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岩溶成土过程为C、Ca、Mg淋失,Fe、Mn、Cu、Pb、Zn和酸不溶物相对累积的地球化学过程。试验场生物碳库量巨大,实验表明:植物残体在第一季度快速分解,可产生大量CO2参予岩溶作用;岩溶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储量大,表层土、鞍部、坡地土松结态有机碳含量高,为岩溶CO2的潜在来源;土壤有机碳可被酸性溶液(KMnO4)氧化,A层土比B层土更易被氧化。土壤CO2含量、释放的野外监测实验结果:湿润气候条件下岩溶作用较为发育。C13特征表明:土壤有机碳为土壤CO2的主要来源,土壤CO2为岩溶泉HCO-3不容忽视的重要来源。土壤、有机质对石灰岩溶蚀实验表明:土壤有机质对石灰岩溶蚀具明显的促进作用,雨季比旱季、坡地比洼地岩溶作用更加发育。  相似文献   

2.
岩溶成土过程为C,Ca,Mg淋失,Fe,Mn,Cu,Pb,Zn和酸不溶物相对累积的地球化学过程。试验场生物碳库量巨大,实验表明;植物残体在第一季节快速分解,可产生大量CO2参予岩溶作用;岩溶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储量大,表层土,鞍部,坡地土松结态有机碳含量高,为岩溶CO2的潜在来源;土壤有机碳可被酸性溶液氧化,A层土比B层土更易被氧化。土壤CO2含量,释放的野外监测实验结果:湿润气候条件下岩溶作用较为  相似文献   

3.
潘根兴  曹建华 《中国岩溶》1999,18(4):287-296
作者基于在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的长期、系统观测及有关实验研究进展,从影响岩溶作用的土壤化学因素、土壤CO2 及土壤有机碳行为等方面论证了土壤对于表层带岩溶作用的媒介及驱动意义,提出岩溶地球化学过程涉及到土壤中Ca2+ 的移出及交换释放,土壤CO2对系统空气CO2 浓度及HCO3- 排释的控制,并指出土壤有机碳是岩溶作用碳转移的重要媒介。作者认为表层带岩溶系统的发育演进为石质岩溶→生物岩溶→土壤岩溶→生态系统岩溶,因而表层带岩溶作用是以土壤为媒介的表层生态系统过程。   相似文献   

4.
刘再华  袁道先 《地质学报》1997,71(3):281-288
结合水化学的野外观测及室内计算,作者对桂林岩溶试验场,四川黄龙风景区和贵州乌江渡坝区3个岩溶动力系统的碳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系统的性质,系统中CO2的来源,碳酸盐沉积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动力分馏,水化学和钙华的成因及热水钙华的^14C测年等地球化学问题作了探讨。酹明,桂林岩溶试验场属于表层岩作用动力系统,其中的侵蚀动力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溶解土壤中的CO2;四川黄龙风景区属于深部岩溶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5.
我国南方岩溶区和北方黄土区的大气CO2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我国南方岩溶区与北方黄土区都是巨大的碳库。碳酸盐的溶蚀及再结晶是两个碳库与大气CO2交换的重要过程;碳的区域平衡是评价化学风化消耗或逸散CO2的基础,岩溶区与黄土区在地球化学风化的环境背景。溶蚀过程,产物运移和归宿等差异很大。黄土区化学风化消耗大气CO2通量较岩溶区小。目前评价两类地区土壤与大气CO2的源汇关系尚不成熟,需要定量认识土壤CO2与下伏碳酸盐岩溶蚀或与下伏黄土次生碳酸盐化作用。岩溶区湖  相似文献   

6.
北京典型溶洞土壤中的CO2及其对岩溶作用的驱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灿  周平根 《中国岩溶》1999,18(3):213-217
本文通过对北京万佛堂孔水洞观测站土壤CO2及泉水中HCO^-3等为期一年的观测资料的分析评价,得出结论:土壤中的CO2驱动着岩溶作用,表现在土壤中CO2含量的季节性变化-夏季土壤CO2含量和泉水中HCO^-3浓度也相应升高。  相似文献   

