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独狼沟金矿是位于丹巴成矿带中穹窿边缘的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矿床中发育大量明金与碲铋矿物。本文以独狼沟金矿中碲铋矿物及自然金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显微岩相学观察、扫描电镜、能谱以及电子探针分析,对矿床中碲铋矿物和自然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对金的富集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碲铋矿物与自然金主要在成矿Ⅱ、Ⅲ阶段产出,矿石中自然金主要为含银自然金,成色整体偏高,平均为881,碲铋矿物主要有楚碲铋矿、叶碲铋矿、赫碲铋矿、硫碲铋矿B、未命名碲铋矿物(Bi2Te、Bi8Te3、Bi3Te)以及自然铋,碲铋矿物与自然金具密切的时空关系。结合前人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结果,认为成矿Ⅱ阶段到Ⅲ阶段过渡的过程中温度以及体系中碲逸度的降低是矿床中多种碲铋矿物相形成的关键,独狼沟金矿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以及碲铋矿物与自然金的矿物特征均指示成矿过程中金-铋-碲熔体对热液中金的抽取是导致自然金富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狮子山矿田矽卡岩型金矿铋矿物与金矿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包村和朝山金矿床位于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成因上属于矽卡岩型金矿。矿相学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两矿床中的铋矿物以自然铋、辉铋矿为主,其次为碲铋矿、硫铜铋矿、辉铋铅矿等;铋矿物作为主要载金矿物.与自然金紧密共生;包村矿区Bi-Au相关系数为0.69,铋矿物与金矿化关系非常密切。成矿流体相分离引起的热液硫逸度fs2降低,可能是黑铋金矿分解成金和铋,并最终导致金与铋矿物密切共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吉林小西南岔金铜矿床的金属矿物及矿石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殿芬  周文茂 《矿床地质》1995,14(2):127-149
小西南岔矿床是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斑岩矿床,以金、铜为主,伴有银、铋矿化。金属硫化物主要是黄铁矿、毒砂、磁黄铁矿、黄铜矿。金矿物是金-银系列的自然金、银金矿及金银矿。金的成色低,平均成色728,且变化在305~993这一较大范围内。另外,还发现了碲银矿、硫碲银铋铅矿、自然铋、赫啼铋矿、富硫铋铅矿等多种银、铋矿物。成矿早期只有微弱的铜(钼)矿化,大量金和铜富集于成矿中期(210~475℃),而银、铋矿化则出现在成矿作用晚期(160~240℃)。  相似文献   

4.
胶东地区探明金储量超过5000t,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玲珑金矿区位于胶东西北部招-平断裂北段,具有典型含金石英脉矿床的特征。矿区部分矿段产出富碲铋化物的明金矿石,是研究富碲铋化物金矿床成因和金超级富集机制的理想对象。通过显微岩相学观察、扫描电镜及电子探针分析,首次对胶东玲珑金矿区富碲铋化物明金矿石的矿物组合和形成机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玲珑金矿区含明金矿石中的金矿物主要为含银自然金,成色整体较高,平均为894。共发现了五种与自然金共生的碲化物,分别是辉碲铋矿、碲铋矿、碲银矿、碲铋银矿和碲镍矿,其中辉碲铋矿含量最多。通过矿物共生组合研究及物理化学条件分析,确定成矿流体的碲逸度范围为-12.6相似文献   

5.
辽宁红石砬子金银矿床中金银矿物标型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万臣 《地质与资源》2006,15(3):187-190
从金银矿物形态、金矿物成色、微量元素等方面对红石砬子金银矿床金银矿物标型进行了研究,对其成因标志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金矿物以银金矿为主,赋存状态为晶隙金、裂隙金和包体金.金矿物成色为334~813,平均为664.微量元素以含Bi、Cu、Sb相对高为特征,反映出该金银矿床成因类型是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6.
成矿流体中碲逸度对自然金成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碲化物型金矿具有自然金成色高的特点,通过热力学分析,推导出碲逸度与温度和自然金中银含量的关系式,建立了fTe2-T-NAg图解,并论述了该类型金矿中高自然金成色的内在原因,即成矿溶液中高的碲逸度导致了高的自然金成色,同时也分析了溶液中碲逸度对金银矿物的共生组合的影响,以及对如何计算成矿溶液中碲逸度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潼关金矿田中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次为银金矿,少见黑铋金矿。金以包体金、晶隙金和裂隙金三种形式赋存于以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物矿物中。黄铁矿分三个世代,从Ⅰ至Ⅲ世代,破碎程度加强,粒度变细,矿物共生组合由简单变复杂,含金性随之变好。载金矿物除黄铁矿外,还有方铅矿、黄铜矿和石英等。  相似文献   

