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土资源部变质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由原地质矿产部专项基金资助,成立于1994年。实验室主要依托于长春科技大学,面向国内外地球科学界。实验室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变质地质学、变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与实验岩石学等多学科合作研...  相似文献   

2.
该文认为,当前变质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前沿和热点是:1.变质作用P-T-t轨迹及其地球动力学研究;2.对高压、超高压变质地质体的研究;3.高温麻粒岩相变质地质体及其有关的花岗质岩浆的成因研究;4.变质流体的研究;5.流变学研究;6.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沈其韩院士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为变质岩石学、变质地质学和前寒武纪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沈先生96华诞和从事地质工作75年之际,我们出版本专辑,以表达对先生的敬仰之情和感激之意,祝先生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家庭幸福。变质岩石学和变质地质学构成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地球形成演化各个历史时期(例如,已发现4.0Ga变质锆石,青藏高原出露20~30Ma麻粒岩)。前寒武纪是大  相似文献   

4.
为总结我国变质地质学的历史经验,回顾了我国从变质岩石学到变质地质学近70年的发展历程.依据大量文献,分3个阶段和8个方面总结了变质岩石学和变质地质学取得的进展.我国在超高压变质地质学、早前寒武纪变质地质学、变质作用年代学、变质作用相平衡模拟等领域处于国际先进行列,蓝片岩、变质流体和变质岩化学动力学方面与世界研究基本处于同步水平,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通过历史的回顾,表明变质岩的研究已经从变质岩石学转变为变质地质学,已经从单一的岩石学研究转变为以变质岩为基础,变质矿物、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构造地质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变质岩和变质地质领域我国有一些区位优势,但是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把区位优势转变为学科优势.各种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变质地质学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变质地质学会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矿床陨落成因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学应是对宇宙和人类进行总体研究的一门科学,它不仅要解释地球的结构与演化,而且要研究星体的形成。但地质学长期以来,只以地球自身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将发生在各地质时代中的重大事件和矿产的形成等,都只认为是在地球中通过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对某些生物群的突然灭绝、某些矿产的局部集中以及一些矿  相似文献   

6.
王训练  沈阳 《地质论评》2020,66(4):829-835
地球科学研究已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时代,地球系统科学逐渐成为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重要的指导思想。本文论述了古生物资料在地质学诞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地球系统科学时代古生物资源调查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目前区域地质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对我国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加强古生物资源调查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试论地球内部流体与地质作用——现代地质科学研究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把以地球固体部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建立起来的地质科学称为传统地质科学,它只在该学科研究的起点——沉积地质学和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成矿地质学两个领域不自觉地将地球内部流体放到了重要地位,而在其间的绝大多数研究则忽略了对地球内部流体的讨论,在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范围内已找不到关于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转移、转换等方面所存在的大量问题的解决途径和完整答案。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已经开始将地球内部流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贯穿到了所有地质学研究的领域当中。其基本出发点应是:地球内部流体广泛存在,并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它与固体地球部分同样重要,是现代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不仅在各种地质作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且, 它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切地质作用的最初根源, 也就是说, 流体作用贯穿于一切地质作用( 包括构造活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矿作用、地质自然灾害等) 过程的始终。地球内部一切地质作用又通过地球内部流体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可将地球内部流体按其与特定地质作用的关系划分为具包含循环性质的初始流体、过程流体和终结流体三类。针对目前的研究大量地集中在过程流体和终结流体方面的现状, 在体现现代地质科学和传统地质科学本质区别的地质作用初始流体方面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论述, 并提出了可能成为现代地质科学基础性学科的(地球内部) 流体统一地质学。  相似文献   

8.
在地质科学中,构造地质学开辟了向地球化学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地球化学开拓了向构造地质学发展的途径和天地,充分显示了学科间的横向交叉结合,並由此而产生了边缘新学科——构造地球化学。 顾名思义,构造地球化学是介于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研究地质构造作用和地球化学作用之间,也就是构造运动和物质成分之间,在时空、生因上的关系和规律性以及其形成机制,即把形成与形变,建造和改造、物理场(包括应力、热、电、磁、重力场等)和化学场统一起来加以研究,形成一个说明构造运动和元素运动之间成因机  相似文献   

9.
陆松年 《地质论评》1996,42(4):311-316
前寒武纪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在前寒武纪岩层中蕴藏着丰富的矿藏,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有用资源。前寒武纪还是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时期,大陆地壳的形成、成因、演化过程及其模式是地球科学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现在出露地表的前寒武纪中、深变质岩已成为研究深部地壳的窗口,为岩石圈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信息。而生命起源及其早期演化则必须依赖前寒武纪地层中的生命化石记录进行研究。纵观地球科学的发展历史,前寒武纪地质学是地球科学中其它分支学科无法替代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新书介绍     
《地质论评》2006,52(6):842-842
吕洪波编著.An Outline of Earth Sciences(《地球科学概论》).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16开,367页。该书是专门为地学类相关专业大学生或研究生编写的地质学基础双语教学用书。也作为地学基础英语的入门读本。书的主体为英文,但所有专业术语后面都直接加注了中文参考词汇,并在索引中列出1500多个地球科学英文词汇及其中文翻译。全书共19章,包括宇宙与行星地质学、元素与矿物、岩浆作用与火成岩、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地质年代与地球演化史、地震与地球层圈、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风化与…  相似文献   

