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庚  柴育成 《地学前缘》1999,6(3):164-164
通过在辽西地区进行的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地震剖面资料的构造解释,对辽西地区边冲推覆构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辽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主要由凌源一建平一北票、牛营子一郭家店和汤神庙等三条逆掩断层及属于它们上盘的许多大型飞来峰所组成。①凌建一建平一北票过掩断层平面展布上,该断裂延伸较长,并呈之字状弯曲。为脆性断层,靠近基底岩系显示韧性特点,属中浅层次构造变形,属于卷入基底的逆冲断层。北西盘太古宙岩系均向南东道掩在下盘的珠罗纪地层之上,估计其最小推覆距离可达10kin。②郭家店一牛营子逆掩断层及其推覆体该道冲断…  相似文献   

2.
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东段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厘定并阐述了辽西地区燕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东段发育的推覆构造的宏观构造格局、运动学特征、形成时代和形成过程;探讨了形成该构造体系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该区的逆冲构造系统由6条主干逆冲断层组成。分布于西北和东南缘的两条最外缘逆冲断层走向为ENE,居于其间的逆冲断层呈NNE-NE,而且,向东北和南西方向这些断层具有汇合的趋势。在东北端收敛于凌源-东官营子断裂(“内蒙地轴”南缘断裂)上,而在西南端则汇拢于大屯-锦州断裂及其西延的密云-喜峰口断裂。总体上构成一个类似于双重构造(duplex)的巨型逆冲系统。该区逆冲作用始于中侏罗世之前,于株罗纪末达到高峰并基本形成了本区的推覆构造格局。本区逆冲断层系统,总体逆冲方向指向南东,与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西段以向北、北西逆冲为主的逆冲推覆构造明显不同。结合燕山中段发现的近东西向右行走滑断裂系统及其与本区逆冲推覆构造体系的时-空关系分析,指出本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是没燕山东西向构造带右行走滑作用因构造方向的改变发生构造转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淮北夹沟—桃山集地区推覆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存在大型中生代推覆构造,所有震旦纪—古生代的沉积岩层都卷入了褶皱和断裂,构造推覆发生在较高构造部位,属脆性变形域,以台阶状逆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为特征。区内存在若干推覆构造,每个岩片均可分为上盘、下盘和滑动层系三部分,共查明8个滑动岩系。是一种发生在早中生代的盖层推覆,无根褶皱,也是徐宿地区最重要的控煤构造。最后对推覆构造的地球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一、前 言 60年代兴起的板块学说,是一股强大的具有生命力的思潮,给人们以启迪,开拓了人们的思路,促使人们对一些重大地质课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在构造地质的研究方面,首先形成了研究裂谷的高潮,自70年代中期,推覆构造又成为引人瞩目的研究课题。 逆冲断层(Thrust或Overthrust)和推覆体(Nappe、Decken)这两个术语在国内外都没有明确严格的定义。在我国地质界,逆冲断层是指低角度的逆断层,而推覆体是指位移规模更大、倾角更小甚至近于水平的巨型逆掩断层。1979年在伦敦召开的“逆冲断层和推覆  相似文献   

5.
通过国内外有关文献选择和比较,现推荐一部份推覆构造的术语和译名,以供参考和采用。 Reverse fault逆断层 High-angle reverse fault高角度逆断层 Thrust逆冲断层:上盘顺断层面发生显著位移的低角度逆断层 Overthrust逆掩断层 Nappe推覆体:位移在数公里以上的巨大的席状外来岩系推覆构造,包括推覆体及  相似文献   

6.
上地壳多层次自北而南逆冲-拆离是本区构造格局的基本特征。区内柳林、洪清、大洪山三条逆掩断层与深部拆离面一起构成了一尖端指向南的楔形薄皮构造。逆掩断层最大位移量可达107km,逆冲系统以背驮式扩展演化。多层次推覆构造格局因后期高角度断裂的切割破坏而复杂化。构造格局的定型时代为燕山期。  相似文献   

7.
张长厚  陈爱根 《现代地质》1997,11(3):305-312
在地质填图的基础上,确定了兴隆煤田南部逆冲推覆构造主逆冲带的平面展布特征,认为主逆冲断层在剖面上具有浅部缓深部陡的几何特征。运用平衡剖面基本原理估算出了由逆冲推覆所造成的水平缩短量约为1375km。根据本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认为在推覆体下寻找到隐伏煤田的范围是极其有限的。  相似文献   

