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滦平盆地张家沟侏罗—白垩系界线上下为连续沉积的滨浅湖—半深湖序列,介形类和叶肢介类化石丰富,是中国陆相J\K界线理想的层型候选剖面。通过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介形类、叶肢介生物组合及沉积学与成因地层学的综合研究,认为陆相侏罗—白垩系生物地层界线以介形类大个体滦平介Luanpingella的消失、女星介Cypridea的出现,叶肢介Nestoria、Pseudograpta及Keratestheria等的消失以及Eosestheria的始现,扇三角洲平原或前缘亚相或等同亚、微相带的结束为标志。陆相界线层型研究和定义异于海相盆地,陆相环境生物化石的自然缺欠可以通过地层格架建立及沉积亚微相序列高精度地划分、对比予以弥补,并应纳入陆相界线层型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早白垩世沉积类型兼论侏罗—自垩系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白垩系三分方案,试图遵循陆相地层要与海相地层对比结果,把陆相地层纳入由海相沉积建立起来的年代地层系统中的原则,通过海相莫斯科皱蛤层、陆相塔伦让植物群、早波倍克期叶肢介群等晚侏罗世晚期生物群与 O—R(Onychiopsis—Ruffordia)中期植物群和晚期热河动物群等早白垩世生物群对比结果,将侏罗——白垩系界线分别划在云山组和珠山组、石河北组和城子河组、九佛堂组(泥河子组)和沙海组之间。下白垩统顶界划  相似文献   

3.
滦平盆地张家沟侏罗-白晋系界线上下为连续沉积的浅湖一半深湖序列,介形类和叶肢介类化石丰富,是中国陆相J/K界线理想的层型候选剖面。通过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介形类,叶肢介生物组合及沉积学与成因地层学的综合研究,认为陆相侏罗-白垩系生物生物地层界线以介形类大个体滦平介Luanpingella的消失,女星介Cypridea的出现,叶肢介Nestoria,Pseudograpta及Keratestheria等的消失以及Eosestheria的始现,扇三角洲平原或前缘亚相或等同亚,微相带的结束为标志,陆相界线层型研究和定义异于海相盆地,陆相环境生物化石的自然缺尔可以通过地层格架建立及沉积亚微相序列高精度地划分,对比予以弥补,并应纳入陆相界线层型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东部侏罗—白垩系界线附近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孙革  郑少林 《地层学杂志》1992,16(1):49-54,T002
<正> 近年来,随着饶河东安镇具国际性对比标准的海相侏罗—白垩系界线的确定及其相关生物组合带的建立(孙革等,1989),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的侏罗—白垩系界线及其附近地层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研究成果之一是,鸡西盆地城子河组时代属早白垩世。在其典型剖面(穆棱河北岸路堑剖面)的城子河组下部,发现含早白垩世凡兰吟—戈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沟鞭藻的海相层(孙学坤、  相似文献   

5.
四川雅安-宝兴地区的侏罗-白垩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将四川省雅安—宝兴地区的侏罗—白垩系地层,由老至新划分为白田坝组、千佛崖组、沙溪庙组、遂宁组、莲花口组、天马山组、夹关组、灌口组等8个岩石地层单元。描述了层型剖面的层序及岩石组合特征,讨论了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问题。对侏罗—白垩系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初步划分出河流相、湖泊相、冲积扇相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6.
在发现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地层连续剖面的基础上,补充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的含义,将2组系统分为7个岩段,命名4个标志层;确定年代地层层序,完善大北沟阶和义县阶定义内容;研究重点门类化石分布和演化,建立系统生物地层分带序列,包括7个介形虫带和6个叶肢介带;划分陆相生物群发展阶段,将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置于“早期热河生物群”阶段的底部;开展旋回地层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地层等时格架,识别盆地演化的3个阶段和5个构造期;测得界线层型剖面点存在O同位素高值异常;锆石206Pb/238U测得张家口组顶部年龄为135.4Ma±1.6Ma,大北沟组中部为133.9Ma±2.5Ma和130.1Ma±2.5Ma。综合多学科研究成果,将界线层型剖面点定在张家沟剖面第9层底,以介形虫化石Cyprideastenolonga的首现为标志。  相似文献   

