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介绍了2006年新立项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的目的、意义、关键科学问题等。该项目预期在中国大气气溶胶理化和光学特性的时空分布特征、气溶胶数值模拟及大气灰霾数值预报方法、气溶胶直接—间接辐射特性、气候效应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从而降低气溶胶气候效应研究中的不确定性,提高气候预估的可信度。同时提高描述和预报区域大气污染的能力。不仅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上做出相应的贡献,也为国家环境外交、区域大气灰霾污染控制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2.
高彦斌  崔玉军 《岩土力学》2009,30(2):433-439
随气候条件而变化的边界条件的确定是岩土工程中非饱和土数值分析的一个难题。介绍了农业学中的土与大气相互作用分析中的一些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并采用空气动力学法和微气候能量平衡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土-气界面的边界状态,分析了法国鲁昂试验路堤的路堤填土与大气在2005年1月的能量交换,以及在此期间填土内的温度、含水率和吸力的变化,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农业学中所采用的能量平衡以及能量计算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岩土工程非饱和土的数值分析中,解决随气候而变化的边界条件的确定问题。  相似文献   

3.
冰雪变化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冰雪变化及其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地球冰雪变化的事实,冰雪变化的特征及其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冰雪变化,特别是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影响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大气数值模式中城市效应参数化方案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对城市效应影响大气运动的物理过程,以及在不同尺度大气模式中如何合理考虑这些物理过程,对进一步发展完善城市效应参数化方案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困难作了论述,并着重强调了不同城市冠层参数化方案的优缺点。结论认为,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效应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是数值模拟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物理过程,城市冠层模式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值模拟效果。对于不同尺度的数值模拟研究工作,应该采取不同的城市效应影响方案。目前,由于冠层模式中涉及的物理过程十分复杂,冠层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冠层方案的验证工作,尤其是应用城市地表能量平衡观测资料进行的验证工作还应该进一步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耸立于地球大气之中,由于其热力性质与周围大气迥然不同,一般而论,冬季它是一个冷源,夏季是热源,从而对地球气候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人们就开始研究青藏高原作为定常热源对大气纬向不均匀的热力强迫作用。大地形热源异常是气候异常的重要因子,青藏高原上空热源异常变化将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度对流层大气环流异常。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最强在6月,冷源最强在12月。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初夏高原对大气的加热  相似文献   

6.
根据1988年国际辐射会议的情况,介绍了在基本大气辐射过程、云的辐射作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气溶胶的作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大气辐射的参数化计算模式与遥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7.
中层大气模式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空间探测技术和计算机能力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层大气模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简要概述了中层大气模式的现状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阐述了中层大气模式在近年来研究中的一些主要应用和未来的发展前景。目前,完备的基于大气环流模式的中层大气模式大多只包括了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少量的模式可达到中间层和热层大气。这些现有的中层大气模式对平流层的化学过程和一些动力过程都具有了一定的模拟能力,如能较好地模拟出南极臭氧空洞及其时间演变以及热带平流层大气中的准两年和准半年振荡信号。但是不同模式模拟结果之间的差异仍然是显著的,现有的中层大气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改进模式的辐射传输方案和重力波参数化方案,实现大气化学过程、动力过程和微物理过程的充分耦合,改善平流层以上的大气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在模式中的描述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中层大气模式目前已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大气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层大气模式不仅对天气、气候预报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空间科学的研究来讲也是需要的。  相似文献   

8.
陆面过程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气环流模式中引入的陆面过程作了综合性分析。分析指出:大气对下垫面特征是敏感的;精确地描述局地气候有赖于陆面生态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气候模式的发展与模式比较计划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不断完善、国际大型外场观测试验的成功实施以及高性能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为气候模式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近20年来气候模式的复杂程度和模拟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目前已成为研究全球和区域气候的形成及变异、气候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全球变化等的有力工具。对气候模式(包括大气环流模式、陆面过程模式、海洋环流模式以及区域气候模式)的主要发展进行综合评述,并简要介绍了目前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模式比较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10.
大气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回顾了20世纪大气科学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就20世纪这100年中大气探测技术、大气环流与大尺度动力学、数值天气预报和大气环流数值试验、大气物理、中小尺度气象学、大气环境和大气化学、中层大气、气候系统动力学、气候预测和全球变化等方面所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和学术成就作了系统的回顾;并对21世纪初大气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大气能量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气能量有效性一直是大气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大气能量学特别是能量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回顾。为了将能量有效性的研究从全球大气整体向局地或区域尺度拓展,针对经典有效位能理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扰动位能的新概念,并初步探讨了其理论和应用问题。在已开展的工作中,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扰动位能的时空结构以及与大气动能之间的联系,取得了很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地面GPS探测大气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利用地面GPS站探测大气的技术,包括基本原理,方法,应用,最新进展和结果的介绍以及存在于该技术的误差源的讨论。从地面GPS站的观测和表面气象参数可得出天顶湿延迟的估计,再由它和可降水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就可得出PWV估计。这种方法求得的PWV时间序列不仅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而且有助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和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的改进,这就是新兴学科GPS气象学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监测地球大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栋  黄城 《地球科学进展》1997,12(3):217-223
GPS无线电掩星技术是从行星掩星(飞行器)探测行星大气[1~3]的遥感技术发展而来的。1995年4月3日小型卫星MicroLab1的发射升空,标志着以GPS无线电掩星建议为基础GPS/MET计划纳入了正式实验阶段。实验结果证实了GPS无线电掩星技术在探测地球大气方面潜在的科学价值与实用意义。简要系统地介绍了利用GPS无线电掩星技术监测地球大气折射率、温度、气压和水蒸汽丰度等物理参量廓线分布的基本原理、主要误差源和空间分辨率,以及数字模拟结果和初步实验结果,并分析了GPS无线电掩星技术在监测全球气候变化和提高数值天气预报精度等方面的潜在贡献。  相似文献   

