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成嘉伟 《地质与勘探》2023,59(2):259-270
多不杂斑岩型Cu-Au矿床是西藏多龙矿集区内的三大矿床之一,随着该区找矿工作逐渐向深部及外围展开,需要较新的技术方法与勘查理念。本文通过短波红外(SWIR)技术对矿区内ZK3112钻孔开展光谱填图工作,在厘清钻孔内蚀变矿物类型、空间分布及矿物组合分带的基础上,对主要蚀变矿物的波谱特征参数变化规律进行统计。研究发现绢云母Al-OH2200Pos的低值(<2200 nm)和绿泥石Fe-OH2250Pos的高值(>2254 nm)均可以指示钻孔内蚀变较强的区域,可快速定位热液矿化中心,是有效的找矿勘查标识。利用ASTER数据提取区域上羟基蚀变信息,发现在多个矿区范围内均出现了与多不杂同样的羟基异常,这说明针对蚀变矿物波谱特征所建立的找矿勘查标志可能同样适用于本区域其他同类型矿床。该研究成果可为多不杂矿床及区域内同类型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提供新方法、新理念。  相似文献   

2.
萨尔托海铬铁矿的成因一直存在争议,通过研究其特有的"绿泥石壳"可知其矿床成因。采用光、薄片的镜下鉴定、X-射线粉晶衍射和电子探针分析,可知矿区围岩主要为蛇纹石,而"绿泥石壳"和矿石中的脉石矿物空间上互相过渡,二者矿物成分完全相同,为淡斜绿泥石。围岩蛇纹石中未见淡斜绿泥石,"绿泥石壳"中也未见蛇纹石残留,说明"绿泥石壳"与矿石中的脉石矿物成因相同,为成矿晚期残余矿浆直接沉淀结晶生成,非蛇纹石经绿泥石化蚀变生成。证明矿床为晚期岩浆熔离式矿床。  相似文献   

3.
选择新疆红山铜金矿床,使用美国ASD公司的FieldSpec Pro FR地面波谱仪,在铜金矿区及外围地段分别对各地质体的英安岩、蚀变英安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流纹斑岩、片理化带、矿体等开展地面波谱测试,获取各地质体的波谱曲线,综合剖析各吸收峰的波谱特征和蚀变矿物的反映特征,同时结合镜下鉴定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研究和总结红山铜金矿区从矿体、矿化体、近矿围岩、外围蚀变围岩至外围正常围岩的地面高光谱蚀变矿物和蚀变矿物组合分布特征,结合矿床的地质矿产特征和地面围岩蚀变特征,形成地面高光谱蚀变矿物组合分布图,构建红山铜金矿床基于地面高光谱遥感找矿模型,为后期开展航空高光谱遥感调查、高光谱蚀变矿物信息提取和找矿预测提供地面高光谱波谱数据支持和典型矿床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4.
徐庆生 《地质与勘探》2011,47(1):107-112
帕南矿区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泽当矿田,具有形成中-大型斑岩型铜钼钨矿床的有利地质条件.使用近红外光谱矿物分析技术在帕南矿区北部进行了蚀变矿物填图,地表主要蚀变类型为青磐岩化及绢英岩化,有小范围泥化现象,未见高级泥化和钾化蚀变.根据蚀变矿物填图结果,结合物探、化探异常分布,推断在平面上主要成矿中心位于本次测区南西部,...  相似文献   

5.
新安屯铜钼矿地处敦-密深大断裂带东北部,受该断裂带影响,矿区内构造发育,为矿床形成提供容矿空间及导矿构造.笔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借助于岩矿鉴定和光片鉴定明确了围岩蚀变特征、岩石特征、矿石矿物的结构构造及共生组合关系,将成矿阶段划分为3个期次、4个阶段.根据实际勘探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发现新安屯铜钼矿空间上位于东北叠...  相似文献   

