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强烈不对称的楔型地层是前陆盆地的典型特点,前隆带地层大量减薄或缺失、前隆带与前渊带三级层序的细分对比是建立前陆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关键.结合前人对前陆盆地岩石圈挠曲变形模拟的认识,经过对库车前陆盆地的实例分析表明,前陆盆地挤压构造活动引起前渊带沉降、而前隆带隆升,导致可容纳空间发育在横向上不协调.可容纳空间的不协调发育与前隆的产生和迁移的动态演化过程相伴随: 在构造的活动期,前隆隆升并向冲断带迁移,盆地变窄变深,可容纳空间发育的不协调性逐渐增强; 在构造宁静期,盆地变宽变浅,可容纳空间整体性发育.因此,前陆盆地二级层序在地震剖面上具双层结构(如库车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卡普沙良群),其下层为一组楔状、向冲断带收缩的退积反射; 上层反射呈带状、延续范围广.层序的对比模式为: 在二级层序的底部,三级层序向克拉通渐次超覆; 在二级层序的中部,三级层序的分布向冲断带渐次收缩; 在二级层序的上部,三级层序分布广泛,可对比性强(如库车盆地下第三系).   相似文献   

2.
前陆盆地由于其独特的构造和沉积背景形成不同的层序地层格架样式.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为例,详细分析了造山带前缘隆起斜坡带层序样式.在准西车排子地区中新生界主要目的层段(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新近系沙湾组和塔西河组)充填沉积中识别出5条主要等时界面,据界面的性质和级别划分出一级层序2个,二级层序组3个,三级层序4个.受前陆盆地造山带前缘隆起斜坡带独特的沉积背景及多幕逆冲构造活动作用过程的控制,准西车排子地区中新界各三级层序具有二元沉积结构特征,仅发育低位和湖扩体系域.逆冲挤压期发育低位粗碎屑沉积,应力松弛期发育湖扩细碎屑沉积.低位下切谷、大型扇三角洲和湖扩滩坝砂是准西车排子地区的有利储集砂体及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3.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简介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是将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于构造活动的前陆盆地分析的一个特例。前陆盆地三级层序成因并非受全球统一的海平面变化控制,而是与盆缘造山带区域本报特约记者运动、盆内沉积作用和相对海平面变化的联合作用有关,代表了前陆分地一个成盆期的不同发育阶段。层序界面是相对海平面下降和区域构造隆的联合作用面。在盆地演化的不对称沉降阶充填阶段,邻造山带区为低水位浊积扇沉积层序;远离造山带区,低水位体系域不发育  相似文献   

4.
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古近系苏维依组沉积期为前陆盆地发育阶段,沉积了巨厚的河流一三角洲和滨浅湖碎屑岩建造.库车坳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苏维依组野外大面积连续出露,为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和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探讨提供了有利条件.以相对易于追踪对比的水进期稳定泥岩为界.在苏维依组2个三级层序中进一步划分出10个四级层序和数十个五级层序.四级层序中发育有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下切水道、曲流砂坝、干盐湖等沉积.其中四级层序Pssl和Pss6中的曲流河道砂坝、下切谷充填和四级层序Pss3,Pss5,Pss8中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等砂体构成区内的主力储层,与上覆的浅湖泥或干盐湖膏泥岩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四级层序地球化学特征和准层序的叠置样式表明,高精度层序发育是构造沉降背景下气候作用、湖平面波动和沉积物源供给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因素和沉积物源供给起了决定性作用.干旱和潮湿气候影响了湖平面波动,控制着层序充填和准层序叠置形式;逆冲带近端、远端与盆地中部沉积物源供给不同,决定了盆地内不同部位的层序发育样式和准层序的叠置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5.
库车前陆盆地白垩系层序地层样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垩系库车坳陷是在南天山强烈逆冲导致的挠曲沉降背景下发育的前陆盆地。综合地震、钻井和露头资料对白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共分出2个区域性的沉积旋回或构造层序、8个三级层序;区内各层序及其内部体系域总体呈现东西向展布、南北向分异的特点;建立了两种层序地层学框架模式:卡普沙良群构造层序具有典型前陆盆地挤压深陷特征,沉积构成反映了从前陆逆冲挠曲沉降到回弹上隆的演化过程;巴什基齐克组构造层序具有宽缓、伸展的特点,层序地层框架模式及内部地层构成样式有其独特性。白垩系前陆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体系域的配置受到前陆构造作用的控制,而气候及湖平面变化则主要影响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相类型。   相似文献   

