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东省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综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水是山东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占目前省内可供利用淡水资源的61.3%。由于开发利用中缺乏水资源系统的全面优化调配及保护、防治措施,导致部分水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及地质灾害发生。笔者通过全省水资源系统基本情况和开发利用现状的全面分析研究,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从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与防治;勘察评价研究,监督管理四个方面论述。旨在唤起全社会对水资源的爱惜和保护,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一致和全省水资源系统的优化开发,促进全省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东海 《河南地质》1995,13(1):42-45
郑州市是河南省水资源最贫乏地区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省平均数的一半,水成了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郑州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及对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分析,针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分布状况,结合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确定解决全市供需矛盾的主要对策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区内调剂和外流域调水等。  相似文献   

3.
一、农用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原则 针对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特点,作为灌溉水源的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原则: (1)必须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与开发利用总的水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利用水资源,以求最充分地挖掘一个地区水资源的总潜力,  相似文献   

4.
关中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以渭南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关中盆地东部的渭南市为例,概述了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认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水资源浪费严重,重复利用率低;行政区块限制,水资源调配不够;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出现负环境效应;地下水人工调控力度不够,不能有效的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地下水资源的研究、规划和管理滞后等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六项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包括节水对策、开源对策、改水对策、调水对策、增补对策以及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白杨河流域水资源特征的分析,阐述了区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指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规划缺失、灌溉方式落后、开发利用缺乏全局观念以及对水与生态环境缺乏系统研究等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流域综合分析研究,改变落后灌溉方式、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实行统一管理开发、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等措施,对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水资源匮乏,地下水严重超采,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结合新绛县自然地理概况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总结出新绛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地表水源置换管理、加强节水管理、水环境污染治理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陈计划 《安徽地质》2012,(4):288-290,296
淮北市是以岩溶地下水为供水水源的城市,本文分析了淮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水资源条件,指出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淮北市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5,(5)
法库县地表水水资源在时空分布差异很大,但地下水的储量很丰富。水资源开发利用有着巨大的潜力。预测2015年用水总量、地下水用水量及地表水用水量均在控制指标范围内。灌溉水利用系数0.55与规划2015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09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对法库县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程度的分析与需水预测,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了数据依据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北方岩溶地下水,多数是以泉域水资源系统为单元进行循环的,各岩溶地下水系统以规模大、系统结构复杂为典型特征。在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何兼顾各开采水源地的开采量、井采与泉水流量问等关系,以避免出现水文地质环境问题,是多年来水文地质界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将水资源系统与供水系统相结合,采用优化技术建立了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评价管理模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多种开发方案,为类似地区的地下水评价与开发管理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0.
王娟 《地下水》2014,(2):29-30
以地处华北平原的聊城市为例,分析聊城市浅层地下水资源的量及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得出浅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条件,提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的工程,为华北平原区保护地下水资源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赵旭  马志民 《吉林地质》1999,18(2):34-36,49
本文以位于嫩江河谷平原的齐齐哈尔市为例,分析了河谷平原区地下水水质污染的途径,并提出了治理地下水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计算评价中的两点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水基流量是地下水资源量,应从地表水径流量中扣除.灌溉水回渗补给地下水量已转化为地下水,具有二次开发利用的功能,应包括在总水资源中,不应将其视为重复量,从总水资源中扣除.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北部边疆西起天山东端的北山,东至大兴安岭北段的4200km地域内,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第四系地下水是主要供水源之一。本文首次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该区第四纪堆积物的分布和地下水的赋存规律。文中依据不同地貌单元、地层岩性及气候条件诸因素将本区第四系地下水划分为枝状沟谷砂砾石层孔隙水、河谷冲积平原砂砾石层孔隙水两种主要类型,并着重对有重要供水意义的河谷冲积平原砂砾石层孔隙水的分布、埋藏条件、富水性及水化学特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根据北京通州地区甘棠乡水源地多年监测的数据,所建立的水资源管理模型,经过近10a的运营,在管理方案的指导下,逐步实行农业喷灌措施,节水约525×10  相似文献   

15.
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已使安帮河的水质恶化.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安帮河水为严得污染水,并已危害地下水水源地,而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因此文中指出,治理安帮河污染已是刻不容缓,否则双鸭山市将成为缺水城市.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多年冻土区昆仑山隧道2#冲沟帷幕注浆的机会,将注浆孔当作测试孔,测试每个孔的水位和孔温。通过测试孔水位、孔温和注浆量变化分析,判断2#冲沟融区发育特征,得出2#冲沟沟底的融化深度远大于通常的冻土上限;阳坡地温高于阴坡地温;在2#冲沟段,昆仑山隧道中心线左右至少7m范围内为融化区,融区深度在隧底25m以下;阳坡地层的孔隙率高于阴坡孔隙率,沟底岩层与地表有较为畅通的地下水流通道,沟底地下水渗流通道明显优于两侧山坡,沟心纵断面位置附近存在至少一条未被冻结的地下水通道,且该通道的埋置深度至少可达1730m,为昆仑山隧道渗漏水病害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深切河谷附近岩溶地区打井找水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切河谷附近岩溶地区地表水快速下渗,岩溶地下水深埋且集中径流,导致水资源匮乏,易成为较干旱缺水地区。同时在该类地区,受地表水构成的地下水排泄基准面控制,地下水水位埋深大,且以快速的管道流和裂隙流为主,储存空间分布和相互间连通性高度不均匀给打井找水带来了极大困难。发现下伏碎屑岩、逆断层和上覆碎屑岩均能将岩溶地下水和深切河谷地表水之间水力联系切断,导致局部富水,成为打井找水有利靶区。基于此3种类型,结合打井找水成功实例,将其归纳为3种打井找水模式:下伏碎屑岩隔水模式、逆断层阻水模式和上覆碎屑岩阻水模式,这些模式将对在深切河谷附近岩溶地区打井找水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分形理论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较系统地论述了分形理论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水系河网结构和流域地形地貌及其演变,河床表面形态,降水时空分布,洪水时空变化,径流过程和土壤水下渗等.概括了当前在应用中的特点:活跃思想和方法创新,同时指出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大量资料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和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19.
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以山西阳武河流域上游煤矿区为例,分析了采煤对水资源污染和水资源量减少的影响。未经处理的矿坑水直接排放不仅污染了过境河流水,同时也对第四系潜水、深层岩溶承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采煤排水是区域水资源量的减少和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对2个不同开采期水资源量变化进行分析对比,提出了采煤排水引起水资源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三水转化关系的变化,而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流场变化、开采模数远大于径流模数、隔水层连续性破坏、底板突水、水资源污染等。  相似文献   

20.
广西岩溶区地下河分布特征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岩溶地区已查明地下河445条,其分布受地质、地貌条件控制。地下河出口主要分布于灰岩地层,在白云岩地区分布最低。以峰丛洼地区地下河分布数量最多、规模大,其次为峰林谷地和平原区,岩溶丘陵区地下河数量少、规模小。不同岩溶地貌区的地下河及开发利用带来不同的环境问题,峰丛洼地区以内涝最严重,峰林谷地和平原区的地下河水开发常造成塌陷,岩溶丘陵地区的地下河水污染严重。开发利用方式主要为出口建坝蓄水,天窗提水,地下河堵洞成库,堵截地下河引水发电,建地表、地下联合水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