6.
唐楠  林彬  李玉彬  王艺云  李佳俊 《地质学报》2021,95(8):2613-2627
铁格隆南铜(金)矿是西藏首例超大型斑岩-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准确划分该矿床的蚀变分带对于后续的找矿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短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西藏铁格隆南矿床进行蚀变矿物信息提取,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辅助矿物识别;并结合岩相学和电子探针分析,对主要蚀变矿物绢云母的光谱特征进行系统梳理,构建铁格隆南矿区蚀变分带模型,探讨其勘查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短波红外光谱清晰识别出高岭石、明矾石、地开石、叶腊石、绢云母、石膏、水铝石、蒙脱石8种蚀变矿物.根据蚀变矿物组合空间分布特征,从斑岩中心向外,可划分出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蚀变,在中浅部被高级泥化蚀变广泛叠加.矿区广泛产出绢云母,其主吸收谷波长介于2196~2215 nm(平均值为2206.6 nm)之间,且深部钾硅酸盐化带与绢英岩化带中的绢云母主吸收谷波长差异明显,钾硅酸盐化带中波长可大于2210 nm,可能是绢英岩化蚀变对钾硅酸盐化蚀变叠加改造的结果,绢英岩化带则集中于2206~2208 nm区间.绢云母1400 nm吸收峰波长(Pos1400值)和绢云母Al-OH的吸收深度(Dep2200值)与铜矿化强度呈现良好的耦合关系,可作为后续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勘查评价的重要指示标志.绢云母族矿物Al-OH吸收峰(Pos2200值)较小(<2203 nm)且结晶度指数值越大(>5.5)的区域揭示铁格隆南矿床的热液成矿中心主要位于ZK2404的深部.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巴彦哈尔金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北缘艾力庙-锡林浩特中间地块西北缘.矿床赋存于中元古代温都尔庙群的绢云石英片岩和绿泥石片岩中.矿床的形成与区内韧性剪切带及华力西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矿区内共圈定出5个矿体,总体走向为北西向,矿体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矿石类型包括石英脉型和糜棱蚀变岩型.金矿化与硅化和黄铁绢英岩化蚀变关系密切.结合矿床的矿体地质、矿物成分、矿物嵌布及围岩蚀变特征以及前人包裹体测温结果,认为矿床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8.
卞雄飞 《地质与资源》2012,21(4):390-394
通过对纳日贡玛斑岩钼(铜)矿床的蚀变类型的详细研究,识别了矿床蚀变的3种主要类型: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和长石分解蚀变.前二者为矿区早期形成的蚀变,长石分解蚀变形成于晚期.钾硅酸盐化蚀变主要以黑云母化、钾长石化为特征,青磐岩化以脉状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等蚀变矿物的发育为基本特征,长石分解蚀变则发育绢云母、高岭土、方解石、硬石膏等矿物.研究认为矿化与石英-辉钼矿±硬石膏±黄铜矿±黄铁矿脉、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脉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花敖包特是位于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的一个大型脉状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其矿区的蚀变矿物主要是黏土矿物、绿泥石和方解石,此外还可见孔雀石、萤石和赤铁矿等局部蚀变矿化.结合花敖包特矿床的地质特征,本研究利用高级星载热辐射和反射探测器(ASTER)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蚀变矿物填图.利用ASTER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和短波红外波段,对校正后遥感数据采用波段比值分析、波段组合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来提取黏土矿物、绿泥石和方解石化蚀变.利用ASTER热红外波段,根据相关数值关系,对校正后遥感数据计算二氧化硅含量、QI值以及CI值来分析地质体二氧化硅含量变化规律和碳酸盐化蚀变.结合野外勘查结果发现,主成分分析、波段组合分析能够初步划分矿区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黏土化蚀变带以及硅化带,其中主成分分析方法取得的效果较好,显示矿区北部以绿泥石化带为主,南部以碳酸盐化和黏土化混合带为主,而热红外波段数值分析方法在矿田尺度下对矿区附近的硅化带和碳酸盐化蚀变也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0.
胶东栖霞香夼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胶东栖霞香夼铅锌多金属矿床是目前山东省内发现的规模较大的铅锌矿床.通过对该矿床的地质背景、矿体和矿石特征、围岩蚀变特征、矿床成因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认为该矿床的火山活动存在着中性-中酸性-酸性的演化规律,其成矿系统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浅部为铅锌矿体,中部为铜硫矿体,深部为铜钼矿化,不同类型矿体是在不同阶段形成的,与不同类型岩浆作用有关.蚀变作用及蚀变岩发育广泛,既具有"面型"蚀变特征,又表现出一定的分带性,矿区热液作用的阶段性非常明显,铅锌矿床成矿流体的盐度值是很高,成因为斑岩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1.
麒麟厂铅锌矿银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静纯 《矿物学报》2001,21(3):531-533
笔者应用微区测试研究、粒度统计分析及物相分析等,对云南会泽铅锌矿麒麟厂矿床6号矿体铅锌特富矿石中银的工艺矿物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银以类质同象和独立矿物两种状态存在,发现了11种银矿物和含银矿物,方铅矿是银的主要载体矿物,银的最佳回收指标为93.52%-99.20%。  相似文献   

