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成都市红层水井有效地缓解了成都11个区(市)县的94个缺水乡(镇)用水问题。通过对红层地下水长观监测和分析,掌握丘陵地区典型小流域红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红层地下水动态特征变化,进一步研究红层区地下水的富集、储存规律,为红层区城镇化建设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分析认为,红层地下水位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受降雨因素明显、地下水抽降后3~5 h后恢复。  相似文献   

2.
西南盆地边缘红层地区用水困难,通过研究重庆綦江地区岩性、地貌、构造、地下水流量等,总结了綦江红层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富集规律。研究区地层岩性以砂泥岩为主,地下水分为红层风化带裂隙水、红层承压水和红层基岩裂隙水三类,其中红层承压水富水性相对较好。研究区地下水根据不同的供水目标划分为水量丰富、水量中等、水量贫乏、水量较贫乏和水量极贫乏5区。总结了不同富水区的水文地质特点。  相似文献   

3.
康萨依坝址区地下水对普通水泥具硫酸盐型强腐蚀,本文分析了地下水中腐蚀性介质(SO2-4)的来源,预测了水库蓄水后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变化,并对各水工建筑物区地下水的腐蚀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苏培东  文敏  袁勇 《水文》2007,27(4):38-40
文章从川中红层区地质背景入手,分析了川中红层区地下水分布与富集规律、水质、地下水流场和动态变化等特征,指出了川中红层区地下水勘探开发的意义及勘探方法,并探讨了在这些地区进行地下水勘探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对四川省屏山县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调查区浅层地下水质进行了分析测试,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水质指数方法结合水质统计分析以及SUFER8.0对浅层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评述了该地区中红层区和非红层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治理措施,为四川省红层找水打井工程的工作开展和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红层盆地,红层地下水分布极为普遍,但富水性却极不均匀,受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控制,地下水资源相对贫乏,是四川的"缺水区"。通过对四川盆地中西部红层区地热地质背景、地下热水分布特征、盖层和热储特征、水化学特征及典型红层地热资源进行研究,总结了红层地热资源的赋存规律,结果表明:四川盆地红层区普遍为地下水较为贫乏区域,开采地热难度大,地热赋存条件复杂,区内盖层主要为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粘性物质及泥岩等相对隔水层,热储层主要为白垩系和侏罗系砂岩、砾岩含水层,热矿水水化学类型多为SO_4-Na型、还有Cl-Na、Cl-Na·Ca、SO4·Cl-Na·Ca型,矿化度较高为8.20~91.08 g/L;矿化度一般较低为0.98~1.02 g/L,适用于温泉洗浴、医疗、保健和旅游等方面。研究结果为今后红层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红层浅层风化带裂隙水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红层地下水为基岩浅层裂隙水,赋存于红层丘陵区的宽谷风化带中。宽谷为红层地下水的含水单元。红层地下水富集部位在宽谷的排泄区,其地貌标志是宽谷下游较窄峡口的上部,该处有不同程度的沼泽化、盐渍化。红层风化带含水介质的形成经历了中、新生代水盆的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表生地质作用等漫长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红层干旱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应采用抽水和屯水相结合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以实例论述了工程物探方法在红层贫水区找到较丰富地下水的有效性。提出在红层贫水区以浅层地震勘查为主的有效工程物探方法系列。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6,(6)
红层井水作为红层区老百姓生活和生产用水的主要水源,近年来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对红层水井开展回访调查工作发现个别区域出现红层水井使用率逐年下降,水质发生异常变化,针对成都市红层水井利用现状,对红层地下水监测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红层水井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西南红层地区人畜饮用水季节性短缺问题一直未能解决。通过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本文总结了四川省、重庆市红层浅层地下水分布广、埋藏浅、补给充沛、更新速度快的自然规律,结合红层区农户居住分散、人畜饮用需水量小的用水特点,提出了红层浅层地下水资源化的认识和相应的"小口径浅井"开采技术、"一户一井"分散式供水模式。  相似文献   

11.
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在山地丘陵区控制红层地下水富集的岩性、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等主要地质因素,论证了红层地下水富集的水文地质特征,认为富水块段的形成通常并不是仅仅由某一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岩性、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等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因素的组合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进而根据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了反映红层地下水富集的水文地质因素组合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在建筑物附近,尤其在故河道边缘地带大幅度开采浅层地下水,将导致建筑物地基产生后期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变形破坏。应引起建筑施工、浅层地下水开采时严重注意。  相似文献   

