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异常地层压力是沉积盆地中的常见现象,其与成烃成藏关系密切。本文以欠压实带的有无、欠压实的幅度大小、持续的深度范围,将大民屯凹陷泥岩压实类型分为4种,即强烈欠压实型、欠压实型、局部欠压实型以及正常压实型。利用测井、地质和钻井资料,运用等效深度法分析了该区现今异常压力的展布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5条超压分布剖面揭示大民屯凹陷的超压体系在凹陷内分布较广泛,纵向上基本可分为上、中、下3套压力体系。①纵向上,上部即Es23段及其以上地层基本为正常压力系统;中部即Es33段为弱超压系统;下部即Es43和Es4地层为强超压系统。②横向上,超压在洼陷中心强烈发育,到斜坡和隆起带渐渐演变为正常压力。压实不均衡和生烃作用是大民屯凹陷超压发育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流体压力场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加仁  邵荣  王连进 《地球科学》2000,25(2):127-131,208
综合利用泥岩声波时差、实测地层压力和地震资料 ,分析了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的地下流体压力场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1)本区泥岩压实类型可划分为正常压实 -常压型、单段欠压实 -弱超压型和双段欠压实 -强超压型三大类 ;(2 )油层压力梯度接近于 1,多属正常压力系统 ;(3)利用地震资料研究平、剖面压力场特征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4)现今剖面压力系统由浅部正常压力、中部弱超压和深部强超压 3个部分组成 ,断裂系统、不整合面和相互连通的孔隙系统及底辟构造组成了凹陷内流体纵、横向输导的复杂网络系统 ;(5 )规模较大断层两侧的剩余压力和压力系数具较明显的差异性 ,断层对压力的形成、演化与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6 )欠压实与烃类生成是本区超压形成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3.
叶加仁  邵荣 《地球科学》2000,25(2):127-131
综合利用泥岩声波时差、实测地层压力和地震资料, 分析了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的地下流体压力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 本区泥岩压实类型可划分为正常压实-常压型、单段欠压实-弱超压型和双段欠压实-强超压型三大类; (2) 油层压力梯度接近于1, 多属正常压力系统; (3) 利用地震资料研究平、剖面压力场特征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4) 现今剖面压力系统由浅部正常压力、中部弱超压和深部强超压3个部分组成, 断裂系统、不整合面和相互连通的孔隙系统及底辟构造组成了凹陷内流体纵、横向输导的复杂网络系统; (5) 规模较大断层两侧的剩余压力和压力系数具较明显的差异性, 断层对压力的形成、演化与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6) 欠压实与烃类生成是本区超压形成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4.
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是著名的高凝油生产基地。本文从盖层分布特征、封盖性能等方面探讨两套区域盖层对油气富集的重要作用。通过流体超压研究,发现大民屯凹陷存在与两套区域盖层相对应的流体超压封盖系统。超压封盖对油气运聚有着重要作用。大民屯凹陷中可以划分为高蜡油油气系统和正常油气系统两个含油系统。两套区域封盖体系分别对高蜡油系统和正常油气系统起到非常重要的封盖作用。正是由于大民屯凹陷有严密的封盖体系,保证了其油气的高效聚集。  相似文献   

5.
大民屯凹陷古今地温场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系统测温资料和试油资料研究了大民屯凹陷现今地温特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恢复了古地温,利用EasyRo模型反演热史变化,并与东西部凹陷热史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1)大民屯凹陷现今地温梯度较低,平均为2.9℃/100m。(2)磷灰石裂变径迹恢复古地温揭示大民屯凹陷古地温梯度较高,其中安福屯洼陷和荣胜堡洼陷分别4.07和3.6℃/100m,皆高于东部凹陷(平均为3.3℃/100m)。从而解释了其较低的生烃门限。(3)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结果认为地质历史时期研究区热流体活动较强烈。以高凝油为主的安福屯洼陷油气充注为幕式快速运聚成藏,而以正常稀油为主的荣胜堡洼陷油气运聚为在异常高压下的快速运移和浮力作用下的缓慢运移相结合。(4)大民屯凹陷的热史演化特征明显不同于东部凹陷,与西部凹陷也有差异,整个热史演化程度较低,有利于高凝油油藏的保存。  相似文献   

6.
