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孙吴-嘉荫盆地白垩纪孢粉组合及地层划分对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黑龙江孙吴—嘉荫盆地内两口地质探井获得的135块孢粉样品中含有孢粉化石87属,这些孢粉化石可以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根据组合特征,这4个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沃期、阿尔必期,晚白垩世桑顿期—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同时含这些孢粉化石的相关的白垩纪地层可以相应划分为下白垩统宁远村组、淘淇河组、上白垩统太平林场组和富饶组。这一研究为重新认识和建立孙吴—嘉荫盆地的地层层序提供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2.
山东济宁煤田(东区)晚古生代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鉴定了山东济宁煤田(东区)晚古生代孢粉组合中的孢粉化石70属189种.据孢粉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的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了5个孢粉组合:Ⅴ. Cyclogranisporites pressus-Lycospora pellucida组合, Ⅳ. Granulatisporites piroformis组合,Ⅲ. 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组合,Ⅱ. Thymospora pseudothiessenii-T. thiessenii组合,Ⅰ. Densosporites annulatus组合.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确定本区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应为:晚石炭世晚期(组合Ⅰ),早二叠世早期(组合Ⅱ),早二叠世中期(组合Ⅲ),早二叠世晚期(组合Ⅳ)和晚二叠世早期(组合Ⅴ),本区石炭系-二叠系界线应置于太原组第11层灰岩之底.  相似文献   

3.
辽宁北部秀水盆地秀D1井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孢粉化石采自辽宁省北部秀水盆地的秀D1井,分析、鉴定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来自秀D1井井深62.1~1089.7m的孢粉化石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孢粉组合,下部孢粉组合(井深703.85~1089.7m)以Osmundacidites-Klukisporites-Podocarpid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晚侏罗世堤塘期(Tithonian),中部孢粉组合(井深381.5~699.3m)以Denso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Piceae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贝里阿斯期(Berriassian),上部孢粉组合(井深62.1~339m)以Cicatricosisporites-Impardecispora-Pinus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秀D1井钻遇地层所含孢粉组合特征在区域上可以与冀北地区大北沟组,辽宁西部地区下白垩统义县组、九佛堂组,松辽盆地东南缘下白垩统火石岭组、沙河子组所产的孢粉组合对比。含孢粉组合地层时代的确定解决了井柱地层的划分,以及与区域地层的对比关系,同时为区域地层古生物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首次在松辽盆地北部黑富地1井上二叠统四站板岩组采获孢粉化石,称为Protohaploxypinus fertilis-Piceaepollenites opimus-Alisporites communis组合,该组合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地位,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低且属种贫乏. 裸子植物花粉以无肋双囊粉含量最多,其次为具肋双囊粉,单气囊花粉含量较少,可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晚二叠世和大兴安岭地区林西组孢粉组合对比,时代为晚二叠世. 孢粉化石赋存井段岩性组合特征与林西组相似,因此松辽盆地西部大兴安岭地区的林西组可引入松辽盆地内, 原四站板岩组改称林西组.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对山东彭庄煤矿西补15井太原组上部以及山西组进行采样研究,共分析孢粉样品14块,所有样品中均含有较为丰富的孢粉化石;经分析鉴定,共发现孢粉化石37属107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孢粉化石在地层中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建立两个孢粉组合:Ⅰ.Laevigatosporites Granulatisporites组合(太原组上部),Ⅱ.Gulisporites cochlearius Leiotriletes adnatus 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组合(山西组);并将本区孢粉组合特征与华北其他地区进行了比较;明确了本区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组合Ⅰ为早二叠世晚期,组合Ⅱ为中二叠世早期,即本区下、中二叠统界线应置于山西组底部泥岩之底;最后,根据孢粉特征恢复了相应地质时期的古气候,继而进一步佐证了本区下、中二叠统界线。  相似文献   

6.
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在该组中部土门段砂泥互层中发现大量的植物化石碎片和孢粉化石。文中依据孙家沟组沉积特征及孢粉组合区域对比,厘定了土门段的地质时代,并依据孢粉化石的亲缘植物关系和信息函数,结合微量元素Sr/Cu值指标,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了宜阳地区的古气候特征。结果显示: 土门段共发现52属孢粉化石,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与华北地区晚二叠世孢粉组合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推测其地质时代相当于晚二叠世长兴期。孢粉化石属种的植物亲缘关系与欧美镁灰岩统植物成分类似,表明整体上为较炎热的半干旱古气候。该成果可为华北地区晚二叠世晚期的陆相沉积环境、古植物背景以及古气候演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在该组中部土门段砂泥互层中发现大量的植物化石碎片和孢粉化石。文中依据孙家沟组沉积特征及孢粉组合区域对比,厘定了土门段的地质时代,并依据孢粉化石的亲缘植物关系和信息函数,结合微量元素Sr/Cu值指标,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了宜阳地区的古气候特征。结果显示:土门段共发现52属孢粉化石,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与华北地区晚二叠世孢粉组合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推测其地质时代相当于晚二叠世长兴期。孢粉化石属种的植物亲缘关系与欧美镁灰岩统植物成分类似,表明整体上为较炎热的半干旱古气候。该成果可为华北地区晚二叠世晚期的陆相沉积环境、古植物背景以及古气候演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重庆云阳新田沟组恐龙动物群是四川盆地近年来新发现的恐龙动物群,动物群埋藏层位为新田沟组中上部.对云阳地区恐龙化石埋藏地新田沟组剖面自底到顶系统开展了孢粉化石采样分析工作,分析结果表明,新田沟组上部孢粉化石缺失,中下部孢粉化石含量丰富,裸子植物花粉在孢粉组合中占绝对优势,含量高达91.64%,苔藓、蕨类植物孢子含量较低,为8.36%,未见被子植物花粉.裸子植物花粉中以无气囊类为主,占孢粉组合的81.99%,蕨类植物以无环光面或近光面的三缝孢子为主,占孢粉组合的5.49%.孢粉组合特征表明,研究区新田沟组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属于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  相似文献   

9.