6.
库车前陆盆地的白垩系由卡普沙良群(自下而上包括亚格列木组、舒善河组、巴西盖组)和巴什基奇克组组成.盆地北部克孜勒努尔沟的白垩系亚格列木组和巴什基奇克组底部均发育一大套泥石流沉积,表明白垩系卡普沙良群为一期构造活动幕的产物,为一个完整的二级层序,根据沉积演化特征可将其细分为7个三级层序.亚格列木组与舒善河组之间,扇三角洲平原相突变为滨浅湖相沉积,且舒善河组滨岸沙坝微相持续稳定发育,反映前陆盆地楔顶带的发育抑制了构造活动期源于造山带的粗碎屑的供给,使前渊带的沉积物供给速率趋于稳定.此外,克孜勒努尔沟卡普沙良群地层厚度远大于前缘隆起带,与上、下地层呈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研究表明,克孜勒努尔沟卡普沙良群为一套临近造山带的前渊带沉积.  相似文献   

7.
台湾西部前陆盆地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基于对台湾岛、台湾海峡和周边海域(南海、东海)的盆山系统、相应动力学机制、构造单元以及其他诸多造山带和毗邻前陆盆地的研究,提出了台湾西部前陆盆地演化的4阶段模式,即:①增生楔发育-单向物源阶段;②挠曲响应-双向物源阶段;③前陆盆地系统形成阶段;④造山带坍塌-前陆衰退阶段。并对各阶段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和物源供给方式的差异给予了探讨,认为在增生楔发育-单向物源阶段,尽管增生楔业已推覆至陆缘层序之上,但盆地依然呈被动陆缘的外廓特征,以大陆方向为盆地的唯一物源;在挠曲响应-双向物源阶段,盆地开始明显出现挠曲响应,增生楔开始具备并逐步加大向盆地供应沉积物质的能力,但依然以大陆方向为主要物源方向;在前陆盆地系统形成阶段,前渊和前隆区逐步形成,在来自唯一物源、后陆方向造山带物质的快速充填下,前陆期层序快速向前隆方向超覆,形成典型的前陆楔形体;在造山带坍塌-前陆衰退阶段,伸展作用出现并快速扩展,前渊抬升,前陆层序遭受剥蚀,火山作用重新出现。并探讨了该模式是否具有周缘前陆盆地的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陶启云 《安徽地质》2005,15(1):8-13
皖南地区从晚奥陶世-志留纪末以来,由于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造成盆地性质由沉积盆地突然转变为构造盆地,形成冲断带和前陆盆地。扬子东南边缘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盆地演化成为前陆盆地,是在挤压收缩构造背号下铸就了特有的古地理构造和演化特征,为典型的前陆盆地充填和向上变浅序列。通过对前陆盆地内露头层序地层的研究,将中奥陶统至志留纪系划分为1个二级沉积层序,以海平面相对变化和沉积物的转变进一步划分成3个三级层序。详细分析了每个沉积层序各体系域的特征。区内的晚奥陶世-志留纪总体为一变深往上又变浅的沉积层序。  相似文献   

9.
西南天山造山带与前陆盆地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宗良  高树海 《现代地质》1999,13(3):275-280
对比了前陆盆地与前陆盆地系统两个概念, 阐述了前陆盆地系统的基本含义, 引用这一概念分析和对比了库车前陆盆地与西南天山造山带及造山带内“卫星式”盆地的沉积、构造等特征。认为前陆盆地、造山带及造山带内“卫星式”沉积盆地三者之间是相关联的,造山带内的“卫星式”沉积盆地是前陆盆地系统楔顶的延伸部分, 受造山带的影响, 造山楔内不同部位沉积的楔顶存在明显的差异, 针对南天山“卫星式”沉积盆地而言, 尤尔都斯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明显不同于焉耆盆地  相似文献   

