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扬  贺承广  鲁人齐  徐婉君  李涛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011-67z1014
正研究表明,活动断层是产生破坏性地震的主要根源,查明活动断层的空间位置、性质及活动性是科学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基础之一(刘保金等,2002;邓起东等,2003)。新乡—商丘断裂是河南省中北部一条区域性的隐伏断裂,西起新乡市东,东南经延津塔铺、封丘、兰考、民权、商丘、夏邑延入安微省境内,  相似文献   

2.
邹亮  韦刚健 《地球化学》2009,38(1):89-95
通过对南海北部ODP1148站岩芯454.8mcd以上(约23.2Ma以来)的175个沉积物样品中CaCO3以及生物成因Ba含量变化的研究,并结合初期对ODP1148站岩芯分析的一些相关地球化学组成结果,探讨了碳酸盐、生物成因Ba作为海洋古生产力指标的影响因素,以及早中新世以来南海北部陆坡古生产力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除中新世早期(23~21.4Ma)以外,生物成因Ba与CaCO3含量和沉积速率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反映南海北部古生产力变化波动较大。对钻孔中生物成因Ba的研究表明,在沉积埋葬以及埋葬后的保存过程中(特别是在320mcd以下)。生物成因Ba会在少氧或缺氧环境下发生还原反应而迁移,影响了它在古环境研究当中的作用。另外,结合钻孔中CaCO3含量变化的数据,在南海北部陆坡,CaCO3的溶解作用并不是很强,其沉积后保存良好,可作为研究南海北部古生产力的基础性指标。  相似文献   

3.
对来自琼东南盆地W03和W09站位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气及其赋存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W03和W09站位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气分别对应以生物气为主和以热成因气为主的混合成因气, 2个站位水合物赋存的深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显著差异。以生物成因气为主的W03站位沉积物表现出较高的总有机碳(TOC)、较低的硫酸盐含量以及较高的孔隙度,这些是产甲烷菌活跃的有利条件;同时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层沉积物的饱和烃中显示出强度很高的低碳数未分离复杂化合物(UCM)鼓包(C12~C19),推测该站位沉积物中产甲烷菌活跃。以热成因气为主的W09站位沉积物中轻重烷烃指数(L/H)、姥鲛烷/植烷(Pr/Ph)和n-C17/Pr等多种生物标志物特征表明,该站位在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层有明显的油源烃浸染的痕迹,推测来自深部油气藏的天然气将油源烃携带到天然气水合物层位,同时该站位部分样品色谱图中显示出与油源烃微生物降解活动相关的UCM鼓包(C17~C21),表明油源烃在沉积物中也受到了微生物降解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加剧,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生物炭是缺氧或限氧条件下加热生物质制得的高度芳香化富含碳的固态物质,其在重金属污染土修复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受到广泛关注。基于近些年来国内外围绕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分别从生物炭的制备及性质、修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修复机理等方面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生物炭具有价格低廉,修复效率高,改良土壤、环境友好等优势;(2)生物炭的理化性质主要受原材料和热解温度的影响,采用活化、磁化、氧化和消化等方法能改善生物炭的性质,提高修复效率;(3)生物炭对土壤中重金属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固定重金属减少生物有效性或者迁移重金属增加生物有效性,后者可通过改性方法来降低重金属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4)生物炭对土体的固化效果一般,但可与其他固化材料共同使用,以改善土体的力学性质;(5)生物炭修复机理固定重金属的效果为:沉淀作用>络合作用>静电作用,离子交换>物理吸附。最后,针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主要包括:建立划分生物炭的统一标准;探讨生物炭对多种重金属共同污染的修复效率;阐明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的机理及其贡献率;扩大研究尺度;开展基于生物炭的固化试验及力学性质研究。  相似文献   

5.
