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汾渭盆地是我国地裂缝发育最强烈的地区,地裂缝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本文概述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分析了目前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围绕构造型地裂缝的成因问题,提出如下研究思路:通过多学科联合手段,重点研究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活动构造的分布关系与成生联系,建立构造地裂缝的地质结构模型;将现代物理数值模拟技术与高精度观测技术相结合,分析研究构造活动启动地裂缝灾害的力学机理以及构造作用与抽水作用耦合致裂机理;以GPS观测资料为约束,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成生与青藏、华北大陆变形的动力学过程联系起来,研究该区地裂缝与现今中国大陆动力学的内在联系,揭示大陆驱动力产生地质灾害的动力学机制与模式。  相似文献   

2.
万佳威  李滨  谭成轩  张鹏  丰成君 《地质论评》2019,65(6):1383-1395
地裂缝的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是正确认识地裂缝的关键一环,也是科学防灾减灾的必要前提。本文吸收了汾渭盆地、河北平原、苏锡常平原在近年里涌现出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并以这三地为例,分析总结了中国地裂缝的发育特征和成因机制。文章最后还对地裂缝分析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地裂缝以汾渭盆地、河北平原以及苏锡常平原的最为典型,三地地裂缝的空间分布受地质构造和古地理因素作用和影响,各具特点;②中国地裂缝的形成发育既受控于地质条件,又与抽水活动动态响应,不同成因的地裂缝在几何形态上具有不同表现;③"断层蠕滑"和"抽水活动"是主导中国地裂缝形成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两种动力条件,相应的两种成因机制分别在构造活动较强的地区和地下水超采的地区应用良好。  相似文献   

3.
临汾盆地属于成长型盆地,是地裂缝发育较多的地区。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查清了地裂缝的分布概况,总结了地裂缝的平面展布特征,通过探槽揭示了地裂缝的剖面结构特征,并概括了地裂缝的灾害特征。临汾盆地86条地裂缝主要分布在新构造活动强烈的临汾凹陷、侯马凹陷以及襄汾凸起等新构造单元区,与下伏断裂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地裂缝发育的基本特征有平面展布特征、剖面结构特征、运动特征和活动特征。地裂缝平面展布特征多样,具有定向性、多样性、成带性和分段发育特征; 剖面结构有阶梯型、Y字型和梳状型; 运动特征是横向水平拉张、竖直位错; 活动特征具有活动间断、受降雨控制、活动差异和持续扩展。地裂缝引起的地面变形特征可分为剪切型和拉张型。地裂缝对房屋建筑的破坏类型有墙体开裂、屋顶开裂、楼梯断裂和门窗变形。  相似文献   

4.
中国“采水型”地裂缝特征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量开采地下水诱发的地裂缝("采水型"地裂缝)灾害对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系统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出"采水型"地裂缝的差异沉降成因、拉张性水平应变成因和四种成因模式;然后针对中国三个典型的"采水型"地裂缝发育区,即汾渭盆地、华北平原、苏锡常地区,阐述了各地地裂缝分布、发育特征和成因机理,并选择典型地段地裂缝进行成因分析,认为汾渭盆地和华北平原地区部分地裂缝属于"先期断层模式",而苏锡常地区地裂缝总体属于"基岩起伏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下导致地裂缝发育的差异性变形、水平应变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是作者20多年来亲自考察研究西安、汾 渭、山西和河北平原等处地裂缝的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后,又收集研究了全国 地裂缝发生的24个省市6000余条处地裂缝,查阅了数以千计的史书、地方志、报告、图集, 汇集出近4000年来的历史地裂缝。主要论述了地裂缝地质学的萌生和建立;地裂缝成因类型 和构造地裂缝特征。中国地裂缝的空间分布;地裂缝活动的周期性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构 造地裂缝成因及其动力因素和影响因素;地裂缝效应及其对城乡建设的影响;地裂缝场地工 程地质评价;地裂缝灾害的预测、避让和设防与对策及其实例。   本书内容涉及工程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灾害学、新构造学、岩石圈动力学、系统工程学。 可供城乡建设规划、工程勘察、工程地质、灾害地质、构造地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与防 护工程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科研、管理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使用和参考。全书共12章93万 字,插图200余张,照片43幅,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定价60.00元。   联系地址: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国防道矿院楼302-2-9号 王景明收。  相似文献   

