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两种侏罗系煤的油气生成定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岗  韩德馨  王延斌  石军 《现代地质》2003,17(1):105-109
在加水热模拟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有机质类型煤的生油气特征及其演化的对比研究,校正模拟实验的Ro,建立了油气生成的定量数学模型。研究认为,煤的油气生成特征与其有机质类型和演化阶段有关:高碳煤的有机碳含量变化不明显,甚至有增加的趋势,不必恢复其有机质丰度;低碳煤的有机碳含量随演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幅度不大,对其有机碳含量可适当恢复。煤的生油量大小与其有机质类型的好坏成正比,气油比则与有机质类型、成熟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在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越好,气油比越高,气态烃生成量越大;而有机质类型越差,气油比越低,气态烃生成量越小。  相似文献   

2.
利用3种有机质类型的海相烃源岩,分别在温压共控模拟和常规高压釜模拟两种温压体系下开展生烃模拟实验。在系统对比两种模拟方式产物产率、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之上,分析了静岩压力和流体压力、水的性质与相态对烃源岩生烃过程与生烃机理的影响,探讨了实验结果在深层油气勘探中的地质意义。实验结果对比表明,高静岩压力和流体压力以及高温压缩态水的存在对有机质生烃演化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有机质镜质组反射率受到"抑制",成熟阶段原油生成被延迟,高过成熟阶段延缓原油向烃气转化;(2)原油和原油裂解气产率增加,干酪根裂解烃气、CO_2和H_2非烃气产率降低;(3)原油产物中非烃和沥青质组分含量增加,烃气产物干燥系数相对较低、碳同位素值更偏负;(4)促进了干酪根"解聚型"生成油气方式的发生,抑制了"官能团脱除型"生成油气方式的发生。实验结果为深层油气资源评价、勘探深度下限厘定、烃类相态预测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压釜热模拟实验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太原组、本溪组的4块泥页岩样品进行了生烃过程模拟分析。在热模拟实验过程中,甲烷气是最主要的气态烃类产物,其产率在热模拟过程中持续增加,在温度600℃时可达50 mg/g。C2~C5的产率变化在热模拟过程中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均是先增大至峰值后开始减小,C2~C5的热裂解是甲烷产生的主要来源。样品的气态烃产率主要与有机质热成熟度有关,热成熟度越低,样品有机质的生烃潜力越大,在热模拟过程中气态烃的产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关于钼作用条件下的煤中有机质生烃特征和演化过程,目前知之甚少。为此,利用黄金管高压釜装置,以原煤中添 加单质钼的方式,开展了催化生气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无论加钼与否,煤样气态烃和单体烃气的产率均存在一个生成高 峰,在模拟镜质组反射率大于4.0%之后的极高成熟度阶段仍存在较大的甲烷生成潜力;当模拟镜质组反射率小于3.0%时, 添加的钼对煤中有机质生气具有微弱的抑制效应,此后阶段中才体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原煤与加钼煤样甲烷产率之间的 相互关系与气态烃总产率大致相似,加钼煤样乙烷产率在镜质组反射率大于3.0%之后高于原煤,加钼条件下丙烷-戊烷的 产率在其生成高峰之后略高于或约等于原煤。分析认为,添加的钼没有参与煤中有机质的早- 中期热降解生烃过程,但对 晚期热裂解生气作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效应,原因可能在于煤中催化反应空间在不同的成熟演化阶段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湖相生物碎屑灰岩热模拟气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岗  常亮 《现代地质》1998,12(1):103-107
通过对山东平邑盆地下第三系湖相生物碎屑灰岩加水热模拟气的研究,探讨了热解气的产率、组成及结构参数的变化特征。湖相生物碎屑灰岩热解气总体上以非烃气为主要组分,非烃中又以CO2含量最高,其高含量与碳酸盐岩分解有关;其次为N2和H2,CO含量甚微。烃气中以烷烃为主,烯烃含量很低。在正异构烃组成中异构烃含量相对高。干燥系数和酸烷比随模拟温度升高而规律变化,可以用来衡量有机质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6.
腐殖煤气态产物演化特征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岗 《沉积学报》1998,16(2):30-41
本文较详细地探讨了成熟阶段腐殖煤在加水热模拟过程中气态产物的演化特征。成熟阶段的煤仍具有相当的生烃潜力,其主要生烃阶段仍以生油为主,生气相对较少。生油高峰之后由于液态产物的大量热裂解才开始进入气态烃的大量生成阶段。由于地质条件下煤中的可溶有机质十分丰富,在高演化阶段由可溶有机质进一步裂解是煤成气的重要来源。非烃主要形成于早期阶段。成熟煤生成的气态烃中甲烷为之主要成分,非烃中H2为主,其次为CO2,甲烷的碳同位素值明显低于乙烷,而乙烷和丙烷的碳同位素值差别较小,并且随演化程度的增加各气态组分的碳同位素值差别愈来愈小。  相似文献   

7.