7.
中国典型表层岩溶系统的地球化学动态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刘再华  袁道先 《地质论评》2000,46(3):324-327
以中国6个典型表层岩溶系统为例,总结了它们的地球化学动态特征,并对其所反映出的环境意义作了分析。中国典型表层岩溶系统的地球动态特征主要表现为土壤CO2含量的季节变化和逐年递增趋势,及地下水HCO3^-含量的CO2效应的稀释效应。前者可能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的影响,而后者则反映出表层岩溶系统对大气CO2具有良好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潘根兴  滕永忠 《地球化学》2000,29(3):272-276
在实验室模拟了土壤-灰夺岩溶系统,对降水 滤下元素地球化学动态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岩溶作用使土壤中易移动性组分淋溶,Ca^2+、HCO3^-的淋出动态表现为开始的快速下降和随之的平衡两个淋出阶段,淋出量与土壤中水溶性Ca、可氧化有机质的含量有关。土壤对HCO3^-的淋出与排释有促进作用。这种动力学特征对解释岩溶沉积古记录和岩溶作用的大气CO2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岩溶区碳循环与大气CO2的源汇关系:以贵州岩溶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  袁道先 《中国岩溶》1996,15(1):41-49
全球碳循环的研究表明,人为CO2收支存在不平衡现象,据不同的估算,其未知汇为(1.8±1.4)×10^15gC/a或(2.0~4.7)×10^15gC/a。通过对贵州高原岩溶区岩溶作用带及其相邻圈层碳循环的观测,研究表明,岩溶作用带的碳循环强度与其相邻圈层(土壤层,生物圈,大气圈)的碳循环强度密切相关,表层带岩溶泉水中的HCO^-3与上部圈层的CO2浓度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在不同生态,地质条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南方岩溶区和北方黄土区的大气CO2效应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南方岩溶区与北方黄土区都是巨大的碳库。碳酸盐的溶蚀及再结晶是两个碳库与大气CO交换的重要过程。碳的区域平衡是评价化学风化消耗或逸散CO的基础。岩溶区与黄土区在地球化学风化的环境背景、溶蚀过程、产物运移和归宿等差异很大。黄土区化学风化消耗大气CO通量较岩溶区小。目前评价两类地区土壤与大气CO的源汇关系尚不成熟,需要定量认识土壤CO与下伏碳酸盐岩溶蚀或与下伏黄土次生碳酸盐化作用。岩溶区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分解产生的HCO3-制约外源及内生碳酸盐溶解和自生碳酸盐形成。  相似文献   

11.
桂林岩溶洼地生态系统中大气CO2动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曹建华  潘根兴 《地质论评》1999,45(1):105-111
对桂林岩溶试验场岩溶洼地生态系统中大气CO2动态的昼夜观测结果说明,岩溶洼地对大气CO2具有一定的调蓄作用,并促进岩溶发育;植被的光合呼吸作用是制约大气CO2日动态直接的因素,而土壤CO2向大气的排放居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不同植物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淋失的影响及岩溶效应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低含量有机碳的岩溶土壤(SOC, 0.89%)为媒介,每150g上添加松针、梧桐叶粉各 7.5g,15g,4个试验土柱号分别为SCC3,SCC5;SBC3,SBC5,接种岩溶土壤微生物群落后,于 恒温室内进行培养淋溶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淋溶液的电导值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及性质 的影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淋失总量SCC3为540.7mg,SCC5为1522.9mg;SBC3为 383.2mg,SBC5为563.5mg。同时,土壤环境中Ca+的释放总量SCC3为145.7mg,SCC5为 288.7mg; SBC3为170.0mg,SBC5为167.9mg。两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5。下伏碳酸 盐岩的溶蚀量排序为SCC5>SBC3>SCC3>SBC5,表明两种不同植物凋落物经微生物分 解,产生不同质和量的DOC,并导致土壤环境中 Ca+释放的差异和不同的岩溶效应。从而初步揭示不同有机碳分解导致DOC淋失的差异性,以及DOC对岩溶动力系统的驱动。这与A.Heyes和T.R.Moore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碳酸盐岩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碳酸盐岩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碳库,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应重视碳酸盐岩在岩溶作用过程中的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这方面的科学问题有二个。第一是关于全球碳酸盐岩的碳库容量问题,尚须利用全球沉积岩和碳酸盐岩数据库,根据全球地质历史时期碳酸盐岩的分布面积、厚度和岩石成分等进行重新计算。其次是关于碳酸盐岩在岩溶作用过程中对全球碳循环的动力学贡献问题。一方面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不仅关系到海洋CaCO_3的供给量而影响海洋中碳通量的平衡,而且还可直接回收大气圈中的CO_2;另一方面由于钙华的沉积又可向大气圈释放CO_2,而影响温空气体的变化。它们构成了大气温室气体源汇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项。  相似文献   

