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王玉珉 《地下水》2006,28(6):46-47,109
本文以山西台地中部一系列断陷盆地为例,探讨了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地貌与隐伏构造的相互关系.研究了地下水蓄水构造的分布与新构造运动、地貌及隐伏构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寻找蓄水构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1 .渤海中部新构造运动及深部动力过程对大型油气系统形成的控制主要研究渤海海域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及性质 ,包括渐新世以来的快速沉降和充填特征、上新世及第四纪的构造变形 ,特别是以郯庐断裂带及其相关构造系统的最新活动对油气运聚成藏过程的控制 ,以及渤中超大型辐射式含油气系统的构成特征、成因及其特有的聚集规律 ,从而探讨盆地深部背景与充填演化之间的成因关系和新构造运动对大型含油气系统形成的控制作用。拟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联合资助 ,资助金额30 0万元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将同时提供必要的现场和…  相似文献   

3.
阳曲断陷位于山西地堑系中部,太原断陷盆地的北端,北以石岭关隆起与忻州盆地为界,呈近 NE 向的矩形,虽然范围较小(东西、南北均30~40km),但新构造运动类型多样,所形成的断块结构复杂,是一断陷中有隆起、隆起中有断陷的复式断块构造。其形成过程与山西地堑系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渭北煤田的新构造运动特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状况。认为内力型地质灾害(地震及活动断裂)是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反映,外力型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土壤侵蚀、地面裂陷、奥灰水害及瓦斯突出等)一般多与人类活动有关,但其地质背景也是新构造运动。所以,研究煤田内地质灾害,必须全面认识煤田内的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5.
北京西山新构造运动的分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北京西山若干新构造运动的标志及其地质年代测定资料,将该区新构造运动划分为“喜山期”和“西山期”两个阶段及其相应的15个新构造幕(H1—H5和W1—W10)。新生代以来,西山区新构造运动以不均衡的垂向差异性上升运动为主,兼有掀斜运动、断裂运动和水平运动。地壳运动以总体隆升背景上的脉动升降为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区域构造环境青藏高原北东缘包括柴达木盆地以北,阿尔金山以东,龙首山以南,牛首山、罗山以西广大区域,其周边为区域性大断裂所围限,祁连山是这一区域内的主体构造单元。与这一地区相邻的东侧、西侧和北侧都是早已固结并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陆块(华北地块、新疆地块),在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在外围起限制作用;本区西南是亚洲乃至全球新构造运动最为强烈的青藏块体。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向N或NE方向强大的推挤作用,是影  相似文献   

7.
太行山地区寒武系崮山组的穿时性及沉积层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崮山组是以页岩为主的岩石地层单位,在太行山地区表现了明显的穿时性。在井陉地区,崮山组仅限于崮山阶下部的Blackwelderia延限带,厚2-5m,在曲阳地区,崮山组包括崮山阶及长山阶的中部,位于Blackwelderia与Changshania延限带之间;在涞源地区,它包括了崮山阶,长山阶及凤山阶中部,其界线位于Blackwelderia延限带与Tsinania-Ptychaspis组合带之间。  相似文献   

8.
崮山组是以页岩为主的岩石地层单位,在太行山地区表现了明显的穿时性。在井陉地区,崮山组仅限于崮山阶下部的Blackwelderia延限带,厚2~5m;在曲阳地区,崮山组包括崮山阶及长山阶的中部,位于Blackwelderia与Changshania延限带之间;在涞源地区,它包括了崮山阶、长山阶及凤山阶中部,其界线位于Blackwelderia延限带与Tsinania-Ptychaspis组合带之间。由此可见,崮山组是一个自北向南增厚、向上穿时的岩石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多期成藏、晚期聚气的成藏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同时具有晚期成藏的特征。文中在典型气藏解剖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川西、柴北缘和准南缘前陆盆地的成藏过程,从而指出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多期聚集、晚期聚气的成藏特征,明确指出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最主要的两大成藏期,一是燕山晚期,主要是被动陆缘或中部前陆盆地三叠系烃源岩的油气聚集期;二是喜山晚期,受新构造运动影响,主要是西部陆内前陆盆地的中、新生界烃源岩的天然气成藏期和中部周缘前陆盆地的天然气的调整期。新近纪前陆盆地的发育期控制了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以中生界煤系烃源岩为主的晚期天然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总体地貌形态为构造剥蚀高原。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喜山期北东向正断层,切割了第三系,形成了本区地垒和地堑。晚更新世至全新世,鄂尔多斯盆地内部表现为大幅度的抬升,形成了多级残塬和多级剥蚀台地与Ⅰ~Ⅴ级河流阶地,构成了黄土区典型地貌。北部则形成串珠状湖淖﹑湿地与沙漠高原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1.
连云海峡系指后云台山与东西连岛之间的海域。海峡北岸、南岸均由隆起的元古界坚硬的片麻岩、石英片岩以及混合片麻岩组成。自燕山运动以来,本区即有明显的断块差异性升降活动。特别是更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升降,使峡区松散沉积经过了多次的侵蚀-堆积。由岸边到海峡中部,沉积厚度增大、层次增多,颗粒依次变细。除上新世较薄的泥岩、砂质泥岩外,皆为第四纪河湖相、河海交互相堆积,中部最大沉积厚度75米左右,水深4-6米。  相似文献   