6.
摘要:汾渭地堑断陷盆地内有些地裂缝具有明显的地热异常显示,地裂缝成为地温异常区和F^-、Na^ 、Sr^2 、CI^-、He、H2、Rn等化学成分的富集带。热源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现象与区内活跃的地热活动有关,深部热流上涌过程中的强物理作用对于地裂缝的控热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地裂缝的控热作用对于巨厚第四系沉积的汾渭断陷盆地浅埋型热田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汾渭地堑地热资源勘查和远景预测中应予以重视的控热构造。  相似文献   

7.
山西断陷盆地是汾渭地堑地裂缝带的一部分,区内大同、太原、晋中、临汾、运城等均发生了不同规模的地裂缝灾害,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研究其时空分布,对其进行长期建网监测,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成灾机制合理避让,科学控制人类活动的影响,实现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8.
河北平原地裂缝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河北平原是地裂缝地质灾害较发育的地区。通过河北平原地裂缝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对河北平原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因素及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河北平原地裂缝主要分布在山前冲洪积扇裙区,发育在全新世地层中。地裂缝地质灾害平面形态上可分为直线型、雁列型、锯齿型、折线型和弯曲形。地裂缝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上有方向性、群集性和系统性。河北平原地裂缝分布范围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分布区域从时间上呈逐渐由南向北扩展之势。河北平原从时间上地裂缝发育条数和发育长度随时间各有不同特点。导致河北平原地裂缝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地震构造、地下水超采和地面塌陷。  相似文献   

9.
西安地裂缝活动现状及地铁隧道建设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永恒  邵生俊  王桃桃 《岩土力学》2009,30(Z2):399-403
汾渭盆地是国内地裂缝发育最强烈的地区。西安地处汾渭盆地,已经出露地表和隐伏的地裂缝共发现15条。在综合已有的认识基础上,深化了西安地裂缝成因的认识。通过西安地裂缝的活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针对西安各地裂缝的分布、活动状态和已有监测结果,给出了地裂缝带的最大地表宽度和地铁设防长度;针对地裂缝活动对衬砌结构的影响及破坏作用,从适应地裂缝变形、预防衬砌结构破坏和道床变形调控等方面,探讨了地基处理措施、结构加强措施、道床结构措施,阐述了西安地铁2号线通过地裂缝时地铁隧道建设的应对措施。目前,确立的“放”与“防”的设计指导思想是西安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系统论和耦合论的角度,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数据,分析研究了山西地堑系地裂缝的分布、规模、时间、强度和活动特征以及发育规律及动力来源和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山西地堑系地裂缝以小型地裂缝为主,集中出现于1981-2005年,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山前冲洪积平原盆山过渡带和盆地内次级地貌单位过渡带以及第四系厚度突变区、地下水降落漏斗的边缘区;山西地堑系整体以张性地裂缝为主,活动强度中等,运动方式以垂直运动为主,同时伴随水平拉张运动和右旋扭动,总体上垂直运动大于横向水平拉张大于水平扭转;青藏高原隆起导致鄂尔多斯盆地整体右旋挤压运动是山西地堑系地裂缝的根本动力来源,深部断裂构造和深部沉积基底宏观上控制了地裂缝的发育地区和发育规模,盆地周缘活动断裂控制了地裂缝的空间分布,新构造活动和地震加剧了地裂缝的活动;盆地边缘地层的富水性、大孔隙性,盆地内部第四纪松散层的可压缩性,为地裂缝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盆地内部不同块体的泊松比、密度、重力差异也是地裂缝产生的一个重要动力原因,第四纪冲洪积土和风积黄土的管涌和潜蚀易发性一定程度了加剧了地裂缝拓展。  相似文献   

