达尔东组珊瑚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描述了采自藏北申扎地区下泥盆统达尔东组的部分珊瑚类化石。其中,皱纹珊瑚7属5种(含1新种Hunanaxonia xizangensis sp.nov.)及2个未定种;床板珊瑚形珊瑚4属4种,含2个新种(Pachycanalicula sparcula sp.nov.,Paraheliolites zakangensis sp.nov.)。这些珊瑚化石的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本区早泥盆世珊瑚动物群的共生组合、演化以及珊瑚的古生物地理区系。  相似文献   

13.
重庆万州盐井沟是中国南方最经典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之一,因化石数量众多、种类多样和完整度极高而著名,但目前重庆万州盐井沟动物群已报道的猪科动物化石仅为野猪(Sus scrofa)和猪属未定种(Sus sp.)。现今可考证的化石点为建国以后发现的4个化石点,即大垭口化石点、平坝上洞、平坝下洞和媒人洞,而四方地化石点是重庆万州盐井沟地区新近发现的第5个化石点,出土了亚成年小猪(Sus xiaozhu)的2件不完整头骨和2件下颌骨化石,代表了迄今发现最完整且时代最晚(晚更新世)的小猪头骨和下颌骨化石,为盐井沟动物群中首次发现。经过与华南第四纪猪属(Sus)其他物种对比,小猪的鉴定特征可归纳为小型猪,面部和腭骨长度远不及李氏野猪(S.lydekkeri)和野猪(S.scrofa),牙齿尺寸小于裴氏猪(S.peii)、李氏野猪(S.lydekkeri)和野猪(S.scrofa),眶前孔位于DP4(P4)与M1界线之上,下颌骨联合部短且厚,终止于P2之前。雄性下犬齿横切面的形状介于“verrucose”型和“scrofa”型之间,属于一种过渡类型,臼齿低冠且呈丘型,结构简单,每个臼齿由4个主尖...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华宁县盘溪地区的泥盆纪浅海相地层发育,珊瑚化石丰富,研究历史悠久,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泥盆系剖面之一,它在国内外地层古生物学界久负盛名。1948年王鸿祯教授首次描述了盘溪等地泥盆纪的四射珊瑚19属36种(包括变种、未定种等),其中有19新种,自下而上建立了G、C、K、E、T、P、D等7个珊瑚层(horizon),奠定了滇东泥盆纪生物地层研究的基础,该文至今仍一直被国内外地层古生物学界同行所引用和参考。文中描述了盘溪泥盆纪四射珊瑚13属13种(包括未定种和近似种)及其上覆下石炭统的四射珊瑚1属2种。文章还着重讨论了泥盆系的南盘江组、一打得组和在结组的地质时代以及泥盆—石炭系界线等地层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了采自云南澜沧老厂的双壳类,共计13属、15种和未定种(其中1新属、4新种)。该动物群地质时代为晚二叠世,其组成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与扬子地区有明显联系,属扬子生物区系,并具亚热带生物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从四射珊瑚动物群的角度讨论了滇东曲靖地区志留系的地层划分及对比问题。并提出曲靖地区的中、晚志留世具有4个珊瑚化石组合。对部分四射珊瑚属种(其中包括9个新种,4个相似种和一个未定属种)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7.
关于阿里地区茅口阶的(虫莛)类,过去所知甚少,仅1981年由王玉净等报导在日土县民工茶卡灰岩中产 Neosekagerina chehi Sheng,Chusenlla schwagerinaeformis Shegg二属二种。1980年高原地调大队四分队相继在日土县多玛区欧拉、多尔冬山和狮泉河羊尾山找到了茅口阶的地层和丰富的(虫莛)类化石。在日土县多玛区南欧拉作了实测剖面,建立龙格组,为深灰色到浅灰色的厚层到块状的生物灰岩,厚度441.13米,其中产极丰富的(虫莛)类,并有四射珊瑚、腕足类、腹足类等化石,其上与下三叠统含 Claraia 动物群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其下未见底,但在多尔冬山,见到本组与下伏栖霞阶吞龙共巴组呈整合接触。龙格组的(虫莛)类化石很多,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仅报导主要属及部分新资料,共计18属19种5未定种,其中1新属13新种1新亚种:Ozawainella sp.,Staffella?sp.Nankinella long-  相似文献   

18.
广西东北部泥盆纪的轮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广西东北部早、中泥盆世的轮藻7种2亚种1型和1未定种,分别属于Sycidium和Trochiliscus这两个古老的轮藻属。Sycidium在我国华南、西南地区早、中泥盆世地层中广泛分布,先后由卢衍豪(1948),王水和张善桢(1956)、王振(1976)、王振和卢辉楠(1980)及中南、西南地区的其他古生物工作者作过研究和报导(1978),并初步建立了我国南方泥盆系直立轮藻序列。王振和  相似文献   

19.
新疆柯坪地区印干组笔石及三叶虫化石丰富,已做过较多的工作,但珊瑚化石未见报道。柯坪地区南部柯坪塔格山一带出露完整的印干组,该组顶部首次发现富含珊瑚化石的厚层生物碎屑灰岩,珊瑚经鉴定计有9属14种(含未定种)。该珊瑚动物群中,Agetolites,Heliolites和Streptelasma最为丰富。根据珊瑚动物群特征、垂向变化规律及与邻区的对比,建立了Agetolites-Heliolites-Streptelasma生物组合。就生物组合特征而言,该组合可与浙赣地区三巨山组、准噶尔北部布龙果尔组对应,时代属晚奥陶世钱塘江早期,对应国际凯迪期晚期。就生物古地理特征而言,该动物群分子大部分见于华南地区,属中国南方的阿盖特珊瑚区,表明该区当时与华南相连。  相似文献   

20.
广西隆林地区早二叠世早期(隆林阶)的■类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广西隆林、田林一带,石炭二叠系为一套连续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富含类及其他有孔虫、珊瑚、钙藻等动植物化石。1979年在隆林县龙桑村和田林县玉家坨村等系统地层剖面上,逐层采集了类标本,经笔者研究,发现居于栖霞阶Misellina带和马平阶Pseudsch-wagerina带之间的地层单元中,以产Pamirina(Nanpancella)-P.(Pamirina)-Naga-toella(Darvasites)类动物群为特征。这个类动物群计有13属、4亚属、27种,其中2新属、l新亚属、12新种和3未定种(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