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河南西峡盆地恐龙蛋化石及略论恐龙绝灭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峡盆地晚白垩世红色陆相碎屑岩系地层中(包括高沟组、马家村组、寺沟组),产有类型多、数量大、成窝性好的恐龙蛋化石。已发现有7科8属10种。自下而上,恐龙蛋的种类、数量、含蛋层数、蛋窝均大幅度地减少,由高沟组内5科67种,约10层含蛋层,至寺沟组内仅存1科1属2种,含蛋层为2层。恐龙绝灭原因的研究,已有30种以上的学说或观点,但这些观点都不能圆满地解释恐龙的绝灭问题。恐龙的绝灭应该是多因素的,既有地外的灾变,又有地内,生物本身生理的因素。在内、外因等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恐龙才有可能绝灭。  相似文献   

2.
鲁东诸城盆地白垩系由下向上包括林家庄组、辛格庄组和红土崖组。下白垩统林家庄组为杂色粗碎屑岩系;上白垩统辛格庄组为杂色细碎屑岩系,红土崖组为砖红色砂岩、砾岩互层沉积夹玄武岩(73.5Ma),为恐龙化石埋藏层位,并与区域上莱阳青岛龙及恐龙蛋化石等产出层位可以对比。诸城地区晚白垩世时期主要为冲洪积沉积环境,辛格庄组上部为洪泛平原粉砂岩—细砂岩—灰质土加积序列,局部夹扇中辫状河砾岩、粗砂岩,红土崖组下部与下伏辛格庄组顶部过渡部位是冲积扇泥石流、辫状河和洪泛平原粉砂泥质砾岩、砂岩加积沉积序列。识别出与冲积扇沉积体系相关的3种埋藏相类型:冲积扇泥石流、洪泛平原和辫状河河道(砂砾岩),前二者是研究区主要的埋藏相类型。所含化石主要为鸭嘴龙的残体骨骼,个体大小参差不等,互相间可叠盖一起,同时也有孤立发育的骨骼化石。高密度、单一种类恐龙残体骨骼化石的沉积、埋藏特征代表了恐龙集群埋藏—沉积事件。  相似文献   

3.
豫南南阳盆地西峡赵营村上白垩统高沟组含有较多的恐龙蛋化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路易贝贝”胚胎化石。对含化石地层中恐龙蛋的保存特征和古气候重建,可进一步认识白垩纪恐龙灭绝的古环境背景和原因。本文实测赵营村剖面厚约267.8 m,主要由下伏泥盆系南湾组(厚7.9 m)、上白垩统高沟组(厚259.9 m,未到顶)组成。通过地层沉积物结构构造观测和样品采集,在室内进行了元素、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有机质饱和烃生标化合物等测试。结果表明,高沟组沉积物主要源于熊耳山岩浆岩的风化和短距离迁移,恐龙蛋化石主要保存于海拔200~800 m的山麓至平原过渡带的河漫滩环境,以原地埋藏为主。降雨量的变化造成河漫滩与河道频繁变化,从而导致恐龙在山麓与河漫滩之间来回迁栖。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表明,含恐龙蛋化石地层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菌藻类和陆生植物,但植被总体不发育。利用地层沉积岩Si/Al、CIA、Rb/Sr比值,以及δ13C、δ18O等环境指标对高沟组古气候重建,该时期发生了较为快速的旋回变化,经历了暖干—暖湿—干旱—暖湿—干旱的古气候演变过程,总体上呈逐渐干旱化的趋势。通过赵营村晚白垩世早期恐龙蛋化石的埋藏、以及地层的古环境重建,说明古气候、古环境状况可能是影响恐龙生存的主要因素,大量恐龙蛋不能完全孵化以及气候的干旱化导致植被恶化可能是恐龙逐渐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河南西峡盆地恐龙蛋化石及埋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世全  李占杨 《现代地质》1999,13(3):298-300
产于西峡盆地的恐龙蛋化石计有7 科、8 属、10 种以上, 主要分布于晚白垩世的高沟组和马家村组。其埋藏特征为: 含蛋层数多, 自下而上约20 层; 恐龙蛋大都为原地埋藏,成窝性好, 化石完整; 恐龙蛋集中区分布在冲积扇下、中部及洪泛平原内; 不同类型的恐龙蛋可在同一层面或上、下层中产出; 恐龙蛋在窝中的不同排列形式反映了恐龙产蛋的多样化;原地埋藏的恐龙蛋化石多产于一个正粒序层中、上部的细碎物中  相似文献   