摘要:土壤游离烃技术通过直接检测受地表景观介质变化影响小的游离态轻烃异常来获取地下油气信息。塔里木盆地试验区已知油气藏上方具有良好的游离烃化探异常显示,干燥系数在840~1989之间,显示游离烃异常与深部油气的热演化相关。土壤游离烃组分平衡系数、湿度系数、特征系数等指标预测与判断地下油气藏性质的结果与实际地质结果相吻合。近地表游离烃的甲烷/丙烷指标均值高达25~116,由北向南依次增大,说明油气藏埋藏深度依次增大。丁烷异构比和戊烷异构比特征显示雅克拉油气区有机质成熟度最高。结果表明:游离烃的轻烃组分和含量变化特征能够预测与判断地下油气藏的位置、性质、有机质成熟度和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母质类型、热演化程度和运移方向等对煤型气中丁烷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统计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天然气中丁烷组分和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母质类型、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及成藏过程、天然气成熟度共同控制了库车坳陷煤型气i C4/n C4值;库车坳陷煤型气正、异丁烷的碳同位素比值与δ13C1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即随着天然气成熟度增加,正、异丁烷均变重,且异丁烷相对更富集重碳同位素;在砂岩疏导层中,煤型气i C4/n C4值沿天然气渗滤运移方向有减小的趋势,大北气田天然气总体上来讲由南向北运移。天然气中的丁烷组分和碳同位素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甲烷、乙烷等常规研究组分类似,丁烷组分和同位素特征也可成为天然气成熟度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9.
根据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X井白垩系额济纳旗组、侏罗系麻木乌苏组、古生界顶面风化壳等不同层段的油气显示特征和钻井泥浆烃类气体组分、甲烷C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认为侏罗系和白垩系油气显示特征相同,为油与气显示,气体样品的干燥系数(C1/C总)为0.80~0.87,甲烷C同位素δ13C1为-48.19‰~-50.87‰,表现了低成熟热解气的特征;古生界风化壳为气显示,天然气干燥系数(C1/C总)为0.91~0.92,甲烷C同位素δ13C1为-21.56‰~-30.91‰,表现了高成熟热解气的特征。该井及邻区的中生界、古生界烃源岩干酪根类型及其演化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别,中生界烃源岩以低成熟混合型干酪根为主,古生界烃源岩为成熟—高成熟(或过成熟)的混合型-腐泥型干酪根。表明该区存在以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低成熟烃源岩为油气源的油气系统和古生界高成熟(或过成熟)烃源岩为气源的油气系统,指示了古生界油气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10.
根据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X井白垩系额济纳旗组、侏罗系麻木鸟苏组、古生界顶面风化壳等不同层段的油气显示特征和钻井泥浆烃类气体组分、甲烷C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认为侏罗系和白垩系油气显示特征相同,为油与气显示,气体样品的干燥系数(C_1/C_总)为0.80~0.87,甲烷C同位素δ~(13)C_1为-48.19‰~-50,87‰,表现了低成熟热解气的特征;古生界风化壳为气显示,天然气干燥系数(C_1/C_总)为0.91~0.92,甲烷C同位素δ~(13)C_1为-21.56‰-30.91‰,表现了高成熟热解气的特征.该井及邻区的中生界、古生界烃源岩干酪根类型及其演化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别,中生界烃源岩以低成熟混合型干酪根为主,古生界烃源岩为成熟-高成熟(或过成熟)的混合型-腐泥型干酪根.表明该区存在以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低成熟烃源岩为油气源的油气系统和古生界高成熟(或过成熟)烃源岩为气源的油气系统,指示了古生界油气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11.
