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新疆包古图斑岩铜矿伴生元素金和银赋存状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疆西准噶尔包古图斑岩铜矿床Au平均含量0.25g/t,Ag为2.56g/t,Cu为0.30%,属于富金斑岩铜矿。伴生金和银矿化作用有两期:早期为斑岩矿化,形成了Cu-Mo-Au矿化组合,是主矿化期;后期叠加了Cu-Au-Ag-Te-Bi矿化,规模不大,出露于矿床的局部部位,但对矿石起到了加富作用。通过对钻孔薄片和光薄片的镜下观察及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认为早期矿化中Au和Ag主要呈固溶体形式存在于硫化物中,分布比较均匀,基本上不出现独立矿物,Au含量明显高于Ag;晚期矿化形成了复杂的Cu-Au-Ag-Te-Bi矿物,矿石呈浸染状和脉状叠加在早期矿化之上,以银矿物为主,与多种碲铋类矿物共生,主要银矿物有碲银矿、铋-碲银矿(?)、银-辉碲铋矿(?)、银-硫铋铜矿、银金矿等。晚期矿化规模不大,但对于提高矿床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我国岩浆型硫化铜镍矿床中伴生金银含量、赋存状态和地质特征。铜镍矿石中一般Ag高于Au、Au和Ag主要呈独立矿物产出 ,形成自然元素。金属互化物、蹄化物和硫铋化物。共发现24种金和银的独立矿物。(?)(?)(?)金银矿物。矿物颗粒一般为15—60μm。一般来说,铜镍富矿石,特别富铜矿石的AuAg含量要比贫矿石高;晚期热液作用的铜镍矿床其AuAg含量要比单一熔离矿床高。硫化铜镍矿床是伴生金银矿床一种主要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3.
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并结合能谱分析,在金青顶金矿Ⅱ号矿脉深部除含碲化物碲银矿、碲金银矿和碲铋矿外,首次发现碲金矿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前人对于该矿床中存在碲金矿这一新矿物的推测,也打破了该金矿深部无碲金银矿的传统认识。这些碲化物呈连生体或者细脉状产于黄铁矿等硫化物、石英与黄铁矿裂隙中。在金银碲化物矿物中,Te含量变化较小,Au含量变化较大,与Ag呈负相关,与Bi为正相关。结合金-银-碲矿物成分-共生图解,对金银碲化物矿物的共生组合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Te总是优先与Ag结合形成碲银矿或碲金银矿,只有热液中Ag被消耗后才与Au结合形成碲金矿,最后Te被耗尽,矿液中残留很多的Au,从而形成自然金,说明随着成矿过程的演化,成矿热液可能逐渐富金,具体表现为碲银矿-碲金银矿-碲金矿-自然金的析出顺序。  相似文献   

4.
不少韧性剪切带金矿床已由勘探转入开采,当前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矿床深部矿体延深评价。对河台金矿床矿山资料进行了二次开发,并在矿床沿垂深及横向剖面进行了系统取样分析,研究了河台金矿床Au与伴生微量元素在垂深及横向剖面上的地球化学行为。结果表明,Au及伴生微量元素在垂深及横向上含量变化具有不均匀性。矿床垂深剖面Au品位自上而下升高,Ag趋向于下降,Au/Ag比值升高,大部分变化范围为0.5-4.0,0m以下为0.38-7.0。据此判断目前揭露矿体属中上部。在矿床垂深剖面Au及伴生微量元素Bi,Se和S具有自上而下高的趋势;Ag和W自160m至0m则下降,Au/Ag,S/Se和Bi/Au比值自上而下升高,这可以作为矿体延深评价及找矿地球化学的指示剂。本矿床特征元素组合为Au-Ag-Bi-S-Cu-Se-As-W。矿床横向剖面中,Au,Ag,As,S,Cu,Bi,Se和W具有升高的规律,Au/Ag,S/Se,Cu/(Pb Zn)和W/Sn比值在上述序列岩石中具有升高的规律,而W/Au,Pb/Zn和Bi/Au则下降,这可以作为本矿找矿找矿地球化学指标。根据本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综合Au及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诸因素分析,本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混合岩,并与基底建造具密切关系。可以认为在0m中段往深部仍有具工业价值的矿体,河台金矿可发展成为超大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5.
