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秦岭泥盆纪地层中的白云岩,依据宏观及微观的标志,可划分成三大类型:同生或准同生白云岩、成岩白云岩、后生白云岩。在南带,早泥盆世的同生或准同生交代白云岩,是由潮坪相的沉积物,经咸水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形成,成为层控汞矿床的母岩;中泥盆世的成岩交代白云岩,是由碳酸盐台地相中的生物礁、滩等浅水沉积物,在大气淡水和海水的混合水作用下白云石化而成。在北带,泥盆纪白云岩,是由台盆—浅海陆棚相碎屑沉积物,在埋藏压实的条件下,经白云石化而成。在中带,泥盆纪白云岩主要分布于断裂破碎带上,是由富镁、钙的热卤水充填交代而成,并与角砾岩型的金矿(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华南泥盆纪沉积演化及海水进退规程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代钊  陈其英 《地质科学》1994,29(3):246-255
根据湘黔桂地区泥盆纪沉积相带的时空展布和迁移规律,建立了华南泥盆纪完整的海平面变化曲线,识别出2个Ⅱ级海侵-海退(T-R)旋回和16个Ⅲ级旋回。湘桂海域和黔东南海域的T-R型式有明显差异,可能为不同沉积背景所致。早泥盆世的T-R型式与南西西伯利亚的较为相似,中、晚泥盆世的T-R型式则与欧美地区相似,反映了早泥盆世已受到古特提斯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遗迹化石 Cruziana,Chondrites,Zoophycos,Arenicolithes,Skolithos,Gyrolithes,Corophioides 等的产态及分布特征的研究和对原生沉积构造的分析认为,在北带,泥盆纪不同沉积时期的古地理环境是不同的。中泥盆世中期为滨海—浅海相环境;中泥盆世晚期以及晚泥盆世为浅海陆棚—陆棚斜坡相环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的组成与古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楠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2009,11(1):91-104
依据泥盆纪早、中、晚3个时期的中国岩相古地理图及中国泥盆纪植物已有的资料,绘制出中国泥盆纪这3个时期的植物古地理分布图。中国泥盆纪海侵的主要方向是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早泥盆世)逐渐向长江中游的华中地区(中泥盆世)及长江下游的华东地区(晚泥盆世)发展。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南方的分布是随着海侵,逐渐向华中及华东地区扩展,由早泥盆世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和湖南南部等地区,发展至中泥盆世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的中北部以及湖北的南部地区,在晚泥盆世的分布范围扩大到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以及江苏等地区。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北方的分布范围较小,从中泥盆世才开始出现,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北部,晚泥盆世在宁夏等地区也有分布。中国泥盆纪3个时期陆地维管植物各个种类所占的百分含量表明,早期的植物主要以较为原始的莱尼蕨类、工蕨类以及前石松类为主,中期石松类占优势,到了晚期石松类依然占优势,而楔叶类、真蕨类以及前裸子植物开始繁盛。  相似文献   

5.
秦巴地区位于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两个相对稳定地质单元之间,处于南、北方的过渡地带。泥盆纪是秦巴地区由活动转向相对稳定的关键时期。现通过地层古生物、沉积相古地理、古地磁、古构造演化及化探等学科的研究,诸多资料均说明这一过渡地带的存在。一、对泥盆纪古地理环境的争议当前对秦巴地区泥盆纪所处的古地理环境尚有争议,有无深海、半深海环境存在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鉴于志留纪末期,秦巴地区的隆起和海退,已被众多的沉积间断和秦巴广大地区缺少泥盆统底部地层所证实,因而早泥盆世的浅水环境争议不大,主要分岐是在中晚泥盆世,其空间部位则集中于北秦岭。武汉地院的周正国认为,秦岭山阳地区上泥盆统存在形成半深海或深海环境的等深积岩;王鸿祯先生认为,山阳、柞水一带的中泥盆世“柞水系”和晚  相似文献   