南海ODP1143站上新世至更新世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基于底栖有孔虫δ18O的精确的年代标尺是古海洋学研究的基础, 特别是长度超过5 Ma, 分辨率小于5 ka的连续δ18O记录在全球大洋深海记录中更是凤毛麟角.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已经建立起了类似的代表性剖面, 如大西洋ODP659站和东太平洋ODP846站, 但在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西太平洋暖池区”还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剖面.以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1143站底栖有孔虫的δ18O为材料, 建立了西太平洋地区跨越5 Ma、分辨率达2~ 3 ka的天文年代标尺.天文调谐的基本原理参照Imbrie et al.(1984), 并将斜率周期上8 ka的相位差和岁差周期上5 ka的相位差从晚更新世扩展到5 Ma; 调谐目标选用Laskar(1990)的斜率和岁差; 调谐方法采用了有别于ODP659站和ODP846站的自动轨道调谐方法(Yu and Ding, 1998).调谐结果显示, 1143站190.77 m、191个冰期、间冰期的深海沉积记录了5.02 Ma的南海古海洋学历史; 1143站布容/松山磁性反转事件的年龄为0.78 Ma, 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 15个识别出的浮游有孔虫生物事件年龄部分与已经发表过的年龄相吻合, 部分为该生物事件在南沙海区的新年龄.由年代标尺推导出的南海沉积特征显示, 2.9 Ma是沉积速率的一个转折点, 在此之前, 平均线性沉积速率只有39.5 m/Ma, 冰期、间冰期平均波动幅度为50 m/Ma; 2.9 Ma以后, 平均线性沉积速率猛然上升到65.4 m/Ma, 冰期、间冰期平均波动幅度为200 m/Ma.此外, 南海的沉积速率还显示出冰期或间冰期中的亚冰阶沉积速率高, 而相邻的间冰期或亚间冰阶的沉积速率低, 这种特点在更新世尤为典型.这可能与全球冰量变化带来的冰期、间冰期差异性风化剥蚀和搬运有关.   相似文献   

6.
海洋"生物泵"是海洋去除大气CO2的一种机制。"生物泵"的强度可以用真光层以下水柱生源颗粒物质的输出通量来表示,常用的方法有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和沉积物捕获器法。前者获得的是海洋某一时段、某一站位的颗粒物质通量;而后者除了获取短时间尺度(十几天)至年际尺度的物质通量以外,还可以利用收集到的样品开展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学等分析,从而进一步推知生物泵的组成。迄今为止,利用沉积物捕获器开展南海生物地球化学通量研究已有20余年,已经有诸多成果发表。本文在总结已发表成果和笔者部分未发表数据基础上,对于南海北部海域生物地球化学通量变化、组成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与利用放射性同位素234Th/238U不平衡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南海生物泵结构和调控因子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讨,发现,南海"碳酸盐泵"和"硅酸盐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指出,若要全面了解南海生物泵的时空变化及其调控机制,需要开展点(锚系潜标与浮标)、线(船基断面调查和过程研究)、面(时间序列的遥感资料)结合的综合观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生物滞留系统去除地表径流中的氮素研究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书敏  何强  徐强  宋力 《水科学进展》2015,26(1):140-150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生物滞留系统脱除降雨径流氮素的研究现状,从生物滞留系统脱氮效能、脱氮影响因素和脱氮机制3个方面论述了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和理论成果。提出了生物滞留系统脱氮的研究建议:加强生物滞留系统内氮素迁移转化驱动机制研究;推动生物滞留系统"宏观生境-运行效能-微生态系统"耦合响应体系研究;开展生物滞留系统功能植物关键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8.