原油在储层介质中的加水裂解生气模拟实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高温高压热模拟实验方法,开展了原油在砂岩和火成岩储层介质中的加水裂解生气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原油开始大量裂解的温度是400℃,随模拟温度增加,甲烷相对含量增大,乙烷以上重烃气尤其是丙烷相对含量减小.其中砂岩的油水混合物裂解生气主要发生在450~500℃之间,生气窗范围小,对应的烃气产率高,火成岩的油水混合物裂解生气主要发生在450~600℃之间,生气窗范围大,对应的烃气产率小.模拟烃气的组分碳同位素分馏显著,随模拟温度增加呈变重趋势.在裂解生气过程中,水解加氢和催化作用对烃气的组成、产率和碳同位素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原油在储层介质中的加水裂解生气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高温高压热模拟实验方法,开展了原油在砂岩和火成岩储层介质中的加水裂解生气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原油开始大量裂解的温度是400℃,随模拟温度增加,甲烷相对含量增大,乙烷以上重烃气尤其是丙烷相对含量减小.其中砂岩的油水混合物裂解生气主要发生在450~500℃之间,生气窗范围小,对应的烃气产率高,火成岩的油水混合物裂解生气主要发生在450~600℃之间,生气窗范围大,对应的烃气产率小.模拟烃气的组分碳同位素分馏显著,随模拟温度增加呈变重趋势.在裂解生气过程中,水解加氢和催化作用对烃气的组成、产率和碳同位素分布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民  卢双舫  吴朝东  王伟明 《沉积学报》2011,29(6):1190-1198
通过密闭体系热模拟实验考察了煤岩和泥岩产物产率及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高温阶段甲烷的来源除了重烃气的裂解外,还有有机质直接裂解的贡献。泥岩有机质在初次裂解过程中易于生甲烷的组分较少且热稳定性要高,煤岩有机质在初次裂解过程中易于生甲烷的组分相对较多且稳定性较弱。煤岩在低温阶段热解的液态烃中正构烷烃通过环化和芳香化作用与沥青...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客观评价煤系烃源岩的生气特征和生气量,采用限定体系黄金管热模拟实验技术,对采自鄂尔多斯盆地的不同地质时代煤系烃源岩(煤岩和煤系泥岩)样品进行了生气热模拟实验研究,详细讨论了煤系烃源岩热解生气特征与气体碳同位素变化。结果表明,煤系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气性能,煤岩与煤系泥岩热解生成气态烃产率相差不大,两者具有相似的生气演化特征,即随热模拟温度升高,煤岩和煤系泥岩热解生成甲烷的产率逐渐增加,甲烷最大产率分别达211.69 m3/t和184.47 m3/t,而C2-5产率是先增加后降低,在热模拟温度430℃~470℃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9.14 m3/t和6.87 m3/t;煤岩和煤系泥岩热解气组分碳同位素值总体上随热模拟温度升高而变重,且相同热模拟温度时具有δ13C1δ13C2δ13C3的特征,其中煤系泥岩热解气甲烷、乙烷碳同位素值较煤岩分别偏轻0.3‰~2.1‰和1.4‰~3.7‰。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煤系烃源岩(煤岩和煤系泥岩)的生气模式。  相似文献   

15.
煤型气烃类组分的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中的煤型气和油型气烃类气体的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表明:煤型气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在未成熟到低成熟阶段(R0<0.7%)与油型气无明显差别。从低成熟开始,煤型气甲烷随热演化程度的增高相对油型气逐渐富集重碳同位素。在热演化程度达到1.0左右时,二者δ13C1的差别最大(达7‰左右)。之后随热演化程度的增加,二者δ13C1的差值逐渐减小,当热演化程度达到过成熟阶段之后,二者又基本相近。煤型气和油型气重烃的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气短岩母质碳同位素组成的控制。重烃的碳同位素组成是鉴别煤型气和油型气的较有效的指标,通常煤型气的δ13C2>-28‰,而油型气的δ13C2<-28‰。热演化程度对煤型气重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影响不够明显,而对油型气重烃碳同位素组成有一定的影响。煤型气(甲烷及重烃)的氢同位素组成主要与源岩沉积时的水介质有关,由陆相淡水环境沉积的源岩形成的煤型气相对富集氢同位素气。煤型气从甲烷到了烷随着碳数的增加,氢同位素组成依次增重,即δD1<δD2<δD3<δD4.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不同类型烃源岩生烃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不同沉积环境发育的多种类型的烃源岩,通过烃源岩生烃热模拟实验,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烃产物、产率特征及生烃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石炭系不同沉积环境发育的烃源岩产烃能力差异较大,最大烃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弧间盆地泥岩、弧后盆地泻湖相泥岩、残留洋盆滨浅海相泥岩、沉凝灰岩。烃源岩的产烃率大小受控于其母质与埋藏热演化条件,有机质类型越好,产烃率相对越高;而受火山作用影响越剧烈,产烃率越低。下石炭统广泛发育的弧间、弧后盆地暗色泥质岩类烃源岩具备高产烃率,为有利烃源岩发育区,乌伦古坳陷和滴水泉地区为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7.