6.
新疆东准泥盆系卡拉麦里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盆纪是新疆卡拉麦里碰撞带的关键时期,在碰撞带南侧广泛发育的泥盆系地层是卡拉麦里组,因此对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报道了近年来作者对卡拉麦里组研究的一些主要成果,包括:根据珊瑚和腕足类化石结合以及所测定的碎屑锆石年龄,指示其沉积时期为下、中泥盆世;根据沉积学研究,推断卡拉麦里组下段为重力流浊流沉积序列以及重力流水道相沉积类型,沉积环境为斜坡相-半深海相沉积环境,且卡拉麦里组自下而上是由深水相向浅水相演化。上述研究表明,卡拉麦里碰撞带在下、中泥盆世时期洋盆体系并没有关闭,而碰撞完成时间应在晚泥盆世,而后才进入到板内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7.
湘南地区泥盆系发育齐全,沉积连续,并具陆表海的沉积特征。本文研究的四马桥向斜上泥盆统中,还产有著名的后江桥铅锌菱铁锰礁控矿床。向斜西翼泥盆纪早期及中期跳马涧组沉积相为陆相一滨海相。中期棋梓桥组为滨海相海滩一滨岸海盆亚相。泥盆纪晚期佘田桥组下部为较大的海侵阶段,属相虽与棋梓桥组相同,但海水逐渐加深,并形成缺氧环境,随后又出现台地局限浅海亚相生物礁微相;中部为缓慢海退阶段,出现台地局限浅海亚相生物滩微相、泻湖微相,含矿层位于下段;上部为较大的持续海退阶段,出现鲕粒滩及核形石滩。泥盆纪晚期锡矿山组包括四期海退式小旋回。  相似文献   

8.
缺氧条件是形成和保存优质烃源岩的重要条件。古氧相的研究对查明海相优质烃源岩时空分布、恢复地史时期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泥盆纪时期,南华海受陆内裂陷作用影响,形成台地(滨岸台地和孤立台地)与台沟间列的盆地格局。不同的控制因素控制了古氧相的类型。在台沟和钦防裂陷海槽中,海水分层控制了泥盆纪的古氧相类型和变化。台沟和钦防裂陷海槽以厌氧相与准厌氧相为主。在台地相区,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古氧相的类型和分布。台地相区的古氧相主要是常氧相和贫氧相。南华海中、晚泥盆世硅质沉积、磷质沉积发育,有机质丰富,形成了有机质-硅质-磷质沉积三位一体的特征,指示上升流作用明显。南华海地区泥盆纪位于赤道附近的信风带,向西的表面洋流越过南华海在西部形成离岸流,海底海水向东补充形成上升的底流,也说明了泥盆纪南华海上升流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泥盆纪时期龙门山构造带北段位于上扬子古陆的边缘,继承了陆棚斜坡断陷,沉积环境受斜坡区北川、南坝大断裂控制,在平面上由西向东分为海槽区、台缘浅滩区、开阔台地区和局限台地区。志留纪末,加里东运动使整个扬子地台上升为陆,为泥盆纪沉积提供了大量的陆源物质;早泥盆世,地壳下降、海侵开始,在青川—南坝断裂和马角坝—雁门坝断裂之间的甘溪、平驿铺和六合地区一带为浅海碳酸盐岩--滨岸碎屑岩沉积环境;中泥盆世,海侵更大、海域更广,天井山古隆起全被海水淹没并达汉南古陆边缘的朝天驿龙洞背附近;同时,川黔古陆地貌差异变小,物源供应减少,主要为一套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的混合沉积;晚泥盆世,随海侵的进一步扩大,海域终止于天井山古隆起的边缘,区内基本无物源的供给,主要为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龙门山地区泥盆纪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3个主要沉积旋回:平驿铺旋回、甘溪—观雾山旋回和沙窝子—茅坝旋回。总的格局为海侵延续时间较长且速度较缓慢,而海退延续时间较短、速度较快且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新的区调填图理论和方法,详细划分了双王地区的泥盆纪地层,论述了岩相古地理特征。认为从中泥盆世到晚泥盆世,岩相古地理环境曾经历了从滨海相、河口湾相→碳酸盐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相→浅海陆棚相→滨岸相(局部滩相)→局限滞流盆地相的发展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东昆仑中西段布喀达坂峰地区发现了一套含早-中泥盆世生物化石的海陆交互相地层。从而确定了该地区泥盆纪地层的存在。该套地层可与东昆仑西段泥盆纪布拉克巴什组相对比。就目前研究状态而言。确定了早中泥盆世地层在东昆仑西段地区由西往东廷仲的位置。同时。该套地层的发现及其古构造沉积背景的确定对东昆仑造山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南地区泥盆纪的生物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西南地区的早泥盆世以碎屑岩沉积为主。中泥盆世和晚泥盆世早期随着海侵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大量碳酸盐岩的沉积。在此期间,同沉积的断层十分活跃,导致了一系列近岸浅水台地、孤立的碳酸盐台地和深水盆地的分异。在台地内部和台地边缘底栖生物大量繁盛,碳酸盐岩沉积极为发育,并形成了规模不等、数量众多的生物礁。晚泥盆世晚期,中国西南地区发生海退,相应地出现了碎屑岩、浅水石灰岩和白云岩沉积。  相似文献   