海相油气区生物礁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亚秋  龚一鸣 《地球科学》2007,32(6):871-878
生物礁是良好的油气聚集场所.几十年来我国在生物礁及其含油气性研究、生物礁发育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油气区隐伏生物礁的地球物理识别与预测方法也日趋成熟, 生物礁储层形成机理与预测研究进一步深入.油气区生物礁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生物礁基础研究综合程度不够; 二是生物礁成油系统研究薄弱; 三是生物礁分布规律与地质预测精细程度不够.油气区生物礁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是生物礁基础研究将向综合的生物礁生态-沉积体系研究以及生物礁地球生物学研究方向发展; 二是生物礁与油气成藏研究结合将更加紧密; 三是油气区生物礁的研究手段向多方法的交互验证与集成研究过渡; 四是生物礁储层预测与描述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土壤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变异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封丘地区典型的4种土地利用类型(传统耕作地、免耕地、金银花地和杨树林地)为例,系统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强度、空间变异结构及其主要变异源。结果表明,频繁的耕作会降低土壤异质性,弱化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结构,扰动较小的免耕地和金银花地的土壤入渗特性则具有相对明显的空间变异结构,扰动最小的杨树林地土壤的入渗特性具有最为明显的空间变异结构和最小的变程。容重、有机质含量和初始含水量是耕作地入渗的最主要变异源,初始含水量则是金银花地入渗的唯一显著性变异源;杨树林地入渗变异的主要变异源是有机质和初始含水量;影响免耕地入渗特性变异的变异源并不显著。在有些情况下,水温也可能成为入渗特性空间变异研究的重要干扰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生物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生物礁是由固着生物所建造的本质上是原地沉积的碳酸盐建造。生物礁内部孔隙和空洞非常发育,从而成为油气和多种矿藏资源的有利富集场所,所以生物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物礁成分、构造以及形态复杂多样,研究历史非常久远并且充满了争论。在以前的研究中非常依赖于一些非常主观的特点,如抗浪性等来判断是否为生物礁,因此在生物礁100多年的研究中始终都存在着礁与非礁的尖锐争论。这一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生物礁的基本概念、定义以及各种术语的含义。这些方面的混乱严重的影响了生物礁的研究与发展。经过最近20年的研究,生物礁的国内外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生物礁的判断现在主要根据生物礁客观和固有的特点,如生物礁内部的构造支撑以及构造支撑所决定的内部成分。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生物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最新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和介绍必将推动我国生物礁研究的发展。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生物礁研究的历史与最新成果;总结了生物礁概念与定义的最新认识以及建立在构造基础上的分类方案;对生物礁生长的过程与影响因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介绍了造礁生物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发展与演化,以及生物礁地化研究的成果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物多样性遥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遥感技术和新型传感器的发展,遥感已成为目前区域或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法。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生物多样性遥感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遥感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光谱变异假说、生产力假说和种—面积关系理论等;总结了利用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直接监测生物物种及其多样性的进展与局限性;基于遥感反演的不同环境变量进行生物多样性模拟和预测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介绍了相关模型的发展。最后,总结了该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局限,指出增进学科合作、将遥感方法与生态学理论和模型相结合、重视地面验证数据的使用将是生物多样性遥感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凌媛  王永  王淑贤  孙青  李海兵 《地学前缘》2022,29(2):327-342
海洋和湖泊具有重要的气候环境和生态调节功能。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海洋和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演变,将为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评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生物标志物具有生物专属性,提供了使我们能够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地质历史中各种生物演变的工具。本文初步总结了海洋和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标志物(烷烃、酸类、醇类、酮类、酯类、甾类、藿类、萜类和甘油四醚类等)的特征和来源。陆生高等植物来源的生物标志物,以长链的烷烃、脂肪酸、脂肪醇和木质素、萜类等较为常见;水生微藻来源的生物标志物有长链烯酮、烷基二醇和高度支链类异戊二烯类化合物(HBIs)等;微生物来源的生物标志物有细菌藿烷多元醇(BHPs)、异形胞糖脂和支链烷烃类等。今后结合生物标志物单体同位素分析和基因、蛋白质组学等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加强不同生物标志物对应的生物种属的生态学研究,古今生态研究相结合,可以为某些生物标志物的分子来源研究提供新的可行途径。本文还综述了生物标志物指标在重建海洋和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生产力和营养状况方面的应用。未来的研究将偏向于从定性向定量化重建转变,在海洋研究中应用较成熟的指标将越来越多的被用于湖泊环境中。此外,多指标结合使用将提高重建古生态系统的可靠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回顾了二叠纪造礁生物化石研究概况后,讨论了这一时期各类造礁生物的基本特征。并对我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及礁生物群进行对比分析。认为造礁生物主要为钙质海绵、钙藻类、水螅类及苔藓虫,这一组合面貌同世界其它地区二叠纪礁生物群面貌特征相似。根据我国南方不同地区礁生物群组合特点,划分了利川礁生物群、北碚礁生物群、广南礁生物群和隆林礁生物群。并对造礁生物占生态进行了讨论。提出今后应从几方面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1.生物与礁的关系,即造礁生物或群落如何控制礁的生成和发展;2.群落演替及群落对比;3.疑难门类造礁生物化石(如硬骨海绵等)的系统研究;4.数理统计方法在造礁生物古生态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国外洞穴生物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福星  曹建华 《中国岩溶》1997,16(3):259-267
本文是通过对大量国外洞穴生物研究论文的参考、归纳而编写成的,内容涉及洞穴生物研究历史、地理分布、生态特征和演化等热门研究;同时,还简单介绍了洞穴动物的采集方法和洞穴微生物沉淀矿物的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5.
