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第三纪的板块运动驱动着澳大利亚的气候和植被进行演化。广布的湿润森林区是澳 大利亚早第三纪的特征。一直到始新世,生物多样性都在不断地提高。毫无疑问,这是澳大利亚由高南纬区向北部中纬区运移的结果。从始新世到上新世,澳大利亚的气候总体上要比现在湿润,但降水量季节性变化的增强推动了中新世以后硬叶植物和旱生植物的发展。上新世晚期似乎与第四纪一样,都出现过周期性干旱。这种干旱与冰期条件有关,至少由南澳大利亚晚第四纪的记录可以认识到这一点,澳大利亚的这段历史与东亚的气候变迁是同步发生的。在东亚,印-澳板块的运动致使青藏高原抬升,从而引发了区内乃至全球气候的巨变。穿越赤道区的季风和信风的环流格局致使晚第三纪和第四纪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候系统的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2.
第三纪的板块运动驱动着澳大利亚的气候和植被进行演化。广布的湿润森林区是澳大利亚早第三纪的特征。一直到始新世,生物多样性都在不断地提高。毫无疑问,这是澳大利亚由高南纬区向北部中纬区运移的结果。从始新世到上新世,澳大利亚的气候总体上要比现在湿润,但降水量季节性变化的增强推动了中新世以后硬叶植物和旱生植物的发展。上新世晚期似乎与第四纪一样,都出现过周期性干旱。这种干旱与冰期条件有关,至少由南澳大利亚晚第四纪的记录可以认识到这一点,澳大利亚的这段历史与东亚的气候变迁是同步发生的。在东亚,印一澳板块的运动致使青藏高原抬升,从而引发了区内乃至全球气候的巨变。穿越赤道区的季风和信风的环流格局致使晚第三纪和第四纪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候系统的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3.
第三纪的板块运动驱动着澳大利亚的气候和植被进行演化。广布的湿润森林区是澳大利亚老第三纪的特征。一直到始新世 ,生物多样性都在不断地提高。毫无疑问 ,这是澳大利亚由高南纬区向北部中纬区运移的结果。从始新世到上新世 ,澳大利亚的气候总体上要比现在湿润 ,但降水量季节性变化的增强推动了中新世以后硬叶植物和旱生植物的发展。上新世晚期似乎与第四纪一样 ,都出现过周期性干旱。这种干旱与冰期条件有关 ,至少由南澳大利亚晚第四纪的记录可以认识到这一点 ,澳大利亚的这段历史与东亚的气候变迁是同步发生的。在东亚 ,印—澳板块的运动致使青藏高原抬升 ,从而引发了区内乃至全球气候的巨变。穿越赤道区的季风和信风的环流格局 ,致使新第三纪和第四纪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候系统的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4.
试论我国华北地区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的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出现、第四纪冰期的来临,被公认为第四纪以来发生的两大事件。用冰期和间冰期来划分我国第四纪地层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所开创并致力研究和极力倡导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冰期间冰期,即从气候地层学观点来划分第四系。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第四纪开始时,出现全球性冰期寒冷气候。此时堆积物及其所产化石组合,为确定第四系下限提供了可靠证据。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议也建议,以晚第三纪以来第一次明显的气候变冷作为划分第四系下限的依据之一。也就是承认第四纪开始是一次寒冷的冰期气候。W.H.Zagwijn(1960,1974)根据孢粉资料,将荷兰的雷  相似文献   

5.
米兰科维奇理论从地球轨道要素周期性变化驱动气候波动的角度出发,对第四纪时期古气候的周期性特征做出了成功的解释。近年来对更长尺度的贝加尔湖古气候记录的研究结果表明,晚中新世-上新世的气候变化具有40ka的周期性变化,气候环境演变和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密切相关[1,2]。古气候的周期性演化研究要求研究材料具有较准确的时间标尺、连续记录的地层和较高的样品分辨率。中国黄土高原地处中纬度地区,对太阳辐射的变化比较敏感,保存连续完整的晚第三纪风成沉积为研究长尺度的气候变化周期提供了可能,但限于一些气候代用指标在晚第三纪地层中的适用性,古气候变化周期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蜗牛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蜗牛化石是风成沉  相似文献   

6.
杨守业  李从先 《地球化学》2006,35(3):249-256
长江三角洲地区埋深达320m的PD钻孔揭示了上新世以来河湖相、滨海相和三角洲相的沉积环境特征。钻孔沉积物中有机碳、总氮和碳酸盐组成变化较大,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上新世东部地区气候较暖湿,古湖泊发育,化学风化强烈,有机质保存率较低;早更新世气候波动较大,相对温湿气候下高等植被发育;中、晚更新世长江流域气候逐渐变冷干,晚第四纪气候变化较显著,流域植被类型发生明显变化;全新世气候转暖,有机质保存率高。有机碳、总氮和碳酸盐组成揭示的古气候变化与孢粉、沉积地层等资料相当吻合,与相邻内陆地区的第四纪古环境研究认识也具有明显的可比性。本研究也揭示,运用有机碳、总氮和碳酸盐组成重建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古环境和季风演化史具有相当的难度,必须充分考虑沉积地层不连续性、粒度、有机质来源、埋藏成岩环境以及陆海相互作用等多因素的复杂影响,同时需要结合有机碳同位素等分析来深化古环境研究。  相似文献   