“铁帽”金矿现已尽人皆知。“锰帽”(主要指非锰矿锰帽、次生堆积锰矿或锰土等)对找Au、Ag矿的指示意义,似乎还未充分引人注意。“锰矿”中发现Au、Ag矿已不是个别现象。我国某些地方“黑土型”金银矿的发现,表明了“锰帼”的找矿指示意义。如大坊“黑土型”金矿,Au平均可达1.51g/t、Ag167g/t;七宝山锰土中含Au1.9g/t,Ag44.5g/t。栖霞山也是从氧化锰矿床开始,发现了Pb—Zn矿床,后又发现了伴生Au—Ag矿及单独Au矿体。在冷水坑铅锌银矿田中,从花岗斑岩体接触带向外,大致依次出现铁锰铅锌银  相似文献   

6.
在东沟坝金银矿床中,Au、Ag 元素赋存状态新颖而引人注目,其主要特征有四:其一,Au、Ag 均以独立矿物的形式产出;其二,Au、Ag 元素以类质同象互换构成完整的金—银系列矿物;其三,Au、Ag 赋存形式以晶隙金最多、裂隙金次之、包体金居三,未发现晶格金;其四,金、银矿物粒度大、形态复杂,产于重晶石—方铅矿建造中。从而构成类型独特的“重晶石(脉)型金银矿床”。  相似文献   

7.
胶东蚀变岩型金矿金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亚运  刘学飞  刘龙龙  周勉  李  何碧 《岩石学报》2015,31(11):3441-3454
胶东半岛金矿集区是我国主要的产金地之一,其中"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为该区两个典型的矿床类型。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的三山岛-仓上断裂带发育两个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三山岛金矿和新立金矿。这两个金矿区金矿物赋存状态以晶隙金、裂隙金和包裹金为主,呈片状、椭圆状、短柱状和板状形态赋存于载金矿物之中,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少量方铅矿、闪锌矿等硫化物。扫描电镜背散射(BSE)电子图像和二次电子图像发现,单个金颗粒表面具有明显的凹坑或凹槽,因内部填充杂质或反光而呈暗黑色区域。电子探针(EMPA)分析可得金矿物中Au含量为63.34%~72.54%,含有较高的Ag含量(27.39%~36.34%),属于银金矿系列。银金矿单个颗粒微区能谱分析(SEM-EDS)显示,银金矿中除了Au和Ag外,还存在N(6.12%~9.79%)、O(1.89%~6.18%)、W(0.42%~0.84%)、P(6.32%~10.38%)和Fe(1.62%~3.37%)等元素。研究区银金矿与玲珑金矿("石英脉型"金矿)金矿物微区元素对比分析发现,具有相同的Au、Ag、N、O和Fe元素,但是仅在研究区银金矿中发现W元素,并且所含N、O和Fe的含量远低于玲珑金矿床。研究区银金矿中低O含量反应金形成环境为还原环境,并且与"石英脉型"金矿形成环境相对比,还原性更高。N元素的存在可能指示成矿流体中有大气降水混入,并且"蚀变岩型"金矿比"石英脉型"金矿混入量较少。P可指示成矿流体中有幔源流体的加入。W指示成矿流体可能源自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形成的初始岩浆流体。通过金矿物微区地球化学与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综合分析可得,胶东金矿成矿流体为多源混合。成矿物质来源与早白垩世中-基性脉岩具有同源性,可能源自深部地幔。Au运移过程中,主要以硫化物Au(HS)-2的形式运移。  相似文献   

8.
