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化德群的重新厘定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填图研究表明,化德群上、下亚群并不是上下关系,而是层位相当的一套地层,而且商都一带的白云鄂博群也属化德群的一部分。依据详细的构造解析和地层剖面研究,重新建立了化德群的地层层序,从老到新划分为毛忽庆组、戈家营组和三夏天组。侵入化德群的杂岩体分别获得1854Ma、1808Ma和2091Ma、2154Ma锆石U-Pb年龄,表明化德群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中新元古代。化德群经历了两期构造变形,早期为北东东走向的复式向斜,晚期又遭受了构造叠加,形成了北北西向褶皱构造,其主期变形可能发生在2.0Ga左右,它的褶皱造山是华北克拉通在古元古代向北增生的体现,这对研究华北克拉通的增生、裂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者通过两个项目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在大青山—乌拉山及其邻区重建了早前寒武纪地层系统,将新建的美岱召岩群列入古元古代。对区内高级变质岩石地层进行重组,在麻粒岩系中划分了2个岩组,归并为桑干岩群,将乌拉山岩群划分为上、下两个亚岩群,下亚岩群片麻岩系,上亚岩群相当于集宁群,可称孔兹岩系。提出本区高级变质区的主期构造是穹形构造与穹间褶皱群构造组合样式(简称“穹—褶”构造),确立了大型顺层滑脱构造系统是决定高级变质岩石地层空间分布、组成特征和相互关系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研究高级变质岩石地层系统建立的方法与步骤。  相似文献   

3.
贺兰山群层序及主变形期褶皱构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贺兰山群由下到上划分为阿楞呼都格变粒岩组、柳树沟片麻岩组和向鲁根钙硅酸粒岩-大理岩组。主变形期的构造事件为在南倾的北东东向倒转复式褶皱上发育着与其平行的区域性轴面面理、线理和逆冲型同变质韧性剪切带,其中又以塔什沟一柳构沟复背形和向鲁根向形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褶皱构造的分类、分期原则,首次将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地区褶皱划分为 3期:第 1期为印支造山期主褶皱;第 2期为印支期后层内流变褶皱,第 3期为燕山期-喜山期叠加褶皱。这 3期褶皱在类型、规模和特征上各具特色,晚期褶皱对早期褶皱还存在叠加关系,从而对本区构造格局的形成以及地层岩石的展布、形态和厚度变化等方面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印支期主褶皱在宏观上控制了坝区地层岩石的总体分布,第二期和第三期褶皱造成坝区岩层厚度、形态、岩性组合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山西中条群多期变形的厘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少华 《矿产与地质》1997,11(4):254-258
采用构造解析方法,研究中条山胡—篦铜矿区地质构造,鉴别中条群经历五期构造变形。即层内紧闭褶皱及近水平韧性剪切带、剥离断层(D1)、一系列大型同斜褶皱、翼部伴随断层(D2)、余家山剥离断层(D3)、主褶皱期——短轴褶皱(D4)和区域性伸展构造(D5)的叠加改造,地层的多次强烈构造置换。重新建立了篦子沟组的层序。  相似文献   

6.
大巴山西北缘叠加褶皱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忠义 《地质学报》2009,83(7):923-936
大巴山晚侏罗纪叠加褶皱可能是世界上区域规模或填图规模最典型的褶皱叠加构造之一,具有完美的干涉图像。作者在两期褶皱近乎正交的大巴山西北缘开展1/万填图和构造分析,重点研究露头尺度上的横跨褶皱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厘定了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两期构造运动及其两期褶皱变形,确定地壳浅层发育的纵弯褶皱机制,在三维几何形态研究基础上,特别是根据同褶皱层间滑动线理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及其相互配置关系,基于叠加褶皱力学作用方式和变形干涉图像将区内叠加褶皱划分为3类10种基本样式。研究表明晚侏罗世近南北-北北西向褶皱(F2)近垂直地跨过晚三叠世近东西-北东向褶皱(F1),是大巴山地区最主要的定型构造,构成大巴山晚侏罗纪弧形前陆褶皱山系主体;而北西向褶皱(F3)与近南北-北北西向褶皱(F2)在其中-西部以小的角度相交,总体具非共轴的旋转应变特征,并主要表现为并置或重褶作用。  相似文献   

