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河南省西峡地区出露的信阳群浅—中级区域变质岩系中,首次发现含海百合茎、海绵骨针、腕足类动物化石碎屑及粗枝藻科叶状体化石。这为西峡地区信阳群的时代确认为古生代提供了证据。对研究该区构造位置、水体及沉积环境、地层划分与对比、找矿等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1区域地质背景朝阳磷矿床处于怀玉拗陷与抚州—饶南拗陷的过渡带上(江西省地质矿产局,1984)。区域出露有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基底由中元古代浅变质岩系组成。区域构造表现为:盖层构造以近东西向复式褶皱为主体构造型式;区域岩浆岩主要有晋宁期岩浆混合杂岩。  相似文献   

3.
区域变质岩区填图的构造地层学准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区域变质岩区填图工作的关键问题是能否或如何在“地层学”意义上来划分填图单位。鉴于变质岩的构造特殊性,公认应当采用构造-地层方法,但是这里涉及的不单纯是工作程序和具体方法,而且涉及对变质构造特征的理论认识。本文以北京西山浅变质岩系为例,对构造地层学准则进行初探,因为这里可明确建立双重地层系统,便于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部的浅变质岩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部零星出露有若干呈构造残片状产出的浅变质岩,主要以变质碎屑岩-千枚岩-大理岩组合为代表,遭受过低绿片岩相变质和脆-韧性变形作用的改造,与围岩均为构造接触(断层或韧性剪切带)。微古生物化石研究表明,其原岩为震旦纪前后扬子板块北缘的浅海相沉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指示,它们经历过加里东期和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与区域超高压岩石经受的构造热事件时间一致;氧同位素研究得到,部分浅变质岩原岩曾遭受过高温大气降水热液蚀变,与区域超高压岩石经受的构造热事件时间一致;氧同位素研究得到,部分浅变质岩原岩曾遭受过高温大气降水热液蚀变,与区域超高压岩石的同位素特征一致。这些浅变质岩的原岩为扬子板块北缘震旦系沉积岩及其中的火山碎屑岩,构造上具有板块俯冲过程中的刮削岩片-构造加积楔的产状和形成机制,因此可以是大陆板块俯冲加积楔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福建福鼎市南溪地区出露一套古生代地层,通过研究其岩性、所含化石、稳定同位素、构造形迹等特征及与其它基底对比分析,表明:(1)其虽具有复理石建造乃至地槽沉积的某些特征,但总体而言仍属华夏古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台型盖层沉积;(2)该古生代浅变质岩系可分为上、下两套;(3)其上套为上古生界,可沿福鼎-宁波裂陷槽与浙江同时代地层类比;下套为下古生界,具体为奥陶系-泥盆系,可以和广东、海南、浙江等地区的同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拉竹龙-西金乌兰湖-金沙江结合带西段若拉岗日一带的地层重新解体厘定,填绘出一套以白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变质石英砂岩为主的绿片岩相浅变质地层.该浅变质地层可与羌塘地块之上的浅变质岩系玛依岗日组对比.对浅变质地层的碎屑锆石进行U-Pb SHRIMP年龄测定,认为所获得的最小年龄值524Ma代表了该套地层沉积时代的下限,再结合该地区出露未变质的泥盆纪地层这一事实,将这套浅变质岩系的形成时代置于早古生代.  相似文献   

7.
杨子江  李咸阳 《地质通报》2006,25(1):118-123
通过对拉竹龙-西金乌兰湖-金沙江结合带西段若拉岗日一带的地层重新解体厘定,填绘出一套以白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变质石英砂岩为主的绿片岩相浅变质地层.该浅变质地层可与羌塘地块之上的浅变质岩系玛依岗日组对比.对浅变质地层的碎屑锆石进行U-Pb SHRIMP年龄测定,认为所获得的最小年龄值524Ma代表了该套地层沉积时代的下限,再结合该地区出露未变质的泥盆纪地层这一事实,将这套浅变质岩系的形成时代置于早古生代.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拉竹龙-西金乌兰湖-金沙江结合带西段若拉岗日一带的地层重新解体厘定,填绘出一套以白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变质石英砂岩为主的绿片岩相浅变质地层。该浅变质地层可与羌塘地块之上的浅变质岩系玛依岗日组对比。对浅变质地层的碎屑锆石进行U-PbSHRIMP年龄测定,认为所获得的最小年龄值524Ma代表了该套地层沉积时代的下限,再结合该地区出露未变质的泥盆纪地层这一事实,将这套浅变质岩系的形成时代置于早古生代。  相似文献   

