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简述了西藏阿里地区中侏罗—早白垩世遗迹化石的产地地层;复理石相遗迹化石的形态特征及分类;并描述遗迹化石16个遗迹属17个遗迹种,其中3个新遗迹属和6个新遗迹种。文中所研究的遗迹化石是1980年高原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大队四分队采集的。在研究过程中曾得到杨遵仪教授热心指导。照片由王树元、孙特和胡昌铭摄。在此一并致谢。一、西藏日土地区遗迹化石产地地层简介  相似文献   

2.
问与答     
编辑同志:我们在野外工作和室内观察岩芯的过程中,往往遇到一些遗迹化石,不知如何应用遗迹化石的研究来推进地质工作? 河北 李明李明同志: 遗迹化石是英语“TraCe fossil”的译名。它在地质工作中的作用已逐渐为人们所熟悉。所谓遗迹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各种生物活动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海相遗迹学经历了博物学者时代、藻类时代、大辩论时代、黎明时代,目前正处于现代遗迹学时代。海相遗迹学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包括:博物学者对遗迹化石的初步研究、遗迹化石真实属性的确立、德国森根堡海洋研究所的建立、遗迹化石的行为习性分类,以及遗迹相、遗迹组构等重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在系统回顾总结海相遗迹学成就和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展示了海相遗迹学发展的3个方向:遗迹化石三维形态重建与形态发生模拟,综合遗迹分类学以及微观手段的运用。海相遗迹学在诠释遗迹化石所反映的生物行为习性以及不同尺度生物—环境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研究的陆相遗迹化石,特别是晚三叠世陆相遗迹化石在我国还是首次报道。研究的标本系笔者于1983年5月初与我所刘训、傅德荣二位同志赴广西十万大山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在陆相上三叠统扶隆坳组中共同采获的。扶隆坳组为一套陆相红色碎屑岩系,以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实体化石贫乏。在本组的中部仅产有数量多,种类单调的遗迹化石,它们是:Thalassinoides sp.,Pascichnia。这些遗迹化石的发现,对今后研究我国陆相地层中的遗迹化石,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曾多次得到杨式博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在野外工作期间,广西石油队及陆锦标工程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我所照像室陈殿丰技师摄制照片,在此一并致以  相似文献   