13.
鲍店煤矿四采区涌水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店煤矿四采区曾发生5次突水事故。最大突水量285.4m3/h。本文通过水质、水量和水位监测资料分析认为:四采区主要的充水水源为侏罗系上统红层中的地下水,红层内部的水力联系较好;充水通道为采动导水裂隙,充水方式主要是顶板淋水和采后突水。随着采动导水裂隙波及范围的扩大,红层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加快,疏干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4.
滕县、兖州煤田红层的富水性及其对煤炭开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滕县、兖州含煤盆地内,上侏罗统红层直接覆盖于二叠、石炭系煤系地层之上,在勘探时期曾被归为隔水层。本文通过现场资料分析和大量室内测试结果,系统研究了本区红层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储水空间和分布特征及其红层地下水对煤矿开采的影响。作者得出下列结论:在岩性和构造适宜地段,红层中可以赋存较为丰富的地下水,他们既是许多煤矿的供水水源,又对煤矿的开采构成充水威胁,并通过采动裂隙引发突水事故。  相似文献   

15.
典型红层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补径排的关系如何?浅表层分化裂隙水补给来源和途径如何?是我们在实施红层找水工作中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以重庆荣昌县为研究区,结合地下水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采用氢氧同位素测年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循环关系和地下水储存规律,得出红层浅层地下水主要补给为大气降水,其次是地表水体。具有就地补给、就近排泄的循环特点。地下水总的富集规律是低山、岭、丘贫水,沟、谷、洼地富水。地貌是浅层地下水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白垩系灌口组近地表红层富膏盐地层因富含膏盐、钙芒硝等易溶矿物普遍发育红层类岩溶现象,制约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为梳理出成都市域灌口组富膏盐红层溶蚀规律与机理,防范红层硫酸盐岩溶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综合利用钻孔岩芯、物探、测井、物性测试、溶解实验等资料,分析区域内富膏盐地层的分布规律、富膏盐红层溶蚀特征、溶蚀发育的影响因素和红层硫酸盐岩溶机理。综合研究表明,成都市白垩系灌口组富膏盐红层溶蚀现象普遍发育于低丘台地区及平原河谷区。红层硫酸盐岩溶受地形、构造、地下水活动、断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地下水活动和断裂系统是最关键因素。存在两种不同的溶蚀模式:在高于平原区的低丘地区,地表水透过第四系松散卵砾石层,入渗至裂缝发育、岩体破碎的强-中风化以及富含膏盐的白垩系灌口地层,溶蚀钙芒硝、石膏、硬石膏等矿物后,地下水顺流至低洼的平原、河谷地带或汇入地表径流,促使溶蚀作用的持续发生;在低于平原区的较深部,地表径流沿向斜翼部侧向顺层流动或沿断裂系统入渗补给地下水,导致60 m以深的较深部发生溶蚀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胶莱盆地,其红层所属地层岩性为粉砂岩、泥岩,含、透水性较差,查找低阻断裂构造是其地下水勘探的唯一途径。而红层地区的压扭性断层,会因挤压密实的断层泥存在,导致单纯利用低电阻率参数判定地下水的赋存位置出现差错。根据该区地下水的自然电位异常值约为-100mV、含水破碎砂岩极化率大于2%、衰减度D大于50%的特点,提出了自然电位观测法与激发极化电测深法相结合的组合方法。即利用自然电场法进行剖面测量,判定含水异常位置,然后利用激发极化电测深法准确判定地下水所在层位及埋深。在胶州市某镇政府水源勘探中,利用该组合方法,成功的圈定了3个井位,并在预定的深度内打出了单井出水量为1000t/d的优质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江西省东乡县红色断陷盆地的水文地质特征,着重研究了红盆外缘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顺导水断裂向盆地径流对形成红壤裂隙的补给资源所起的作用,并概括出三种类型的剖面。指出每一种剖面应研究的重点,粗略估算了地下水资源。最后阐述了红层地区裂隙水的找水方向和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下水入侵沿海地区的建筑地基造成显著风险。提出了一个考虑地下水侵入导致土壤强度退化的沿海建筑地基韧性模型。该模型由地基的性能函数在服役期内的积分得到。考虑条形基础的韧性,其极限承载力由Terzaghi公式描述。韧性模型考虑气候变化背景下地下水位的上升对土壤强度的影响。通过一个算例,展示了所提出的韧性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气候变化影响下地下水位的上升,则会得到不保守的结构韧性评估结果。结构全寿命周期内的韧性也取决于所采用的维护措施(即,修复受损的结构性能)。未来的研究中,还应考虑其他因素(如锈蚀)对沿海建筑地基性能退化的联合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红层的分布及地质环境特征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4  
根据我国红层的分布特征及形成背景 ,将我国红层划分为西南地区红层、西北地区红层、中南、东南地区红层和其他地区 (西藏及华北的部分地区 )红层。重点研究了以川滇红层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红层和以甘肃红层为代表的西北地区红层 ,研究了各个区域红层的地质构造特征、地形地貌特征、气候环境特征等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根据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将研究区域的红层划分为四川盆地红层、西昌滇中红层、滇西红层和甘肃红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