海拉尔盆地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组合的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化石异常丰富,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Impardecispora-Cyathidites-Clavatipollenites组合,Stereisporites-Deltoidospora-Asteropollis组合,Appendicisporites-Asteropollis-Tricolpites组合,分别分布于伊敏组一段、二段和三段,组合特征明显,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划分伊敏组与大磨拐河组的重要生物依据之一,更是伊敏组内三段划分和井间对比的生物依据之一。3个孢粉组合中见有属种繁多的海金沙科孢子及其他繁盛于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孢子花粉,结合在绝大多数样品中发现的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情况分析,推测含这3个孢粉组合的伊敏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早阿尔必期(Barremian—Early Albian)。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唐口二叠纪孢粉组合的分析研究,建立了该区二叠纪3个孢粉组合带,①Densosporites(套环孢)-Crassispora(厚环孢)组合;②Gulisporites(匙唇三缝孢)-Sinulatisporites(曲环三缝孢)组合;③Anticapipollis(逆沟粉)-Macrotorispora(大一头沉孢)组合。这3个组合带分别反映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的孢粉组合面貌,其地质时代分属于早二叠世、中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北缘的安参1井是合肥盆地最深的一口参数井,钻遇前侏罗纪基底地层达千米以上,为一套不含煤层(线)或灰岩以泥岩为主的地层,与周缘华北陆块和大别造山带等构造单元的地层对比困难。因缺少宏观化石记录和明确的定年依据,其时代归属一直存在争议,制约了对这一套特殊地层所反映的地质信息的进一步挖掘。为进一步明确该套特殊地层的地质时代,本项研究对安参1井4160~5152m井段大量岩心和岩屑样品进行了微古化石分析,在其中5块样品中发现了保存良好的孢粉化石647粒,共计23属51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对孢粉化石的类型、属种和含量的分析,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两个孢粉化石组合:Ⅰ.Densosporites reynoldburgensisLaevigatosporites perminutus;Ⅱ.Triquitrites-Macrotorispora media。孢粉组合Ⅰ中蕨类植物孢子以平均含量87.67%占绝对优势,代表分子有Laevigatosporites perminutus,Lycospora rotunda,Patellisporites meishanesis等,裸子植物花粉均为单囊粉属Florinites;孢粉组合Ⅱ中,蕨类植物孢子平均含量降低至53.78%,其中蕨类孢子Lycospora rotunda消失,Leiotriletes adnatus,Triquitrites,Crassipora等含量下降,并有特征分子大一头沉孢属Macrotorispora出现,裸子植物花粉含量和丰富度明显增加,以柯达粉属Cordaitina为主。经过与华北其他地区孢粉组合特征的对比分析,上述两个孢粉组合分别与华北陆块晚古生代二叠系太原组和上石盒子组具有明确的相似性,与早期和中晚期华夏植物群面貌相一致,反映了裸子植物逐渐繁盛、属种越来越丰富的过程,孢粉组合Ⅰ和Ⅱ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和晚二叠世,为安参1井前侏罗纪基底存在石炭—二叠系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合肥盆地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分析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2.
陈辉明  马铁球 《地质通报》2016,35(12):1985-1989
通过对湖南汝城盆地原定为中侏罗统的李家洞水库剖面28个孢粉样品的分析处理,发现24个样品有孢粉化石,化石呈现早白垩世孢粉化石组合特征。发现的早白垩世特征分子有高含量的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徐氏孢Hsuisporites,刺毛孢Pilosisporites,膜环弱缝孢Aequitriradites,二连粉Erlianpollis,有突肋纹孢Appendicisporites,微囊粉Parvisaccites,以及少量被子植物花粉。依据孢粉化石组合特征,建议将本剖面时代重新厘定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3.