5.
评“河南西峡盆地产恐龙蛋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河南西峡盆地产恐龙蛋地层研究新进展"一文主张用"走马岗组"、"赵营组"和"六爷庙组"来替代正式命名的一套地层名称,这样做既不符合地层命名原则,又易引起新的不必要的混乱。在晚白垩世时西峡、淅川两盆地在岩性组合特征上是相似的,浙川盆地并不是"岩性特征简单",西峡盆地也不是"岩性复杂"。西峡盆地晚白垩世"红层"应采用"高沟组、马家村组和寺沟组"这套地层名称。  相似文献   

6.
周世全  王德有 《河南地质》2001,19(3):191-197
《河南西峡白垩纪蛋化石》一书的核心,是弃用按地层规范正式命名又被广泛应用于河南省的高沟组、马家村组及寺沟组地层单位名称,恢复使用河南省地质局石油队1960年创名、后在1961年自己又废弃的走马岗组、赵营组及六爷庙组。西峡盆地并不是“南北两翼地层对称”的“一个完整的向斜盆地”,由此,导致了该书作者对地层划分及沉积相等分析的“失误”。《河南西峡白垩纪蛋化石》实质上主要讨论了地层,又喧宾夺主地用大量文不对题的篇幅描述了广东、山东、湖南等地的蛋化石。  相似文献   

7.
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在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南东缘下白垩统新隆组钙质粉砂质泥岩中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化石保存良好,骨松质层清晰可见,经初步鉴定为白垩纪时代恐龙的骨骼化石。进一步发掘研究化石,对研究广西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及生态环境、十万大山盆地发展演化和发展旅游地质产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南浙川滔河盆地“红层”划分及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滔河盆地位于豫-鄂两省北毗邻地区,盆内沉积了一套1600m左右的粗碎屑岩系,根据恐龙蛋,恐龙,轮藻化石和岩性特征,划分为高沟组马家村组,寺沟组,时代归属于晚白垩世,其时代的厘定,为我省众多的中,新生代“红层”的研究与矿产预测,无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河南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地层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正> 西峡盆地纵贯陕、豫两省,位于秦岭东段南侧,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于商南、丁河、西峡、丹水、内乡一带,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图1)。它在豫西南的众多断陷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974年,在前人工作成果基础上(表1),笔者较系统地研究了该区的地层,并在不同层位,采获多窝恐龙蛋和孢粉化石,厘定区内“红层”属晚白垩世地层,自上而下分为寺沟组、马家村组及高沟组。  相似文献   

10.
克鲁伦凹陷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是海拉尔盆地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目的层。大磨拐河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相 3种沉积体系。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 ,可将冲积扇划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 3种亚相 ;扇三角洲划分为上扇三角洲平原、下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亚相。凹陷北缘发育两个扇体 ,扇三角洲体系和冲积扇体系之间在不同时期可相互转化。区内的陆源粗碎屑沉积岩为铀的富集创造了有利条件 ,扇三角洲和冲积扇的主河道和分流河道是最有利于铀聚集的部位。  相似文献   