7.
班公湖—怒江洋的演化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对于其俯冲极性有不同的认识, 前人大多从岩石学、 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证据去探讨, 而缺乏构造变形的相关研究。本文以构造解析理论为指导, 通过野外大比例尺填图、 构造实测剖面等工作对研究区色哇组的构造样式、 变形期次等进行了研究。综合研究表明, 西藏热那错地区和荣玛地区侏罗系色哇组地层均发育紧闭的三级复式褶皱以及后期叠加的平缓—开阔褶皱。早期褶皱的褶皱轴近东西向展布, 板劈理近东西走向, 是南北向挤压作用的产物。在热那错地区早白垩世美日切错组火山岩角度不整合于已变形的侏罗系色哇组之上, 且色哇组紧闭褶皱的构造样式未在美日切错组火山岩中发育, 推断色哇组紧闭褶皱发生在早白垩世之前。结合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推断研究区内侏罗系色哇组地层的早期紧闭的三级复式褶皱是班公湖—怒江洋向北俯冲的产物, 而后期叠加的平缓—开阔褶皱可能与羌南地块和拉萨地块的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8.
按照韧性剪切带的发育程度,将区内划分为迁西群分布区的弱变形域和遵化群分布区的强变形带。根据各种形变特征,认为迁西群及遵化群分别存在三次及两次叠加褶皱,其中迁西期形成的为轴面南倾的东西向线状同斜褶皱;遵化期第一幕为北东向摆动的紧密线形倒转褶皱。由于边界条件的限制,叠加在迁西群上的褶皱,轴向转为近南北向。迁西期褶皱因属同斜而具简单层状体特征,故每个单体的叠加背向形并非三斜对称,主要部分也并非穹盆构造,而为w形蛇形弯曲,不存在原生的穹隆或卵形群构造;遵化期第二幕表现为舒缓的东西向叠加褶皱。区内的主要构造样式为包括迁西群在内的由叠加褶皱及两组共轭韧性剪切带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迂西-曹在卵形隆起区;遵化群的弧形褶皱群被密云-喜峰口-王厂左行平移韧性断裂带带动形成的宽城-遵化帚状构造亚区以及由遵化群形成的青龙王厂-迁安重熔片麻岩穹隆亚区。  相似文献   

9.
在西秦岭泥盆纪、三叠纪地层中普遍存在着叠加褶皱,由于覆盖和两期褶皱的近共轴特征,使得这种叠加褶皱的识别和填绘长期未能得到合理解决。多期面理的识别和空间关系、小褶皱枢纽和轴面产状统计,为叠加褶皱的存在提供了依据。地质体平面形态的透镜化和走向弯曲,是两期叠加褶皱干涉图象的平面特征。有效解析叠加褶皱,合理建立构造模型,不仅对区域构造发展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在指导地质填图工作的进行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甘肃西秦岭地区大面积分布的泥盆纪西汉水群和三叠纪隆务河群,以浅变质和砂板岩夹灰岩的沉积建造为特点,地质填图中厚度巨大的假象是叠加褶皱构造叠置所成,是构造复合的结果。多期面理关系的研究和小褶皱枢纽产状的统计分析,认为有两期近共轴、小角度的褶皱叠加。  相似文献   