12.
硫化物Rb-Sr同位素定年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金属矿床成矿年代确定混乱的问题,国内外许多矿床学家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家对金属矿物常规同位素定年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尤其是对于矿石矿物以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为主的铅锌矿床,硫化物矿物Rb-Sr同位素定年方法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结合近几年开展的工作,总结国内外硫化物Rb-Sr同位素定年研究取得的成果、闪锌矿中Rb、Sr的赋存状态与定年机理以及定年适应性问题。采用闪锌矿Rb-Sr同位素组成数据拟合成等时线源自热液流体与闪锌矿之间Rb和Sr的不同分异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闪锌矿均适合该定年技术。要成功获得年龄,需结合野外地质特征采集代表性的矿石样品,并在镜下鉴定基础上挑选合适的单矿物;在分析测试过程中,需尽可能去除次生包裹体和粘土矿物。  相似文献   

13.
河南王坪西沟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和矿床成因类型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王坪西沟铅锌矿床隶属于东秦岭外方山钼铅锌多金属成矿区,位于车村-鲁山断裂北侧。矿床赋存于中元古代熊耳群鸡蛋坪组火山岩系中,受断裂控制,呈脉状产出;矿石主要由金属硫化物,少量石英和碳酸盐组成;成矿过程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黄铁矿组合、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为标志。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CO2-H2O-NaCl&#177;CaCl,体系,石英或闪锌矿中可见CO2-H2O型、含子晶型和水溶液型三类包裹体,CO2-H2O型包裹体集中在早阶段产出。早、中、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280~386℃、180~350℃和120-230℃,从早到晚逐渐降低;盐度分别集中在3%~7%NaCl eqv.、3.55%~17.43%NaCl eqv.和3.06%-13.51%NaCleqv.。含子晶型流体包裹体主要出现在中阶段,子晶为方解石,该阶段为成矿主要阶段,可见CO2-H2O型包裹体与富液相水溶液包裹体共存,均一温度相近,指示流体沸腾,发生CO2的逃逸,成矿物质快速沉淀。总之,王坪西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造山型矿床一致,成矿机理可由碰撞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CMF)模式所解释。  相似文献   

