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黄河龙羊峡水电站水库诱发地震的初步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按该水库的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活动背景与水库诱发地震的工程地质特征,将水库区划分为四个诱震环境的工程地质区段,并初步指出水库蓄水后可能潜在的水库地震的震中区及可能最大的震级。初步结论是:主要危险地段在Ⅰ区(即库首附近),最大可能的震级M_s<5级,影响到坝区的烈度不超过Ⅶ度(低于坝区的基本烈度),对坝区不会产生特殊不利影响,但应注意库首右岸的库岸滑塌以及大规模的滑塌所产生涌浪的影响。最大主震可能发生在满库前后。由于库盆是由第四纪的松软堆积物组成,在水位的多次变动所引起的库岸滑塌及黄河泥淤积的特点,可能很快在库首形成铺盖,起到阻挡库水沿断裂下渗的作用,而不利于诱发地震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柳树坝址的地震基本烈度是一个长期争议的问题,目前被定为Ⅷ度。生产争议的焦点在于对中卫一同心断裂带的评价。根据作者的研究,该带不是1709年中卫7.5级地震的发震断层,该带不会发生大于6级地震,包括F201在内的西段不会发生大于5级地震,对坝址所产生的影响烈度不会超过Ⅶ度;更外围地区的地震也不会产生超过Ⅶ度的影响烈度。大柳树坝址的基本烈度应以Ⅶ度为宜。  相似文献   

3.
《辽宁地质》2014,(4):22-23
近日,“三峡库首第一县”湖北省秭归县接连发生4.3级和4.7级两次地震。两次地震震中距离三峡大坝仅23公里,因此备受关注。 3月31日下午,湖北省和宜昌市地震局召开媒体处州会,对社会普遍关心的地震是否与二三峡蓄水有关,是否影响大坝安全,是否还有较大地震等等问题,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水库诱发地震研究室主任王秋良等专家进行了现场解答。  相似文献   

4.
在地震地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神经网络理论中改进的BP算法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强度进行了预测研究。预测结果表明,秭归盆地高桥断裂近库段有可能诱发Ms>6.0级的地震,可能诱发4.5相似文献   

5.
实地调查发现,2008年10月6日的西藏当雄Ms6.6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近南北向的亚东-谷露裂谷中羊易盆地的北部。调查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可达Ⅸ度,极震区烈度为Ⅷ度,其宏观震中位置、极震区范围、主要余震分布等都明显受到羊易地堑西侧主边界断裂的控制。地表观察和震源机制解结果一致表明,该强震活动的直接原因是藏南近东西向伸展变形作用诱发羊易地堑主边界断裂发生正断层活动的结果,而近期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强震活动相对频繁的特点很可能与四川汶川Ms8.0级大地震所引发的区域应力场调整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贵州地震活动图像及烈度区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覃子建  罗远模 《贵州地质》1994,11(4):334-347
笔者对贵州历史地震记载和仪器测量地震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从公元1308~1948年有地震记载近两百条,级以上破坏性地震33次,其中最高震级为级的强震,最高地震烈度Ⅷ为度.1955~1993年省境内能记录的3.0~5.4级地震235余次,解放后最大地震为5.4级。贵州与四省(区)接壤县份发生破坏性地震23次。因此,贵州地震活动的频度和强度均属于全国中等水平。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贵州地震活动的主要图像,概略地把贵州地区划分为黔东、黔中和黔西三个不同形态的断块,显示了贵州地震活动似中国南北地震带中南端兴衰而兴衰,且由东向西逐渐增强,这是符合地理空间结构演进的客观规律的。因此,贵州省地震活动是"以地质构造地震为主体,以诱发地震和岩溶类地震为两翼的独特的活动格局。"又据最新"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简介贵州地区的地震烈度区划,提出了烈度区划的基本特点,贵州有一半的县市处在地震烈度Ⅵ-Ⅶ度区内,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应依次指导与加强贵州省的防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7.
东川坝塘水库建库地质条件及防渗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光祥 《云南地质》2004,23(2):270-272
坝塘水库是利用天然构造溶蚀洼地作库盆的注入式水库。地质条件复杂,水库地处高地震烈度区(地震基本烈度为9度),同时库盆悬托,库周是低邻谷,存在灰岩喀斯特渗漏、喀斯特塌陷、不均匀沉陷等问题。本文论述建库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和相应的工程措施进一论述。  相似文献   