10.
根据褶皱构造的分类、分期原则,首次将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地区褶皱划分为3期:第1期为印支造山期主褶皱;第2期为印支期后层内流变褶皱,第3期为燕山期—喜山期叠加褶皱。这3期褶皱在类型、规模和特征上各具特色,晚期褶皱对早期褶皱还存在叠加关系,从而对本区构造格局的形成以及地层岩石的展布、形态和厚度变化等方面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印支期主褶皱在宏观上控制了坝区地层岩石的总体分布,第二期和第三期褶皱造成坝区岩层厚度、形态、岩性组合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甘珠尔庙变质核杂岩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履桥  邵济安 《地质科学》1998,33(2):140-146
本文讨论了出露在大兴安岭主峰穹状复背斜核部的变质核杂岩。从岩石组合、变质温压条件、变形特征角度阐明了变质核杂岩的结构。从变质核杂岩各层之间的产状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变质核杂岩隆升时间以及与大兴安岭隆升的关系。最后通过核部侵位的超镁铁-镁铁质岩探讨了变质核杂岩隆升的深部背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在湘东北文家市涧溪冲村原中元古代冷家溪群新发现一套基本无序的变质沉积-火山岩系。根据岩石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涧溪冲变质沉积-火山岩系为变质火山岩夹变质粘土质沉积岩,属绿片岩—高绿片岩相。变质火山岩的原岩为大洋拉张环境下形成的以低钾拉斑玄武岩为主,低钾玄武安山岩次之的火山-次火山岩系,其物源为亏损地幔。变火山岩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594±48)Ma,其形成时代可能是新太古代。因此,与传统的中元古代冷家溪群的岩石组合、形成环境、形成时代、变质变形都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原冷家溪群应予以解体。  相似文献   

13.
湘东北涧溪冲变质火山岩的Sm-Nd同位素年龄及其成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最近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发现,湘东北地区原中元古代冷家溪群实际上应划分为4部分,它们均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构造环境,将其中分离出的最老的基本无序的变质沉积—火山岩系建立为"涧溪冲岩群"。根据其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认为:"涧溪冲岩群"是变质火山岩夹变质粘土质沉积岩经构造叠置起来的变质岩系,属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变质火山岩的Sm 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594±48)Ma,其形成的地质时代可能是新太古代。变质火山岩的原岩为在大洋拉张环境下形成的以拉斑玄武岩为主、钙碱性玄武岩次之的火山—次火山岩系,其物源为亏损地幔。  相似文献   

14.
周世泰 《地球学报》1987,9(2):139-153
通过对鞍山群变质岩石及条带状铁矿的岩石化学研究,探讨了鞍本地区太古宙老变质岩(正变质岩为斜长角闪岩及中酸性变粒岩等;副变质岩主要为泥质—泥灰质岩及硅铁质胶体化学沉积岩石)岩石学特征,并恢复变质前之原岩建造。太古宙条带状铁矿石的化学成分较单一;SiO_2、Fe_2O_3、FeO之和为85—95%,是一种成分很纯的磁铁矿石。作者从矿体的产状呈层;与围岩之间基本整合;条带状构造所显示的原生层理;铁矿石成分简单以及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表明它是海底火山沉积矿床。本文基于铁矿成因和与原岩建造的关系,进而讨论了铁矿的赋存  相似文献   

15.
田应龙 《湖南地质》1991,10(2):135-140
湖南前霞旦系冷家溪群和板溪群,主要由各种板岩,变质砂岩组成,夹有基性、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沉积岩及碳酸盐岩。地层中Na_2O含量、Na_2O/K_2O及Co/Ni比值与其中火山沉积物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平面上反映出存在几个火山物质沉积中心,黔阳至会同、沅陵至桃源之间及湘潭至双峰一带是板溪期火山物质沉积中心;平江至浏阳一带是冷家溪期火山物质沉积中心。湖南前震旦系金矿的分布几乎都集中在这些地区内。因此,Na_2O/K_2O,Co/Ni比值分布特征是金的区域成矿预测的地球化学标志。  相似文献   

