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论恐龙绝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恐龙的绝灭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出现了众多的假设、假说、猜测甚至臆测,但至今仍未有一种公认的理论来科学地合理地诠释恐龙绝灭的机理:本文从对生物绝灭的认识切入,对比地质历史上生物的绝灭事件来认识恐龙的绝灭。从绝灭理论来分析,认为恐龙绝灭决非单一因素,而环境的恶化是导致恐龙绝灭的根本,恐龙绝灭是绝灭选择的必然,而最近恐龙的鸟类起源学说将提醒人们该重新认识恐龙的绝灭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居群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生物演化的更替速率、成种速率及灭绝速率讨论了物种的生物学特征在生物绝灭事件中的可能影响。监管蜓类、菊石、珊瑚及腕足动物的资料表明,生物的“抗灾变能力和生物的地理分布范围成正比,和生物的演化速率成反比。同时,生物在绝灭事件中的命运也和它们当时所处的演化阶段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四川华蓥山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沉积特征及动物群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二叠世晚期,华蓥山地区位于川东、鄂西碳酸盐岩台地上.二叠—三叠系接触关系是华南常见类型之一.生物群集绝灭不是正发生在界线上,而是在界线之下数十厘米处,δ(?)C最大负值和δ(?)O最大变化都发生在这个层位上,我们称它为“重要的生物绝灭(消失)线”.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绝灭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的不适应性.工作区未发现地外星体撞击事件的记录.  相似文献   

4.
白垩纪中期异常地质事件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胡修棉 《地学前缘》2005,12(2):222-230
白垩纪中期(125~90 Ma)是地质历史中一个极端温室时期,集中出现一系列异常事件。异常事件是地球系统内各圈层相互耦合的产物,事件相互之间不是孤立的,单个事件引起的全球变化对其他事件起着明显的正/负反馈机制作用。文中基于对白垩纪中期异常事件的深入解剖和分析,包括大规模海底火山事件、大洋缺氧事件、生物异常更替与绝灭、白垩纪超静磁带、大洋红层出现等,在探讨白垩纪中期各个事件特征基础上,重点阐述异常事件所引起的全球变化及其对海洋、气候的影响;提出异常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反馈机制。研究发现,大规模海底火山作用是引起白垩纪中期异常海洋和气候的最根本原因,直接促进大洋缺氧事件、生物绝灭与更替、沉积记录的转变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灾变论的争论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介了新灾变论(Neocatastrophism)近年来的发展.着重介绍彗星陨击、小行星陨击、超新星爆发三种球外事件的生物绝灭效应,以及绝灭周期性及其与宇宙运动的对应.关于彗星与小行星陨击,讨论了有关陨击证据、陨击频率、陨击效应、特别是绝灭效应等四方面的支持和反对的论证.本文认为应当支持对灾变的研讨,但目前只宜作适当的估价.一方面要注意大规模绝灭的生物内在因素,另一方面,在外因中,常规地内因素与地外灾变因素的相对比重亦尚需研讨.  相似文献   

6.
天、地、生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余年来,科学界以天、地、生等多学科密切相配合为研究手段,深入研究了地史时期各主要地质界线上的重大地质事件.迄今已查明在11条地质界线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铱等痕量元素富集、稳定同位素异常、微球粒、焚烧灰烬、冲击变质矿物及撞击坑,并伴随着生物大绝灭.认为在一些地质界线上(如白垩—第三系界线).很可能发生过天体撞击地球事件.正是由于众多灾变事件的伴生和复合,构成了特大灾变群,造成了罕见的灾变环境,导致了生物大绝灭及生物群的迅速更替.  相似文献   