5.
遗迹化石的鉴定与分类是遗迹学研究的基础,而形态特征则是鉴定遗迹化石的关键。表生遗迹和底生遗迹在岩层面上就可以清楚了解其形态;但内生遗迹往往很难直接观察到其三维空间展布形态,从而给鉴定及后续研究带来了困难。因此,内生遗迹化石的三维形态研究历来是遗迹学研究的难点。以往的研究一般通过样品的连续切片获取内生遗迹的形态信息,完成对内生遗迹的三维重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各种新方法陆续被应用到遗迹化石的研究中,使内生遗迹化石三维形态的高精度重建成为可能。X射线成像技术可以识别内生遗迹与围岩岩性的差异,其与连续切片相结合,可以更精确的重建内生遗迹的三维形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遗迹化石研究中的应用,首次实现了内生遗迹化石三维空间形态的无损成像。笔者首次尝试利用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对内生遗迹化石进行了三维重建,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同步辐射X射线相衬显微断层成像技术近年来已成为实体化石无损三维显微成像研究的最佳方法,但还未应用于研究遗迹化石,该技术可望成为内生遗迹化石三维可视化研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遗迹化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一鸣 《矿物岩石》2001,21(3):205-207
中国的遗迹化石在20世纪后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前寒武纪遗迹化石与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研究,将后生动物遗迹化石记录追索到1500Ma甚至1800Ma左右的元古宙早期;遗迹化石和遗迹组构与沉积环境和层序地层的关系研究,描述了大量的遗迹化石,建立了多种地方性的遗迹相,遗迹组构研究开始渗透到遗迹学研究的众多方面;拓扑遗迹分析,将拓扑学与遗迹学紧密联系,创立了遗迹学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毕岭  肖玲  贾慧  章宏波  陈曦 《地质论评》2023,69(4):2023040010-2023040011
遗迹化石是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地层旋回性及其全球成因动力学研究的有效载体。遗迹化石是某种环境条件下生物行为习性的直接证据,是沉积环境的灵敏指示剂,对探讨生物行为习性的演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储层地质学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基于此,本文选取CNKI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数据,对1954~2022年遗迹化石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和CiteSpace 6.1.R2 软件对文献类型分布、年度发文数量、国家、机构、期刊、作者、高引文献、突现关键词等进行分析,构建和绘制各单元间相互关系,以探求研究领域关键路径及知识拐点,进而挖掘所蕴含的新知识,预测学科研究趋势。研究表明:①我国遗迹化石领域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河南理工大学;发文量最多的学者是胡斌;被引频次最多的论文作者是龚一鸣;我国遗迹化石的研究主要以国家层面的基金资助为主。②系统发展阶段,我国遗迹化石研究区主要集中在贵阳、新疆;创新发展阶段,研究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等地。③中国寒武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云南省和贵州省境内;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中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贵州、陕西、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湖南等地。石炭系—二叠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等地;三叠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扬子地区。本文基于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系统分析了国内遗迹化石研究现状和趋势,对于进一步了解遗迹化石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毕岭  肖玲  贾慧  章宏波  陈曦 《地质论评》2023,69(6):2335-2347
遗迹化石是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地层旋回性及其全球成因动力学研究的有效载体。遗迹化石是某种环境条件下生物行为习性的直接证据,是沉积环境的灵敏指示剂,对探讨生物行为习性的演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储层地质学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基于此,笔者等选取CNKI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数据,对1954~2022年遗迹化石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和CiteSpace 6.1.R2 软件对文献类型分布、年度发文数量、国家、机构、期刊、作者、高引文献、突现关键词等进行分析,构建和绘制各单元间相互关系,以探求研究领域关键路径及知识拐点,进而挖掘所蕴含的新知识,预测学科研究趋势。研究表明:①我国遗迹化石领域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河南理工大学;发文量最多的学者是胡斌;被引频次最多的论文作者是龚一鸣;我国遗迹化石的研究主要以国家层面的基金资助为主。②系统发展阶段,我国遗迹化石研究区主要集中在贵阳、新疆;创新发展阶段,研究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等地。③中国寒武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云南省和贵州省境内;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中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贵州、陕西、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湖南等地。石炭系—二叠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等地;三叠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扬子地区。笔者等基于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系统分析了国内遗迹化石研究现状和趋势,对于进一步了解遗迹化石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于2016年5月6日—9日在葡萄牙新伊达尼亚世界地质公园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论文摘要集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分析及遗迹化石的系统古生物学是当前遗迹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新概念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是未来遗迹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比表明,中国学者在遗迹化石的系统分类学、陆相遗迹化石以及新遗迹学领域研究较为薄弱。笔者认为,注重遗迹化石在地质突变期中的分析、发展新遗迹学、加强四足动物及鸟类足迹的研究,将是近期国内遗迹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于2016年5月6日—9日在葡萄牙新伊达尼亚世界地质公园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论文摘要集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分析及遗迹化石的系统古生物学是当前遗迹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新概念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是未来遗迹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比表明,中国学者在遗迹化石的系统分类学、陆相遗迹化石以及新遗迹学领域研究较为薄弱。笔者认为,注重遗迹化石在地质突变期中的分析、发展新遗迹学、加强四足动物及鸟类足迹的研究,将是近期国内遗迹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四川兴文世界地质公园内含有丰富的二叠系化石遗迹。然而近年来在地质公园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化石遗迹遭受了比较严重的破坏,因而景区化石遗迹保护工作思路和模式值得研究。通过对兴文石海化石遗迹的种类、丰度和当前保存现状的分析,认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导致兴文石海化石遗迹遭受破坏的两大原因,据此提出了保护兴文化石遗迹完整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赫章的奥陶系零星分布于郎家冲、杉树林等地。杉树林剖面是贵州奥陶系出露最西边的一个剖面。赫章的奥陶系仅残留下统湄潭组灰绿、紫红、黄绿色的砂岩页岩,产笔石:Didymograptus,三叶虫:Taihungshania等。笔者等在杉树林朗家冲附近的长冲两剖面的野外工作中,采集了Skolithos等遗迹化石标本,认为这些遗迹化石的发现对该区早奥陶世湄潭期沉积环境的研究很有意义。文内共计描述遗迹化石6种,分属于5个遗迹属。本文描述的遗迹化石为笔者与沈建伟、梅朝勇两同志共同采集。在本文写作的过程中,得到陈文一、颜承锡两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颜承锡帮助鉴定了部分遗迹化石;梅朝勇同志提供了岩石薄片的粒度分析资料;贵州地矿局113地质大队陈宗义总工程师,刘功欧、曾鼎  相似文献   