10.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及急待解决的问题。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是将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应用于构造活动区盆地分析的一个特例;前陆盆地二级构造层序代表了盆地不同成盆期的产物;前陆盆地的三级构造层序的成因并非受全球统一海平面变化控制,而与盆缘造山带的区域构造活动、盆内沉积作用和相对海平面变化的联合作用有关,是一个成盆期不同发育阶段的产物;前陆盆地地层的层序反映了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史为一个多旋回的沉积-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11.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在井震联合标定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震、测井、钻井、岩芯及野外露头资料,建立了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地区白垩系卡普沙良群层序地层格架.将卡普沙良群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了沉积相识别及沉积体系研究,识别出了河流、三角洲及湖泊等沉积体系.结合前陆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分析,认识了沉积体系展布规律.指出油气勘探应围绕SQ1、SQ2、SQ5层序低位及高位体系域的储集砂体开展,在平面上研究区中部三角洲前缘相带为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2.
段凯波 《地质与勘探》2012,48(2):406-414
[摘 要] 中扬子中侏罗统主要散布于中扬子前陆盆地各次级盆地中,应用现代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露头岩性、古生物、沉积相分析等手段,发现中侏罗统主要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或扇三角洲以及滨浅湖沉积体系,在不同区域,分别以花家湖组、沙溪庙组和千佛崖组地层命名。不同区域层序特征既有差异,又存在相似性。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将花家湖组、沙溪庙组和千佛崖组分别划分为4 个、4个和2个三级层序,局部地区还可细划四级层序,整个中侏罗统大致相当于1个二级层序。此层序地层格架的形成主要是受构造因素控制,即印支期以来中扬子地区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和运动而形成复杂的盆山耦合体系,层序横向展布和纵向叠加于前陆盆地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大多具有陆内俯冲造山形成的特点,层序地层学在这类前陆盆地中的应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领域。对川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5条露头剖面和1条测井剖面进行详细沉积相分析和层序地层划分,同时阐述了沉积相迁移规律、层序界面类型、层序发育特征及基准面变化;将川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TS1,TS2,TS3和TS4)。大竹、开江一带须家河组沉积厚度为400~600m,4个层序发育完整;向北东至万源一带地层变薄至100余m,保存残留不全的须家河组只能归为1个三级层序(TS4)。在露头剖面和测井剖面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建立的层序地层格架表明:TS1—TS2以曲流河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盆地处于稳定坳陷和慢速充填的欠补偿状态,TS3—TS4以冲积扇、辫状河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盆地处于强烈坳陷和快速充填的过补偿状态。沉积相的时空叠置样式受北部秦岭造山带构造活动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饶阳凹陷下第三系层序类型及发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陆相地层层序在地震剖面、电测曲线上的识别标志、岩石类型组合特点以及古生物等方面的特征,将饶阳凹陷在下第三系划分出了三个二级层序、十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Ⅰ、Ⅱ为裂谷初始期湖泊层序,层序Ⅲ、Ⅳ、Ⅴ为裂谷强活动期湖泊层序,层序Ⅵ为气候层序,层序Ⅷ、Ⅸ、Ⅹ为河流层序。其中裂谷期湖泊层序可以划分为三个体系域,即低位域、湖侵域和高位域,而河流层序可划分为基准面上升体系域和基准面下降体系域,针对研究区目的层段所划分层序发育的特点,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对不同层序类型层序的发育模式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运用层序地球化学方法和原理,结合详细的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对西昌盆地下二叠统进行了层序划分和对比。结果表明西昌盆地下二叠统地层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2个层序组和6个三级层序。P1q层序组(三级层序1、2、3)构成该二级层序的LST和TST,三级层序4下部发育的(茅口组底部)凝缩层相当于二级层序的最大海泛面,而P1m中上部(三级层序4中上部和三级层序5、6)则构成该二级层序的HST。西昌地区下二叠统层序发育形成过程,总体表现为海平面上升和盆地不断向古陆超覆。沉积序列、古氧相含量、锶含量、碳氧同位素和TOC的变化旋回揭示西昌盆地早二叠世经历了6次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6个三级层序),在华南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均可进行对比。建立的层序充填模式揭示出Hercynian早期全球海平面上升,盆地不断向古陆超覆,奠定了早二叠世西昌海域盆地的轮廓。  相似文献   