7.
晚泥分世弗拉斯—法门期(Frasnian—Famennian)之间存在一次全球性生物绝灭事件(简称F—F事件).本文简介了F—F事件的生物绝灭、事件界线、事件成因及近年国内研究情况弗拉斯末期,大量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尤其是热带、亚热带浅水区造礁及附来礁生物绝灭.绝灭的生物包括层孔虫、珊瑚、腕足类、竹节石、三叶虫、菊石及浮游植物等门类中的很大一部分成员.F-F件发生在牙形石的palmatolepis gigas带和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带之间,最可能发生在Palmatolepis gigas最上亚带.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各种不同解释:1)海平面变化说;2)古气候变冷说;3)天文事件说等.目前国内对F—F事件的研究较少,侯鸿飞、王士涛(1985)曾总结了华南等地F—F界线附近的生物群变化.笔者等研究了西秦岭中带F—F事件,探讨了这次事件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8.
重庆中梁山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更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了明显的更替。许多古生代繁盛一时的类群在界线上消失,其中包括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等。腕足动物长身贝目和戟贝目的大部分分子也于界线附近绝灭,只残存一些个体较小、壳质较薄的分子延续于三叠系的最底部。造成这些生物类群绝灭的原因目前认识很不一致。最近,国际地质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灾变论”假说,并且利用这一理论来解释白垩纪末恐龙绝灭的原因,但是,在研究了重庆中梁山地区一些门类的生物组合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更  相似文献   

9.
生物礁生态系统演化历史与地球环境的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文同  范嘉淞 《地学前缘》2002,9(3):124-124
现代生物礁拥有海洋中最为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其生物的多样性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均堪与陆地上的热带雨林相媲美。生物礁的发育和消失,与海洋环境和其重大变化有密切关系;而主要造礁生物类群的繁盛和衰亡,特别是生物大绝灭事件的发生,则是生物礁生态系统更替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与古-中生代之交生物绝灭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卫红  殷鸿福  盛桂莲  周修高 《地球科学》2004,29(3):263-268,316
18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强烈破坏,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损失.为了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利用"绝灭物种统计法"、"种-区曲线法"和化石记录对400年以来的生物多样性和古-中生代之交的生物绝灭进行了分析.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表现为物种的快速绝灭(从8×104种/Ma增大到1.2×106种/Ma),而属的绝灭几乎为0;古-中生代之交生物绝灭的初始阶段也表现为物种的快速绝灭(从40种/Ma增大到150种/Ma),并且这个阶段的属的绝灭速率远低于绝灭高峰阶段的相应值(即66属/Ma远小于465属/Ma),可见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相当于二叠-三叠系之交生物绝灭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11.
河南西峡盆地恐龙蛋化石及略论恐龙绝灭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峡盆地晚白垩世红色陆相碎屑岩系地层中(包括高沟组、马家村组、寺沟组),产有类型多、数量大、成窝性好的恐龙蛋化石。已发现有7科8属10种。自下而上,恐龙蛋的种类、数量、含蛋层数、蛋窝均大幅度地减少,由高沟组内5科67种,约10层含蛋层,至寺沟组内仅存1科1属2种,含蛋层为2层。恐龙绝灭原因的研究,已有30种以上的学说或观点,但这些观点都不能圆满地解释恐龙的绝灭问题。恐龙的绝灭应该是多因素的,既有地外的灾变,又有地内,生物本身生理的因素。在内、外因等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恐龙才有可能绝灭。  相似文献   

12.
古—中生代之交的全球变化与生物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古—中生代之交是显生宙以来最大的一次生物绝灭期 ,其形成机制一直是地学界长期探讨的热点课题之一。地史重大转折期是地球内、外各圈层长期作用下 ,各种量变达到阀值 ,加之可能的外因激化 ,在短时间内以连锁反应形式相继质变 ,形成了全球变化 (包括生物绝灭 )的地球突变期。文中从可能的外因 (外星体撞击事件 )及内因 (岩石圈的变化 ,地球表层的变化和生物圈的变化 )两个方面探讨了古—中生代之交的全球变化与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13.
详细的生物地层学调查研究,揭示了四川广元上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上,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大规模的绝灭,还检测到铱和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Ir达2±0.5ppb)、碳和氧同位素(δ~(13)C和δ~(18)O)的剧烈变动、沉积相的显著变化(盆地相—潮间带)。(图4、5、6)这些证据表明二叠纪末期有地外事件发生,而地外事件又诱发了地内事件,包括构造上升、海水退却、火山喷发、古气候变化以及伴随的动物群大规模绝灭。古生代动物群的大规模绝灭和中生代动物群渡过萧条期才茁壮成长的迟滞、新生过程,说明了古生代与中生代间的地质事件是巨大的、深刻的,传统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是一条全球灾变线。  相似文献   

