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区域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区域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气候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性,导致区域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区域地下水化学演化研究大量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系统分析方法,地下水演化研究的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和技术以及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模拟方法和技术及常用软件.指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区域地下水自然演化与人类活动的复合作用、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微生物-水-岩相互作用将是区域地下水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的耦合作用将是区域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2.
水-岩相互作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沈照理  王焰新 《地球科学》2002,27(2):127-133
总结了2 0世纪5 0年代末以来的水-岩相互作用研究历史, 初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 5 0年代末— 70年代初; 第二阶段, 70年代初— 80年代末; 第三阶段, 80年代末至今.近年来, 环境问题在水-岩相互作用研究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也使水-岩相互作用研究获得了更大、更持续的发展空间.简要回顾了地下水成因和地壳中水的地球化学循环, 控制水的化学成分的地球化学过程, 以及水-岩相互作用与地质灾害等方面的重大研究成果.认为有望取得创新成果的领域包括: 地下水地质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地下水环境演化与全球变化, 和极端条件下的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3.
焦杏春 《地质学报》2016,90(9):2476-2489
地下水系统是包含地质环境、地下水动力、地下水化学等子集的综合系统,早在2000年前的古罗马时代,人们就已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开展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等研究。近现代同位素技术的发展,为开展地下水补给和可更新性、追踪地下水污染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极大帮助。研究者通过分析地下水样品的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如K~+、Ca~(2+)、Na~+、Mg~(2+)等离子,结合δ18 O、δD、δ37 Cl、δ81 Br等稳定同位素指标,在地下水径流特征分析、水岩相互作用过程、地下水咸化、地下水资源管理以及地下水水质问题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本文概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应用水文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结合的手段进行地下水系统研究取得的成果及进展,着重回顾了在地下水咸化、地下水硝酸盐及微量有机污染以及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成果。文末讨论了应用水文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结合的手段研究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方法,探讨了开展地下水质质量评价与地下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方法,展望了水文地球化学与同位素方法在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认为该方法可以为地下水中新型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及污染特征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热水溶液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界十分普遍的水—岩相互作用涉及到流体、固相和固—液相界面。众所周知,热液流体对各种地球化学过程,特别是成矿过程有重要的影响。热水溶液地球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合对天然热水溶液地球化学特征的观察,探讨水热流体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热水溶液地球化学不仅是重要的基础研究,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环境科学、化学冶金、腐蚀科学、热电生产、地热能开发、晶体生长和无机合成等技术科学都与热水溶液地球化学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运用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研究城市及城市群的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大气及其降尘、生物等环境体系中化学元素和部分有机物的分布、演化、环境作用及健康效应,区分污染源,对未来环境演变趋势作出预警并给出治理方案。我国城市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态环境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城市环境污染及生态风险评价(估)、城市生态环境对人体的健康效应、城市隐伏活动断层的地球化学探测、城市地球化学系统的调控等领域,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中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全球碳循环和区域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与区域地下水水质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7.
宁波盆地高Fe、Mn地下水中富含有机物及微生物。本文以氢氧同位素、有机地球化学及微生物地球化学等方法,进行了野外及室内元素转移的实验研究。并着重研究了宁波盆地地下水主要开采层——大型淡水体中铁、锰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形成、分布。提出非离子态铁、锰主要是以无机及有机络合物形式存在和迁移的新认识,认为有机物及微生物代谢活动对铁、锰及某些微量元素的迁移聚集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元素转移的化学及生物因素作用的对此实验,论证了宁波盆地大型淡水体的整个水动力过程,不只是无生命的无机化学过程,而是一个永-岩-微生物相互作用活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
2004年7月1日,国际地球化学与天体化学学会(IAGC)水—岩相互作用工作组在美国纽约州Saratoga Springs召开的“第11届水—岩相互作用国际学术会议”上一致决定:“第12届水—岩相互作用国际学术会议”将由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承办,于2007年在中国昆明市举行,王焰新教授将以秘书长的身份负责会议的组织工作。  相似文献   