金属硫化物中次显微金的赋存状态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张八岭构造带蚀变构造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类金矿金属硫化物中次显微金质子探针分析显示,Au与As、Fe、S、Cu、Pb呈正相关关系,Au以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于金属硫化物中。与蚀变构造岩型金矿相比,晚期的石英脉型金矿可见自然金含量较高,硫化物中显微包裹体金含量较低,可能预示中低温热液金矿中,不仅普遍存在时空分异的金属硫化物中的类质同象金和自然金,还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分异的自然金和次显微包裹体金。  相似文献   

9.
从美国内华达州卡漠矿区的金含Au、Ag石英脉及其有关火山岩中采集了92个样品,对Au,Ag,T1,Rb,K,Ba和S_1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K/T1、K/Rb、Ba/T1、T1/Sr的比值。 从未蚀变安山岩到蚀变安山岩和含Au,Ag石英脉,AuAg含量以及T1/Sr、Rb/Sr比值依次升高,而K/T1、K/Rb、Ba/T1比值降低,T1与Rb和K的这种关系显示出在矿化岩石中的T1比Rb更富集,而Rb则比K更富集。根据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表明,在圈定 与火山岩伴生的Au,Ag含量变化颇大(因其在自然界分布极不均匀)的贵金属脉状矿床中,T1的含量及Ba/T1、K/T1比值可作为有效的勘探手段。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扫描电镜结合能谱分析技术以及电子探针分析技术,针对四川甘孜江浪矿田里伍铜矿床和黑牛洞铜矿床中伴生金元素的赋存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分布在两个矿床的致密块状矿石、角砾状矿石、条带状-网脉状矿石及黑色电气石黄铜矿矿石中,围岩中不含Au。且Au在矿石中质量分数变化大,其范围为0.1×10~(-6)~5.5×10~(-6)。Au以独立矿物银金矿和金银矿的形式赋存。银金矿颗粒较大,仅在里伍铜矿床的尾矿中发现,约90μm,银金矿中金含量为68.12%~70.79%。金银矿的粒径变化范围大,为:0.01μm~25μm,金银矿中金的含量范围大,为:5.14%~40.81%。金银矿在矿石中的赋存状态主要为以下3种:(1)与铋矿物(自然铋和铋银矿)共生;(2)包裹在金属硫化物中或嵌布在金属硫化物的粒间;(3)沿金属硫化物粒间充填。第一种金银矿的形成主要经历了温度高于400℃的体系,成矿流体中的Au,Bi均以氯络合物的形式运移,在温度降低的过程中,Au和Bi同时沉淀,从而形成金银矿与铋矿物的共生结构;第二种金银矿为温度降低过程中,随着硫化物的沉淀,Au-S络合物分解,使得Au沉淀;第三种金银矿应为主成矿期后的含Au,Ag的热液充填裂隙沉淀成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是一种固体微区分析新技术。用该技术来分析矿床中硫化物的微量元素组成可以为研究成矿流体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勘探提供有关的科学信息。文中以安徽铜陵矿集区内新桥Cu-Au-S矿床中的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鉴定的基础上,将矿床中的黄铁矿分为具有沉积特征的胶状黄铁矿(PyⅠ)、具有变形重结晶和热液叠加作用特征的细粒他形黄铁矿(PyⅡ)和具热液成因特征的中—粗粒自形黄铁矿(PyⅢ)3种类型。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测定结果显示,PyⅠ中相对富含Ti、Co、Ni、As、Se、Te;PyⅡ继承了PyⅠ中富含Ti、Co、Ni、As、Se、Te、Bi的特征,同时还含有不均匀分布的少量成矿元素(Cu、Pb、Zn、Au、Ag);PyⅢ中成矿元素Cu、Pb、Zn、Ag、Au以及Bi元素的含量较高,Co、Ni、As的含量较低。在元素赋存状态方面,Co、Ni、As、Se和Te均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进入到了黄铁矿的晶格中;Bi在PyⅡ中主要以含Bi矿物的微细包裹体形式存在,而在PyⅢ中的Bi还部分取代了Fe而占据了晶格;Cu、Pb、Zn、Au、Ag这些成矿元素中,Cu和Zn分别以黄铜矿和闪锌矿的矿物包裹体存在于黄铁矿中;PyⅡ中所含的少量Au、Ag,可能分别以自然金和自然银的形式存在,而在PyⅢ中Au可能主要以银金矿的形式存在,Ag除了以银金矿的形式存在以外还可能赋存于黄铁矿中含铋的矿物包裹体内;Pb主要赋存于黄铁矿中的方铅矿或含铋矿物的包裹体中。在综合分析黄铁矿的结构形态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的基础上认为,PyⅠ型黄铁矿可能形成于前人提出的晚古生代海底沉积或喷流沉积环境,PyⅡ和PyⅢ型黄铁矿分别形成于中生代区域构造变形-热液叠加改造的过渡环境和热液环境,PyⅡ和PyⅢ的形成时间相近。新桥矿床的形成可能经历了晚古生代海底沉积或喷流沉积期和燕山期热液期,胶黄铁矿主要形成于沉积成矿期,而矿床中成矿物质Cu、Pb、Zn、Au、Ag等主要来自燕山期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热液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2.