8.
燕山造山带东段—辽西地区薄皮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杨庚  柴育成等 《地质学报》2001,75(3):322-332
辽西地区为华北北缘中生缘生代燕山造山带东延部分,地表地质调查和新的地震剖面资料的构造解释表明辽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系大为型薄皮构造组成的楔形体,主要由凌源-北票逆掩断层、牛营子-郭家店逆掩断层、汤神庙逆掩断层和建昌-朝阳逆掩断层,以及在这些逆掩断层上盘发育的大型推覆组成。逆冲构造的扩展方式为背驮式,逆冲指向南东,定型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即白垩世义县组火山碎屑岩(110Ma)和早白晋世九佛堂组之间,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形成的辽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系既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最终闭合碰撞有关,同时也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在东亚大陆之有关。  相似文献   

9.
北淮阳地区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刘文灿  王果胜 《现代地质》1999,13(2):143-149
大别山北缘北淮阳地区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作用使本区广泛发育的以下古生界为主体的中、浅变质构造地层,在数百公里的范围内向NE逆冲(掩)于石炭系和中侏罗统之上,形成一系列构造窗、飞来峰和逆冲(掩)断层带,其最小逆冲推覆距离平均为244km,形成时代介于J2—J3之间,其形成与大别造山带的碰撞挤压有关,是大别地块中生代向北仰冲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天湖山煤矿区F31推覆断层及找煤方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天湖山煤矿区处于闽西南坳陷东条带,推覆构造极其发育,以F31和F1两条推覆断层表现最为突出。据矿区开采资料证实,F31断层下盘童子岩组为—总体向西倾斜向南倾伏、轴向NNE的紧密线状褶皱,断层较稀少;上盘构造复杂,断层发育,由F31所派生的低序次断层往往为逆掩或逆冲断层,与主断层面组成“入”字型构造,造成童子岩组地层多次重复,同时派生了更低序次的断层组成羽毛状构造。通过对F31推覆断层特征以及应力场分析研究,认为其演进过程为:童子岩期前后的成岩沉积—印支期侧向挤压形成褶皱—印支运动及其后由于侧向挤压形成软弱滑动面及断裂—燕山早期侧向挤压造成低角度推覆断层。根据该矿区构造研究成果,提出了矿区外围及深部的5个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大邑地区地处龙门山南段,是有名的地震多发地区。文章基于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通过地震解释及构造几何分析、断层相关褶皱原理与几何分析方法、运动学正演模拟方法,开展了对大邑地区断裂带活动多期性研究,结果表明大邑地区断裂带活动具有多期性的特点。自印支期以来主要经历了两期三次构造活动:印支晚期的低角度逆冲推覆过程,须家河组四段(T3x4)中上部形成生长地层;喜马拉雅期Ⅰ幕,隐伏断层再次活动,造成侏罗系与下伏三叠系的变形差异;喜马拉雅期Ⅱ幕,龙门山构造带区域应力场向前传递,大邑地区形成高角度逆冲断层,断层沿深部滑脱层在大邑地区向上逆冲直至地表,早期隐伏断层被错断,伴随次级断层、反冲断层产生。  相似文献   

12.
龙泉山断裂带隐伏断层氡气特征及其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泉山断裂构造带作为龙门山推覆带的前陆隆起,严格控制了成都平原东边界,其活动性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对龙泉山断裂带的氡气进行测量,可以有效地判断隐伏断层的位置及其活动性。测量结果显示,龙泉山断裂带北段东坡活动性强于西坡,主断层的活动性明显强于边缘隐伏断层,4条断层的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合兴场断层红花塘断层龙泉驿断层松林场断层。龙泉山断裂带同一条断层在地表由多个破碎带组成,其氡气异常特征与断层活动性和破碎带特征呈正相关性,即断层活动性越强,氡气异常特征越显著。龙泉山断裂带氡气平均异常浓度是背景值的9.6倍,将各异常带峰值浓度与背景值进行对比分析,大致归纳出了龙泉山地区隐伏断层活动性的相对判别标准。  相似文献   