利用岩性、钻井、地震及露头资料,通过对该地区进行层序地层学分析和研究,根据层序界面的识别原则,把大民屯凹陷古近系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两个三级层序.从单井相入手,结合地震相识别出大民屯凹陷沙四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和近岸浊积扇湖相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相,局部发育近岸浊积扇.在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反演预测了有利的储集砂体的发育区.  相似文献   

7.
异常地层压力的综合预测方法及其在营尔凹陷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测异常地层压力的方法主要有以测井资料为主的平衡深度法、以地震资料为主的地震层速度法、以实测压力为主的经验关系法和数值模拟法,单独使用某一类方法预测地层压力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综合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该方法将现有的测井、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进行了综合与改进,预测过程充分利用了营尔凹陷的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和压力测试资料,预测的地层压力与实测压力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用该方法来研究异常地层压力是有效的.研究发现营尔凹陷异常地层压力十分发育,纵向上,从浅至深可以依次划分为具有不同压力特征的4个压力带:常压带、浅层超压带、压力过渡带和深层超压带.通过测井、地震资料预测压力剖面的综合对比发现,各压力带的分布主要受地层层位和岩性控制.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为超压富烃凹陷, 钻井揭示该凹陷现今大规模超压系统出现在始新统沙三-四段烃源岩层系.根据大量的钻杆测试(DST)数据, 实测沙三-四段砂岩异常高压的深度范围约在2 200~4 400 m, 剩余压力约为4~40 MPa, 压力系数为1.2~1.99.根据钻井和测井以及地震速度资料解释, 超压带钻井泥浆密度明显增加, 超压泥岩层具有偏离正常趋势的异常高声波时差测井响应和异常低地震层速度响应特征.综合解释超压系统顶界面埋深在2 200~2 900 m, 对应地温在90~120 ℃; 超压顶界面深度随着烃源岩层系顶界埋深的增加而增加.超压系统范围内烃源岩层系样品镜质体反射率(Ro)分布在0.5%~1.2%, 沙三中、下亚段-沙四上亚段成熟烃源岩(Ro为0.5%~1.2%)及其生油作用控制了超压分布的主体区域, 佐证了东营凹陷现今大规模超压发育区与烃源岩生油增压有成因联系; 成熟烃源岩的累积厚度、埋深及热成熟度是超压系统整体分布特征和超压发育幅度的主控因素; 断裂系统和输导性砂体对东营凹陷沙三-四段烃源岩层系中发育的大规模超压系统的分布特征和结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研究区千余口单井建立声波时差压实曲线,利用等效深度法计算泥岩超压值,结合DST和RFT实测资料以及地震资料,综合考虑研究区沉积及构造特点,最终揭示了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三肇凹陷中浅层地层存在4套压力体系,即嫩二段以上的常压体系,嫩江组一段、二段弱超压体系,姚家组常压、低压和弱超压并存体系以及青山口组超压体系。不同层位异常压力分布范围和规模不同,其中青一段最为广泛。产生异常压力的原因复杂:超压形成主要受泥岩欠压实和油气生成控制,嫩江组末期的构造抬升作用是研究区产生异常低压的主要原因,而超压流体流动导致的压力传导作用为压力的再分布提供了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歧深地区双超压系统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钻井实测储层压力(DST)、计算泥岩压力及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歧深地区超压体系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成藏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歧深地区具有"三层压力结构,两个超压系统"特征。压力结构在纵向上可以划分为常压系统、上部弱超压系统和下部超压系统。超压从东营组开始出现,歧口凹陷中心超压最强,北大港东翼、歧口凹陷及板桥凹陷超压次之。