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生才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0):1153-1156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分别侧重研究全球环境变化过程中的不同方面,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领域主要的国际性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2.
星罗棋布的热带珊瑚作为海洋环境的信息载体,具有分辨率高、时间跨度大、记录连续完整、体系封闭性好、蕴涵的信息丰富、可选择的代用指标多、测定简便和易于定年等特点。珊瑚有效地记录了全球环境变化的诸多信息,已成为研究过去(如末次间冰期以来)和近代(如数十至数百年以来)的气候—环境变率和可预测性(PAGES CLIVAR)领域重要的环境载体。以全球变化为背景,对近年来珊瑚环境代用指标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重点讨论了珊瑚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比值等指标在海表温度(SST)变化、海气交换程度、季风强弱、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全球变化的核心问题上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南海珊瑚在高分辨率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发展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人类如何合理地管理"地球生命支撑系统",以满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全球环境变化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 ,GEC)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 t ionalHumanDimensionsProgramm eon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IHDP)侧重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HumanDimensionsof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HDGEC)研究方面。在对国际HDGEC研究发展大势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国HDGEC研究进展,分析了中国HDGEC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了我国HDGEC研究的未来发展走势。展望未来,我国HDGEC研究应立足国情,着眼全球,把握趋势与时机,在重大研究问题、能力建设等方面有所发展、突破。  相似文献   

4.
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1999年研讨会将在日本召开由国际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SRC)发起并组织的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研讨会已于1995年6月和1997年6月分别在美国的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和奥地利的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A...  相似文献   

5.
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环境变化很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纪最紧迫的国际问题。这是因为人类活动的能力已经大到足够影响到全球的环境,而全球环境变化又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文章探讨了人文因素在全球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于人类在对待环境要素变化时,有选择其行动的自由,所以人文因素没有像大气、海洋那样,称为全球环境变化的子系统。这一点在建模中应给以充分考虑。文章讨论了各类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的脆弱性定义,并以海平面、农业、林业、渔业和人类健康为例,观察它们如何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丕远  吕明 《地学前缘》1997,4(2):195-200
全球环境变化很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最紧迫的国际问题,这是因为人类活动的能力已经大到足够影响到全球的环境,而全球环境又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文章探讨了人文因素在全球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于人类在对待环境要素变化时,有选择其行动的自由,所以人文因素没有像大气,海洋那样,称为全球环境变化的子系统。这一点在建模中应给以充分考虑,文章讨论了各类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产性定义,并以海平面、农业林业、渔业和人类健康为例  相似文献   

7.
全球变化与海洋地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变化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综合集成,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领域,国际海洋科学全球变化研究方面已经开展许多研究项目,诸如“海洋全球变化合作研究计划(IMAGES)”,“过去全球变化研究(PAGES)”,“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等,旨在通过对海洋表面和深部变化及与陆地的相互关系作用来研究全球气候及气候变化的历史,海洋地质在研究古气候,古水温,海洋与陆地气候联系,环境重建,陆海相互作用等方面举足轻重,同时地质学在参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泥炭地对全球变化的贡献及对全球变化信息的自然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泥炭地对全球变化的贡献及对全球变化信息的自然记录陶发祥,洪业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李汉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长春130024)关键词泥炭,全球变化,环境地球化学泥炭地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泥炭纤维素的同位素组...  相似文献   