14.
摘要: 近年国际上相控阵技术在大气探测领域中的应用有了重要进展,成为雷达气象学研究的又一新热点,并可能成为今后天气雷达发展的重要方向。介绍了相控阵技术在大气探测中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以及近年在气象应用中所获得的最新研究结果,展望了相控阵技术的应用前景,进一步讨论了开展相控阵技术研究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为我国开展相控阵天气雷达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大气科学优先资助领域的计量学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对国内大气科学相关机构进行广泛调研获取的数据,以及近期国内、国际有关大气科学期刊论文数据,通过计量学方法,按照国内基础、国内热点、国际热点和国内需求四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大气科学优先资助领域进行了分析,并根据不同政策偏好设置权重对大气科学各领域进行了排序。分析表明,不论是偏重于基础研究还是偏重于应用研究,优先资助人工影响天气和大气物理领域可能会获得更大的回报;若重视科学热点、科技前沿,优先资助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和天气动力学理论与天气预报领域可能会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若重视发展需求与科技前沿相结合,优先资助大气化学和综合探测系统领域投入资金可能会发挥更大的效益。研究结果可以为更好地了解我国大气科学发展现状,制定大气科学中长期发展战略,制定大气科学“十一五”优先资助领域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一种人工影响天气微型无人驾驶飞机及初步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工影响天气微型无人驾驶飞机用于复杂天气下人影作业,是可控和可回收探测器和播撒器。人工影响天气微型无人驾驶飞机系统由微型飞机、任务载荷(机载撒播装置和探测装置)及地面监视控制三部分构成。飞行前通过计算机给飞机上的机载控制系统设置航线,遥控起飞后可由机载控制系统控制,飞机按照预定航线进行自主飞行。在需要修改飞行方向时,也可通过遥控终端发出指令。在到达作业高度后,通过遥控终端发出指令,飞机开始播撒作业。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飞机不断探测大气温压湿和风,连续将探测资料和飞行数据发送给地面监视终端。通过试验验证了人工影响天气微型无人驾驶飞机飞行性能和探测能力:能够在携带1 kg播撒剂的情况下,飞达6 km的高度,作业半径20 km;能在雨天进行播撒作业和探测;飞机采用手掷起飞,对起飞的场地几乎没有要求;采用降落伞降落,可选择草地、农田降落。初步分析了对对流降水和雷电天气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Lightning can threaten human and equipment safety. An indicator of sever convective weather,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tmospheric chemistry. The intensive studies have advanced the lightning forecast in the mesoscale weather model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lobal climate models. There are three methods to forecast lightning by using numerical weather models: Numerical diagnosis prediction based on synoptic background filed statistical relations; Flash rate parameterization develop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ynamical, microphysical and electrification processes, and The numerical weather model coupled with the explicit electrification and lightning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lightning forecast with three above-mentioned methods were reviewed,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issues on lightning forecast we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海洋生态预报的复杂性与研究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洋生态动态预报预测研究已经成为海洋科学乃至地球系统科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比较深入地分析了海洋生态预报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实况监测资料严重不足等问题,为促进海洋生态预报研究的快速发展,借鉴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一些有效方法,提出以下建议:①加深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深入开展随机-动力耦合的海洋生态系统模型研究;②加强海洋生态集合(ensemble)预报和综合预报方法研究;③大力促进卫星遥感信息的海洋生态应用研究,加强资料同化研究和反问题研究方法的应用,努力发掘各种信息资料的预报应用。  相似文献   

19.
As an important bridge between the underlying surface and the free atmosphere,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is not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weather processes, but also plays a key role in local and regional weather and climate changes. In view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has always been a hotspot and difficulty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earch of the atmosphere. In this paper, the three numerical model development stages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in recent decade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important advance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Tibet Plateau, urban complex underlying surface, and special typhoon boundary layer were reviewed.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five scientific problems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cluding cloud and 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model resolution, boundary layer data assimilation and boundary layer development mechanism. Moreover,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in this field 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types of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processes, boundary layer bottom and top interface exchange, boundary layer development mechanism in special regions, improve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LES in boundary layer sim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