14.
黔西北筲箕湾铅锌矿床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筲箕湾铅锌矿床是近年在川一滇一黔铅锌成矿域黔西北铅锌成矿区垭都一蟒硐成矿带发现的中型矿床,有关其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前人极少涉及,严重制约了成矿机制和成矿预测研究。本次工作对该矿床原生矿体主要矿石矿物(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进行了硫同位素组成分析,探讨了成矿流体中硫的来源。结果表明,矿床 δ34s值集中在10%。~12%e之间,不同于δ34S值在O‰附近的幔源硫,与区域各时代碳酸盐岩地层中石膏、重晶石等硫酸盐矿物的δ34s值(约15%o)相近,认为成矿流体中的硫为区域各时代碳酸盐岩地层中膏盐层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羊儿窝铅锌矿床产于花岗岩与白云岩的不整合面附近破碎带内,矿体呈透镜状、扁豆状、似层状;矿石类型为方铅矿、闪锌矿;铅锌的形成与断裂构造、热液活动、生物活动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矿床成因为热卤水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6.
天宝山铅锌矿是我国川滇黔低温成矿域内大型铅锌矿床之一.矿床主要由天宝山和新山2个矿段组成,矿床主要矿石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及少量黄铁矿、黄铜矿.在野外观测的基础上,对采集的岩矿石标本及对应的光片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和研究.根据矿物组合特征和矿物相互之间的穿插关系,确定了它们形成的先后顺序,进而划分出3个成矿期和5个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17.
贵州凯里柏松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地质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远成 《贵州地质》2003,20(1):35-40
贵州凯里柏松铅锌矿位于黔东铅锌成矿带中段,含矿层位主要为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三段及中寒琥统石冷水一段,含矿岩系为鲕粒白云岩、白云岩,矿体呈似层状、选镜状产出,矿石组分简单,矿石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及少量黄铁矿,脉石矿物为白云石及少量方解石。矿体的产出主要受地层、岩相、构造条件控制。通过对矿床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等与该成矿带已知矿床对比分析,认为该矿床具有较大远景规模。  相似文献   

18.
黔西北天桥铅锌矿床锗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桥铅锌矿床是川一滇一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黔西北铅锌成矿区内很具代表性的中型矿床,赋矿岩石为石炭系碳酸盐岩,矿床严格受构造控制。本次工作利用ICP—MS分析了该矿床主要矿石矿物(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中锗的含量,初步查明了该区锗的分布规律,探讨了锗在方铅矿和闪锌矿中的富集机制。结果表明:原生矿体中Ge在方铅矿中的含量和富集系数均明显大于闪锌矿,显示本区Ge在方铅矿中的富集特征;Ge在演化晚期的成矿流体中相对富集,流体中的Ge以“2M(I)+M(Ⅱ)+M(Ⅲ)=4Zn(Ⅱ)”形式进入方铅矿.Ge在方铅矿中不是以类质同象形式替代Pb、而是替代其中的Zn。  相似文献   

19.
黔西北筲箕湾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矿区的矿床地质特征、物化探异常特征与见矿效果的验证、矿体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的分析,筲箕湾铅锌矿床属构造、地层岩性复合控矿,矿石按其自然类型可分为氧化矿和硫化矿两种,矿石矿物以白铅矿、铅钒、菱锌矿、异极矿、水锌矿、褐铁矿、针铁矿及粘土矿物为主,并总结了该矿床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0.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state of cadmium in the Jinding Pb-Zn deposit were studied. It was discovered that Cd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sphalerite as an isomorphic impurity. There wa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Cd and Zn in the primary ore. With the oxidation and resolution of pyrite, sphalerite, sulfide, and etc., many secondary minerals, such as colloform sphalerite and smithsonite, were formed. The distribution of Cd is not symmetrical, and enrichment and dilution were observed in partial area of the oxidation zone in the deposit. Cd, except in external pore space or cracks of secondary minerals as independent minerals, such as greenockite,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sphalerite as an isomorphic impurity in the secondary sphalerate and smithsonite in the oxida-tion zone.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Cd showed a very strong active transfer ability in the oxidation process, not only indicating that supergene leaching might be the main reason for Cd enrichment in some Pb-Zn deposits, but also reflecting that Cd was easily mobilizeed and transferred to pollute ore areas in the oxidation process. Furthermore, Cd in oxidation ore was more easily mobilized and transferred to induce bad hazards for ore areas with the effect from AMD which was produced from oxidation of sulfi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