双超压结构对歧深地区油气聚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从而形成了"上油下气"分布格局,由此建立了"双压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大民屯凹陷超压发育机制及其成藏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沉积盆地超压具多样性,超压演化具系统性,超压的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大民屯凹陷构造沉降史、沉积埋藏史、热史及生烃史等多种因素与剩余压力演化史有着良好的耦合匹配关系。压实不均衡和生烃作用分别是本区超压发育、演化不同阶段的主控因素。超压提供了油气运移的动力和通道,提高了高分子量组分,特别是“蜡”的排出效率是泥岩穿刺构造的诱发因素,亦可作为下伏油气藏的优质盖层,为本区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大民屯凹陷地震资料的详细分析,针对洼陷部位信噪比高、主要目的层沙三、沙四段频率相对较低的特点,研究出一套高分辨率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子波处理技术及优势频带约束下的分频处理技术,能满足沙三、沙四段储层横向预测的需要,见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揭示前进潜山带沈288区块太古宇潜山油藏特征对大民屯凹陷潜山油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大民屯凹陷前进潜山带沈288区块太古宇潜山油藏岩性分析、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对比了不同层段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民屯凹陷前进潜山带沈288区块太古宇潜山油藏岩性主要包括区域变质岩、混合岩以及角闪岩和煌斑岩类,通过锆石原位年龄确定该潜山地层属于太古宇鞍山群,可以划分成3套潜山地层:第1套岩性以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第2套岩性以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第3套岩性以混合花岗岩为主,其中以第3套地层裂缝最为发育,是控制油气成藏的最主要原因。3套地层所处的构造应力背景相同,裂缝发育程度不同主要是因为岩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阳霞凹陷超压成因及与油气成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层超压的形成和分布不仅与油气的运聚成藏有关, 而且还直接影响油气钻井工程.因此, 超压的研究和预测成为当今含油气盆地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阳霞凹陷属于库车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 钻井揭示凹陷内有超压发育.笔者应用测井资料、测试资料和地震资料分析了阳霞凹陷内超压的成因以及超压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得出以下认识: (1) 在阳霞凹陷内, 上第三系吉迪克组膏泥岩中的超压是以欠压实成因为主控因素, 下第三系和白垩系中的超压是以构造成因为主控因素, 形成了上下两套成因机制并不完全相同的超压系统. (2) 从构造演化时间上来看, 巴西盖组与巴什基奇克组的超压形成时间最晚在上新世的库车组时期, 早于油气大规模运移时期(库车晚期—第四纪西域期).由于缺少断层的疏导, 积聚的超压无法通过断层释放, 阻挡了后期油气在巴西盖组与巴什基奇克组中聚集成藏, 使得库1井所钻遇的圈闭成藏规模不足.   相似文献   

15.
沾化凹陷的渤南洼陷为富油洼陷, 实测超压出现在沙三、四段, 埋深为2 300~4 200 m。综合大量的地压测试、测井和地质资料, 研究了现今超压分布和超压的测井及地震响应, 对单井、剖面超压发育特征和影响超压结构的地质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超压带内泥岩声波时差偏离正常趋势线, 而泥岩密度没有明显偏低的响应。研究表明:渤南洼陷存在3个超压系统, 上超压系统为浅层沙一段发育的弱超压, 沙三段中下部的强超压构成中超压系统的主体, 下超压系统位于沙四段中;砂质质量分数大于20%的沙二段为常压。超压源层、低渗封隔层和断裂构造带3类地质要素控制着超压幅度和超压结构。泥质源岩产生的多相流体是形成超压系统的物质基础;沙一段压实泥岩、沙三中亚段的互层致密砂岩和泥岩、沙四上亚段的膏盐层作为压力系统封隔层, 对超压系统的形成和分布起到控制作用;断裂具有泄压和封堵双重性, 对地层压力和油气层横向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利用地震层速度计算得到了渤南洼陷现今大规模超压系统分布特征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6.