14.
岩溶土壤中CO2浓度、水化学观测及其与岩溶作用关系   总被引:59,自引:20,他引:39  
本研究选择了具有我国南方岩溶石山地区特点的桂林丫吉村试验场为研究场区,对其岩溶土壤的CO2浓度变化、岩溶泉水和土壤水水化学指标、石灰岩的溶蚀作用进行了定位长期观测。观测结果显示:(1)土壤CO2浓度的季节变化在泉水和土壤水水化学上均能反映出来;(2)两个土壤剖面的石灰岩溶蚀试验结果均表明,溶蚀强度随不同土壤深度的CO2浓度的变化基本是一致的,但土壤水分的差异会造成溶蚀强度的正叠加;(3)两个土壤剖面由于所处小环境、土壤结构和与下垫面灰岩关系不同,使得其中CO2浓度历月变化特征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土壤与植物根系生长及有机碳输入之间的关系,2011年分别将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铁仔(Myrsine african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移栽入贵州大学林学院苗圃基地,采用石灰土(岩溶地区土壤)与硅质黄壤(非岩溶地区土壤)进行培育,然后对根系生长特征和根系对土壤有机碳积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树根系在岩溶地区土壤比非岩溶地区土壤发达,即岩溶地区土壤根系碳沉积比非岩溶高。岩溶地区土壤上,紫花苜蓿死亡根系体积最大,其根系对土壤有机碳积累贡献最大。构树根系生长无论在哪种土壤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使得森林土壤深层有机碳含量比草地高。因此,可确定土壤有机碳积累与植被生长环境和植被种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土壤中的CO2及其对岩溶作用的驱动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49  
作者以桂林岩溶试验场和陕西鱼洞河两个观测站为例,分析了我国南、北方土壤CO2的动态、差异及其对岩溶作用的驱动规律,进一步结合气候条件(气温、降水)等的分析,揭示了南、北方岩溶发育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何师意 《中国岩溶》1996,15(1):200-206
本文阐述了捕捉一些碳,水,钙循环踪迹的野外岩溶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它们是以碳酸盐岩溶解的开放系统的三相平衡理论为依据的,述及的野外观测项目的内容包括:现场测定水的pH值的意义及实际作步骤,现场测定岩溶水中重碳酸根离子含量及其岩溶意义;土壤CO2气体浓度的测定,石灰岩溶蚀观测试验包括试样的制作,安放及数据的获得,岩溶作用的环境因素的配套观测,主要包括地质,气候,水文及植被因素等。文章最后以桂林岩溶地质  相似文献   

18.
岩溶与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岩溶与全球变化研究袁道先(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541004)由于岩溶作用是全球碳、水、钙循环的重要部分,以及碳酸盐岩的广泛分布(占陆地面积的15%,约22×10 ̄6km ̄2),因而岩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与大气CO_2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灞河流域岩溶特征、CO2估算方法和CO2吸收量。观测资料表明,灞河流 域河水中pH值在冬春季高,夏秋季低,而HCO3含量通常与pH相反。河水和黄土地下水中 pH值、HCO3等化学成分含量与北方南部石灰岩区岩溶水基本相同,表明该区现代岩溶作用 明显,黄土地层也在不断吸收CO2,并对全球碳循环有重要影响。雨水富含CO2,其中约有 82%的CO2被岩溶过程吸收,18%左右的随河水流失。根据一个流域CO2输入量和输出量,可 以计算岩溶过程中 CO2吸收量。计算表明,灞河流域现代岩溶过程中每年吸收的 CO2约为5632.8t。  相似文献   

20.
温室效应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及其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地质角度研究全球最大碳库--碳酸盐岩在其岩溶发育过程中对温室气体CO2的调节能力,从而为更全面,定量地考察温室气体CO2循环提供新思路及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