16.
藏南古近纪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及其沉积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藏南地区从三叠纪至古近纪经历了从洋盆(喜马拉雅特提斯)的形成、扩张、衰减、关闭,直至转换成前陆盆地的过程。被动大陆边缘阶段(T-K),在印度陆块北缘形成了从碎屑岩陆架到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序列。从古近纪初开始,西藏特提斯关闭,形成周缘前陆盆地体系(由褶冲带、前渊带、前隆带和隆后盆地等单元构成)。随着褶冲带的上叠式逆冲,形成前渊盆地。当前陆推覆体进一步向印度克拉通推进时,前陆隆起亦随之逐渐向克拉通方向迁移。该带表现出一个海平面相对上升的过程,形成碳酸盐缓坡。随着前陆推覆体进一步逆冲,前陆隆起继续隆升并最终露出水面,导致其后的隆后盆地转变为半局限环境。始新世晚期,前陆盆地回返,海水从东向西逐渐退出西藏地区。生物相和沉积相是盆地沉积环境演化的物质表现,在藏南古近纪沉积中可识别出13种生物相和14类沉积相。藏南古近系的超层序,是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背景下形成的,其沉积环境是一个构造活动极为强烈的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在剖面上具明显的不对称性,靠近褶皱山系一侧为陡坡地形,靠近地台一侧为缓坡。每个大型的三级层序都是非对称的,以发育具有独特的岩性和古生物特征的低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为标志。藏南前陆盆地的演化符合通行.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中泥盆统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王毅 《沉积学报》1999,17(3):414-421
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中泥盆统层序地层可划分为2个巨层序、6个超层序、17个层序。震旦纪-中泥盆世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古新疆克拉通板块的裂解与拼合,塔里木盆地演化则经历了震旦纪-奥陶纪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和志留纪-中泥盆世弧后前陆盆地两个阶段。巨层序Ⅰ代表克拉通边缘裂陷盆地演化阶段的产物:其中超层序 Ⅰ A 代表震旦纪裂谷盆地充填沉积;超层序Ⅰ B 和Ⅰ C 代表寒武纪-早奥陶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的沉积;超层序Ⅰ D 代表中、晚奥陶世弧后拉张盆地充填沉积。巨层序Ⅱ代表弧后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的产物:其中塔东地区超层序Ⅱ A 代表志留纪挤压挠曲为主的弧后前陆盆地充填沉积;塔西南地区超层序Ⅱ B 代表中、晚泥盆世主要以构造负荷作用为主的周缘前陆盆地充填沉积。层序地层的研究表明,构造作用在大部分Ⅲ级层序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在寒武纪-早奥陶世盆地处在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克拉通盆地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的升降变化才对其层序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划分方案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晚三叠世盆地演化阶段划分和物源方向分析出发,认为晚三叠世处于巴颜喀拉海控大陆边缘盆地向受控于龙门山推覆抬升的川西前陆盆地的转化时期,其间重要的盆地转换界面就是须三、须四段之间的安县运动界面。在对南北向和东西向钻井、露头剖面的区域地层进行详细划分对比基础上,认为须下盆的须二、须三段地层主要发育在川西地区中北段,并以鸭子河地区最为发育,往南因受安县运动影响,须三段地层遭受剥蚀,从北往南逐渐减薄缺失,在大邑构造减薄,在平落坝缺失须三段,造成须二段与须四段不整合接触。从川西地区往东须二段、须三段也逐渐变薄,在川中地区缺失。川中、川南和川东地区的须家河组与川西地区须上盆即须四段、须五段地层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