13.
黔桂地区泥盆系层序地层格架及相对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黔桂地区的古地理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早古生代的滇黔桂古陆演变为晚古生代的滇黔桂海。泥盆纪初期,海水由南而北逐渐海侵超覆,在泥盆系的底部形成一套海侵碎屑岩系地层;早泥盆世晚期的大规模海侵事件造成了明显的相分异,在习称的滇黔桂盆地中发育了若干孤立碳酸盐台地,这种“台-盆-丘-槽”的格局一直延续到晚泥盆世早期;而泥盆纪末期的紫云运动所造成的地壳抬升,又使晚泥盆世地层产生海退尖灭。因此,该地区的泥盆系构成一个二级构造层序,其中包含13个三级沉积层序。在前人大量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追索和对比不同沉积背景中的三级沉积层序的相序组构特征以及由其所代表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即可建立黔桂地区泥盆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较为充分地表现出三级沉积层序的两大特征--空间上相序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同时也明显地显示出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  相似文献   

14.
志留纪、泥盆纪是研究新疆卡拉麦里碰撞带发展、演化的关键时期。本文通过研究该区志留—泥盆纪的沉积学特征,认为志留纪白山包组为"风暴海"远岸沉积,而非单纯的"海滩"、"浅海"沉积。泥盆纪卡拉麦里组下段发现的重力流浊流沉积序列以及重力流水道相沉积,表明沉积环境为斜坡相—半深海相,而非"滨海相"。晚泥盆世克安库都克组发现的陆相磨拉石,显示陆一陆碰撞造山阶段的沉积,这些沉积记录了盆地形成、演化和造山过程,丰富了新疆卡拉麦里构造演化的研究内容,确定洋壳俯冲、陆陆碰撞的时间应为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通过碎屑岩的物源对比讨论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笔者选择西拉木伦河北侧林西双井子地区和南侧奈曼旗下石碑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进行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北侧样品LX0831-11为粉砂质板岩,采于西拉木伦河北岸上志留统杏树洼组。碎屑锆石年龄分为三组:385~531Ma(N=52)、872~1097Ma(N=11)、1344~1901Ma(N=11),碎屑锆石的最小年龄限定地层沉积下限为中-晚泥盆世。南侧样品130417-06为石英岩屑砂岩,采于奈曼旗下石碑组顶部砂岩中。碎屑锆石年龄分为四组:370~523Ma(N=34)、884~1481Ma(N=21)、1573~1900Ma(N=6)、2369~2588Ma(N=8),碎屑锆石的最小年龄限定地层沉积下限为晚泥盆世。这两个分别来自西拉木伦河南、北两侧原志留纪样品,显示一致的志留-泥盆纪及晚元古代碎屑锆石年龄谱,表明两者从泥盆纪开始即具有相同的沉积物源;而代表兴蒙造山带的元古代碎屑锆石在奈曼旗地区的出现,说明泥盆纪以来兴蒙造山带的剥蚀物已到达华北板块北缘。因此,本次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暗示华北板块与其北部松辽地块在中-晚泥盆世之前已经完成拼合过程,即此时两者间已不存在古亚洲洋。  相似文献   

