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郭能读 《地理教学》2007,(9):26-28,25
一、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概念 “中国的农业”在人教版课本排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在湘教版课本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一章。 人教版课本(2001年第1版)98页提到“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这样的农业生产部门,叫做种植业。”这是狭义的种植业。广义的种植业还包括对蔬菜、牧草、瓜果、花卉、药材等的种植。  相似文献   

2.
晋邑千秋,一县成三市 江涛万里,三届列百强──“全国小康先行县(市)”晋江市俞宏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晋江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地处厦漳泉经济开放区沿海中段、晋江下游南岸。东北临泉州湾,东接石狮市,东南濒台湾海峡,南临围头澳,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地理课本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中讲到:“由于农垦历史悠久,耕地的质量好”;教材其后又指出,“我国现有耕地一半以上是中低产田”。前后显得矛盾。那么我国的耕地质量究竟好不好呢?  相似文献   

4.
近三十余年福州地区气候变异分析──以气温、降水时空变异特征为例杨芬(福州师范专科学校)一、前言近年来,由于世界气候产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异常”现象,许多气候学家就此问题发表了各种不同见解,有的学者甚至提出所谓气候将会持久“恶化”问题[1]。气候对农业...  相似文献   

5.
梁流涛  祝孔超 《地理研究》2019,38(8):1932-1948
从虚拟耕地流动的视角构建区际农业生态补偿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开展区际农业生态补偿支付/受偿区域划分和补偿标准测算的研究。结果表明:① 区际农业生态补偿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虚拟耕地净流量(输入量与输出量的差额)指标划分区际农业生态补偿的支付/受偿区域。对于净流量为负的分室,通过虚拟耕地流动占用了其他区域的耕地资源,应该支付相应的生态补偿。对于净流量为正的分室,通过虚拟耕地流动被其他区域占用了耕地资源,应得到生态补偿。区际农业生态补偿额度应包含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投资成本以及占用农业资源使其牺牲的发展机会成本等方面,并由管理平台统一收缴和分发。② 2004年以后虚拟耕地流动格局基本上保持稳定,只有个别省市(甘肃和云南)由净流入转变为净流出,在空间上表现为“北耕南流”的格局。③ 受偿区域(15个省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支付区域(16个省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④ 研究期内年均总受偿额度为1472.58亿元,处于高受偿省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年均受偿额度都在150亿元以上。研究期内年均总支付额度为543.10亿元,其中,处于高支付区域的省份(浙江、广东、北京、福建)年均支付额度都在40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6.
关于建设枋洋溪──厦门引水工程并进行梯级开发的建议郑达贤(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一、前言厦门特区是我省、我国重点建设的区域之一,十几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人口也迅速增加,因而用水量激增。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给厦门的供水量为12m3/s,虽然尚能满足当...  相似文献   

7.
谈对我省耕地资源的保护陈萍(福州市第一中学)土地,是农业生产的载体和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再生的资源,尤其耕地,乃是土地中最精华的部分。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多少耕地、可承载多少人口,毕竟是有一定限度的。我国土地面积虽居世界的第3位,但是,由于人口居...  相似文献   

8.
试论福建省降水量的不均匀性谢皎如(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一、前提福建省东临面积最大的海域──太平洋,西靠面积最大的陆域──欧亚大陆。境内地形多样,降水量在在空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由于地形对降水再分配、在全省范围内可划出潮湿、湿润、半湿润、半干燥...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粮食贸易格局的日益紧张,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成为新阶段的难题。本文从耕地可持续利用视角提出粮食稳产、增产策略,以期为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国家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基于1985—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数据,以农业生态区为基本单元,采用比较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规律性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产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但长江中下游区、江南和华南区粮食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减产现象。(2)中国粮食产量主产区逐渐由长江中下游区、江南和华南区向东北区、黄淮海区转移。(3)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呈现阶段性和区域性规律。例如,东北区、西北区粮食生产主要受粮食单产、耕地面积等影响;黄淮海区、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区、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主要受粮食单产影响。(4)中国各区耕地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耕地非持续问题,在西北区、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等生态脆弱区域较严重。  相似文献   

10.
兼容并蓄独成一家──记华东师大钱今昔教授傅政骥(华东师大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上海:200062)由张文奎教授主编的《人文地理学词典》,记述钱今昔是“中国人文地理学家,现任华东师大地理系教授,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兼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人文...  相似文献   