7.
第四纪中国自然环境变迁的原因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作者在重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古气候环境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古气候之间的显著差异以及引起中国第四纪自然环境大幅度变迁的主要原因机制。中国新生代晚期构造运动导致自然环境的巨大变迁,其中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尤为突出。作者认为,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反馈作用、季风环流的加强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协同成为中国第四纪气候大幅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当然也是新生代晚期以来,尤其是中更新世以来中国自然环境变迁的主要原因机制。  相似文献   

8.
天山山脉隶属中亚造山带,晚新生代时期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的构造效应同样影响到天山地区,使这一晚古生代形成的造山带重新复活。天山南北两侧的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的地层正是对印度板块-亚洲板块碰撞带的响应,发生构造变形,形成了一系列逆冲断层和褶皱,指示这一区域的地壳在晚新生代变短和加厚。文章对天山北缘晚中新世以来的沉积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的独山子背斜地区,磨拉石沉积最早出现于约7百万年前,说明天山山脉自7百万年前开始有一次构造隆升,研究区内7.00~2.58Ma间的巨厚砾石沉积主要是构造抬升的结果。而早更新世的西域砾岩沉积在很大程度上与第四纪时期全球冰期的来临,特别是北半球开始发育大规模冰川作用有关,因此西域砾岩应当是在第四纪冰川作用(气候变冷)及新构造运动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江汉洞庭盆地及邻区晚中生—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构造分析结果、震源机制解和现场应力测量资料 ,获得了江汉洞庭盆地及邻区晚白垩世末至早第三纪、早第三纪末至中新世初、上新世末至第四纪和现今四个时段构造应力场主应力(σ1、σ2 和σ3)的优势分布。认为其运动学机制 ,可能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西俯冲、汇聚和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导致青藏高原隆起的联合作用所控制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演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王建  刘泽纯 《地质论评》1996,42(2):166-173
从孢粉植物分异及演变,干旱碎屑及膏盐沉积分布等方面,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的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盆地西部新生代两个极端干燥气候期(膏盐发育期)分别出现在始新世至渐新世及上新世至第四纪。前者与老第三纪行星环流控制下的副热带干燥带有关,而后者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关。早第三纪盆地西部及周围地区的地势不象以前所认为的那么低平。在第三纪,昆仑山比祁连山低。晚新生代盆地向北推移了7-11个纬距。  相似文献   

11.
甘肃西峰晚第三纪红粘土的化学组成及化学风化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对甘肃西峰红粘土样品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其碳酸盐含量较高,而Si、Al、Fe等元素含量相对较低。为消除碳酸盐的影响,样品经酸溶处理后其化学组成十分均一,反映物质来源的一致性。稀土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分布形式揭示出红粘土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风成成因的相似性。研究表明,红粘土的化学风化尚处于脱Ca、Na为主的早期阶段;CIA值和酸不溶物中的Na/K比及Rb/Sr比参数一致地指示了红粘土化学风化程度高于第四纪的黄土和古土壤,反映出晚第三纪以来黄土高原的气候由相对温暖湿润向第四纪逐渐变干变冷演化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土壤是气候变化的长期记录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要素之一。反过来,从土壤及其风化壳可论证气候变迁。中国南方的红色风化壳是第四纪形成物。其上均质红色风化壳及红壤是晚更新世形成物,延续至今,而澳大利亚、非洲大陆红色风化壳是在第三纪的古陆上形成的,但现代土壤不少是气候变干旱后形成的。北欧、北美是12000a B.P.才从冰川下裸露成陆,形成了灰化土、泥炭土等。黄土层、火山灰下埋藏了多层古土壤,记录了第四纪气候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李杰  徐钰林 《现代地质》1998,12(3):336-343,T002
研究了菲律宾海盆东北部“大洋钻探工程”125航次782A孔晚始新世以来的放射虫化石。根据Sanfilippo等1985年的分带,将研究区自下而上划分为10个带。讨论了始新世与渐新世、渐新世与中新世、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中新世与上新世以及上新世与第四纪的界线。研究区存在两个沉积间断,分别位于晚渐新世与早中新世晚期之间和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之间。研究区第四纪放射虫化石仍以暖水分子为主,冷水分子分布较浅。依据放射虫化石分异度曲线得出,晚第三纪以来本区存在5个相对暖水期和5个相对较凉期,渐新世时处于冷水期,这与钙质超微化石复合分异度和碳酸钙含量曲线的变化是一致的。晚渐新世与早中新世晚期之间的沉积间断是由于中新世南极冰盖扩展造成大洋底层洋流活动加剧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新构造活化与气候恶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南、北方大陆河流阶地形成初期强烈的侵蚀活动与构造活化、火山喷发、巨厚层黄土发育、冰川扩展等构造、气候事件近于同时,其他大陆上也有类似现象。据此提出了新构造活化在在伴有气候恶化(一般为变冷)以及地球星体运动存在一种具有0.4Ma准周期的气候-构造旋回的概念,并指出自上新世末期以来存在八个主旋回。  相似文献   