7.
冀北滦平张家沟大北沟组—大店子组的剖面连续、沉积序列完整、介形类化石十分丰富,可分为:Ⅰ.Luanpin-gella-Eoparacypris-Pseudoparacypridopsis,Ⅱ.Yanshanina-Cypridea-Rhinocypris和Ⅲ.Cypridea-Yanshanina-Timiriasevia3个组合带。Ⅰ组合带分布在大北沟组,显示了晚侏罗世晚期的特征,Ⅱ、Ⅲ组合带分布于大店子组,Cypridea开始大量出现,明显地具有早白垩世早期的特征,故侏罗—白垩系的界线应置于第Ⅰ组合带与第Ⅱ组合带之间,即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之间。两组间的砾岩和砂砾岩在张家沟剖面已相变为砂泥岩互层,其间未找到生物化石的岩层厚度,由大店子东沟剖面的56m至张家沟剖面已减少至仅为9.11m,张家沟剖面优于井上—大店子东沟剖面,可作为中国北方陆相侏罗—白垩系的界线层型剖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友桂  杨藩 《地球学报》1983,5(3):77-86
<正> 本文所研究的材料系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西北中生代地层组和青海石油管理局古生物组王思恩、狄恒恕、朱忠浩和笔者等于1974年采自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南麓红水沟地区红水沟组。共分析了34块样品,内含极其丰富的介形虫化石。 文内共描述了9种,分属于3科4属(7个新种)。目前我国真正属于晚侏罗世的淡水介形虫动物群发现不多,正式报导尚属首次。故对于研究我国陆相侏罗—白垩系介形虫动物群的垂直变化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对于在研究过程中南燕同志给予的充分协助和黄成彦、赵黎宇等同志在化石电子扫描及照像等方面的大  相似文献   

9.
云南的侏罗、白垩系分布广泛、层序完整、厚度巨大、化石丰富,由西至东为逐渐过渡的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是我国南方中生代陆相沉积与东南亚中生代红层、古地中海及其边缘地带中生代海相沉积相联系、对比的重要地区。长期以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对云南的侏罗、白垩纪地层曾作过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但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争议最大者,莫过于景星组的时代及侏罗、白垩系的界线问题。笔者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此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盛源盆地火山岩测年数据和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年龄的最新资料,认为盛源盆地火山岩地层应归属早白垩世。 盛源盆地中的火山岩系,根据火山喷发旋回,地层层序与接触关系、火山喷发沉积环境、岩性岩相及其组合特征,划分为打鼓顶组、鹅湖岭组和石溪组,并已取得共识。打鼓顶组、鹅湖岭组曾归于上侏罗统,石溪组则有归于上侏罗统与归于下白垩统之争。但是,随着同位素测年数据的积累和侏  相似文献   

11.
从信江盆地新资料论侏罗,白垩系的界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利民 《地质论评》1991,37(4):310-318
信江盆地是江西侏罗、白垩系发育较完整的地区,该区剖面对解决江西和全国陆相侏罗、白垩系的划分有重要意义。人们通常认为信江盆地侏罗、白垩系界线就在那里的火山岩系内部或顶、底附近。本文根据近年来较为系统的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发现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提出该盆地鹅湖岭—石溪地区侏罗、自垩系界线应在石溪组中、上部之间。  相似文献   

12.
一、概况湖南金刚石遍及湘、资、沅、澧四水,而主要分布在沅江流域。大地构造位置属杨子准地台的江南叠台隆和上杨子台褶带范围内,地台基底为冷家溪群,是一套浅变质岩系,时代9—14亿年。益层自震旦系—新生界均有出露。金刚石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沉积物中,此外,在震旦系江口组、上三迭—下侏罗统、白垩系及第三系地层中均含有金刚  相似文献   