14.
显生宙海水成分、碳酸盐沉积和生物演化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简述了显生宙海水成分演化的特征、识别标志和成因解释模型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不同时期海水的成分的差异,特别是海水的x(Mg)/x(Ca)值,导致了文石海、方解石海时期的碳酸盐沉积和早期成岩作用均存在差异,甚至影响了盆地深部成岩流体的特征.显生宙海生生物的演替和盛衰,特别是简单生物(如钙藻和海绵)和高产率生物(如造礁生物和碳酸盐沉积物主要生产者),明显体现了海水的x(Mg)/x(Ca)值周期性变化对海生生物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同样体现在古生代末期的生物大绝灭及随后的生物复苏样式上,在生物更替事件研究中应引起重视.因此,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研究必须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展开.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介形类爆发与绝灭事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富含微体化石,节肢动物介形类分布尤其广泛,其中Cetacella、Cypridea、Austrocypris、Hemicyprinotus、Cyprideis 和Ilyocypris inermis是晚侏罗世以来各相关层位的标准化石。这些水生生物的绝灭或发生均很迅速,在区域或全球范围内均可对比,具有生物事件地层学意义:Cetacella属的绝灭可能是侏罗、白垩纪之交全球性的古气候降温和气候带变化在柴达木盆地的反映;早白垩世之后Cypridea的迅速衰退是地外因素灾变的结果;中始新世晚期的Austrocypris的绝灭、渐新世Hemicyprinotus的绝灭都与当时地质条件的改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中中新世Cyprideis的爆发推断是青藏高原隆升,导致气候干燥、湖水咸化的结果;而晚更新世晚期I. inermis等介形类动物群的急剧衰减则与全球气候骤然变冷的末次冰期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6.
广东二叠纪火山事件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二叠纪曾发生两期规模较大的火山喷发事件。第一期发生在茅口期与吴家坪期之间,影响范围涉及粤中、粤西等地;第二期主要发生于长兴期,可细分为3次喷发,其中最后一次于二叠纪未、三叠纪纪实发生,在粤东、粤北、粤西北均有影响,规模最大。伴随两期火山喷发,生物发生显著的更替和绝灭,并且形成的岩石等时性强,对比精度高。系统研究火山事件的岩石学特征、生物绝灭效应、火山喷发成因,对建立广东二岩石等年代地层单位,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扬子海盆奥陶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积金  王琨 《地层学杂志》1993,17(4):292-301
<正> 近年来,奥陶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事件的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Raup和Sepkoski(1982)认为,在晚奥陶世大约有22%科的生物绝灭,是显生宙生物集群绝灭5个最大幕之一。这次事件造成了所有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分异度和丰度的降低。Brenchley(1990)把晚奥陶世绝灭的若干类群的重要变化作了如下概述:阿什极尔中期的38科三叶虫,仅有14科存活到志留纪;在或接近奥陶-志留系界线,有13科腕足类绝灭,27科穿  相似文献   

18.
二叠—三叠纪过渡期灾变事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介了80年代以来二叠一三叠纪过渡期地质灾变事件研究最新进展,包括生物集群绝灭事件,海水进退事件,火山爆发事件.铱等元素异常与撞击事件,稀土元素、δ~(13)C、δ~(18)O异常与灾变事件,微球粒与灾变事件,灾变群及其与集群绝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目前全世界元古宙-寒武纪地层中的浮游植物(疑源类)的统计,发现在新元古代晚期和早、中寒武世相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微体植物(疑源类)辐射和绝灭事件。而这些辐射和绝灭事件又与早期后生生物的辐射、绝灭都有密切的镜像关系。通过对古海洋的δ^13C、^87Sr/^86Sr研究,发现元古宙-寒武纪浮游植物(疑源类)的辐射演化、绝灭作用与古海洋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即生物辐射时期,δ^13C、^87Sr/^86Sr呈现高异常;生物绝灭时期,δ^13C、^87Sr/^86Sr呈现低异常;冰期δ^13C呈现明显的负异常。  相似文献   

20.
2.50MaB.P.的地质事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强 《第四纪研究》1991,11(2):149-157
本文初步总结了2.50MaB.P.青藏高原隆升等构造运动、黄土的出现、哺乳动物群不连续、微玻璃陨石的出现、植被的演变、某些陆相介形虫绝灭等中国的地质事件,并归纳了此时全球范围内地质事件的报道。海、陆环境中这些地质事件的发生不仅与地球的内动力过程,亦与其外动力过程有关。影响大气环流的各种因子在当时可能皆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2.50MaB.P.的地质事件,可以说是整个日-地系统急剧变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