席伟  夏小洪  吴艳爽  叶甜  李诺 《地学前缘》2018,25(5):135-150
Taldybulak Levoberezhny(又称左岸)矿床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北天山东段,是区内第三大金矿(金储量130 t,平均品位6.9 g/t)。长期以来,该矿床矿物学研究薄弱,成因类型存在争议,已有观点包括斑岩型、造山型、多阶段叠加成矿等。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岩相学鉴定发现:金矿化同时受韧性剪切带和岩体控制,局部显示一定的顺层特征;常见矿石类型包括浸染细脉浸染型、石英电气石硫化物型、块状硫化物型、稀疏浸染型、方解石硫化物脉型等;相关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电气石化、碳酸盐化最为强烈,可见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泥化等。电子探针分析发现,左岸金矿同时发育可见金和不可见金。前者包括银金矿(w(Au)=67.90%~80.86%,w(Ag)=14.24%~30.76%)、含银自然金(w(Au)=88.95%,w(Ag)=8.09%)等,以包体金、裂隙金或粒间金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后者可赋存于黄铁矿和黄铜矿中(w(Au)=0.16%~0.33%)。不同类型矿石中黄铁矿的形态、结构、成分存在一定差异,显示了叠加成矿的可能性。浸染状细脉浸染型矿石中黄铁矿以中粗粒(30~1 300 μm,多数>200 μm)、半自形自形立方体为主,基本无碎裂或碎裂不明显,可含有自然金、银金矿或硅酸盐包体;成分上具有中等的As(0.03%~1.72%,平均0.66%)、Co(0.06%~0.19%,平均0.13%)、Te(0.03%~0.06%,平均0.04%)含量和As/S、Fe/S、Co/As比值,基本不含Cu、Pb、Zn、Ag。石英电气石硫化物型矿石中黄铁矿多呈中粗粒(30~2 000 μm)、半自形它形粒状,往往发生碎裂,并被黄铜矿、方铅矿等矿物交代;部分颗粒可含有银金矿或硅酸盐包体;总体具有较高的As(0.05%~2.05%,平均0.97%)、Co(0.05%~0.34%,平均0.15%)含量和As/S、Fe/S比值,Co/As比值较低。块状硫化物型矿石中黄铁矿多呈半自形它形粒状产出,但粒度变化较大(250~3 000 μm或者30~300 μm);化学成分上以较高的As(0.05%~2.20%,平均1.21%)、Te(0.04%~0.09%,平均0.06%)含量,高的As/S、Fe/S比值和低的Co/As比值为特征。稀疏浸染型矿石中黄铁矿呈中粒(集中于50~200 μm)、半自形它形粒状产出,内部可含有硫化物、硅酸盐、银金矿、自然金等包体;可发生碎裂并被黄铜矿等沿裂隙充填交代;化学成分变化较大,总体具有较高的Co(0.08%~1.04%,平均0.35%)含量和Co/As比值,几乎不含Te、Cu、Zn。方解石硫化物脉型矿石中黄铁矿呈中粗粒(40~480 μm)、半自形它形粒状产出,内部往往含硅酸盐等包体;黄铁矿以显著低的As(0.04%~0.08%,平均0.06%)、Co含量(0.04%~0.20%,平均0.10%)以及As/S、Fe/S比值为特征,Co/As比值较高,且不含Zn。从上述左岸金矿的控矿构造、矿化类型、围岩蚀变以及不同类型矿石中黄铁矿形态、结构、成分的差异等4方面特征显示,左岸金矿可能存在多期次矿化、叠加成矿。  相似文献   

13.