13.
中生界侏罗-白垩系在西昆仑山北缘大量出露,但是山前覆盖区钻井揭示其分布较为有限且不连续.通过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厘定了西昆仑山前侏罗-白垩系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认为研究区的侏罗-白垩系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新生代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内部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与邻区有明显的区别.确定了侏罗-白垩系在地球物理资料中的识别标准,并通过大量的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的标定、解释,圈定了侏罗-白垩系的分布范围,总结了其厚度变化趋势;认为三叠纪末挤压变形残留的古地形对侏罗-白垩系的分布起到了控制作用,新近纪以来的挤压变形则对侏罗-白垩系的分布起到改造作用.研究成果对解剖西昆仑山前的中、新生代的演化历史,指导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利用测井资料对比分析了阿雷斯油田和南阿雷斯构造的地层特点,并确定了4 个标志层,认为白垩系和上侏罗统的阿克萨布拉克组的地层分布比较稳定,层内小层地质特征可对比性高,该组与下伏侏罗统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关系; 库姆科尔组应为中下侏罗统残余地层。详细分析了其南侧的南阿雷斯构造相应层位之间的地层关系,认为阿克萨布拉克组与库姆科尔组之间不整合特征明显,阿雷斯油田的阿克萨布拉克组与其下伏侏罗系地层存在不整合关系。基于上述不整合地层关系的认识,认为阿雷斯油田中下侏罗统油藏类型为多个地层不整合油藏。目前钻遇基底的出油井为单独成藏,受古隆起控制。  相似文献   

15.
王家山矿区层面断层的工程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甘肃省靖远县城北约60公里的王家山矿区处于雷公山—六盘山褶带中段,为一轴向北65—80°西的向斜构造,走向长8.5公里,倾斜宽0.5—2.3公里,面积约19公里。地层自上而下有第四系、上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上三迭统和下志留统。中侏罗统窑街组含主要可采煤两层,2号煤层平均厚15.4米;4号煤层平均厚24米。   相似文献   

16.
冀北—辽西地区陆相侏罗系—白垩系发育,各类生物化石丰富,并夹有火山岩,是利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同位素测年和磁性年代地层综合研究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理想地区。冀北滦平盆地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附近的地层为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辽西义县—北票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附近的地层为土城子组和义县组。大店子组含有孢粉Cicatricosisporites-Luanpingspora-Jugella组合;介形类Yanshanina-Cypridea-Rhinocypris组合,Cypridea-Yanshanina-Timiriasevia组合,Cypridea sulcata亚组合和叶肢介Eosestheria-Abrestheria组合等各类化石,这些生物组合与国内、外的对比,尤其是孢粉和介形类与英、法、德、俄和加拿大等地相关地层同类化石组合的对比,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Berriasian)。辽宁西部义县组下部的孢粉、介形类和叶肢介与国内、外的对比,也得出与大店子组的时代大致相同的结论。大北沟组含孢粉Poceites-Podocarpidites-Schizaeoisporites组合,介形类Luanpingella-Torinina-Eoparacypris组合以及叶肢介Nestoria-Keratestheria组合等,这些生物组合与国内、外同类生物组合的对比,得出的时代结论是晚侏罗世晚期(Tithonian)。土城子组含有孢粉、介形类及叶肢介等6大门类化石,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得出的时代结论是晚侏罗世。因此,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划在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之间。生物地层的国际对比表明:此界线与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即Tithonian\Berriasian界线是一致的。根据冀北—辽西地区一系列同位素测年数据推断,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年龄应接近130.7Ma。  相似文献   

