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内蒙古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群 《世界地质》2012,31(1):113-119
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沿大青山山前呈近东西方向展布,是河套新生代断陷盆地形成的主要控制断裂,由一系向南倾斜的阶梯状高角度断层组成。断裂带活动以北升南降的垂直差异运动为主,具有长期活动发展演化历史。该断裂带在白垩纪时期开始形成,其活动可划分为5 个演化阶段: 早白垩世初始形成阶段、古近纪-新近纪、早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构造变形阶段。该断裂带的形成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是区域上南北向伸展而形成的近东西方向张性正断层。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狼山—色尔腾山山前活动断裂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河套盆地西北缘,它与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乌拉山山前活动断裂共同组成河套断陷北缘断裂系(图1)。狼山—色尔腾山山前活动断裂由北东向狼山山前断裂及近东西向色尔腾山山前断裂组成,分别长约160km和150km,组成河套断陷内临河凹陷的西北部边界。据石油物探资料,临河凹陷内第四系厚2400m,表明临河凹陷第四纪时期的沉积速率达到1mm/a。1994年及1995年  相似文献   

3.
河套盆地西缘与北缘发育一系列山前台地,台地沉积物记录了盆地环境变化。高台地沉积物记录了“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形成过程,而低台地记录了古大湖的消退过程。盆地东部与西部低台地沉积特征不同,东部低台地由全新世冲洪积物组成,西部狼山山前低台地由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14C年龄(15 260±60)a cal BP与(9 810±40)a cal BP)湖相沉积组成。低台地沉积特征及测年结果表明,1.5万年至1.0万年前后,河套盆地东部湖泊消失,而西部仍发育湖泊,古湖经历了自东向西的退却过程。古湖消退受盆地周缘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控制,1.5万年至1.0万年前后,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总体上东强西弱,东部大青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较高,大量碎屑物质进入盆地,呼和坳陷湖泊萎缩甚至消失,西部狼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较低,进入盆地碎屑物质较少,临河坳陷大部分地区发育湖泊。  相似文献   

4.
胡惟  朱光  宋利宏  严乐佳  刘备 《地学前缘》2013,20(4):137-150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也称为营潍断裂带。文中利用一系列地震剖面,对营潍断裂带第四纪活断层的几何学特征、活动方式与时间、应力场及活动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其第四纪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活动广泛而强烈,基本上继承了新近纪的断裂格局,由东、西两支主干断裂构成,各自呈左阶雁列式展布。其主干断裂在第四系内陡立的断面、常见的第四系背斜构造及区域上NEESWW向挤压应力状态,皆表明该断裂带第四纪以来呈逆右行平移活动。大量的地震剖面揭示,该断裂带渤中地区为全新世活断层,而潍北-莱州湾和辽东湾地区呈现为全新世、晚更新世与第四纪活断层相间出现的现象。地震分布表明,该断裂带近代在中段渤中地区活动性最强,而南、北段活动性较弱。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构造运动是地壳应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构造的形成与演变,是构造应力场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与作用的结果。断裂活动的几何形态、活动性质及强度和地震活动都与构造应力场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填图,根据断裂的运动学特征、活动性质、地震活动和形变场特点综合分析了断裂带附近的构造应力场。大青山山前断裂是河套断陷带中呼包断陷盆地的北缘断裂,位于内蒙地轴南侧。从本区构造的演变来看,构造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古生代时期,主要以整体抬升运动为主,  相似文献   

6.
青藏铁路唐古拉山-拉萨段全新世控震断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表调查表明,沿青藏铁路唐古拉山-拉萨段存在5条重要的全新世控震断裂带,从北到南分别是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带、安多盆地北缘断裂带、崩错断裂带、谷露西缘断裂带和当雄-羊八井断裂带.构造-地貌和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北部的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和安多盆地北缘断裂带的活动强度相对比较小,平均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2~0.5mm/a.南侧的谷露西缘断裂带和当雄-羊八井断裂带的全新世垂直活动速率为约(15±0.5)mm/a.而中部的崩错走滑断裂带的活动强度最大,晚第四纪期间的走滑速率可达(11±4.5)mm/a.全新世断裂活动和古地震研究表明,其中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带、安多盆地北缘断裂带、崩错断裂带的西北分支、当雄-羊八井断裂带的当雄段等区域未来发生强震的概率相对更大.  相似文献   

7.
从地球物理的角度出发,利用重力、磁法及电法勘探对河套盆地第四系深覆盖区展开深入研究,对河套断陷带南北边界断裂——鄂尔多斯北界断裂、色尔腾山前断裂的性质,河套盆地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厚度,河套沉积基底构造的探测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利用电法剖面对该区第四纪含水层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重磁联合反演、天然地震数据,分析并推断了研究区由南向北的4条隐伏断层F1-F4及狼山-色尔腾山前大断裂F5,同时揭露了该区结晶基底的起伏及埋深,研究区南部基底深度2.5~4.2 km,北部中心基底最大埋深可达6 km,北部色尔腾山前断裂带迅速升至0~1 km。   相似文献   