12.
中国黄土高原第四纪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隆瑞 《地球学报》1984,6(2):225-236
<正> 早在二十多年前,黄汲清教授在《中国新构造运动的几个类型》中首次将中国新构造运动划分为:1、大面积的升降运动;2、升降运动与大断裂伴生;3、翘起及断裂运动;4、拱曲运动;5、拗折、褶皱及冲断五大类型。并在论及第一类型大面积的升降运动时,明确指出,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是:“显著的幅度很大的,大面积的上升运动,自第三纪晚期以来直到现在,即在中国北方,特别在黄河流域的陕北、陇西等地区不断地进行着”。二十多年来,这些科学的论断,对中国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及其类型的划分,对了解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其表现性质等方面均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湖南红层的贫水性,以及燕山期,喜山期运动在红层中的构造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并指出由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带是本区的主要含水构造,是控制红层中地下水分布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区岩溶组合形态分为垄岗谷地中山、垄脊槽谷低—中山、岩溶峡谷中山、溶丘谷地低山四种类型。岩溶洞穴主要分布在卷洞河流域、包鸾河流域、乌江干流、长江干流。岩溶发育分布特征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碳酸盐岩岩性组合是其物质基础:区域构造及新构造运动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李申  平旗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015-67z1016
正长治盆地位于汾渭断裂带与太行山断裂带之间,晋获断裂带穿长治盆地东部而过。前人对长治盆地研究集中在煤与地下水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长治盆地东部形成历史及新构造运动研究(耿田波,2004;李广红,2005)。尚未有人针对目前长治盆地的地震活动与构造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万良 《地质科学》2008,43(2):359-369
江西省中部宁都北部地区断裂构造发育,ETM453合成图像线形影像主要有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少量近东西向,线性构造具明显的新构造运动踪迹,地质证据有断层的走滑、地震、温泉和水系被错断等。其中,斜贯研究区中部的桃山断裂构造为一向南东下滑的右行张扭性断层,具捩断层性质,其挽近时期明显的构造运动造成桃山构造上盘距构造面不远的地带,特别是桃山构造的北东端如打鼓寨岩体北东部及外围,侵蚀作用较弱,保矿条件较好,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7.
石自明 《地质科学》1960,3(1):39-44
一、武安煤田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武安煤田在构造上位于太行山隆起的东緣,与华北平原沉降带相邻,是一不稳定地带。长期以来,频繁的构造运动,在区內留下了鲜明的遺跡,一直到第四紀时期甚至現代构造运动亦并未停止。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特殊的地貌現象,在本区是非常发育的。区內不仅有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发生的大小断裂和緩慢的升降运动,并且在某些地区,地层的变形及地震活动,也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18.
从板块构造演化、盆山相互转换关系入手,对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构造式样及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了总结分析,并重点对新构造运动阶段的构造运动形式、造山幅度及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区中生代盆地是在晚古生代褶皱基底之上多阶段发育起来的中、小型山间断(坳)陷式盆地(群),盆地形态及展布规律受基底构造控制。新构造运动总体以差异性断块抬升为主,垂向抬升幅度适中(500-1500m),属于天山造山带东延的亚造山区范围。盆地后期构造运动具有南(西)抬、北(东)断的特点,盆地西南翼往往发育有一定规模的构造斜坡带,具备形成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东北部新构造运动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岩石圈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理论,讨论了青藏高原隆升使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产生的新构造运动效应,认为本区的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地层岩性和地形地貌均是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发育规模和特征均严格受新构造运动控制,新构造运动及其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本区地质环境的演化和地质灾害的发育。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龚再升 《地球科学》2004,29(5):513-517
自中新世末(大约5.2Ma) 至今是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裂后热沉降最活跃的时期, 并伴随着裂后构造再活动.这一期构造运动, 即本文所定义的新构造运动, 调整和控制了各含油气盆地的油气最终成藏和油气田的定型分布.阐述了新构造运动的概念、识别依据、成因机制以及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在中国近海,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包括中新统末、上新统与第四系之间及层系内部的不整合、中新世和第四纪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非常发育的晚期断裂活动及活跃的天然地震等.不同盆地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发育机制不同, 其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亦不同.以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莺歌海盆地和东海盆地西湖坳陷为例, 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近海新构造运动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和影响.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晚期成藏, 莺歌海盆地底辟活动控制了天然气晚期成藏, 东海西湖坳陷新构造运动部分破坏了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