17.
滦平盆地陆相层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及附近地层研究长期争论较大,亟待建立划分对比标准--层型(也称"金钉子”).按国际地层委员会(1996)的决议,"层型剖面”必须出露完全、沉积连续、化石丰富,具足够的沉积速率,排除构造和变质交代的影响.陆相地层沉积由于受气候、大地构造、火山喷发和盆地演化控制,形成复杂多变的充填序列,长期以来未能找到符合"层型”标准的剖面. "中国地层标志化石及重点层型剖面”项目陆相层型组经持续2年的艰苦工作,踏勘路线约100余km,测制剖面10余条,累计剖面厚度1 000余m,系统采集大量标本,终于在河北滦平县火斗山乡张家沟找到了较为理想的剖面,使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冀北滦平盆地陆相侏罗-白垩系发育完全,但前人工作深入的大店子东沟剖面具有明显缺陷,不能作为层型候选剖面:其底界附近堆积了多层巨厚"蜂窝梁砾岩”,有人认为存在沉积间断;底界向上约60 m厚地层内一直没有找到化石;顶界附近见有约20 m厚的玄武安山岩,上覆巨厚的冲积扇砾岩,说明当时构造活动强烈. 张家沟剖面沿山沟东北侧的山梁延伸,岩层完全裸露,岩性以单一的浅湖-半深湖相泥页岩和粉砂岩夹砂岩为主;化石丰富、门类繁多;界线附近没有砾岩和火山岩(层);整个剖面表现为单斜地层,倾向NE,倾角平缓约20°;符合层型标准. 经初步研究,张家沟剖面计有介形虫、叶肢介、昆虫、鱼、双壳类、腹足类和植物等多门类化石:底界发现以Yanshanina为主体的介形虫化石组合,为限定热河动物群和"层型”提供了充分依据.底界之下地层中含Eoparacypris-Luanpingella-Pseudopara-cypridopsis组合和Nestoria-Keratestheria组合,代表大北沟组的前热河动物群;底界之上为Eosestheria-Ephemeropsis-Lycoptera组合,属大店子组的热河动物群. 剖面由若干个完整、连续的湖泊-扇三角洲沉积旋回序列组成.底界附近为水下分流河道-浅湖沉积相序,顶界附近为浅湖-半深湖-深湖沉积相序.顶、底界限同时排除了火山岩和巨厚冲积扇砾岩造成的沉积间断和对建立"层型”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生物发育演化的连续性与多学科综合研究. 同时经过详细的野外追索研究,初步建立了"层型”顶、底界面间的沉积-地层格架模型,对"层型”顶、底界的确定和"层型”内沉积、地层和盆地发育演化以及区域对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北喜马拉雅广泛分布一套稳定浅海相地台型建造的侏罗、白垩系。由聂聂雄拉群、门卡墩组、岗巴群、宗山组及才里群组成岩石地层层郭。将吉里灰岩、辛木狄灰岩、古错灰岩等归并为岗巴底部地层,作为与门卡墩组的分办,构成一条穿时的岩石界线,而非前人的侏罗与白垩系间等时线。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凹陷下部成藏组合为白垩系吐谷鲁群及以下地层构成的多个储盖组合。该区发育3套烃源岩,资源量大,工作程度低。储集层发育较好,侏罗纪齐古组及白垩纪清水河组为优质储层。圈闭以构造类型为主,面积较大。断裂切割了烃源层及储层,侏罗—白垩系的不整合面为油气运聚的良好通道。油气成藏匹配关系较好。区域盖层分布广、厚度大,具良好勘探前景。凹陷中部褶皱带为油气勘探突破区,北东挠褶带为油气勘探评价区,山前断褶带及下盘隐伏构造带为油气勘探接替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白垩纪叶肢介生物地层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肢介是一种淡水甲壳类动物,个体不大,一般在几毫米到两厘米之间,软体有点像虾,具有很多附肢,雌雄异体,外裹一对几丁质壳瓣,形似蚌壳,但不如后者的钙质壳那么厚实坚硬。叶肢介从泥盆纪开始出现,中生代时其演化中心从欧洲迁移到了东亚,白垩纪它们的分异和演化达到顶峰,到了新生代则进入衰亡阶段。叶肢介化石一般出现在陆相地层中,由于它数量多、演化快、分布广泛,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和邻近地区中生代非海相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大陆白垩系主要是陆相沉积,按古地理和生物地理区系,早白垩世可以划分为西南湖群和东北、东南、西北两个大区,前者出现的是直线叶肢介(Orthestheria)动物群,后者则是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和延吉叶肢介(Yanjiestheria)动物群;晚白垩世在西南湖群出现的是华美叶肢介(Aglestheria)动物群,在东北松花湖水系出现的是真瘤模叶肢介(Euestherites)动物群,在华中和东南沿海云梦泽水系出现的是薄壳叶肢介(Tenuestheria)动物群。链叶肢介(Halysestheria)是联系它们相互对比的共同分子;晚白垩世早期的线叶肢介(Nemestheria)动物群则在上述3个区系都有分布,甚至在西北喀什地区的塞诺曼期海陆交互相沉积和美国德克萨斯州同期海相地层的陆相夹层中都有发现的记录,它是将中国陆相白垩系与国际海相标准划分联系起来的重要证据。关于中国白垩纪的叶肢介动物群和有关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产东方叶肢介的义县组以前放在上侏罗统顶部或做为侏罗系-白垩系过渡层处理,这次按全国地层表将东方叶肢介群归入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