11.
南郑梁山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附近的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文厚 《地层学杂志》1997,21(2):146-150
陕西南郑梁山地区上奥陶统内海相窄盐度生物化石丰富,以游泳生物为主,底栖生物较少,含笔石化石Diplograptusbohemicus,小型薄壳腕足类和善于游泳的Dalmanitina;粉细砂岩中可见丘状交错层理;沉积环境为深水陆棚。下志留统含大量单调的浮游笔石化石,产笔石Glyp-tograptuslungmaensis;未见底栖生物化石,底部夹放射虫硅质岩;岩层横向上稳定;沉积环境为深水陆棚与大陆坡过渡带。  相似文献   

12.
王德有  曹希强 《地质学报》2013,87(8):1049-1058
河南夏馆-高丘盆地出露一套富含恐龙蛋和恐龙骨骼化石的红色陆源碎屑岩系。20世纪70年代末,赵资奎(1979)将含蛋"红层"时代归为"白垩纪"。此后,该套"红层"曾称"高沟组"和"马家村组"、"桑坪组"、"夏馆组",但均没有测制正式地层剖面,无专门论文发表,原因是除恐龙(诸葛南阳龙)和恐龙蛋化石外,基本没有发现可资确定地层时代的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近年来,除新发现"河南宝天曼龙"外,2011年作者测制了系统剖面,并寻找到介形类、双壳类、腹足类、轮藻和植物大化石,有条件正式建立"夏馆组"组级地层单位并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夏馆组"的时代应为土伦(Turonian)中—晚期至坎潘(Campanian)中期。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对采自河南西峡晚白垩世的十三枚恐龙蛋化石壳及蛋内充填物和部分围岩进行了测试。发现Sr元素具有明显的超高异常。恐龙蛋化石壳中的Sr的含量分布在1962×10-6~11010×10-6之间,平均5532×10-6,比古代和现代富Sr的腕足类外壳高一到数倍,比地壳丰度值高一个数量级还多。这种超高异常可能与恐龙蛋壳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文石有关。而由于文石稳定性较差,在石化过程中会逐渐向低镁方解石转化,所以现在已无法再见到蛋壳中的文石,但Sr却保留了下来。反映了中生代时陆生爬行动物的蛋壳与海相生物硬壳一样具有文石和方解石共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郧县青龙山一带的上白垩统是一套以冲积扇相为主体的红色陆源碎屑沉积,依据岩性变化,可分为上、中、下3个组合.下部组合含多个产恐龙蛋化石的层位.上部组合与毗邻的李官桥盆地胡岗组(K32hg)可以对比.红寨子、青龙山一带的恐龙蛋化石分布集中,藏量丰富,类型较多,埋藏甚浅,保存好,实属举世罕见.据初步研究,蛋壳的显微结构有5种类型,分属于5个恐龙蛋科,即Dendroolithidae,Dictyoolithidae,Faveoloolithidae,Prismatoolithidae和Spheroolithidae,其中以Dendroolithidae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5.
浙江中西部永康盆地及金衢盆地白垩系冲积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众多中小型白垩纪盆地中,分布着河湖相红色沉积岩夹火山岩的白垩系上部地层。作者对位于浙江省金华地区永康市和义乌市境内的2条剖面进行了研究,即金衢盆地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的铜山岩中戴组剖面和永康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的方岩景区方岩组剖面,认为其主要为冲积扇沉积,具有多套沉积旋回的陆相碎屑岩准层序组,沉积特征表现为:下部紫红色块状砾岩、砂砾岩,夹泥质粉砂岩,局部有紫红色凝灰岩及深灰色玄武岩;上部棕褐色钙质粉砂岩与泥质粉砂岩组成不等厚互层,产恐龙化石Chilantaisaurus zhejiangensis;具有大型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其中扇根亚相的砂砾岩为槽流沉积和辫流水道沉积,扇中亚相的片状或席状砂岩为漫流沉积,漫流成因的片状或席状砂岩可能成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此研究成果对中国南方小盆地白垩系扇根—扇中碎屑岩的沉积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