11.
新书简介     
《中国工程地质五十年》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 会策划、选编而成 的。反映了中国工程地质学50年来发展历程的历史性文献和学术成果。其中有创业开拓的艰 难历程和奋斗精神;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以及取得的经验和成果;有结合中国地域特 色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同时,对中国工程地质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此书 对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岩土工程学、环境科学、自然科学史等学科以及对水利、铁路 、矿山、城市等工程建设都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全书44万字,275页,地震出版社200 0年9月出版,定价28.00元。   联系地址:100029 北京9825信箱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      《地裂缝及其灾害的理论与应用》是作者20多年来亲自考察研究西安、汾 渭、山西和河北平原等处地裂缝的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后,又收集研究了全国 地裂缝发生的24个省市6000余条处地裂缝,查阅了数以千计的史书、地方志、报告、图集, 汇集出近4000年来的历史地裂缝。主要论述了地裂缝地质学的萌生和建立;地裂缝成因类型 和构造地裂缝特征。中国地裂缝的空间分布;地裂缝活动的周期性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构 造地裂缝成因及其动力因素和影响因素;地裂缝效应及其对城乡建设的影响;地裂缝场地工 程地质评价;地裂缝灾害的预测、避让和设防与对策及其实例。   本书内容涉及工程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灾害学、新构造学、岩石圈动力学、系统工程学。 可供城乡建设规划、工程勘察、工程地质、灾害地质、构造地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与防 护工程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科研、管理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使用和参考。全书共12章93万 字,插图200余张,照片43幅,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定价60.00元。   联系地址: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国防道矿院楼302-2-9号 王景明收。  相似文献   

12.
抚顺市地裂缝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和安全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本文根据现场调查,结合地面变形监测结果,剖析了抚顺城区地裂缝的分布、变形特征.地裂缝主要发育于抚顺老虎台矿北部城区,整体走向NE 60°~80°,基本沿浑河断裂带分支断裂展布,属拉张型裂缝.地面变形监测结果显示,本文根据现场调查,结合地面变形监测结果,剖析了抚顺城...  相似文献   