8.
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活动速率是评价断裂活动强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确定断裂平均大震重复间隔必不可少的基本参数.因此,活动速率是活断层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近年进行了大青山山前断裂1:5万地质填图工作,对该断裂晚第四纪活动速率作了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9.
莱州湾南岸地貌第四系发育受控于气候、基准面及区域构造,沂沭断裂带的新近活动是该区域地貌第四纪发育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地形分析、流域水文分析、历史地貌分析、第四系厚度与历史构造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地貌第四系发育与断裂带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研究区地势西高、东低,河流下切深度自西向东依次减小;典型河流河间地比率自西向东增大;分水岭向东迁移。(2)第四系西薄东厚,区域第四系厚度分布受断裂带控制。(3)沂沭断裂带控制了潍北组的区域分布,控制了区域第四纪沉降中心,影响了全新世中期最大海侵范围。第四纪沉降主轴与断裂带之间的几何关系表明沂沭断裂带在第四纪具有右行走滑性质,区域地貌第四纪特征为沂沭断裂带新构造活动提供了地貌第四纪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方面研究揭示,中国南北地震带西南边缘的元谋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总体表现为北强南弱,活动性质由北段(江边以北)全新世伸展性左行走滑、向南逐步过渡为全新世早中期的剪切性左行走滑、至南段(罗川以南段)晚更新世挤压式整体抬升和全新世活动不明显特征.综合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点的调查结果表明,元谋断裂带北段震害特点表现为地表形变、新滑坡体产生和老滑坡体复活、崩塌及地裂缝发育、泥石流和砂土液化等.断裂带中段(江边-罗川段)控制的盆地边缘主要发育了大面积洪积扇体,在水流作用下易引起泥石流;此外,老滑坡体复活、局部崩塌、软土变形和砂脉等现象也较发育.南段(罗川以南段)灾害则以沿断层破碎带的塌方、老滑坡体复活、局部泥石流等为主.元谋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性质、地震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表明,该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特征明显影响着构造带上及其附近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及未来地震活动趋势,断裂北段更易诱发中-强震,且该构造带晚更新世以来的伸展-剪切变形作用和地震活动均具有向南扩展的趋势.认识元谋断裂带晚第四纪变形特征与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对于深入探索青藏高原东南缘新构造期以来的构造变动、机理与引起的震害响应关系,以及进一步开展该区工程场地选址和地震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长江河口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蓄民 《地质科学》1983,(4):402-408
本文所述长江河口地区,指河口附近的陆上部分,包括北部的三角洲平原,东部的滨海平原及西南部的冲积一湖积平原。全区除局部见有一些基岩山体以外,绝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区。整个第四系岩相层序比较复杂,反映沉积环境有过多次更替。  相似文献   

12.
鸭绿江断裂带的主要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绿江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东侧的一个次级断裂,也是辽宁东部规模较大的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特点,先后经历了晚印支-早燕山期(T3-J1)左行平移韧性剪切活动、中燕山期(J2-3)早期低角度伸展滑脱和晚期挤压逆冲活动、晚燕山期(K1)至末燕山期(K2)左行正走滑活动、末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N)右行走滑活动等4个阶段.它控制着侏罗纪、白垩纪岩浆岩、沉积盆地和矿产的分布,也控制着白垩纪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喷发.该断裂带为切割地壳硅镁层的深断裂.最大左行平移20 km,最大垂直断距4 km.该断裂带两侧地质构造特征可以对比,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51,自引:4,他引:147  
济阳坳陷由负反转盆地、右旋扭张盆地及主动裂谷三个原型叠加而成,并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三叠纪为板内造山作用阶段,济阳坳陷曾为五条NW向的以逆冲断层为主的压性构造带占据,早-中侏罗世造山作用结束;晚侏罗世-早始新世为负反转盆地阶段,三叠纪NW向逆冲断层发生反向伸展;中始新世-渐新世为右旋扭张盆地阶段,NE,ENE向扭张断裂发育,并进而成盆接受沉积,NW和断裂反向伸展活动受到抑制而渐趋消亡;中新世-全新世为主动裂谷阶段,“拗陷运动”取代“断陷运动”。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的阶段特征表明了郯庐断裂中、新生代的剪切运动史,即三叠纪右旋剪切,晚侏罗世-早始新世左旋剪切.中始新世-渐新世右旋剪切,中新世-全新世作弱右旋压剪。  相似文献   

