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学信息图谱是地理学发展的新契机。地学信息图谱研究不仅局限于表现,更是一种分析方法。地学信息图谱是图形、方法和认知三者的综合与统一。从地理学自身、GIS技术和"数字地球"战略三方面分析了地学信息图谱发展的背景。通过古代阴阳理论、物理学、生物学以及传统地图学,阐述了信息分析中的图谱方法。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阐述了地学信息图谱方法的切入点。根据地理学发展的现状,提出地学信息图谱研究的起步工作主要有三方面:区域地理单元及其等级体系;地理单元的遥感影像特征分析;地学信息的表达方法。着重讨论了地学信息图谱研究关键要解决的三方面的地理学问题:地理对象的概括、地理学基本问题的分类、地理信息及其表达。  相似文献   

2.
我国“人文地理学以信息为对象的研究”:15年发展回顾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国内发表人文地理学论文的专业核心期刊为检索源,考察了15年来“人文地理学以信息为对象的研究”的相关成果。依据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研究思维等的差异划分了问题研究阶段、专题研究阶段、时代性课题研究阶段和主题研究阶段4个发展时期。依据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归纳了新的空间形态及新的流、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互联网与区域经济差异、信息技术作用下的城市、旅游在线服务5个热点研究领域。最后结合国际地理联合会“信息社会的地理学委员会”提供的行动方案,对今后国内“人文地理学以信息为对象的研究”发展予以展望并提出若干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信息空间的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中伟  路紫  王杨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0):1005-1011
网络信息空间(以下简称网络空间)的地理学是当前地理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1991年万维网诞生并向大众普及后网络空间开始得到广泛认可,同时其作为一种新的空间与事物也吸引了地理学界的高度关注。以多种期刊数据库和搜索引擎为检索源,考察国内外网络空间的地理学研究成果。依据研究内容将国外研究归纳为网络空间地理内涵、虚拟社区、虚拟化身与认知、网络空间的经济地理学,网络空间制图和互联网6个重点研究领域,将国内研究归纳为互联网的区域作用、网站和虚拟地理环境3个热点领域,并分别进行了梳理回顾。最后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从网络空间的外部层面、内部层面和作用层面提出了若干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4.
经济地理学新的思维范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经济地理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加之实践的检验,经济地理学由过去那些“区位论”,“生产布局”相应地发展到空间理论和信息理论,重在分析机制因素,时空的变化也更加深刻了,本学科比较综合,具有广阔的区域空间,复杂的内涵 ,其学科的创新在于在时空耦合度上使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逐步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消费体系。着重分析了经济地理学新的思维范畴与研究趋势,强调用科学方法来检验以前的结论,用统计方法(层面分析)来解释数量关系,用GIS的分析法来印证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总被引:72,自引:6,他引:72  
现代地理学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其发展趋势是: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结合实践拓宽应用研究领域,实验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地理学应在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地理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等前沿领域开拓创新,为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安国  杨开忠  谢燮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0):1059-106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藤田、克鲁格曼、维纳布斯等以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用不完全竞争、报酬递增和市场外部性等理念构建新的经济地理模型,掀起了一场“新经济地理学”革命。新经济地理学在理论基础、研究特点和方法等方面与传统经济地理学表现出明显不同,其理论创新受到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的普遍关注。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它提出了同样引人注目的抨击。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进行比较,对一些重大理论假设、研究方法与特点进行简要分析,有助于廓清对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异同的正确认识,以期推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应用以及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领域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7.
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科学基础主要在于深入且系统地理解地球环境系统和人类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作为以人地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在“双碳”研究及成果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学科分支—数据方法—研究对象—成果贡献”的思路,对2000年以来中国主流地理学期刊及学者发表的“双碳”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后发现:(1)不同地理分支学科下“双碳”研究主题呈现多样性的特点,自然地理学侧重研究人为及自然碳源碳汇变化,人文地理学侧重分析碳排放时空分异格局及形成机理,信息地理学侧重构建高时空分辨率碳数据集及开发空间分析工具;(2)碳核算方法包括排放系数法、实际测量法和遥感估算法等,其数据源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遥感卫星监测数据以及新型地理感知数据等,地学分析模型主要用于描述碳源碳汇空间分布模式,预测空间过程及结果;(3)地理学视角下“双碳”研究对象分为空间对象和活动对象,前者关注微观、中观和宏观等不同尺度碳源碳汇的空间特征及规律,后者关注能源、工业、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及林业等活动产生的碳源碳汇的地理分布;(4)地理学对“双碳”的成果贡献出口主要包括地理空间分异规律的空间差异化低碳治理、“经济...  相似文献   

8.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交叉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交叉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趋势赵楚年郭廷彬吕克解吴关琦宋长青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北京100083)关键词现代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现代地理学的任务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地理学长期以来受自然与人文地理学...  相似文献   