16.
高密度流与湖南泥盆纪沉积相分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柳祖汉 《地质科学》2004,39(1):18-26
湖南泥盆纪陆表海的沉积相分异,尤其是台地相和台盆相的分异与当时发育的高密度流有密切的关系,高密度流的流动和沉积又与地形及海侵海退有关。高密度流使台盆区形成与相邻的台地区完全不同的沉积,形成的沉积差异反过来又使海底地形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在这种反复作用的过程中,湖南泥盆纪的岩相分异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消减直至结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论“钦州加里东期残留海槽向广东延伸”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志留系上部的岭下组是以含三叶虫Coronocephalus rex为主的海湾沉积,尚未发现晚志留世的特征化石,地层时代属中志留世的可能性很大,志留系顶部可能有缺失;广东的泥盆系与前泥盆系均呈不整合接触,说明泥盆纪沉积之前存在地层停积,而且自西而东停积的时间愈长;其底部为非海相碎屑岩,自西而东由河流相→冲积扇相,与海槽的深水沉积毫不相干;广东泥盆纪的海相沉积在早泥盆世晚期至中泥盆世早期才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构造古地理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魏斌 《地学前缘》2000,7(4):421-429
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柴达木盆地显生宙构造古地理特征和盆地叠合过程。在寒武纪—泥盆纪 ,柴达木板块处于低纬度区 ,从寒武纪时的南纬 4 1°往北漂移到泥盆纪时的北纬 10 6° ,与塔里木、华北、扬子等块体有较大的纬度差 ,表明柴达木板块在该时期是一个并不隶属于其它任何板块的独立的块体 :与华北板块之间以北祁连洋相隔 ,与塔里木板块之间以阿尔金洋相隔 ,与中昆仑地块之间以东昆仑洋相隔 ,柴达木板块内部也被赛什腾—锡铁山洋所分隔。这些洋盆经历了寒武纪—早、中奥陶世张裂阶段和晚奥陶世—早、中泥盆世聚敛阶段 ,最终于中泥盆世末期闭合。该时期在柴达木盆地内部 ,叠合在震旦纪大陆裂谷盆地之上的是寒武—奥陶纪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建造 ,生物发育 ;志留纪—早、中泥盆世柴达木盆地以隆起为特征。石炭纪—三叠纪柴达木板块继续北移 ,石炭纪时位于北纬 11 9° ,二叠纪时位于北纬 12 7° ,三叠纪时位于北纬 2 2 2° ,该时期柴达木板块已与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拼合 ,但与羌塘板块之间以南昆仑洋相隔 ,柴达木处于南昆仑洋的弧后部位 ,叠加在早期盆地之上的是石炭纪—早二叠世滨岸—台地—陆棚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夹煤线。晚二叠世—三叠纪柴达木盆地再度隆升。侏罗纪以来 ,柴达木板块缓慢北  相似文献   

19.
阿合勒-冲乎尔火山沉积盆地是一个以火山岩并伴有陆源和内源沉积物的堆积场所,即该区泥盆纪地层是以事件作用的产物为其主要成分特点。显然,对其古地理的恢复、相的划分采用传统的相序分析方法是不合适的。作者认为要阐明该区泥盆纪的古地理面貌,必须在区域地层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各种相标志和沉积物的特点,寻求它们的物理成因和地质成因解。在这一过程中,相的动力学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上述学术思想指导下,把本区泥盆纪的相分为成因相和环境相两大类,并对其中的微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为把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了火山岩的搬运机制和堆积环境研究中提供了先期研究实例,同时为研究和恢复该区以至整个新疆北部泥盆纪的古地理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泥盆纪植物群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中国的泥盆纪植物分布广泛,内容丰富。但在解放前知道得很少。解放初期,晚泥盆世植物群首先在我国东南部有所发现。近年来,在西南和西北广大地区采集和积累了大量早、中泥盆世植物化石,在此基础上,逐渐开展了我国泥盆纪植物群的系统研究,初步弄清了某些植物的地史、地理分布规律,建立了早、中、晚泥盆世的三个植物群和几个植物组合。为有关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古生态环境、古生物地理分区等,提供了古植物学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