13.
青海南部曲麻莱—治多地区广泛出露厚度巨大、岩性单一、实体化石稀少的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其地层划分与对比因缺乏明显标志而相对困难。最近,在该地区的研究中采获大量遗迹化石,建立了8个遗迹化石组合。古遗迹学的研究表明,遗迹化石丰度、分异度及遗迹化石组合在研究区内的地层序列中存在明显差异。提出将古遗迹学特征作为一定区域内岩石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之一,为解决巴颜喀拉山群中富含遗迹化石的上部板岩组和顶部砂岩夹板岩组的划分对比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漠河地区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的遗迹化石其和日格(地矿部地质调查局区调处)所述及的遗迹化石,产于黑龙江省漠河地区二十二站(卫东林场)后山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Jer)。二十二站组顶界与中侏罗统漠河组(Jm)连续沉积,其下界与下一中侏罗统绣峰组(Jx...  相似文献   

15.
贵州独山中泥盆统碎屑岩地层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王约 《贵州地质》1994,11(4):321-330
本文研究产自贵州独山中泥盆统碎屑岩地层(大河口组、独山组宋家桥段)中的遗迹化石,并分析了这些遗迹化石所代表的沉积环境,分属于Seilacher的Scoyenia遗迹相、Skolithos遗迹相和Cruziana遗迹相。其中,独山县巴年地区独山组宋家桥段下部发现的以Scoyenia为主的遗迹化石具陆相沉积环境特征。这一发现将促进我国Scoyenia遗迹相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分析目前世界上所研究的上前寒武—下寒武统含遗迹化石地层,一般地层层序(由上而下)如下:(a)含有三叶虫,腕足类、古杯类和大量遗迹化石的岩层;(b)含有三叶虫和其他遗迹化石的岩层;(c)含有软体后生动物(Ediacara和有关动物)或简单遗迹化石的岩层;(d)含少量遗迹化石和迭层石的岩层。上述各个间隔通常分别称为下寒武统(a),“寒武系或前寒武系?”(b和c),以及前寒武系(d)。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遗迹化石研究中存在概念不统一,内容繁杂,分类命名与实体化石混淆不分问题,本文对遗迹化石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分类命名作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个遗迹化石形态分类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8.
我国遗迹化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式溥 《地质论评》1985,31(3):197-203
遗迹化石学近年来在国际上取得显著的成绩,特别是把遗迹化石作为古生态学的一个部分用来解释沉积环境,研究造迹生物的活动习性同环境条件的关系,使遗迹化石的研究同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岩石学和古生态学都发生密切的联系。生物遗迹在沉积物中形成的生物扰动和生物  相似文献   

19.
研究遗迹化石对于恢复古生物活动方式、习性和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双湖地区中新统发现了遗迹化石。经鉴定,研究区的遗迹化石主要包括2大类4属4种:居住迹Palaeopycus heberti(赫伯特古藻迹),Skolithos verticalis(垂直石针迹);进食迹Scoyenia gracilis(纤细斯柯茵迹)和Taenidium satanassi(箱形条带迹)。根据研究区的遗迹化石分布及沉积环境分析,该地可划分出一个遗迹组合:Scoyenia-Taenidium-Skolithos遗迹组合, 代表了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浅湖环境。当前化石的发现填补了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双湖地区中新世遗迹化石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殷继成  李大庆 《地质学报》1993,67(2):146-158
滇东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含有丰富多样的遗迹化石,经对27条剖面系统地采集化石和研究,共鉴定有遗迹属45个,遗迹种87个。其中新属2个,新种7个,已知属在本区首次发现的有31个,已知种在本区首次发现的有38个。根据不同遗迹属在界线层中出现的顺序和组合特征,将本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遗迹化石由老到新划分为4个遗迹化石组合带,并与国外相当层位的遗迹化石进行了对比,对地质意义作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