8.
矿山地震是矿山开采诱发的一种地震活动,为矿山开采的伴生动力地质现象之一。抚顺煤田矿震事件频繁发生,1968年12月开始对矿震作监测记录,截止2002年12月31日,共记录到ML>0级的矿震81522次。其中ML>3.0级64次,最大震级为ML3.7级。研究预测,抚顺煤田矿震的最大震级可能达到ML3.9~4.2级。当发生ML4.2级极值矿震时,极震区的烈度将超过Ⅶ度。文章依据以往矿震调查资料及地震烈度衰减理论,推导出抚顺煤田矿震烈度衰减模型,用该模型预测了极值矿震事件发生时的影响范围。有望为矿山及矿山城市减灾防灾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四川长宁“6·17”地震烈度与震后地质灾害发育之间的关系,笔者将研究区地震前后地质灾害排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梳理。本文在宜宾市3区7县地震前后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地震局发布的地震烈度图以及新闻稿件,经梳理统计分析,得出不同地震烈度区内震后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分布特征、地震前后地质灾害变化规律如下:①宜宾长宁“6·17”地震震级6.0级,级数不大,但是诱发的地质灾害种类较多;②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以震中长宁县双河镇为中心,集中于高烈度区,且高烈度区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远大于低烈度区。③高烈度区地灾隐患点有成倍增加的趋势,中烈度区增幅不明显,低烈度区无变化。对处于多发地震区的四川省,尤其是川南片区震后应急救灾、地质灾害形势预测、建设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贵州贞丰—关岭—镇宁交界3.4级地震诱发岩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1月17日17时37分,贵州省贞丰县、关岭县和镇宁县交界(东经105.75度,北纬25.59度)处,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地震诱发岩崩,导致6人死亡,9人受伤。本文介绍了这次地震诱发岩崩的基本情况和震中区地质背景,分析研究了岩崩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历史强震对渭河中游群发大型滑坡的诱发效应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渭河中游地区为例,探索提出了开展历史地震对区域群发滑坡诱发效应反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首先,基于汶川地震在渭河中游地区形成的高烈度异常和震害启示,通过区域活动构造和斜坡带断裂控滑分析,指出历史强震对区内群发大型滑坡的诱发效应不容忽视。然后,利用强震诱发滑坡的最远致灾震中距分析法,筛选出研究区周边300 km范围内需要重点考察其诱发效应的4次关键历史强震:公元前780年岐山MS7.0级地震、1654年天水南MS8.0级地震、1556年华县MS8.25级地震及1920年海原MS8.5级地震。随后,以岐山地震为例,具体阐述了基于Newmark位移模型的地震诱发滑坡位移及危险性反演评估方法;同时反演了其他3次历史强震诱发区内滑坡位移及危险性。最后,定量比较了反演历史强震诱发滑坡的位移与实际大型滑坡分布的空间匹配程度,结果显示天水南MS8.0级地震对渭河中游现存群发大型滑坡的诱发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12.
一、地震基本参数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发震时间年月日时分秒震 中 位 置微 观宏 观东经北纬东经北纬参考地名震级(MS)震源深度(Km)震中烈度 地震类型 199202181916139119°40′25°01′南日岛东南5215Ⅵ孤立型  地震发生于海中,未能确定宏观震中,震中烈度亦为经验估计。二、地震烈度分布地震宏观调查工作仅限于陆地上进行,最高烈度为Ⅴ度,等震线呈向北西突出的弧形(见图13-1)。图13-1 1992年2月18日南日岛地震等震线图  Ⅴ度区:Ⅴ度等震线北起平潭岛南端的钱便澳,向西经过福清东瀚南侧,再逐渐向南拐,通过莆田埭头的汀港,到…  相似文献   

13.
一、上海及其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特点上海及其邻近地区在地震区划上属于华北地震区东南边缘的下杨子地震小区(北迄盱贻——响水口断裂,西至郯城——庐江断裂南缘,南以宁波——皖南东西向断裂带与华南地震区毗邻,东达海域)。自汉代有地震记载以来至1986年上半年,震中位于本区的 Ms≥3的地震事件千余次,其中震中烈度≥Ⅵ度或震级 Ms≥4(2/3)级的地震共七十余次,最大地震海域部分为7级(1846年南黄海)、陆上部分为6(1/4)级(1624年扬州),最大地震烈度只有Ⅷ度(1624年扬州,1979年溧阳),在≥6级的20次地震中,震中在南黄海的就占了80%,  相似文献   

14.
四川汶川地震诱发滑坡与峰值速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英  王登伟 《地质通报》2011,30(1):159-165
利用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资料和得到的地震动数据,对地震诱发滑坡与峰值速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到一些基本认识:①地震诱发滑坡与地震动峰值速度(PGV)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可以利用PGV作为判别地震滑坡的判据;②汶川地震龙门山震区可以触发地震滑坡的PGV下限约为0.5m/s;③龙门山震区可以触发地震滑坡的PGV上限约为1.5m/s;④建立了汶川地震龙门山震区PGV衰减关系,可用以估计地震滑坡致灾的范围。利用地震动参数研究地震诱发滑坡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克服应用烈度时存在的不足。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震后灾害快速评估工作中,为应急救援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周瑞琦  姚孝执 《云南地质》1990,9(2):134-146
(一)前言 1988年11月6日,云南省西南部澜沧—耿马一带接连发生两次强烈地震。据昆明遥测网测定,第一主震7.6级,发震时刻为11月6日21时03分14秒,微观震中为北纬22°50′、东经99°43′,震源深度13公里。第二主震7.2级,发震时刻为同日21时15分36秒,微观震中为北纬23°23′、东经99°36′,震源深度8公里。两次地震的极震区烈度均为9度,等震线长轴为北西—南东方向。其中7.6级地震9度区沿黑河河谷分布,长32公里、宽4公里;8度区长51公里,短轴18公里;7.2级地震9度区长轴25公里,短轴13公里;8度区长轴50公里,短轴平均22公里。(图1)  相似文献   