9.
低渗透介质孔隙溶液的提取及其应用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弱透水层释水,污染物迁移转化及高危废物深埋选址等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活动中,孔隙溶液的地球化学行为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孔隙溶液提取技术研究发展相对缓慢。介绍了目前应用较多的孔隙溶液提取技术,及其应用局限性与适用条件。综述了孔隙溶液在地球化学、土壤学、环境地质及水文地质学中的应用现状,并提出在地下水越流计算,弱透水-含水系统相互作用,地下水年龄问题研究上,孔隙溶液的测试分析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中铵根、砷、溶解铁的共存是一个普遍现象。它们之间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并影响地下水系统的氮循环和砷迁移转化。文章在系统总结地下水氮循环过程及影响因素、地下水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及特征、地下水砷富集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地下水系统中的氮循环过程(硝化、反硝化、铁铵氧化、厌氧铵氧化、硝酸根异化还原产铵等)对地下水砷迁移转化的影响,总结出含水层中铁氧化物和溶解态Fe(II)的动态转化是氮循环影响地下水中砷迁移转化的重要桥梁。据此提出不同氧化还原环境的含水层中氮循环过程、地下水氮循环与砷迁移转化耦合机理、Fe(III)-Fe(II)的循环-地下水氮循环-砷迁移转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带氮-铁-砷的循环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等是今后该领域需要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和主要发展趋势。这些科学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识别地下水中氮的来源和迁移转化,而且有利于提高对高砷地下水富集机理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1.
矿区深部含水层水-岩作用的同位素与水化学示踪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陆望  殷晓曦  桂和荣  王茜 《地质学报》2013,87(7):1021-1030
为了有效揭示华北隐伏型煤矿区煤炭开采进程中深部含水层水-岩作用机制,本文以淮北煤田宿县-临涣矿区为研究示范,收集与采集1985~2011年期间矿区松散层第四含水层、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石炭系太原组岩溶含水层与奥陶系岩溶含水层深部地下水样166个,分析与测试87Sr/86Sr、34S、13C同位素以及Na++K+、Ca2+、Mg2+、HCO-3、Cl-、SO2-4、CO2-3等常规组分,并开展基于同位素与水化学的水-岩作用示踪与分析。研究成果表明:在矿区主要充水含水层中,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脱硫酸与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最为显著,而松散层第四含水层、石炭系太原组岩溶含水层与奥陶系岩溶含水层黄铁矿氧化或地下水硬化最为显著;受煤炭开采影响,煤系砂岩裂隙含水层、奥陶系岩溶含水层主要水-岩作用逐渐减弱,松散层第四含水层、石炭系太原组岩溶含水层主要水-岩作用或增强、或减弱,增强或减弱的程度取决于井田基岩面标高、主要断层的展布形态与隔水性能以及煤层开采扰动范围等。  相似文献   

12.
水-岩反应实验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荣兴  张荣华 《现代地质》1995,9(4):419-422
水-岩反应实验研究是地学界瞩目的前缘课题之一。开放的流动体系水-岩(矿物)反应动力学实验和水-岩(矿物)界面地球化学及表面特性的研究,是该领域取得的最重要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摘要:水-岩反应实验研究是地学界瞩目的前缘课题之一。开放的流动体系水-岩(矿物)反应动力学实验和水-岩(矿物)界面地球化学及表面特性的研究,是该领域取得的最重要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Applied Geochemistry》2004,19(3):359-377
The Dakota aquifer of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Great Plains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water for municipal supplies, irrigation and industrial use. Although the regional flow system can be characterized generally as east to northeasterly from the Rocky Mountains towards the Missouri River, locally the flow systems are hydrologically complex. This study uses Sr isotopic data from groundwater and leached aquifer samples to document the complex subsystems within the Dakota aquifer in Nebraska and Kansas. The interaction of groundwater with the geologic material through which it flows has created spatial patterns in the isotopic measurements that are related to: long-term water–rock interaction, during which varying degrees of isotopic equilibrium between water and rock has been achieved; and the alteration of NaCl fluids by water-rock interaction. Specifically, Sr isotopic data distinguish brines from Kansas and western Nebraska from those in eastern Nebraska: the former are interpreted to reflect interaction with Permian rocks, whereas the latter record interaction with Pennsylvanian rocks. The Sr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groundwater from other parts of Nebraska and Kansas are a function of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groundwater and unlithified sediments (e.g., glacial till and loess), followed by interaction with oxidized and unoxidized sediments within the Dakota Formation.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e power of combining Sr chemistry with more conventional geochemical data to obtain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groundwater flow systems within regional aquifer systems where extensive monitoring networks do not exist.  相似文献   