第一讲 绪论     
痕迹学(Ichno1ogy)是研究现代和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痕迹的科学。研究现代生物活动痕迹的,称新痕迹学(Neoichnology);研究古代生物活动痕迹的,叫古痕迹学(Palichnology)。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奥陶系鹰山组和一间房组生物扰动型储集层发育。在岩心观测的基础上,通过典型岩样切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和X射线显微镜观测以及XRD测试分析,对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型储集层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奥陶系可识别的生物扰动分为2类,分别是 Thalassinoides和Helminthopsis,但以Thalassinoides最为发育,扰动体积可达90%;生物潜穴充填物以白云石颗粒为主,可达90%以上;宿主围岩为泥晶灰岩。随着塔河油田早—中奥陶世海侵、海退沉积环境的变化,生物潜穴的发育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演化规律。在综合提取生物扰动型储集层特征信息的基础上,以沉积学和遗迹学理论为指导,应用3ds Max软件对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型储集层进行了三维重构。该研究虚拟再现了塔河油田生物扰动型储集层的内部结构与微观特征,不仅为后续研究这类储集层的宏观非均质性与微观各向异性、定量表征该类储集层微观尺度上的渗流特征奠定了基础,而且还为完善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模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李延梅  张志强  巩杰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1):1262-1268
“生物可持续性”(bioSUSTAINABILITY)科学计划是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3个核心科学计划之一,是一个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国际计划。bioSUSTAINABILITY有3个密切相关的研究焦点:①评价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所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②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驱动因子分析;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的社会选择和决策取向研究。介绍了bioSUSTAINABILITY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战略,并分析了它对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古代生物分子在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赖旭龙  杨洪 《第四纪研究》2003,23(5):457-470
从第四纪化石和沉积物中获得的古代生物分子为第四纪研究者提供了丰富和独特的有关古代生物、遗传和古环境信息的定量和高分辨率的数据.过去10多年的研究证实来自第四纪材料中的各种古代生物分子的分离、鉴定和应用的能力在不断增加.文章总结了古代生物分子在第四纪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不同类型的古代生物分子在地质体中的保存和降解;2)古DNA和古蛋白序列中的生物遗传学信息;3)单体分子同位素与第四纪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4)建于古代生物分子水平上的第四纪年代学.作者预见对第四纪地层中的原位和分散保存的古代生物分子的研究将在广度上以多分子综合研究而深度上与单体分子同位素技术相结合,为第四纪科学家们提供大量解决地质学和演化生物学问题的高精度数据.随着地球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人们对古代生物分子的降解过程和机制的进一步理解,对古代生物分子的研究无疑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第四纪科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痕迹学研究,从定义上讲,就是对痕迹进行描述、分类和解释。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研究生物与底层的关系。因此,任何一种痕迹都记录了(1)造迹生物的活动;(2)底层的性质,(3)生物活动和底层性质所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自 1 993年在欧洲摩纳哥召开第七届国际生物矿化作用讨论会以来 ,生物矿化作用研究已有了长足的进展。生物化学特别是无机生物化学问题已得到极大重视 ,许多生物化学家参加生物矿化作用的研究 ;微生物矿化作用及其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的注意 ;生物矿化作用知识在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日本新大学、化学协会、矿物协会、地质协会、古生物学会、化石研究协会、骨和矿物研究协会、骨形态测量协会和海洋生物技术协会等单位支持的第 8届国际生物矿化作用讨论会 ,2 0 0 1年 9月 2 5~ 2 8日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