15.
五大连池裂谷型富钾火山岩带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五大连池火山群为中心的小古里河—科洛—五大连池—二克山近SN向的裂谷型富钾火山岩带,除了科洛火山群的火山活动从晚第三纪持续到第四纪,其它火山主要限于第四纪的喷发活动。按照岩石学和化学成分,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富钾火山岩分别命名为白榴碧玄岩和白榴玄武岩。富钾火山岩的岩石学、主微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富钾火山岩来自交代的EMI地幔。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西藏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河湖相地层的古地磁法和ESR法测年结果表明,札达盆地内河湖相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为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根据该套河湖相地层沉积演化和其中的孢粉组合特征、河湖相沉积中所发现的各种古动植物化石等的综合分析,笔者对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札达地区上新世—早更新世气候经历了从湿热—温暖潮湿—偏冷潮湿—寒冷干旱的变化,以及植被从森林—灌木—草原的逐渐演化。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环境演化划分为7个大的阶段,其总体特征是15.4~4.4Ma,札达地区处于亚热带湿热气候环境;24.4~3.95Ma,为暖温带温暖潮湿气候;33.95~3.5Ma,为偏凉潮湿阶段,气候开始转冷;43.5~3.2Ma,为温暖潮湿阶段;53.2~2.9Ma,气候转为偏冷潮湿阶段;62.9~2.57Ma,该阶段气候偏冷而干旱,整体较为干冷;72.57~1.36Ma,气候寒冷而干旱。表明自上新世—早更新世,该区的古气候环境在逐渐变干、变冷的总趋势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17.
新近纪是地球气候系统由古近纪温室气候向第四纪冰室气候转变的一个关键过渡阶段.本文综述了近30年来新疆地区新近纪孢粉资料,通过时空对比,认识了该地区新近纪植被与气候环境格局特征.中新世早期新疆地区总体气候温暖湿润,大部分地区发育森林植被,局部地区发育草原植被;晚期气候温暖干旱,准噶尔区的独山子、塔里木区的罗布泊和库车盆地开始出现草原植被,准噶尔区的金沟河出现荒漠植被,其他地区为森林植被或森林-草原植被.上新世时期,气候干旱化显著加剧,准噶尔区、塔里木区和昆仑区都出现草原和荒漠草原.晚新生代全球变冷和青藏高原、昆仑山山脉、天山山脉的加速抬升可能是导致新疆地区植被与气候环境格局形成和中亚地区干旱化的两个主要因素.而研究地点的地形地貌、雨影效应、迎风和背风等因素以及古特提斯海退却可能是其他应当考虑的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西部的西域砾岩的成因,目前有3种代表性意见:1)西域砾岩代表了上新世末-第四纪初期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黄汲清,1980;李吉均,1979,1996,2001);2)Molnar and England(1990)、王二七等(Wang et al.,2003)、张培震等(Zhang et al.,2004)等认为西域砾岩是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冷的产物,主要理由之一是西域砾岩底部与阿图什组呈整合接触,未见强烈的构造变形;3)西域砾岩是构造运动叠加气候变化的产物(陈杰,2001).  相似文献   

19.
天山夷平面上的晚新生代沉积及其环境变化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树基 《第四纪研究》1998,18(2):186-186
天山山系于晚古生代晚期强烈格皱隆起成为高大山地。中生代和第三纪期间,地壳活动整体上平稳,处于长期剥蚀夷平阶段,普遍发育了夷平面。上新世和第四纪早更新世,天山山系发生剧烈断块隆升,奠定了现代天山独特的层状地貌景观。当前,天山地区夷平面仍多有分布,粗略量算其面积约为105m2,约占我国天山山系总面积的1/5。天山山地夷平面主要有3级,它们的海拔分别为4000m以上,3200~2800m、2500~1800m,各级之间还有次级夷平面。这些夷平面早在三叠纪开始孕育,但从现今夷平面上的覆盖层及相关沉积判断,它们形成时代的上限仍有差别,最低一级夷平面为早第三纪(主要是始新世)所形成,高的两级在晚第三纪(  相似文献   

20.
盐类矿床属蒸发沉积矿床,它的形成必须具备干旱的气候条件。我国自晚元古代以来至第四纪,各个地质时代都有各种盐类矿产形成。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我国石盐矿床主要成盐时代为:震旦纪、三迭纪,白垩纪和第三纪。中奥陶世、早二迭世和第四纪亦有石盐矿床形成。此外,侏罗纪尚有地下卤水产出,上元古代、寒武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