11.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的农户调查资料,在农户和地块两个微观尺度上分析了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在家庭户主年龄、非农务工劳动力比例、经营的耕地总面积、地块破碎化程度及耕地综合利用能力间存在明显差异:(1)户主年龄较大、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较小的农户,耕地利用的劳动投入一般高于其他农户,而资本投入较低。年轻的农户,参与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比例相对较高,耕地利用的资本投入较大;(2)农户经营的地块越破碎,劳动投入越高,而资本投入越低;(3)在土地质量较好的地块上劳动集约度和资本集约度都较高。说明劳动力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约束因素,同时劳动力的机械替代、规模化经营及资本集约度的提高均存在一定的潜力。文章最后认为建立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与耕地利用相互协调的机制,是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与农业生产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一体化形势下中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中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重重困境:(1)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2)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3)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4)粮食与食物安全问题不容忽视;(5)科技竞争在国际上处于劣势地位;(6)生产成本过高,收益过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伤害;(7)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一个难题,面对这些困境,中国农业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的对策是;(1)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2)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构筑新的农业政策体系;(3)加速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我国耕地保有量的指数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保2010年1.2亿hm2的耕地保有量,根据我国近年耕地利用现状,构建我国耕地保有量的指数预测模型,基于我国耕地保有量现状进行分析预测;并从建设占用、耕地补充、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5方面进行单要素分析,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提出高、中、低3种方案,针对如何保障我国“十一五”规划耕地保有量的实现,提出可供政府咨询决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盐渍化是构成绿洲农业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农业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为提高盐渍化耕地生产力,促进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喀什噶尔绿洲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数据提取遥感指数20个,利用土地利用数据计算研究区耕地开垦年限,用线性拟合的方法将用植被光合作用模型(VPM)模拟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进行降尺度,将遥感指数同土壤采样及实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优选的遥感特征变量,再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优化的概率神经网络(PNN)模型进行盐渍化程度分类,得到研究区耕地盐渍化等级分布情况,后与研究区耕地开垦年限和NPP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1) 选取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盐分指数2(SI2)、湿度指数(WI)、MSAVI-WI-SI特征空间(MWSI)、波段6(B6,2.11~2.29 μm)5个遥感参量通过PSO-PNN模型进行盐渍化程度反演准确率约为80%。(2) 耕地开垦年限越大的区域盐渍化程度越低。新开垦的耕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而研究区西部大都为开垦年限在45 a以上的老绿洲农业区。(3) 耕地盐渍化严重降低了耕地农作物生产力。研究区耕地NPP较高的区域大都分布在西部,较低的区域大都分布在东部,与盐渍化程度等级分布大致相反。上述研究方法与结果可为后续使用遥感参量进行盐渍化反演的研究提供参考,对干旱半干旱区的盐渍化耕地改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归纳分析法和文献调研法系统论述耕地利用“温室化”转型的内涵认知和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与重点方向。研究结果:(1)耕地利用“温室化”转型可理解为一定地域内被用于温室生产的耕地利用形态在长期变化过程中发生的趋势性转折,研究提出了耕地利用“温室化”的倒“U”型转型假说。“温室化”利用过程是农户利用温室技术破解土地资源稀缺性的理性选择,其本质是依托农业技术创新来提高土地集约边际的过程,对于保障地方多元食物供应具有重要意义。(2)从测度方法上,目前的研究依然沿袭传统的耕地利用转型测度指标,在显性形态上聚焦于表征规模、结构及其空间格局,在隐性形态上多关注投入、产出、价格等。(3)从时空演化机制上,囿于数据获取等因素,我国耕地“温室化”转型时空特征的精准刻画仍缺乏,目前的研究大多依靠遥感手段或统计数据考察宏观尺度的时空特征,缺乏微观尺度的质性研究。机制分析仍停留于宏观区域层面,计量经济学方法在探究其自然及社会经济因子的过程中得到了较多的应用。(4)从“温室化”转型效应分析上,针对其经济或环境效应的分析往往局限于农业经济学或环境科学的单一视角,缺乏从综合视角对其多维效应进行权衡分析。未来研...  相似文献   

16.
“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建瓯传统茶业的盛况综述赖少波(建瓯市第二中学)建瓯植茶大约可追溯到公元前202-300年的战国末期和秦汉初期。至唐中叶,建瓯已盛产茶叶。陆羽(729-780年)在其所著的(茶经)“八之出”中就提到建州(即今建瓯)...  相似文献   

17.
古代莆田沿海围垦述略彭文宇(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我国围垦农业历史悠久,成绩卓著,是东南沿海开发史上引人瞩目的壮举。研究沿海地区社会的历史发展,总要与围垦农业联系在一起。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俗称“僻处海隅”、“背山面海”,海岸曲折,滩涂面广,具有围海造田...  相似文献   

18.
文高辉  刘蒙罢  胡贤辉  赵京 《地理科学》2022,42(6):1102-1112
以2007—2017年洞庭湖平原24县(区、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碳排放和面源污染排放双重视角构建洞庭湖平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模型(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model,Super-SBM model)、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分析洞庭湖平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变化、空间相关性,并揭示洞庭湖平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2007—2017年洞庭湖平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呈现出平缓的“升?降?升”的演变趋势,总体上处于中等效率发展水平,区域县际间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差异逐步在缩小。② 洞庭湖平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洞庭平原的西南部和南部,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洞庭平原的北部和西北部,空间格局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高低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③ 洞庭湖平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城市化水平、地区科技投入、农业技术推广面积、农户人均纯收入和农户人均农业产值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而城乡差异和财政支农支出额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19.
王成  彭清  唐宁  李颢颖 《地理科学》2018,38(4):590-599
基于2005~2015年近10 a面板数据,在测算重庆市沙坪坝区耕地多功能基础上,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多功能间协同与权衡关系,据此构建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结果表明:耕地生产功能、景观游憩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及建设空间储备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差异显著。耕地“生产-景观游憩-社会保障”功能间存在两两协同关系,且协同度均值 “生产-景观游憩”>“社会保障-景观游憩”>“生产-社会保障”;耕地建设空间储备功能与其他3项功能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据此构建了“一带两区”即山地休闲农业带、郊野农业游憩区、传统农业提升区的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20.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研究,是科学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提出的“坚持可持续、提升竞争力”要求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已有农业区划的单一目标和单一类型划分问题,以宁夏为例,基于农业相关的耕地、气候、水、地形、地貌、项目布局、生态规划等空间数据,采用地理学综合区划的方法,提出了动态与静态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农业与生态结合的13项多维指标体系,提出了合理且可操作的技术流程,科学划分了包含过渡类型的一级区划(7大类型:重点开发区、“重点+限制”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保护+限制”开发区、“限制+重点”开发区、“限制+保护”开发区和限制性开发区)和二级区划(24个亚类),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本文是国家财政部明确提出农业综合开发要科学划分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和限制性开发区之后,首次实现在省(区)级以乡(镇)为单位的科学划分,可为今后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项目的科学布局和精准投入提供重要依据,为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工作的具体落地实施提供科学保障,同时也可为其他省份或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