15.
The Oum Er-Rabia Basin provides important water resources from a multi-layer aquifer system of which the Turonian limestone aquifer constitutes the main potential resource. The same basin is also known by its wealth in phosphates and comprises the Ouled Abdoun Series, the largest Moroccan phosphate occurrence. The present work attempts to characterize the intera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with their impacts on water and phosphates quality. Hydrogeochemical data on waters of the Turonian and the Eocene aquifers, as well as their petrographical analyses, by optical and electronic microscopes and by the X-ray diffraction method on weathered and non-weathered rocks of relative aquifers, have shown that water-rock interaction has a large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water and phosphate resources in the Oum Er-Rabia Basin.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典型水文钻孔和露头剖面沉积地质、水文地质调查、样品测试及综合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层形成时,北部环河组、洛河组均广泛发育河流相沉积,而南部环河组湖泊相为主、洛河组沙漠沙丘相广泛分布的沉积古地理格局,这对含水岩石中长石、粘土矿物、方解石、石膏等重要矿物组成和易溶盐含量及其空间分布形成明显控制,也控制了含水层和隔水层空间分布,并显著影响了深层地下水循环交替条件的区域分布变化。在沉积-成岩环境条件下,影响地下水水化学场形成和水质分布变化的主要水-岩作用包括硫酸盐、碳酸盐及硅酸盐矿物的溶解溶滤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等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受含水层沉积岩相古地理、地下水循环及水岩作用等因素控制,环河组、洛河组地下水总体表现为盆地北区TDS低、淡水发育、以HCO3型为主,南区TDS高、微咸水和咸水发育、以HCO3.SO4型为主的分布规律,地下水水化学和水质分布在北区分布变化小、在南区上下含水层分布变化复杂。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市宁河北奥陶系灰岩水源地的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姚锦梅  周训  周海燕 《现代地质》2006,20(3):494-499
天津市宁河北水源地属埋藏型地下水源地,其开采层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呈北东向的向斜展布,隐伏于石炭系-二叠系砂页岩之下,并被新近系覆盖,仅在东北部与第四系含水层有水力联系,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浅层第四系含水层的越流补给。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方法,研究从第四系含水层到奥陶系含水层地下水经历的水-岩作用,包括方解石、白云石、萤石和硬石膏的溶解或沉淀、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或逸出等,地下水硬度、矿化度总体上有下降趋势,这是由于含Ca2+、Mg2+和HCO-3的矿物相发生溶解,迁入溶液的比率要小于发生沉淀迁出溶液的比率,具体表现在从第四系含水层到奥陶系含水层Ca2+、和HCO-3浓度的降低幅度较大。通过模拟计算,可以定量确定从补给区到研究区沿水流路径上的水-岩相互作用及质量交换,有助于揭示该区地下水化学环境的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人工回灌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的室内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回灌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机制较为复杂,目前有关评价人工回灌过程对地下水化学场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的研究还十分缺乏。以上海市某人工回灌试验场为例,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手段,对人工回灌过程中地下水主要溶质组分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水岩反应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回灌过程中,地下水的主要离子成分主要受混合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及含水层矿物相(方解石、白云石、钾长石)溶解作用的影响;受回灌过程中地下厌氧环境向好氧环境发展的影响,含水介质中的As、Cr、Fe等元素存在溶出趋势,回灌后As-Fe元素的变化量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随着回灌时间的增加,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其水化学类型由初始的Cl-HCO3-Na型逐步向Cl-HCO3-Na-Ca型转变。  相似文献   

19.
人工回灌条件下多组分溶质的反应迁移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回灌技术在我国水资源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其实施对地下水环境质量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如何保障人工回灌条件下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安全稳定性,已成为人工回灌技术发展的瓶颈。以上海市某人工回灌试验场为例,结合试验场的地质、水文地质勘探结果,以TOUGHREACT为数值模拟平台,模拟预测人工回灌条件下地下水中多组分溶质的迁移转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水化学成分主要受混合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及含水层矿物相溶解-沉淀作用等影响;含水介质中石英、白云石、钾长石、钠长石及蒙脱石发生溶解,方解石发生沉淀,伊利石与高岭石则先溶解后沉淀,但各矿物相反应量极其微弱;按不同压力方案回灌,水位恢复速率随压力增大而加快,但地下水中化学成分变化趋势几乎不受压力影响。  相似文献   

20.
热液体系水-岩作用过程中的氧氢同位素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水-岩作用过程氧氢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列举西华山钨矿、台上金矿、白乃庙金矿和额仁陶勒盖银矿的水-岩体系氧(氢)同位素组成特征。论证了开放体系单阶段和二阶段水-岩反应中氧同位素行为接近于封闭体系氧同位素交换演变轨迹,具有成因指示意义,但不具定量意义。探讨了大气降水热液矿床矿体产出位置与氧同位素组成之间关系。本文还指出开放体系中氢同位素动力分馏行为控因复杂,主要由于1H相对富集于各种含氢气体中逃逸出热液体系,使热液体系氢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偏离理论演化轨迹,因此氢同位素组成的成因指示意义远不如氧同位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