8.
硫碲铋矿是一种少见的矿物。在陕西潼关金矿床矿物学研究中,发现了该矿物。一、地质产状陕西潼关金矿床位于秦岭纬向构造带北缘、太古界隆起处,为石英脉型金矿床。脉体产在太华群混合岩、各类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石英岩等变质岩系中。根据矿物组合及矿物生成顺序,含金矿脉可分为三种类型:Ⅰ.石英—黄铁矿型金矿脉;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型金矿脉;Ⅲ.石英—碳酸盐型金矿脉。硫碲铋矿产在笫Ⅱ类金矿脉的黄铁矿中,与黑铋金矿、辉铅铋矿、自然铋、自然金、辉铋矿等共生或伴生,呈细小的连生体或包裹体产出。二、矿物特征1.物理特征硫碲铋矿属三方晶系。晶体呈粒状产出,粒径小于0.1mm。矿物具金属光泽,硬度小于2.5。2.光学特征其反射色呈白色微带黄蓝色调,无内反射,双反射微弱。其非均质性清楚,灰—黄灰  相似文献   

9.
西藏马攸木金矿床金银互化物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攸木金矿床是西藏近年发现的首例规模较大、矿石品位富、金成色高的岩金矿床.作者通过对马攸木金矿床矿石组构、矿石共生组合及矿物特征研究发现,金银互化物主要有自然金、含银自然金、银金矿、自然银.载金矿物为黝铜矿、针铁矿、脆硫锑铅矿及石英;金银互化物的赋存形式主要为包裹体金、裂隙金及粒间金.金银互化物的形成、富集与热液成矿作用及表生风化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湖北大悟大坡顶金矿床金矿物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薄片的显微观察、X荧光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以及等离子光谱分析等方法,对湖北大悟大坡顶金矿床矿石中金的矿物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金以银金矿的形式产出,金矿物颗粒的大小多在5~150μm间;银金矿物颗粒一般呈液滴状或其他的不规则形状充填于黄铁矿、石英颗粒的裂隙或这些矿物颗粒的闻隙,少量被包裹在硫化物矿物、石英颗粒之中.金矿物成色较低,最低为736,最高为860,平均金矿物成色为784,金矿物的低成色特征说明这些金矿物形成干浅部;共生黄铁矿中含有较高的Co和较低的Ni指示成矿物质与深部岩浆作用有关,而从大别群变质岩围岩具有较高的金的背景值指示成矿元素金可能来源于岩浆活动造成的金的活化迁移.  相似文献   

11.
卡林型金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分析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卡林型金矿富含有机质,金主要呈显微一超显微分散状态存在,利用工艺矿物学参数自动检测分析仪(MLA)及传统化学方法只能大致判断矿石中金的赋存趋势,无法对其赋存状态准确定量.本文利用MLA仪器系统分析贵州回龙卡林型金矿,测得矿石中金主要以显微-超显微状态包裹于黄铁矿和毒砂中,少量被脉石等其他矿石包裹;黄铁矿约66%完全解离,而毒砂仅30%完全解离,载金矿物与其他矿物连生或者被包裹,将不利于硫化物包裹金的浸出.结合回龙金矿石中金的赋存特征和富含有机质的特点,对传统的物相分析流程进行改进,调整了硫化物包裹金和碳酸盐包裹金的浸出顺序,提出裸露金-碳酸盐包裹金-硫化物包裹金-硅酸盐包裹金的浸出流程,在裸露金及碳酸盐包裹金浸出时加入活性炭,利用竞争吸附抑制矿石中有机炭对金的吸附,降低有机炭对分相的影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方法,有机炭含量在1%左右的金矿石分相时加入活性炭对各相测定值的影响不大;先浸出碳酸盐包裹金,再测定硫化物包裹金,各相的测定数据更加准确.改进的方法(加活性炭)用于测定回龙金矿中裸露金和碳酸盐、硫化物、硅酸盐包裹金,含量分别为1.25%、84.17%、11.46%和3.13%,与选矿试验结果相一致,表明该法适合应用于卡林型金矿中金的赋存状态分析.  相似文献   

12.
西秦岭礼岷金矿带李坝群含金浊积岩建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省利  武安斌 《沉积学报》1995,13(4):145-152
本文通过对李坝群含金浊积岩建造中金及其它微量元素的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与金矿成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李坝群含金浊积岩建造明显富集Au、As、Sb、Bi和铁族元素Co、Ni、Cr、V,且具有较高的AU/Ag比值。李坝群含金浊积岩建造是衍生含金建造,对于金成矿来说,并非是主要的矿源层,而是赋矿岩系。  相似文献   