14.
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综述   总被引:81,自引:0,他引:81  
万天丰  朱鸿 《现代地质》1996,10(2):159-168
从历史的与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了地质、地貌、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的资料,系统地研究了郯庐断裂带各阶段的形态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机制。认为此断裂带开始形成于中、晚三叠世,其长度小于1500km,切割深度小于15~20km,此时最大左行走滑断距为430km左右。侏罗纪(208~135Ma)与中始新世-渐新世(52~23.3Ma),此断裂带表现为逆断层活动,断层面受挤压较紧闭。白垩纪-早始新世(135~52Ma),郯庐断裂呈现为略带右行走滑的正断层(走滑断距不超过100km),郯庐断裂带与其北部切割深度约为30~40km。中新世-更新世(23.3~0.73Ma)断裂带表现为带有左行走滑的正断层,走滑断距约50km,断裂带切割深度在50~80km之间。中更新世(0.73Ma以来)断裂带又变成略带右行走滑的逆断层,走滑断距不足100m。由于断裂带形成以来的剥蚀深度不大,地表的断层岩都是碎裂岩与断层泥。沿此断裂带在早白垩世构成了中国东部重要的内生金属成矿带。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山西断陷系内4条边界活动断裂带开展全新世活动定量研究中实测的67个热释光测年样品及20个14C测年样品的实例分析,讨论了在断错地貌研究和探槽全新世古地震研究中,地层测年样品帮助确定断层活动事件年代、判断探槽内古地震事件的时间跨度、古地震事件的完整性及垂直断距的不确定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并讨论了少量热释光样品出现年代倒置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晚更新世晚期呼包盆地环境演化与地貌响应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对大青山山前台地沉积地层剖面的沉积学、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晚期呼包盆地环境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变。约47-28kaB.P.的呼包盆地湖泊水位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水平,湖相沉积沿河伸入大青山内;约28kaB.P.以后,湖泊逐渐退缩,山区及山前地带沉积特征转为以河流加积为主,并一直维持到约22kaB.P.;此后山区河流由加积转变为下切,最大下切深度达100m。断裂两侧的地貌分析表明,在约22kaB.P.之前大青山山前断裂的构造活动不明显;约28kaB.P.的湖泊-河流转换事件是与区域性的气候变化有关。约22kaB.P.的环境突变事件主要由大青山山前断裂的构造活动引起,其垂向活动速率约为4-6mm/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大青山山前断裂的稳定时期对应呼包盆地的湖相环境时期,而断裂的强烈活动时期对应气候的冷干时期。  相似文献   

17.
牛首山-罗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断裂系最外缘断裂带,自南向北由固原断裂、罗山东麓断裂、牛首山断裂及三关口断裂组成。通过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及探槽揭露等方法对牛首山断裂北段柳木高断裂第四纪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断层截切地层关系及年代学测试,限定了该断裂第四纪演化过程及全新世的地震事件。研究结果表明,柳木高断裂上新世至晚更新世自南西向北东逆冲,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左行走滑逆冲,表现为正花状构造,而全新世则发生了正倾滑运动。全新世期间,1690±30 yr BP(公元320-415)之后发生了一次古地震事件,推测柳木高断裂可能是公元876年青铜峡南6.5级地震的发震断裂。柳木高断裂第四纪早期活动特征与固原断裂、罗山东麓断裂及牛首山断裂一致,是青藏高原北东向持续扩展引起的,而全新世的正倾滑运动可能与银川地堑的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三江平原位于我国东北的边陲,系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而成的冲积平原。其位置在东经129°11′20″至135°5′10″,北纬43°49′55′至48°27′40″(图1)。  相似文献   

19.
梁亚南 《地质通报》2019,38(5):858-865
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浅层地震和高密度电法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建立的联合剖面对比,同时开展钻探工程及古地磁样品测试,对南口-孙河断裂带(北段)结构及活动性进行研究。南口-孙河断裂带(北段)由1条主断裂和1条次级断裂组成,断裂带宽约400m,表现为阶梯状断层,向上延伸至第四系。第四纪以来,断裂带活动显著,体现为松散层浅部引张的特点。根据断裂两盘第四纪以来各阶段累积垂直落差,计算出主断裂及次级断裂的活动速率。主断裂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速率分别为0.161mm/a、0.072mm/a、0.468mm/a、0.52mm/a,次级断裂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速率分别0.049mm/a、0.052mm/a、0.223mm/a、0.04mm/a。  相似文献   

20.
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大气环流形势,夏半年受印度洋热带海洋季风──西南季风控制,向高原内部、尤其西北部,水份逐渐减弱;冬半年高原面受干冷西风环流影响,致使气候寒冷干燥。从而使高原植被由东南向西北发生递交。上新世早、中期在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地区发育常绿硬叶林,而北部则生长山地常绿针叶林,到更新世早期藏南以亚热带针阀混交林为主,北部出现灌丛和草原植被。自更新世晚期以来,青藏高原除东南部及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一部分地区保留部分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外,大部分地区为高山草甸、灌丛草原或荒漠草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