9.
自1901年张相文编纂我国近代最早的地理教科书——《初等地理教科书》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出版以来,我国近、现代地理学已走过了百年岁月。以《地理学报》为研究对象,对其自创刊以来所有载文进行检索和分类统计。从中发现,中国地理学近百年来在曲折中前进,日益走向繁荣;领域构成从单调到丰富,专业体系日趋完善,地理学的人文化、技术化趋势非常明显;从引进、学习到与世界同步,中国地理学正在完成质的飞跃。地理工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地理学的高度责任感和中国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地理学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学科15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在过去的 15年中 ,把握科学目标与国家目标双重定位的前提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学学科不断拓展和深化研究领域 ,取得了一批瞩目的研究成果 ,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稳定了研究队伍 ,形成了学科发展特色。1 地理学学科发展状况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管理的角度地理学学科 (包括土壤学和遥感 )分为以下 5个方向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土壤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及环境地理。地理学目前主要发展趋势是研究陆地表层各界面间的物理、化学、生物及人文过程 ,探讨多种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 ,探求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间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不断完善,利用GIS的空间数据(矢量化数据)与化探测量数据(定量数据)的有机结合,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库对已有的海量化探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并开发基于GIS空间信息技术的地球化学异常查询系统,是化探相关地质信息提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会刊》代表着美国地理学的最高水平,其载文及其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地理学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其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考察美国地理学的总体地位和不同领域相对地位的变化,梳理美国地理学百年发展脉络,得出以下结论:20世纪以来美国地理学经历了战前初步发展、战后快速发展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持续发展三大阶段,美国地理学的第二个春天正在到来;逐步形成了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模式和地理信息科学,自然与社会,人口、地方、区域,综合地理五大领域框架;长期关注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人文地理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非常注重实践,强调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研究领域相对稳定,但不同方向的相对地位却此消彼长。依据载文数量的相对比例,可以概括出美国地理学发展脉络:自然(1911—1915)→经济(1916—1920)→自然(1921—1925)→地图学(1926—1930)→地方(1931—1935)→自然(1936—1940)→地理教育(1941—1945)→生态环境(1946—1950)→地方(1951—1955)→经济(1956—1975)→自然(1977—1990)→经济(1990—2005)。上述研究领域、方向及其变化,也基本上代表了世界地理学的整体发展规律。   相似文献   

13.
综合介绍了信息高速公路及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基本情况、地理科学的信息化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并说明了信息高速公路对地理科学信息化及地球科学研究及应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GIS支持下计算格网自动生成技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计算格网生成是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过程中的一项主要工作,以往普遍采用手工剖分方法,其结果对数值模拟产生很大影响。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引入格网生成过程,利用计算机自动生成计算格网,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以GIS为主控过程的集成数值模拟环境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东天山土屋--延东斑岩铜矿带矿产资源GIS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东天山土屋-延东斑岩铜矿床找矿预测为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查明该区地质、找矿地球化学异常标志.在各类异常找矿有利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用于预测找矿有利地段的异常组合及数值区间,并决定其权重.最后,圈定出找矿可行地段、找矿有利地段及潜在资源地段,并讨论了东天山土屋-延东斑岩铜矿床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6.
遥感技术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进展与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国土资源的本底调查、环境评价和科学规划等研究应用中,已成为空间多源信息获取的有力手段,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源和信息服务。作者在本文中就近年来遥感技术在遥感数据获取、遥感图像信息提取与分析等方面的进展作了简要阐述,并针对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性质和任务,探讨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处理空间数据的软件系统,其基本模块包括空间数据的组织、查询、可视化及空间关系分析与决策支持,主要功能为空间数据的获取、管理、分析及可视化表达。作为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统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的广泛应用为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的古构造重建、储层研究、油气运移路径分析及资源评价等提供了新的信息处理辅助手段和工具。本文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详细介绍了它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的历史和现状,并结合当前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实际,探讨了其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应用的前景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利用现代化计算工具及《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管理系统》、MAPGIS地理信息系统等软件,对陕南地区57357km2历年来1:5万化探数据进行建库、数据处理及成图,提取有用信息,分析研究陕南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及各元素富集规律。结合地质、物探资料及时指导找矿预测、资料二次开发及二轮找矿。  相似文献   

19.
On the role of Geography in Earth System Scie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J. Pitman 《Geoforum》2005,36(2):137-148
Geography is fundamentally a non-reductionist and holistic discipline. While we tend to focus on particular areas (Physical, Human, etc.), or we focus on specific successes (Quaternary studies for exampl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elling Geography though emphasizing these specific areas or strengths misses a major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ur discipline can make. While most sciences have become reductionist over the last two centuries, they have recently discovered that the Earth is a “complex system” with “emergent” properties that cannot be explained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components parts individually. Many of these sciences are now contributing to a major effort called Earth System Science, an integrative super-discipline that accepts that biophys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are equally important in any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state, and future of the Earth System.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 System Sciences is a risk for Geography since it is, in effect, Geography with few Geographers. While representing a threat,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 System Science is also an opportunity. I argue that Geography could be a lead discipline among the other biophys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that are now building Earth System Science to address key problems within the Earth System. While I am optimistic about the potential of Geography to take this leadership role, I am pessimistic about the likelihood that we will. I provide suggestions on how we might take on the leadership of Earth System Science including individual engagement and a refinement of tertiary training of some Geography students.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s a short report on concepts, methods, definitions and fields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into tourism and recreation in the GDR. Main centres of research are the Dresden College of Transport, the Dresden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the Geography sections of the Universities of Berlin and Greifswald. After the Dresden Conference on Geography of Tourism in 1965 the Greifswald Geographical Symposium on Recreational Geography in 1978 was the second decisive GDR conference. Than it became quite clear that the emphasis in research has shifted from tourism to territorial problems of recreation, primarily the various forms of outdoor recreation. The theoretical approach is shown as Greifswald model of recreational geography (Fig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