13.
甘肃岷县寨上特大型金矿次显微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寨上金矿是一微细浸染型超大型金矿床。通过光学显微镜、人工重砂、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显微测试手段对寨上矿区主要载金矿物进行分析测试得出:黄铁矿、白钨矿是最主要的载金矿物之一,石英、褐铁矿、辉铜矿是次要的载金矿物.方解石、菱铁矿、重晶石等不含金。由于受检测手段所限,在含金黄铁矿、白钨矿、石英等矿物中未发现独立金颗粒,所以寨上金矿次显微金呈微包裹体形式存在于载金矿物中或呈类质同象替代的原子形式存在。通过研究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中Au、As的关系得出:Au与As呈正相关关系;从具有增生环带结构黄铁矿的内核向增生体S、Fe呈对数下降趋势,Au、As呈对数上升趋势。对比沉积期、热液期形成的黄铁矿主量、微量元素得出S、Fe变化不大,微量As呈线性递增,而Au呈线性递减。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电子探针研究甘肃陇南赵家庄金矿载金矿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偏光显微镜与电子探针相结合的手段是研究载金矿物的主要方法。本文采用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对赵家庄金矿中载金矿物含量、形态特征及其与其他矿物的空间关系开展研究,并对载金矿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寻具有找矿意义的载金矿物和总结标志矿物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金矿石中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少量为黄铜矿、闪锌矿,这些载金矿物中Au含量依次为:细晶黄铁矿粗晶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黄铜矿。不同时期的黄铁矿(粗晶黄铁矿、细晶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中Au的分布均匀,但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细晶黄铁矿和草莓状黄铁矿中的Au含量较高(平均含量0. 14%~0. 18%),这种现象表明此类矿物为构造热液期形成,金易富集。Au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可见金"包裹于脉石矿物中,或以裂隙金的形式嵌布在矿物晶隙及裂隙中;另一种是"不可见金"以纳米级颗粒金的形式存在于载金矿物中,也是Au的主要存在形式。本研究为后期矿床的成因、成矿过程和成矿机理研究提供了佐证,同时易于根据含金矿物的特征选择合适的选冶方法。  相似文献   

15.
礼县上坝金矿床是甘肃省近年来在南秦岭微板块发现的矿体规模较大、主要赋矿岩石为硅质岩、氧化带深度大、矿石可浸出性好、金成色高的岩金矿床。通过对上坝金矿床矿石组构、矿物共生组合及载金矿物特征研究发现: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金银矿。载金矿物主要为石英。褐铁矿、粘土矿物和少量碳质矿物也含金。金的赋存形式为粒间金和裂隙金。金矿物的形成富集与硅化一硫化物交代充填作用关系密切,矿床成因为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6.
云南斑岩型多金属金矿的嵌布特征及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西部有大量低品位金矿资源,且具有嵌布粒度不均匀、矿石结构复杂、解离不完全等特点,传统工艺矿物学分析不易快速、准确测定金赋存状态及载金矿物的嵌布特征。本文利用矿物自动分析系统(MLA)、化学分析等方法对滇西多金属金矿进行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该矿的矿物组成、嵌布粒度、连生及包裹关系,同时阐明了载金矿物的工艺矿物学性质对金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金主要以游离态自然金的形式存在,嵌布粒度极细,主要集中在0.01~0.02 mm粒度级别;小于0.074 mm粒级的金占原矿总金量的50.08%,其余金以微细包裹体分散于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等载金矿物中。但载金矿物粒度较细,解离性差,嵌布不均匀,因此提高载金矿物解离度是提高金回收率的一个重要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7.
辽宁王家崴子金矿床矿石特征与金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家崴子金矿主要的矿石类型为含金石英脉型.矿石中富含黄铁矿,作为主要的载金矿物,与金矿化具有密切的时空及成因联系,是金矿化的重要指示矿物.矿石呈不等粒粒状、交代溶蚀结构,块状、致密块状、细脉浸染状构造.金矿物以形态复杂的中、细粒状银金矿、金银矿为主,赋存形式有裂隙金、晶隙金、包裹体金.载金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石英等.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具有变质热液型金矿床的特点,多源性的中温-中低温热液为主要成矿因素.  相似文献   

18.
Here we report the occurrence of some uncommon mineral assemblages including pääkönenite, aurostibite, native arsenic, native antimony, and native bismuth found in the Baogutu gold deposit in the western Junggar, Xinjiang, NW China. The mineralization could be generally sub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gold-bearing quartz-vein type mineralization and disseminated mineralization in the wall rocks. The sulfide minerals in gold lodes commonly include pyrite, arsenopyrite, marcasite, and stibnite. However, the L7 lode in No. 4 orebody and the L1 lode in No. 11 orebody of the Baogutu gold deposit are quite different in terms of their mineral assemblages. The L7 lode contains native arsenic–quartz veins in shallow levels and stibnite–quartz veins at depth. Gold-bearing minerals (electrum, native gold, and rarely aurostibite) mainly coexist with pääkönenite, stibnite, native arsenic, and native antimony. The crystallization of As- and Sb-bearing minerals was likely to have consumed H2S from the hydrothermal fluid, which probably triggered the precipitation of native gold. The L1 lode consists of several discontinuous sulfide-dominated lensoid orebodies. The massive sulfide ores that produced most of the gold resource are characterized by an intimate association between native bismuth and native gold minera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