段毅  周世新 《沉积学报》1999,17(12):832-835
对塔里舅地石炭系低成熟的泥岩和灰岩生油岩进行了热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气态烃产量随热模拟温度升高呈增加趋势,400℃时开始急剧增加,并且泥岩增加的速度要高于灰岩;气态烃中甲烷、乙烷和氢气组分的产率在400℃时最大值;甲烷的碳同位素较重,为-37.5‰~-34.0‰,液态烃产率的高峰温度是,泥岩为300℃灰岩则为350℃,表明灰岩生油高峰滞后,这些资料反映了石炭系泥岩和灰岩具有不同的油气生成演化过  相似文献   

18.
加热时间对生烃模拟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高岗  王兆峰 《现代地质》1999,13(4):451-454
通过 36 0℃、不同模拟时间下生油岩生烃演化过程的分析 ,探讨了加热时间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发现延长加热时间 ,气体产率将不断增加 ,其中总烃气增加幅度大于非烃气体。同时丁烷、戊烷和 C+ 5烃类含量在时间很长时发生裂解生成更小分子的甲烷、乙烷和丙烷。随模拟时间的延长 ,非烃气中除氢气含量随加热时间延长而增加外 ,其余非烃气包括二氧化碳、氮气、氧气和一氧化碳等气体和液态产物产率降低 ,干酪根元素组成中 x( H) /x( C)值和 x( O) /x( C)值不断降低 ,而镜质体反射率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长宁地区五峰-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段地质模型和页岩吸附模型,利用PetroMod软件模拟计算了页岩吸附能力及其油气吸附过程的演化,系统研究了区域构造-热演化对页岩吸附能力、页岩内部油气组成变化,以及油气吸附过程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有机质丰度是影响页岩吸附能力的关键因素,页岩的生烃和有机质丰度的降低通常会伴随着页岩吸附能力的降低,而常规地质条件下的温压变化对页岩吸附能力的影响有限。长宁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经历了4个构造演化阶段,其页岩吸附能力及油气吸附过程同样受控于这4个阶段:分别包括沉积成岩期(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早成藏期(晚海西-印支期)、主成藏期(燕山早期)和调整期(燕山-喜马拉雅期)。根据4个构造演化阶段我们进一步将五峰-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段的油气吸附过程划分为液态烃不饱和吸附(小于7.0万t/km2)、液态烃饱和吸附(7.0~24.5万t/km2)、液态烃-气态烃饱和吸附(24.5~23.5万t/km2)和气态烃饱和吸附(23.5~24.3万t/km2)。其中,气态烃吸附过程主要发生在后3个阶段,具体表现为:早成藏期(干燥系数小于50%,含气量小于0.30 m3/t),页岩开始大量生成以吸附态为主的气态烃,成分以乙烷和C3+为主,甲烷含量低;主成藏期(干燥系数50%~95%,含气量0.30~2.73 m3/t),液态烃大量裂解生成甲烷,导致甲烷吸附气量迅速升高至21万t/km2,而乙烷和C3+的吸附气量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并最终稳定在1万t/km2左右;调整期(干燥系数大于等于95%,含气量大于等于2.73m3/t),甲烷吸附气量从21万t/km2缓慢上升到最终的21.56万t/km2,而乙烷和C3+的吸附气量分别稳定在1万t/km2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模拟的甲烷吸附气量与实际相符,但是模拟的甲烷游离气量以及干燥系数却明显小于模拟结果。这是因为在实际地质条件下,甲烷更高的浓度和更强的运移扩散能力使得游离态甲烷能够在有利位置进一步富集,形成高游离气含量、高干燥系数的页岩气藏。  相似文献   

20.
湖相烃源岩混合型母质成烃演化特征热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湖相有机质成烃演化特征,选择混合型母质烃源岩进行加水模拟实验,以探讨混合型母质的成烃特征。研究表明,湖相混合型母质具较强的生油和生气能力,液态油产率随温度先增后降,生油窗明显。天然气形成于整个演化过程中,但主要形成于生油高峰后。气态产物主要有非烃气如氢气、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以及烃气(如从甲烷到C6+重烃)和一些烯烃。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其次为氢气、甲烷和其他气体。二氧化碳在整个生油阶段都有较高含量,但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实际地质条件下大量二氧化碳主要都通过水合作用等而消耗殆尽,利于储集层次生孔隙的形成,氮气在生油早期含量高,氢气和烃类气体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实际气藏中由于氢气化学活性强而基本消耗掉了。正、异构烷烃之比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利用该参数时应注意热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