11.
地幔流体研究的某些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幔流体与软流层(体)地球化学”是通过幔源包体、巨晶的直接研究和碱性玄武岩、金伯利岩、火成碳酸岩、煌斑岩等的反演,着重探讨地幔中的流体地球化学问题。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在原来各分支领域研究不断深化的同时,需要在更深层次的地球深部去探寻共同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球动力学决定因素。地壳中的大地构造、变质、岩浆、热沉积、热液等内生作用是如何产生和运动的?中外学者现在已经不约而同地  相似文献   

12.
从变质地质学的观点出发,对一个变质地区的地质发展和成矿作用的研究,应着眼于变质作用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变质作用开始时的原岩建造及其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变质作用过程中的物化条件及其与构造作用的关系,以及变质作用后期的混合岩化和花岗质岩浆作用。因此,研究变质岩的原岩成因和变质岩系的原岩建造是变质地区地质研究和找矿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变质地质学     
变质地质学是通过变质岩石学的研究来揭示地壳构造运动过程的学科。变质地质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变质岩石学发展的早期。但直到60年代初,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变质相系理论的提出和完善,以及双变质带的发现和研究(Miyashiro,A.,1973),变质作用的构造意义才逐渐有所揭示,并开始形成了变质地质学的一种基本思路。70年代中期以来,实验技术的迅速提高和物理化学理论应用的日趋成熟,使变质岩石学新的定量化资料大量涌现,推进了变质地质学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到80年代中期,对不同构造体制中热流变化的数学模拟和对实际变质作用过程PT演变路径的测定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功地建立了变质作用PTt轨迹的概念体系(England,1984;Thompson,1984),从正演和反演两方面提供了认识和研究变质作用过程及其构造意义的全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述了20世纪构造地质学的发展历史,以上世纪100年构造地质学论文占地质学论文的比重变化,讨论构造地质学在整个地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变化。对板块构造、大陆动力学和地球动力学等研究领域,并在构造分析、岩石变形机制与流变学特征、造山带的推覆构造与晚造山伸展垮塌作用、大型走滑断层与压入一挤出构造、活动构造与自然灾害等研究领域的进展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地球科学进展》2013,28(1):1-16
<正>面上项目指南地球科学主要研究行星地球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等分支学科及其相关的交叉学科。上述分支学科是地球科学的核心与基础。科学基金通过面上项目的资助促进地球科学各学科均  相似文献   

16.
简要总结了近年在欧亚大陆发现的超高压变质岩地质产状、岩石类型、结晶条件和构造位置等基本特征,对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基于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成果,认为超高压变质作用可能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变质作用,而目前所建立的任何一种地球动力学模型都不完善。建议今后在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加强对超高压变质杂岩的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实验岩石学及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前言     
变质作用与地球动力学关系的研究是变质地质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沿课题,这项研究是将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过程和机制进行成因联系的真正纽带,而P-T-t轨迹正是其较为有效的表达方式。国际上70年代初即已开始变质作用P-T-t轨迹的研究,80年代以来,有很大进展。目前正在进行研究的国际对比计划(IGcP)第235项一变质作用与  相似文献   

18.
变质地质学新领域——超高压变质作用与地球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总结了近年在欧亚大陆发现的超高压变质岩地质产状,岩石类型,结晶条件和构造位置等基本特片,对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基于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成果,认为超高压变质作用可能是新型的区域变质作用,而目前所建立的任何一种地球动力学模型都不完善,建议今后在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加强对超高压变质杂岩的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实验岩石学及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研究的前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立飞 《地学前缘》2007,14(1):33-42
在简单回顾变质地质学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历程的基础上,扼要地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极端条件下的超高压变质作用、超高温变质作用和很低温变质作用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峰期变质温度的不同,结合其矿物组合和地质产状特征,进一步提出将超高压变质作用划分为低温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变质温度低于600℃)、中温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变质温度介于600~900℃)和高温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变质温度大于900℃)。低温超高压变质作用与大洋板块的冷俯冲作用有关,其研究对于探讨俯冲带水流体的循环和地幔水流体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中、高温超高压变质作用与大陆深俯冲作用相关,是目前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的热点领域;高温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研究与探讨地球内(深)部组成和结构相关,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前沿问题。超高温变质作用研究正在向深入发展,中国有关超高温变质作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很低温变质作用的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研究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将会有大的发展。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是近年来固体地球科学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是目前变质地质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20.
纳米科技是研究0.1~100nm粒级范围内物质特性的科学,纳米颗粒处于纳米尺度,具有表面与界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等特殊的物化性质。纳米科技涉及地球科学的诸多领域,并在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能源地质学和矿床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在总结、归纳前人的研究并结合作者最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纳米地质学的概念:以纳米科学与地球科学为依托,以纳米技术与地学研究方法为手段,以固体地球物质为研究对象,对各种地质体中已知或有待探知的纳米颗粒和纳米孔隙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揭示地质过程中纳米效应与地质现象的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系统地分析了纳米科技与地质学结合产生的各分支学科:纳米矿物学、纳米岩石学、纳米地球化学、纳米构造地质学、纳米能源地质学、纳米矿床学、纳米地震地质学和纳米环境地质学等;全面阐述了纳米地质学及纳米成藏成矿领域重大和前沿科学问题,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由此指出,纳米地质学的兴起和发展将必然带来地学领域革命性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