对内蒙古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32井南屯地层中的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2个孢粉化石组合。Piceaepollenites云杉粉-Pinuspollenites双束松粉-Abietineaepollenites单束松粉组合,分布于南屯组一段;Concentrisporites同心粉-Piceaepollenites云杉粉-Pinuspollenites双束松粉组合,分布于南屯组二段。根据孢粉化石组合中Cicatricosisporites,Densoisporites,Triporoletes,Pilosisporites等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特征,认为南屯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Albian。这些孢粉化石资料对建立海拉尔盆地地层层序,而指导盆地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山东兖州东滩补33孔(地理坐标北纬35°27'19"、东经116°51'32")采取孢粉样品并进行了分析,从太原组到下石盒子组都有大量孢粉化石,经分析鉴定和统计,共发现孢粉化石55属155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孢粉属种的纵向分布规律及含量的变化,建立了本区早二叠世3个孢粉组合,自上而下为:.Florinites-Punctatisporites组合(428.36~369.10m);.Punctatisporites-Sinulatisporites组合(543.43~496.95m);.Thymospora pseudothiessenii-T.thiessenii组合(589.20~550m)。本孔孢粉组合与华北地区的孢粉组合以及其他地区的孢粉组合进行对比,由于华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界线与国际接轨,移至Pseudoschwagerina带之底,因此,孢粉组合时代分别为早二叠世早期、早二叠世中期、早二叠世晚期。最后,结合层序地层划分分析了古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5.
黔中—渝南铝土矿含矿岩系时代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平  廖友常 《中国地质》2012,39(3):661-682
通过对黔中—黔北—渝南铝土矿含矿岩系9条代表性剖面岩石地层的描述,根据区内石炭系九架炉组、大竹园组和中二叠统梁山组大量孢粉属种的详细统计,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其他地质特征,论述了黔中清镇、修文到遵义一带九架炉组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大塘期早—中期,黔北—渝南一带大竹园组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马平期早期。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锡林浩特煤矿侏罗纪红旗组下部首次发现了大量孢粉化石,经鉴定计有孢粉化石26属39种。根据孢粉化石组合特征及地层分布将其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Cyathidites-Classopollis组合,时代属早侏罗世晚期,与华北区、东北区及西北区同时期地层中的孢粉组合能很好地对应。此外,通过孢粉化石组分研究,确定该区早侏罗世古植物主要为掌鳞杉科、松柏类、苏铁科、桫椤科、双扇蕨科等,古植被类主要为针、阔混交林,进而推断该期为亚热带半干旱—半湿润、偏湿润的古气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大兴安岭中南部宝日勿苏地区地质调查井宝D1井井深22~255.70m井段发现的孢粉化石的系统分析研究,共获得孢粉化石47属65种(包括未定种).根据孢粉化石属种类型及其含量和变化特征,将孢粉化石组合划为Lycopodiacidites-Densoisporites-Piceaepollenites组合,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孢粉化石赋存地层相当于白音高老组.通过系统分析孢粉组合中主要孢粉属种及其母体植物的生长环境,推测大兴安岭中南部地区在早白垩世早期为暖温带-亚热带气候条件.同时旱生植物的大量出现,表明该区在早白垩世早期受到了干旱气候的影响,但与典型的干旱环境不同,推断与当时的火山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万昌地区万参一井孢粉化石丰富,自下而上划分5个孢粉组合。Z1组合孢粉化石较少,均为古近系常见孢粉,偶见褶皱粉,时代为早始新世;Z2组合出现始新世特征分子杵纹粉,还有小刺鹰粉、高腾粉及褶皱粉等零星出现,时代为中晚始新世;Z3组合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为剖面最高值,草本被子植物花粉较Z1、Z2组合有所增加,时代为早渐新世;Z4组合仍含较多的蕨类植物,草本被子植物花粉与Z3组合相当,时代为晚渐新世;Z5组合草本被子植物花粉含量较高,达剖面最高值,尤其以蒿粉+藜粉+菊粉+禾本粉等为代表,时代为中新世。  相似文献   

19.
成吉思汗驿站龙江组剖面位于扎兰屯成吉思汗镇东南部,组内大化石稀少,但孢粉化石丰富,下部岩性为沉凝灰岩、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砂岩、砾岩,上部岩性为安山岩、英安岩。通过对成吉思汗驿站龙江组孢粉化石的分析,在龙江组中识别出圆形粒面孢-二连粉孢粉组合带(Cyclogranisporites-Erlianpollis)。通过对孢粉化石属种的分析,根据具有时代指示意义的孢粉化石,如Erlian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Pilosisporites等,认为成吉思汗地区龙江组孢粉化石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结合地质、古植物及孢粉化石的定量分析,认为龙江组植被类型反映亚热带气候,指示温暖潮湿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无论孢粉类型还是孢粉数量,昌五地区沙河子组发现的孢粉化石均可称得上是松辽盆地北部同层位中最丰富的。研究区沙河子组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两个孢粉组合:克拉梭粉(Classopollis)-拟云杉粉(Piceites)组合和三角瘤面孢(Lophotriletes)-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组合。其组合特征明显,可以作为研究区内地层划分对比的生物地层学依据之一。孢粉组合研究结果表明,沙河子组的地质时代应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尽管没有出现最原始的被子植物花粉,但也不排除部分进入巴列姆期(Barremian)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