16.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由于当地复杂的区域地形条件,强烈的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等次级地质灾害。以此次地震诱发滑坡的重灾区宝盛乡为研究区,采用遥感高清影像与DEM结合的方式进行目视解译,并结合光谱信息与坡度信息对目视解译结果进行半自动提取与再验证,建立地震斜坡灾害的光谱信息解译标志; 在此基础上,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统计分析此次地震斜坡地质灾害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等方面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本次地震诱发滑坡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坡度范围主要集中在30~50,发育的地层主要为下第三系名山组和白垩系灌口组粉砂岩、泥岩、砾岩; 烈度范围主要集中在Ⅸ度区。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1989年美国Mw6.9级Loma Prieta地震、1993年日本Ms7.8级Kushiro-Oki地震、1994年日本Mw8.2级Hokkaido Toho-Oki地震、1995年日本Ms7.2级阪神地震、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1999年土耳其Mw7.4级Kocaeli地震、2001年美国Mw6.8级Nisqually地震以及2011年Mw9.0级东日本地震中场地抗液化工程措施的成功案例,初步分析了各种抗液化工程措施的有效性与优劣性,可以给出如下工程场地抗液化处理的经验:(1)对于易液化的沿海及填海造陆场地,采用适宜的抗液化工程措施应成为地基处理不可缺少的环节;(2)应基于场地条件、经济条件及环境要求,综合考虑场地抗液化地基处理措施的选择;(3)挤密砂桩法和碎石桩法运用广泛、技术成熟且比较经济,宜优先选择作为抗震设防烈度Ⅷ度及以下地区的场地抗液化地基处理措施;(4)强夯法使用机具简单、费用低廉,适宜选择作为抗震设防烈度Ⅷ度及以下地区大面积场地的抗液化地基处理措施;(5)注浆法、深层搅拌法、旋喷法作为抗震设防烈度Ⅸ度及以下地区的场地抗液化地基处理措施是有效的;(6)多种抗液化地基处理措施联合使用的处理效果往往优于单一措施单独使用的处理效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宜选择多种抗液化地基处理措施联合使用,以期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天津位于地震活动性较高的华北地震区,华北地区的几次强震均对其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1679年河北三河—平谷8级地震,据记载,“(天津)房屋倾,有尽室覆压者。掘被压者所活数十百人”;1976年唐山地震,天津市的地震烈度为Ⅷ度高值区,滨海城市如塘沽、汉沽也处于Ⅷ度和Ⅸ度高烈度区。局部场地条件,如地形地貌、场地土质条件是影响烈度异常区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Ms6.8级地震,诱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为深入认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特征,分析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文章基于现场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结合震区首轮地质灾害排查成果、遥感解译和区域地质背景综合研究,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特征、控灾条件及防灾减灾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截至2022年9月14日22时,地震重灾区泸定县和石棉县境内,地震共诱发有威胁对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565处(包括崩塌331处、滑坡234处),导致81处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剧变形;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中、小型群发性高位崩塌和滑坡为主,主要集中分布在震中附近地震烈度Ⅸ度区域,包括泸定县磨西镇、得妥乡、得妥乡—德威镇段大渡河两岸及石棉县草科乡、王岗坪乡;根据汶川地震经验,认为位于地震烈度Ⅸ度区内的湾东河等流域,在未来5 a内泥石流将处于活跃期,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需考虑其高频率、黏性泥石流等特征;得妥乡—德威镇段大渡河两岸残留在坡面的崩滑体在降雨作用下易转化成坡面泥石流,建议在防治工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2种灾害类型的转化形式。研究可为震区地震地质灾害防范及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造成房屋损毁和多处道路阻断,并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快速预测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对震后应急救援至关重要。为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已建立的地震诱发滑坡近实时预测模型,在震后2 h内,快速预测了地震诱发滑坡空间分布概率。同时,利用震后重点区域的无人机影像和国产高分六号影像,对地震诱发滑坡进行了智能识别和人工解译及现场调查复核,共解译滑坡3633处,总面积13.78 km2。研究发现本次泸定地震诱发滑坡,较2008年汶川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滑坡,规模相对较小。本次地震诱发滑坡主要分布于鲜水河断裂带和大渡河两侧,呈带状分布,在磨西镇、得妥镇及王岗坪彝族藏族乡等Ⅸ度烈度区相对集中。对控制滑坡空间分布的地形地貌、地质和地震3类因素9个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分布在坡度35°~55°、高程1000~1800 m范围内;受断层控制强烈,主要分布在距断层1 km范围内;在花岗岩中最为发育。上述研究成果获得的地震诱发滑坡及受损道路和房屋分布情况,为震后应急救援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