9.
山地系统提供了诊断和分析全球变化的最佳场所,通过对山地环境的研究,了解山地系统内物理、地球化学和生态系统演化的过程,可以准确理解山地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贡献及反馈机制.本文重点针对山地系统的一系列研究计划、山地环境要素研究和近年的研究热点碳循环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并提出了未来山地环境研究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山地环境研究蓬勃兴起,推行了一系列研究计划,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山地气象、水文、生物、生态、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更是在全球碳循环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山地环境碳库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我国的山地环境研究在今后应更加关注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1)山区环境变化指标的长期监测和分析;2)开展山地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研究;3)基于模型的不同类型山区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全球环境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全概念的内涵有了重大扩展。全球环境变化作为威胁人类安全的因素之一,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由全球环境变化所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一方面直接与全球环境问题相联系,另一方面是通过国际事务中的冲突表现出来的。中国未来发展面临全球环境变化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需要关注可能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环境变化问题,重视科学地评估中国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脆弱性,积极推动中国国家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将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纳入风险管理之列,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全球新生代安山岩构造环境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70~80年代,以Pearce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先后提出了玄武岩和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判别图,将构造环境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岩浆岩大地构造环境研究开辟了新途径。但学术界对全球广布的安山岩构造环境及相关地球化学特征问题的讨论则相对不足。本文利用GEOROC 和PetDB 两个数据库对全球新生代安山岩进行数据挖掘,讨论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初步将全球新生代安山岩归属为12个形成构造环境,其中67.71%产出于岛弧、陆缘弧等汇聚板块边缘环境,其余安山岩则形成于大陆板内、大陆溢流、洋岛、大陆裂谷、洋中脊等构造环境。研究表明,常用的玄武岩微量元素判别图以及LILE/HFSE 玄武岩判别图均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安山岩成因及环境判别, 暗示安山岩地球化学成分也可用于构造环境的判定。采用大数据思维,探索洋岛安山岩(OIA)和岛弧安山岩(IAA)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关联关系,从获得的近20 000 个OIA-IAA 判别图中选出lg(Cs/Ta)-lg(Cu/Ta)、lg(CaO/Nb)-lg(Cs/Zr)和lg(Cu/Ta)-lg(Co/Nb)等6个图解,能有效限定它们的构造环境,为安山岩成因及形成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初步成果说明科学大数据的研究方法可成为岩浆岩构造环境及地球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重要挑战。IGBPⅡ在探索地球系统变化规律的同时,力图将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更紧密地结合,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背景和依据。根据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动向与我国的具体情况,今后我国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的重点应放在那些兼备显著区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学问题上。其中值得着重解决的10个科学问题包括:水循环与水问题、人类活动与区域碳循环过程、季风亚洲的人类活动与气候集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变化、人类活动与大气气溶胶、边缘海及海陆过渡带与人类活动、全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过去环境变化与中华文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谈判的科学支持、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基础信息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3.
遥感技术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具有快速、多波段、周期性、大面积覆盖等观测能力的空间遥感技术,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随着遥感技术在国际上的蓬勃发展,遥感技术在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也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简述了遥感技术在我国土地覆盖、森林与草场、海洋调查与灾害监测方面的应用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果。这些研究为遥感技术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深入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化科学的进展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全球变化科学对揭示和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运转的机制、变化规律及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建立与米兰科维奇理论的发展、高分辨率冰芯记录的研究、短周期气候变化、突变事件的发现、南北半球古气候对比的研究以及我国学者对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贡献等角度论述了地球环境变化历史的研究进展;并在对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臭氧洞、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以及水资源等研究和现代观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当前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在新世纪全球变化科学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全球环境变化海岸易损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球变化海岸易损性评估是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敦促沿海各国应优先开展的一项工作。根据近年来有关海岸易损性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海岸易损性系指海岸带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对全球环境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不适应程度。通过阐述IPCC易损性评估的基本方法、内容和目标,指出了海岸易损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方法,最后,结合我国海岸带易损性评估的已有成果,分析了我国海岸易损性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与环境变化共存"(Living With Environmental change,LWEC)计划是一项为期10年(2008-2017年)、投入达10亿英镑的计划.来自英国的20家机构参与此计划,开展政策型综合研究,帮助社会应对全球不断变化的气候和环境所带来的挑战.LWEC计划于2008年6月18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7.
跟踪国际研究走向深入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兼评《全球变化研究系列文集》张志强(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730000)当前,人类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全球增暖、臭氧耗减与平流层臭氧洞、森林植被锐减与物种大量灭绝、土地荒漠化、淡...  相似文献   

18.
全球环境变化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加深理解全球环境变化对可更新资源保障能力和灾害发生频率、强度和时空格局的影响。近年来发生在世界各国的巨灾造成了严重的灾情,如2008年中国南方的冰冻雨雪灾害,2007年孟加拉国的台风灾害,2005年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等。加强对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的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研究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在CNC IHDP的领导下,CNC IHDP RG工作组向IHDP提出了开展全球环境变化与综合风险防范研究的建议。经过2年多的努力,作为IHDP新一轮国际性核心科学计划——综合风险防范(IHDP IRG)已经得到IHDP SC的认可,即将于2009年4月在德国波恩IHDP科学大会期间正式宣布启动。该核心计划为从事风险研究、管理和具体实践方面的全球顶级专家和组织搭建交流平台,并引导未来国际综合风险防范研究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科学、技术与管理问题入手,通过案例对比,从多学科角度,对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以推动全球综合减灾实践的深入发展。CNC IHDP RG作为这一核心科学计划的倡议、发起和主要组织者,通过该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但可以在国际上充分展现我国综合灾害风险研究领域的成果,更将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中国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9.
海洋在第四纪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海洋沉积记录了大量第四纪古全球变化的信息,特别是可提供古全球变化中高分辨率的短期气候事件的记录;另一方面,无论是全球性大洋环流、生物和化学的变化,还是区域性西太平洋边缘海浅水陆架的出没,这些海洋事件都可能是许多第四纪古全球变化现象的原因之所在。因此,从海洋角度研究第四纪古全球变化,已成为当前古全球变化和国际古海洋学研究的重点。在这方面,深海钻探(DSDP)大洋钻探(ODP)以及相关的海洋研究计划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综览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全球变化研究是80年代兴起的跨学科、综合性的迄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研究活动,其目的是研究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全球环境问题,即研究造成这些全球环境问题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以解释当今日益显见的变化的意义,从而提出措施以减缓或适应全球变化的结果。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计划(HDP或HDGECP)组成。本文浓缩介绍了这三个计划及其核心计划的科学目标、研究内容、实施期限、预期成果等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