13.
伸展构造在基岩中的表现,取决于其形成时的变形相及岩石的变形行为,可以归纳为五种主要型式:高角度正断层系组成的地堑或盆岭式构造;剥离断层;岩层的普遍变薄与糜棱岩化;相对强硬层的香肠化和缺失;褶叠层的普遍存在。文中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剥离断层与冲断推覆构造的差异及糜棱岩的识别,尤其是对碳酸盐糜棱岩识别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4.
刘家田井田总体构造特征为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分为F2断层下盘基底构造单元和上盘推覆体构造单元。推覆体构造单元断层主要发育在推覆体前缘和西部软弱岩组一带,并伴有褶皱现象。基底单元东部断层较发育,构造相对简单;西部由于受推覆构造运动的影响,断层较发育,与F4断层呈"y"形组合特征,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对煤层赋存产生较大影响。加强刘家田井田构造特征及控煤作用分析,对该井田深部及盘县逆冲断裂带附近找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e Schlinig fault at the western border of theÖtztal nappe (Eastern Alps), previously interpreted as a west-directed thrust, actually represents a Late Cretaceous, top-SE to -ESE normal fault, as indicated by sense-of-shear criteria found within cataclasites and greenschist-facies mylonites. Normal faulting postdated and offset an earlier, Cretaceous-age, west-directed thrust at the base of theÖtztal nappe. Shape fabric and crystallographic preferred orientation in completely recrystallized quartz layers in a mylonite from the Schlinig fault record a combination of (1) top-east-southeast simple shear during Late Cretaceous normal faulting, and (2) later north-northeast-directed shortening during the Early Tertiary, also recorded by open folds on the outcrop and map scale. Offset of the basal thrust of theÖtztal nappe across the Schlinig fault indicates a normal displacement of 17 km. The fault was initiated with a dip angle of 10° to 15° (low-angle normal fault). Domino-style extension of the competent Late Triassic Hauptdolomit in the footwall was kinematically linked to normal faulting.

The Schlinig fault belongs to a system of east- to southeast-dipping normal faults which accommodated severe stretching of the Alpine orogen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 The slip direction of extensional faults often parallels the direction of earlier thrusting (top-W to top-NW), only the slip sense is reversed and the normal faults are slightly steeper than the thrusts. In the western Austroalpine nappes, extension started at about 80 Ma and was coeval with subduction of Piemont-Ligurian oceanic lithosphere and continental fragments farther west. The extensional episode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ustroalpine Gosau basins with fluviatile to deep-marine sediments. West-directed rollback of an east-dipping Piemont-Ligurian subduction zone is proposed to have caused this stretching in the upper plate.  相似文献   


16.
闽北仁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逆冲推覆构造发育于闽北变质岩中,由一系列规模不等向南东倾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及其上盘的推覆岩席组成,由南燕向北西方推覆,往逆冲方面可分为上,下2个逆冲推覆构造系,是前展式逆冲推覆构造,作用时期发生于印支期-燕山期。  相似文献   

17.
新疆柯坪新生代推覆岩席的走向连接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柯坪断隆新生代推覆构造是南天山南缘冲断系统的一部分,断隆上多排逆冲岩席被数条横向断裂复杂化,致使不同地段岩席排数不等,各排岩席在走向上的对应关系不明,形成了十分奇特的山弯构造.逆冲岩席的变形特点是南天山新生代造山运动的重要表征.笔者通过卫星影像分析和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对横向断裂切割各排逆冲岩席之切点部位的构造特征及岩席内部中小型构造所显示的成因信息进行了详细分析,据此,对复杂岩席在走向上进行了连接,对其数量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杂岩席成因的斜冲褶皱模式,即在北西向应力场持续作用下,岩席向南东斜冲,并在其水平位移分量作用下,沿走向发生褶皱和斜冲错断:横向断裂是多排岩席褶皱翼部扭性断层的发展和连通.  相似文献   

18.
卢克标 《福建地质》2004,23(2):104-109
奖坑金矿主要产于推覆体前锋的一系列叠瓦状缓断裂以及推覆体的后缘陡断裂中,为混合岩化、糜棱岩化变质热液金矿床。金矿体埋藏较浅、规模较大、品位、厚度较稳定。通过地球化学测量、地质构造等特征研究,预测金矿成矿规律.扩大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9.
滇西兰坪盆地白秧坪地区东矿带推覆构造的控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云南白秧坪地区东矿带的推覆构造为与金沙江-哀牢山造山带有关的前陆盆地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的前锋, 属叠瓦扇式显露类前锋, 矿区内主要由华昌山断裂和水磨房断裂构成推覆前锋的冲起构造。华昌山断裂和水磨房断裂既是本区的主要导矿构造, 也是主要的容矿构造, 深部循环的热卤水溶液以此为通道上升, 而后成矿定位于其内和其上盘不同级别的次级断层或层间破碎带中。在华昌山断裂带内, 成矿元素的含量变化与不同的构造岩石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