应用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及盆地模拟技术对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地层压力特征及演化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凹陷现今储层压力以常压-弱超压为主,深部珠海组三段-文昌组泥岩发育明显的欠压实现象;地层压力演化历经始新世(48~33.9Ma)、早渐新世(33.9~28.4Ma)和晚渐新世—现今(28.4~0Ma)2个半"增压—泄压"旋回,欠压实作用导致早期超压的形成,晚期超压则为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岩生烃作用所致。压力演化的旋回性主要受控于构造运动的旋回性,断层是超压释放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7.
文章依据岩心、薄片、FMI成像测井资料对大民屯凹陷太古宇储集岩岩性及有利储集层段进行了分析研究,不仅从岩石成分角度分析了变质岩的主要储集岩岩性,还在应用成像测井识别裂缝及碎裂段的基础上结合常规测井解析了裂缝性油藏的有利储集层段。研究结果表明,大民屯凹陷太古宇变质岩储集层岩性以混合花岗岩为主,混合花岗岩的碎裂段是良好的流体渗流通道,但不易储集油气,而在碎裂段上部及下部的裂缝发育段则是油气的有利储集层段。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地震速度谱资料,结合实测钻井压力、测井数据分析结果,从单井-剖面-平面系统预测了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的压力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储层呈现两套压力系统,分别为正常压力系统和超压系统,超压系统主要发育于花港组和平湖组内,层位上由西至东逐渐变新。泥岩亦表现为浅部常压、深部超压,不同的区带有所差异。西湖凹陷超压顶界面分布受深度控制不显著,主要受层位控制,超压顶界面通常位于花港组下段以及平湖组上段。西湖凹陷关键界面超压带覆盖范围、连续性总体较好,且具一定的区域展布方向,在规模较大断层具较明显的差异性。断层对压力的积累起着一定输导、分割和破坏作用。不均衡压实作用和生烃作用是西湖凹陷超压形成的主要机制,但在不同的区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对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沈检5井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简称沙三段,Es3)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大民屯凹陷沙三段的母岩类型、恢复该区的古环境并对构造背景进行判别和讨论,从而确定最终物源。结果显示,大民屯凹陷沙三段的母岩以大陆上地壳的长英质火山岩和太古宙的古老岩石为主,并受到来自幔源的大陆岛弧中基性岩浆影响。A-CN-K、SiO2-Al2O3、Th-Th/U判别图显示源区的化学风化程度较弱。本文根据聚类分析选取出Sr/Cu、Sr/Ba、V/(V+Ni)值等10种元素组合,并根据其纵向分布特征对研究区的古环境进行了恢复。结果显示,Es34Ⅱ至Es33Ⅲ沉积时期,大民屯凹陷的古气候以干热为主并整体呈增强趋势,该区古湖泊的水体盐度低,以弱还原环境为主。研究表明,古气候是控制沙三段元素分配的主因,这与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和较为封闭的构造环境有关。稀土元素参数和主微量元素判别图表明,大民屯凹陷同时具有大陆岛弧和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本文认为,研究区复杂的物源和构造背景与晚侏罗世—晚始新世阶段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大背景有关。大民屯凹陷沙三段沉积岩主要来自太古宇变质岩基底中的混合花岗岩和混合片麻岩,以及中生代多期次构造运动过程中生成的中酸性火成岩,同时受中生代晚期的幔源物质影响。  相似文献   

20.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砂泥岩普遍发育超压。通过对地层压实特征、黏土矿物转化及有机质演化特征的分析,揭示了凹陷超压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①营尔凹陷纵向上发育常压带、浅层超压带、过渡带和深层超压带4个压力带,超压带内具有明显的泥岩密度降低、电阻率减小和声波时差增大的欠压实特征,表明不均衡压实作用是形成该区超压的主要原因;②凹陷内发育3个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带,第一迅速转化带对应于浅层超压带,第二迅速转化带对应于深层超压带,反映黏土矿物转化与凹陷超压有一定的联系;③深层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镜质体反射率Ro>0.6%),与浅层超压带相比,生烃作用对深层超压带的超压贡献更大。由此认为,营尔凹陷的下白垩统地层超压是不均衡压实作用、黏土矿物脱水作用和生烃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并且隆起带和洼陷带的成因机理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