9.
宜丰—德兴一带存在新的一种造山带类型,称之为晋宁期—加里东期宜丰-德兴叠覆型造山带,总体呈半月形舌状展布,是经北南双向多期碰撞叠覆的隐伏-半隐伏型造山带。经对多个出露于造山带内的构造岩片进行时态、位态、相态的研究与恢复,建立了该造山带的结构样式和构造演化序列,具有3层结构模式。分别由代表中新元古代华南洋的残迹蛇绿混杂岩、扬子陆缘弧前盆地火山-沉积变质岩系、下南华统次深海相沉积的浅变质岩片与怀玉—广丰地区青白口纪晚期—早古生代沉积的下南华统浅变质岩片组成。造山带两侧的宜丰-景德镇与德兴-弋阳推覆带是中国重要的铜、金多金属矿集区,伏于变质岩之下的晚古生代煤系地层有巨大的找煤潜力。  相似文献   

10.
宁夏海原地区原海原群的时代与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宁夏海原地区有一套巨厚的浅变质岩系,前人称海原群,由于缺少必要的地质资料,地层时代的厘定和区域对比问题,一直悬而未决。鉴于这一浅变质岩系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十分重要,正确厘定其地质时代很有意义。为此,笔者对海原群进行了研究,在生物地层、同位素年代地层及岩石地层方面均获得了可喜的成果,首次提供了地层时代和划分的直接依据。根据微古植物、同位素年龄、变质程度及原岩建造特征等,将海原地区的这套浅变质岩系厘定为中、上元古界,分别建立了长城系南华山群、蓟县系园河群及青白口系西华山群。笔者认为,在早元古代以前,华北地块与兰州-西宁地块曾连为一体。中元古代早期,中条运动(吕梁运动)的结果,使华北地块与兰州-西宁地块分开,其间沦为一个北西-南东向的海槽,称北祁连海槽。南、西华山应为兰州-西宁地块的岛弧带。早古生代祁连优地槽是在这样的背景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贵州的印支运动主要发生在晚三叠世亚智梁期(卡尼期)与土隆期(诺利-瑞替期)之间,是一场以差异隆升为主兼有微弱褶皱的区域性构造运动。该运动弥合了先期活动性不同的各个地块,使它们成为同步演进的统一大陆,是划分地史发展阶段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2.
多期活动断层是经过多个构造旋回、多期变形的产物,它往往控制沉积盆地形成演化、岩浆活动及矿产分布,因此,在区调中加强对其调查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在区调中,仅侧重于多期活动断层的最晚期或位移量最大一期活动性质的描述,图面上也只表示一期活动,所反映地质信息单一,不能表示断层多期活动及演化的整个过程,不利于恢复区域应力场和追溯地质构造发展史.笔者以大连金州地区两条断裂为例,建议在今后区调中应加强对多期活动断层的野外调查及综合研究,丰富图面表达内容,根据断层活动时间和运动性质以颜色、花纹分别表示之,提高图面可读性,较客观地反映出同一断层不同时期的活动性质,总结区域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几个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张业明  徐安武 《地质论评》1998,44(6):568-575
海南岛有无泥盆纪地层?有无加里东运动?有无加里东期花岗岩?历来是大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问题。在1:5万昌江县幅和邦溪幅地质调查研究中,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首次在海南岛发现珊瑚化石Cystophrentis kalaohoensis Yu,结合旋回地层学研究主为,在昌江县鸡心-鸡实一带南好组(C1n)中下部可能存在中晚泥盆世地层;首次发现并圈定了加里东期花岗岩体,时代为36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最直接的年代学证据,江南造山带东段皖浙赣相邻区印支构造事件形成的构造变形并没有引起重视。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阅读和野外实地观察,阐述了皖南地区若干印支构造事件的相关证据。在安徽休宁流塘一带共识别出三期明显的构造变形形迹,其中第一期上三叠统与下三叠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是印支期(中三叠世)构造事件的响应;兰田残留向斜中发育的NE向断层形成于印支期,具有先走滑后滑覆的特点;东坑口石英斑岩(年龄为245.2 Ma)暗示印支运动初期皖南地区曾出现过局部拉张;三阳断裂中绢云母40Ar-39Ar年龄((230.5±2.3) Ma)表明晋宁期断裂受到印支运动的叠加。基于上述发现,初步探讨了皖南地区印支运动的演化规律,为深入了解皖南地区甚至皖浙赣相邻区印支期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朱光  王薇  顾承串  张帅  刘程 《岩石学报》2016,32(4):935-949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的演化历史是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重要记录。中侏罗世末(燕山运动A幕),郯庐断裂带局部发生左行平移活动,而华北克拉通上出现了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缩短构造,指示了西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俯冲的开始。晚侏罗世期间,郯庐断裂带没有发生活动,而华北克拉通出现局部伸展与岩浆活动及区域性隆升,应为弧后弱拉张背景。早白垩世初(燕山运动B幕),郯庐断裂带再次发生强烈的左行平移活动,华北克拉通北部与东部出现了一系列近南北向挤压产生的构造,应是鄂霍茨克洋最终关闭与伊泽奈崎板块高速俯冲双重作用的结果。随后的早白垩世期间,华北克拉通在弧后拉张背景下发生峰期破坏,郯庐断裂带呈现为强烈的伸展活动。早白垩世末的区域性挤压作用,结束了华北克拉通的峰期破坏,并使郯庐断裂带再次发生了一期左行平移活动。这期挤压作用出现在太平洋板块接替伊泽奈崎板块这一重大板块调整的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多种影响壳体演化运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释壳体演化运动以及一些特殊的构造现象和重要的地质事件发生等方面总因的力源模式,阐述了壳体演化运动的动力过程和重要地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Tectonic elements controll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Gulf of Saros have been studied based upon the high-resolution shallow seismic data integrated with the ge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s. Evolution of the Gulf of Saros started in the Middle to Late Miocene due to the NW–SE compression caused by the counterclockwise movement of the Thrace and Biga peninsulas along the Thrace Fault Zone. Hence, the North Anatolian Fault Zone is not an active structural element responsible for the starting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Gulf of Saros. The compression caused by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was compensated by tectonic escape along the pre-existing Ganos Fault System. Two most significant controllers of this deformation are the sinistral Ganos Fault and the dextral northern Saros Fault Zone both extending along the Gulf of Saros. The most important evidences of this movement are the left- and right-oriented shear deformations, which are correlated with structural elements, observed on the land and on the high-resolution shallow seismic records at the sea. Another important line of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evolution of this deformation is that the transgression started in the early-Late Miocene and turned, as a result of regional uplift, into a regression on the Gelibolu Peninsula during the Turolian and in the north of the Saros Trough during the Early Pliocene. The deformation on the Gelibolu Peninsula continued effectively until the Pleistocen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fact that this deformation affected the Late Pleistocene units of the Marmara Formation, the graben formation of the Gulf of Saros is interpreted as a Recent event. However, at least a small amount of compression on the Gelibolu Peninsula is observed. It is also evident that compression ceased at the northern shelf area of the Gulf of Saros.  相似文献   