宿晓静  戴立新 《世界地质》2010,29(1):60-167
根据玲珑金矿田东山矿床地表及浅部勘查工程与采矿资料, 确定了成矿成晕元素种类。对成晕元素侧向分带特征和垂向分带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 矿体上盘晕元素异常组合为Cu-As-Ag, 下盘晕元素异常组合为Cu-Te-As, 由此确定Au /As、Au /Pb、Au /Ag、Ag/Pb比值具有成矿判别意义, 即判别式Y1 = 0.000 5 Au /As + 0.037 6 Au /Ag + 0.085 7 Au /Pb - 0.045 4 Ag/Pb > 0.009 2时指示含矿, 否则不含矿; 同时建立了基于Sb /As比值和Au、Ag、As、Sb 含量特征的见矿深度估计模型(H1 = 1.104 9 + 79.63 k ( Sb /As) ×102 ) , 并对东山矿床主要矿体的可能成矿地段、见矿部位做出预测评价, 提出东山矿床9号、18号、47号、50号和52号支脉在175~ - 70 m标高范围内赋存金矿化或工业矿体。  相似文献   

14.
胶东型金矿是不同于国际已知类型的独特金矿类型, 深入研究其成矿系列有助于深化理解矿床成因和指导找矿。本文综合分析了胶东金(银)、有色金属矿床的类型、空间分布、形成时间和成因, 划分了成矿系列, 列举了应用成矿系列指导找矿的案例。将胶东地区早白垩世与壳幔混合岩浆活动有关的金矿床、金及多金属矿床和有色金属矿床划归为胶东型金矿成矿系列, 进一步划分了Au(Ag)矿床成矿亚系列(125~115 Ma)和Cu-Pb-Zn-Mo矿床成矿亚系列(118~110 Ma), 认为两个成矿亚系列为连续发生、且有时间重叠的成矿事件。成矿系列理论有效指导了胶东地区的找矿工作, 根据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的成因联系在玲珑金矿田发现了台上—水旺庄巨型金矿床, 受胶莱盆地东北缘金矿床类型的启示发现了辽上黄铁矿碳酸盐脉型金矿, 在荣成有色金属成矿小区外围发现了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 根据五莲七宝山金铜矿床探明了敞沟—杏山峪银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5.
纽芬兰西南卡雷断裂带中产有两个著名的银金/贱金属硫化物石英脉状矿床,它们分别赋存在层状石墨片岩和花岗岩两套截然不同岩性中.尽管非常邻近,这两个矿床并不直接接触,但根据地质年代、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很明显它们都是由温都格拉斯丘陵花岗岩期后的岩浆热液所形成的. 本文提供的REE和Au/Ag背景值资料进一步证明了成矿热液来源于花岗岩浆.在片岩和花岗岩中,含银金矿石英脉的围岩都表现为LREE亏损,这可能系含Cl-的溶液淋滤所致.金银含量在所有岩石类型中都非常低,但在与温都格拉斯花岗岩接触的那些岩石中金的量含稍高。与区域上所有岩石类型相比,该花岗岩中Au、Ag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金银比值既是金矿找矿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判别或区分地球化学异常是否矿致异常的一个重要标志,有部分学者认为,Au/Ag大于1指示金矿化最佳部位或金矿体位置,而笔者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统计分析认为,仅运用Au/Ag大于1来判别金矿体的位置,对所有岩金矿床来说没有普通性,而只是对Au/Ag大于1的金矿床有效,对许多Au/Ag小于1的金矿床则不适用。笔者认为,Au/Ag>0.2是判别金矿的最佳指标;而对金银型矿床或埋藏较深的金矿床,还需结合其它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判别。  相似文献   

17.
