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红方 《地理教学》2010,(20):55-57
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课堂是动态的是开放的,任何一节课每时每刻都可能有“意外”发生(这里的“意外”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与教师预先的教学设计相偏离的状况)。课堂“意外”处理好的话,课堂就会精彩纷呈,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使老师失去了信心,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而“教学机智”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相似文献   

2.
正"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教育家布鲁姆的这席话告诉我们:地理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永恒的。实际地理教学不应该仅有教师的预设与实施,还应该有学生的动态生成。预设与生成,两者相辅相成,构建有效的地理课堂。传统教学是预设导向的课程,提倡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能力,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按部就班、原封不动地  相似文献   

3.
梁伟 《地理教学》2013,(5):39-40
正真实性的课堂不可能是一个完全遵循教学预设的封闭系统,而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知识和思想的激烈碰撞,有血有肉的课堂。由预设衍生出来的生成,往往灵活多变、"始料未及",给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难题。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需要在处理课堂中动态生成时,以学生为本,尊重学  相似文献   

4.
王燕 《地理教学》2006,(3):15-16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的地理课堂,是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舞台。相比教师按照教参或教案亦步亦趋地展示自己行为的传统课堂,这样的课堂充满了变数。它需要地理教师充分展现自身高超的教育智慧,时刻关注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因学生而动,因情境而变,让课堂显现真正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所谓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合作、对话、碰撞过程中展开的课堂教学,而课堂生成的新问题超出教师原先预设方案的新情况。它随着课堂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对生成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在课堂生成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引领者、组织者;教师更不是课堂的主宰,是课堂的导播,是“电台”的主持人。学生不再一味地被告知、被灌输,而是知识开发的参与者,是知识形成的探索者。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问题和情况,不同的教师引领产生不同的结果,有时病点与亮点仅是教师一念之差。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关注课堂生成,让地理课堂教学焕发生命之光,激扬思维创新之情。  相似文献   

6.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效果。而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动态资源,超越我们教师的思维,显得更加珍贵。真正的地理课就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捕捉各种随时产生的教学信息,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并巧妙运用。引领学生投入到正式的再创造之中,互动生成。努力丰富和调整教学资源来实现教学目标。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将新课程的理念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促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乐坪 《地理教学》2013,(7):37-38
正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中所体现的新理念有: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学会地理思维,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关注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等。这些都需要教师重塑新的教学观,更新教育理念并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因而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努力  相似文献   

8.
陆文博 《地理教学》2014,(19):17-19
生成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然而,生成性教学也不是随意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学预设是必要的,轻视预设的生成性教学是盲目的生成,无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教学又不是可以按照既定的程序、规则、步骤来进行的一项活动,因此预设又必须是有弹性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给师生的动态生成留出"空白",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课堂上经常会产生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正是这些"意料之外",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生命的气息,让课堂变得美丽、灵动。只有教师善于挖掘、捕捉这些动态生成,才会产生令人叫绝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地理课上,我们正在学习"滔滔黄河"一节,接近尾声时,课堂上传来不协调的窃窃私语声,寻声望  相似文献   

10.
孙军梅 《地理教学》2011,(14):25-28
提问,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腾喜博认为是“教学的生命”。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引导教学、检查教学、诊断教学和管理教学;对学生而言,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引领学生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因此有必要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在课堂问答的交往中,教师不经意的一个提问行为,反映的确是教师深层的教学理念。对提问案例的深入剖析,将有助于发现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从而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1.
地理课堂上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需要独具慧眼的教师去发现,捕捉和运用。那么,要练就一双慧眼。有三点是必须要做到的:首先,要吃透教材,对教材的内容把握得从容自如;其次,要练就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对课程的操作能力,犹如一个乐队的指挥那么重要;最后,学会倾听和过滤,抓住时机把有效的信息合理地利用起来。  相似文献   

12.
徐伟军 《地理教学》2012,(11):34-35
“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是指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其内涵表现为教师的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识相辅相成的课堂活动过程,即“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不断生成的整体性活动。互动式教学呈现一种开放状态,其交互形式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课堂更加强调教师对自己角色的定位,要求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接纳的、支持性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想法等,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地理课堂教学。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由一个个细小的行为片断组成,课堂环境的复杂多维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行为生成的必然。生成性教学行为具有双重主体——学生和教师;双向生成联动应变——学的行为和教的行为互为“生成性”自变量与因变量,产生双向生成联动应变效应;预设与生成的合奏——生成以弹性留白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等三重属性。地理课堂中有八种教学行为需要教师把握时机,有意识营造宽松环境、培育肥沃土壤,正确引导产出高质量的生成,让课堂“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流水“随势赋形”,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5.
动态教学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上碰撞产生火花的一个瞬间,它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因此“动态”是使课堂异彩纷呈的重要方面。营造效果良好的动态课堂,是教师教学策略的关键点,需要教师对教材有足够的熟悉度,能够灵活的运用各个教学技能,能有效的调控教学。  相似文献   

16.
克里斯塔勒以德国南部城镇聚落分布为例建立的中心地理论,采用数学推理与动态模拟的方法揭示出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进行素质教育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理想素材。本文通过从中心地空间结构的形状,中心地体系结构的推理过程与中心地理论地位判别三个方面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中心地等级体系空间结构的演化生成过程,对于地理课堂上有效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基于数学推理和动态模拟的一种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单增义 《地理教学》2011,(14):15-19,24
一、调查目的 当今,正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为地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教师育人观念的改变、新的学生观、教学观的形成,关注生命成长的主体教育理论,都为师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已成为课堂改革的主旋律。本次调查就是依据上述理念,调查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师生“教”与“学”的行为,以期对今后教师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并对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8.
美国心理学家RBainbrdge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谅解的。没有大量错误作为台阶就不能攀登上正确结果的宝座。”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也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误法。”教学中,学生出错再正常不过,即使是教师,也常会出错,一节好课不应该是“完美”的,不在于有没有错误,而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从错误的“茧”中破茧化蝶,将“错误”变成一种“美丽”,在于教师能否抓住时机,启迪学生思维,完成课堂的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时代,最重要的不是教师怎么教,而是学生怎么学。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有交流、有互动、有碰撞、有生成、还有延伸的课堂,是生动活泼的,是充满激情的,是闪耀着智慧火花的课堂。打造这样的一种新型课堂,主要环节在教师,  相似文献   

20.
成继龙 《地理教学》2012,(23):28-31
问题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知识的建构以及技能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这已经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但在问题的生成上,目前的课堂多为教师包办,且大多采用“一问一答”式,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却容易使学生形成“答案意识”,即学生仅仅根据教师的提问去寻找答案,长此以往便扼杀了学生的“问题生成”。人教版必修2“人口的数量变化”一节,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良好的问题意识,笔者通过课前的网上搜索中生成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解决乡土“准案例”的问题中,拓展生成新问题;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取学习材料,引发了比较中的问题生成;最后通过设计开放式乡土作业,引领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