18.
黄山在印支-早燕山陆内造山之后,由于岩石圈的加厚,重力失稳,燕山晚期(早白垩世中晚期)发生岩石圈拆沉、岩石圈减薄,软流圈上涌,后造山伸展发育,地表浅部伸展、断陷盆地发育。早白垩世中期主要发育中酸性的岩浆活动;规模较小,多呈近东西向展布;早白垩世晚期,由于拆沉作用的加强,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发育,以酸性花岗岩为主,规模大,多为岩基状,同时地表浅部断陷盆地内火山喷溢活动发育。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成果表明:发育于燕山晚期-早喜马拉雅期的伸展作用所计算的应力场特征则明显的表现为NW-SE的伸展,应力场主要表现为σ1NW-SE的伸展,σ2和σ3近于水平,为典型的伸展应力场;喜马拉雅运动使黄山不断抬升,同时经受风化剥蚀,在第四纪期间,新构造运动使黄山地区发生三次幅度不等的抬升,尤其是距今约2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影响了黄山山体更为急剧的上升和沿节理或断裂发育的沟谷强烈侵蚀下切,形成了高逾千米、翘首云天的花岗岩峰林。  相似文献   

19.
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泉州市中心城区的区域地壳结构、区域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区域地震活动性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中心城区在第四纪中更新世之前位于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构造一岩浆活动带中,地壳运动频繁而又强烈,区域地质构造复杂;现代处于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挤压形成的"台湾动力触角"影响区,但区内的断裂不具全新世活动性,新构造运动不强烈,有史以来未见≥5.0级地震记载,属于地壳相对稳定区,未来遭遇6.0级地震的危险性不大,其地震破坏性影响主要来自周边孕震区,特别是东部海域,与"台湾动力触角"的作用和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0.
四川木里混杂堆积带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攀西裂谷西部边界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在木里地区发现了宽数十公里的混杂堆积带。这条混杂堆积带位于扬子古台块之西,向西与理塘晚古生代火山弧的弧前消减杂岩相接,位于一个大地构造上十分重要的部位。本文将对主要的观察事实做一报道,并对其地质意义作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