13.
以大量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为基础,论述了河北平原地裂缝发育现状及分布特征,总结了地裂缝时空分布规律和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河北平原地裂缝分布普遍,其活动具有区域上的成带性与局部地段的相对丛集性,发育由南向北扩展,走向也大多为特定的几个方向,有些地裂缝具有反复活动性。对河北平原地裂缝的成因进行统计分析,其主要包括断层蠕滑地裂缝、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裂缝、浅层地下水水位下降引起的地裂缝、地层不均匀导致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地裂缝以及岩溶塌陷和采空区塌陷引起的地裂缝等。地裂缝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以某一种因素作为主导。对不同的地裂缝进行成因分析,可采取不同的防治应对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4.
汾渭盆地富氦天然气成因及成藏条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70年代,前人在汾渭盆地进行石油勘探时,于新近-古近系钻遇氦、甲烷、氮等天然气,由于当时以新生界石油勘探为目的,所以未能开展进一步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汾渭盆地地热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地热水开采中,发现普遍含天然气.笔者通过盆内对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层位的地热井采集的天然气样品进行组分及同位素分析,发现汾渭盆地天然气为国内外少有的以壳源氦为主,有少量幔源氦加入的富氦天然气,并具有较高含量的幔源甲烷.综合前人资料成果,对形成天然气藏的气源条件、储盖组合条件、圈闭条件及运移与保存条件进行了的初步分析,认为汾渭盆地具有形成富氦天然气的地质条件和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地裂缝灾害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20世纪中期以来地裂缝在我国许多城市开始出现,已成为一种区域性的重要地质灾害,严重危及城市建设与人民生活。文章详细介绍了我国地裂缝灾害的分布特征,总结出地裂缝具有成带性、不可抗拒性、方向性和周期性的灾害特点。以我国比较典型的新构造活动区域-汾渭地堑内的地裂缝为例,从构造活动和地下水开采影响方面分析了地裂缝形成机理,针对地裂缝产生的不同原因,提出了建筑物加固和减少地下水开采等控制及减轻地裂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汾渭裂谷系与造山带耦合关系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试图运用盆山耦合等地学理论,对汾渭裂谷系进行初步的定量半定量研究。认为在区域拉张应力场作用下,汾渭裂谷系为盆山耦合形成,其形成模型为“伸展造山,断陷沉盆,后推成台”;运用盆内沉积与造山带剥蚀量互补法、地震剖面拟合法、裂变径迹法等计算方法对其进行计算的结果表明,铲式断裂一侧造山带隆升与盆地下沉呈完全镜像对称关系。同时对大同一带新生代玄武岩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软流圈上涌是该带玄武岩喷发的根源,并通过对该区地震层析和大地电磁测深的剖析,推断汾渭裂谷系主体形成机制应为被动机制,而其北部的桑干河断陷形成机制则为主动机制。此外,对汾渭裂谷系的地热资源及地震震中分布规律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运城盆地地裂缝特征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城盆地受地质构造、地形特征、地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地裂缝灾害较为发育。文章总结了运城盆地地裂缝的发育特点,并从地垒-地堑构造运动和断陷带基底活动两方面入手,尝试性地探讨了引发运城地区地裂缝的成因机理。研究运城盆地地裂缝的展布特征、形成机理、致灾作用,对于更好地总结和认识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预测与防治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地裂缝是临汾盆地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盆地开始出现地裂缝以来, 至2012年8月共发现86条地裂缝。本文以临汾盆地内部典型地裂缝临汾果场地裂缝为研究对象, 详细地论述了地裂缝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利用野外调查、测量、槽探、钻探和物理勘探等地质手段, 主要研究了地裂缝的发育特征, 包括平面特征、灾害特征、浅部剖面结构特征和深部特征4个方面, 总结了地裂缝的活动规律。发现果场地裂缝平面延伸长, 宽度大, 走向稳定, 灾害严重; 浅表层上宽下窄, 呈喇叭状, 深部结构显示地裂缝下伏隐伏断层, 地裂缝活动受降雨控制。通过分析影响地裂缝形成的各个因素:盆地构造、超采地下水和强降雨, 将果场地裂缝的形成分为3个阶段:孕育阶段、出露阶段和扩展阶段; 最后概化了果场地裂缝的成因机理:构造孕缝、抽水诱缝和降雨扩缝。  相似文献   

19.
邓亚虹  李丽  慕焕东  王鹏  李飞霞 《岩土力学》2015,36(7):1847-1855
汾渭盆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地裂缝最为发育、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考虑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黄土的流变特性对地裂缝破裂扩展模式的影响,采用分级循环加卸载方式,对西安地区长安地裂缝(fc1)带Q3原状黄土进行了不同围压下的固结不排水三轴流变特性试验,得到了地裂缝带Q3原状黄土的蠕变加、卸载曲线和应变速率与时间关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围压下地裂缝带Q3原状黄土表现为低应力下为减速蠕变,高应力下为减速蠕变和等速蠕变的特征。并基于统一流变力学模型理论,建立了适用于西安地区地裂缝带Q3原状黄土的三维蠕变本构模型,获得了相应的本构模型参数。该成果为研究隐伏地裂缝破裂扩展模式及其力学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南海西北部壳体新构造运动及其演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南海西北部壳体的地形地貌、重磁场异常和地壳结构特征和岩石圈动力学环境,对穿过莺歌海盆地和西沙海槽的地震剖面进行解释。把本区新构造运动类型划分为拉张型、挤压型、平移剪切型和旋动型,并对其构造演化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南海西北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曾经历复杂的动力学演变过程,从中生代到新生代,本区在周缘岩石圈壳体作用下,经历挤压、拉张、复杂应力调整和现代挤压收缩四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