海南乐东地区抱伦金矿矿石特征及其成因矿物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抱伦金矿为大型中温热液石英脉型矿床,矿石以含金石英脉型为主,次为含金蚀变岩型。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和磁黄铁矿,次要金属矿物20多种;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绢云母和绿泥石等。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次为金、铋和银的固溶体,含Au8.20%~99.30%,Ag≤52.71%,Bi≤91.20%。铋、碲矿物有自然金属、硫化物、铋化物、硫盐和碲化物等类型。金矿石含Bi0.18×10-6~16×10-6,平均4.11×10-6,富矿石中达419×10-6。该矿床属较特殊的富铋类型,与琼西戈枕剪切带的金矿有相似之处,在琼西-粤东金矿带大陆一侧存在类似矿床,它们在成因上均应与岩浆和韧—脆性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火山岩型金矿的地质特征及勘查准则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通过对全球典型的巨型火山岩型金矿的研究分析,总结了火山岩型金矿的地质特征:这类金矿产出的大的构造背景多为活动的大陆边缘和岛弧,其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中生代—新生代,容矿岩石主要为第三纪钙碱性喷出岩和浅成侵入岩,容矿构造主要为火山中心、破火山口、火山颈、角砾岩筒、火山穹窿、火山背斜、破碎带、张性裂隙带等各种构造,矿化特点为金和银共生在同一矿床,往往呈自然金或银金矿出现,有些矿床中含碲较多,矿化深度浅,上部为金和银,下部往往变成锌和铅。火山岩型金矿床与地热和温泉的活动密切相关,其围岩蚀变为绢云母化、硅化、碳酸岩化、泥化、黄铁矿化和钾化发育,原生晕分带总的趋势为Hg Sb As Ag Au(Mo、Pb、W)。提出了勘查火山岩型金矿床的选靶准则,指出中国东部地区基底具有前寒武纪矿源层的火山岩断陷盆地周边、深大断裂带上的幔源火山岩区或某些洋壳重熔形成的火山岩区找金潜力较大,尤其是中国西部的东、西准噶尔、西天山、东天山、北天山、新疆南天山、松潘—甘孜和"三江"构造 成矿带的东缘是找金最有潜力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三道湾子金矿Au-Ag-Te系列矿物特征及其成矿流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对黑龙江省三道湾子金矿中Au-Ag-Te系列矿物碲银矿、碲金银矿、针碲金银矿、斜方碲金矿和碲金矿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本次研究还发现Au2Te的存在。碲化物矿物多呈粒状或脉状分布于石英或硫化物矿物的裂隙中。Au-Ag-Te系列矿物中,Au含量与Ag含量呈负相关性,与Te含量呈弱的负相关性。结合Au-Ag-Te成分共生图解及镜下特征对金银碲化物矿物共生组合进行分析表明Te优先与Ag结合形成碲银矿或碲金银矿,只有成矿流体中Ag被大量消耗后,Te才与Au结合形成针碲金银矿、斜方碲金矿、碲金矿,最后当成矿流体中Te也被大量消耗后,Au才会形成自然金。氦、氩同位素研究表明石英—黄铁矿阶段流体包裹体中3He/4He值为0.01~0.03Ra,金银碲化物阶段3He/4He值为0.08~1.04Ra,指示金银碲化物阶段有大量地幔物质参与。  相似文献   

20.
湖南浏阳七宝山多金属矿床的金银矿物及其形成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矿床有经济价值的元素13种。其中金和银是伴生元素.主要以自然金、金银矿、银金矿存在。矿床形成温度为210—393℃;压力为692巴;硫逸度为log fs_2=—11.746~—12.018。矿质来源于地壳深部或上地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