16.
Lower Palaeozoic rocks have been mapped in Kayin State in an area previously shown on published maps as either metamorphic or possibly Lower or Upper Palaeozoic rocks. Three new formations, with a total thickness of over 900?m, apparently overlain by an, at least, 100?m thick Upper Palaeozoic formation are mapped along the Salween River and along the road from Yinbaing, in Myanmar, to Tha Song Yang, in Thailand. The Lower Palaeozoic succession consists of the predominantly siliciclastic Kyaukpulu and Kushwe–e–we formations and an overlying, predominantly carbonate Meseik Ashe Formation which contains Middle Ordovician (Darriwilian) conodonts. The older two formations are probable correlates of the Ngwetaung and Lokeypin formations of the southern Shan State of Myanmar and the Lower Ordovician siliciclastics of western Thailand. The overlying, peritidal to shallow subtidal carbonates of the Meseik–Ashe Formation are correlates of the Wunbye and Sitha formations of Shan State, Myanmar. The thick–bedded, quartz arenites of the Nyaungwiang Formation are faulted against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s and are probable lithological correlates of the Carboniferous Taungnyo Formation. The folds in the Lower Palaeozoic rocks are overturned to the northeast and deformation was in one major phase between the Tournaisian and the Early Permian. The Lower Palaeozoic strata may probably be followed as a ridge for at least 100?km towards the NNW, close to the western border of the Sibuma Block which is separated by a postulated cryptic suture from the Irrawaddy Block to the west.  相似文献   

17.
北京西山水平分层剪切流变构造初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比国内外关于变质岩区构造变形序列的实例,可知第一世代的构造变形几乎都以发育不同尺度的强烈扁平化平卧褶皱和有关的轴面流劈理或片理,以及近水平的韧性剪切带等构造组合为特征。北京西山的情况也不例外。这可能代表变质岩区早期构造变形的一种普遍模式,可能是地壳较深构造层次发生大规模透入性水平剪切流变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湖南前震旦系铀矿化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应龙 《铀矿地质》1990,6(1):11-18
湖南前震旦系冷家溪群和板溪群是一套浅变质沉积岩,主要由各种板岩、变质砂岩、凝灰质板岩组成,夹有基性、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现已落实铀矿床3个、矿(化)点14个。铀成矿年龄为85—50Ma,最晚者16Ma。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前震旦系铀矿化属岩浆岩源及沉积(变质)岩源中-新生代大气降水热液成因;铀矿化受断裂构造控制;凝灰质板岩、砂质板岩及角岩等是矿化有利的围岩。  相似文献   

19.
赣中周潭群副变质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赣中周潭群副变质岩中的碎屑锆石开展了LA-ICP-MS U-Pb定年工作,两个石榴黑云母片岩和一个黑云母片岩三个样品中碎屑锆石给出的最年轻的年龄峰值分别为834±11Ma、830±11Ma和809±15Ma.这些碎屑锆石具有与江南造山带内冷家溪群及其相当地层类似的年龄谱型式和相近的最年轻的年龄峰值,表明周潭群应与它们有相似的形成历史和源区,产生于相似的构造环境.因此,周潭群在新元古代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拼接的过程中,应与冷家溪群、双桥山群等地层一样靠近扬子一侧,而不应属华夏地块.从黑云母片岩部分碎屑锆石的变质边获取的年龄分别为444±11Ma和438±11Ma,表明周潭群地层的变质作用发生在加里东期,与华夏地块其他地区的角闪岩相变质岩的变质年龄一致.相反,与周潭群同期的双桥山群、冷家溪群等地层均未达到角闪岩相变质.这表明,在扬子和华夏地块新元古代的拼接之后,二块体在(现在的)赣中地区又裂开,从而导致了周潭群和相邻的冷家溪群及双桥山群在加里东时期有不同的变质响应.  相似文献   

20.
对冷家溪群及其上覆板溪群斑脱岩中的锆石进行研究,测得冷家溪群小木平组斑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22Ma±10Ma)和上覆板溪群张家湾组斑脱岩锆石U-Pb年龄(802.6Ma±7.6Ma),结合“江南造山带”东部变质基底双桥山群和西南地区四堡群、下江群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将冷家溪群与其相应的江南古陆变质地层明确定位于新元古界。该年龄对重新界定“武陵运动”的时限和进行同期地层的区域对比、构造演化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冷家溪群与双桥山群、梵净山群、四堡群、双溪坞群一样,均为低变质绿片岩系,构成了江南古陆地区的变质基底。多年来冷家溪群一直划归中元古界,并且视为“武陵运动”的主体,其时代的定位将影响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地层划分和对比,也将制约江南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解疑。上述锆石U-Pb年龄不仅标示了湘东地区新元古代地层的时代,也为江南古陆中部变质基底提供了新的、精确的年代学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