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8 毫秒
1.
气候异常对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邹旭恺  王守荣  陆均天 《地理学报》2000,55(Z1):169-176
利用(1951~2000年)气温、降水资料分析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演变趋势,探讨沙尘暴的机理和形成机制,重点研究了气候异常事件对今春我国北方沙尘天气频发的可能影响.指出,为加深对沙尘暴的认识并减轻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应加强对沙尘暴形成机理的科学研究建立沙尘暴监测、预警系统,同时对荒漠化土地进行科学的治理.  相似文献   

2.
沙尘暴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引发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而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和低效率,该文从人口,博弈论,产品价格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宁夏和内蒙古阿拉善盟强沙尘暴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论述了宁夏和内蒙古阿拉善明1993年4月20-23日和5月5-6日发生的强沙尘暴危害状况。起因和防治对策。引起沙尘暴的原因有自然因素-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南下向东南方向移动,大风席卷粗松的地面物质,和人类因素-不合理土地开发利用。目前自然因素尚难控制,防治沙尘暴的对策主要应放在调控人为因素方面,并以加强植被建设为重点,保护现有植被和增加植被覆盖度,以削弱风力和减少沙尘暴发生,提出了10点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4.
“五·五”特大风沙尘暴的形成过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1993年5月5日特大风沙尘暴席卷中国西北大部分地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6亿元,人员伤亡惨重。系统性锋面大风天气过程与地形效应相互作用,是产生此次特大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人为破坏地表结构,丰富了沙尘源,是加强和诱发此次特大风沙尘暴的最重要因素。据此,提出以防为主,辅之以预警系统;提倡耕地集约化经营;同时加强风沙尘暴形成机理研究的防治设想。  相似文献   

5.
宁夏盐池地区沙尘暴发生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利用盐池气象站沙尘暴历史观测资料,从沙尘暴发生频次、灾害类型分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和研究。在对沙尘暴灾害强度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宁夏盐池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进行了危害强度客观分类,并分析了该区沙尘暴历史变化和年、月、目的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结果表明,宁夏沙尘暴年发生次数有减少的趋势,但发生1~2次特强沙尘暴的概率明显增多;沙尘暴强度与造成沙尘暴天气的天气系统、起沙源地和位置密切相关。沙尘暴分为西北气流型、锋线型、局地中小尺度大气型。特强沙尘暴的沙源地可能在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等更远的沙源地,强沙尘暴源于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或巴丹吉林沙漠。弱至强沙尘暴可能与盐池南部荒漠化草场植被破坏和沙漠化有关、属就地起沙类型、不能造成特强沙尘暴灾害。  相似文献   

6.
P531,P532,P931 .3 2003032091沙尘暴形成史初步研究:中国沙漠几个典型地质学记录的实证=A prelim,,lar,srudy ont},e fornlation hisroryo王sand-dus:storm:taking the typieal geology reeords in deserr of Chinaas a demonsrrarionz/李保生,安芷生…//地学前缘一2002,9(3).一189一200 以位于沙漠黄土边界带的榆林、阿羌和米浪沟湾地层剖面为典型例证,讨论了110OkaBP以来中国沙漠沙尘暴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提出在过去的1100ka中该区总共记录了42个沙尘暴时期,并与41个间沙尘暴时期构成比较连续且交替进行的一系列沉积演化历史.图…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地理》2021,44(5):1339-1349
河西走廊中东部是我国春季沙尘暴的高发区和重灾区,近40 a来共造成经济损失超15×108元,近百人死亡。该区春季沙尘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为了深入分析其时间变化规律,提高预报预警能力,利用该区3个代表站1961—2019年沙尘暴地面观测资料及2019年5月2次沙尘暴过程的气象资料,采用天气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得出该区春季沙尘暴的昼夜时间变化特征和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中东部春季沙尘暴日数近60 a呈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显著减少;各站不同强度沙尘暴昼夜变化明显:白天多且风速较大,20世纪80年代后一般沙尘暴多于强沙尘暴,高发区均在民勤。(2)沙尘暴过境时各站盛行风向昼夜一致,集中在西北风到偏北风之间;强沙尘暴最强出现在00:00—01:00、18:00—19:00,一般沙尘暴最强出现在08:00—09:00。(3)进一步对2019年5月午后和夜间发生的2次沙尘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午后过程风力大、有灾情;夜间过程强度强、持续时间长。2次过程虽然中低层形势基本相同,沙尘暴出现在水平螺旋度负值中心下游及地气温差大值时,但高空500 hPa形势不同:午后过程为横槽转竖,气温日较差、风速日变化大,层结不稳定,有高空风动量下传,且近地面层最大风速出现高度低;夜间过程主要是不稳定低槽发展和蒙古气旋底部冷锋影响,配合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但垂直风切变小。(4)河西走廊中东部春季沙尘暴不仅与大型的环流形势有关,还与垂直速度、水平螺旋度、全风速等物理量,以及地面温湿风日变化、不稳定参数和边界层要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宁夏特强沙尘暴气候背景及其成灾规律研究   总被引:34,自引:20,他引:14  
沙尘暴是宁夏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每年强及特强沙尘暴给当地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并导致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加快了荒漠化进程。文章从沙尘暴发生的机理和形成机制出发,通过对历史气象资料及沙尘暴灾情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初步形成宁夏沙尘暴天气运动、成灾规律的概念模型,并对宁夏沙尘暴灾害进行区划。  相似文献   

9.
从沙尘暴看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2  
沙尘暴是我国北方经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 ,且近年来发生频率增加 ,尤其是今年春季沙尘暴次数多、强度大 ,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沙尘暴的发生需要大风、裸露的沙土质地表及不稳定的气流三者结合 ,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荒漠化的发展也是沙尘暴加剧的重要原因 ,因此 ,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中一定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保持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沙尘暴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4,自引:18,他引:16  
李耀辉 《中国沙漠》2004,24(5):616-622
简要回顾了2000年以来我国沙尘暴研究动态, 概括分析了最近几年沙尘暴研究在地理分布与时间演变特征、形成机理、监测和预警技术, 以及沙尘暴危害对环境影响等方面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新成果, 以期对以后沙尘暴的更深入研究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袁国波 《干旱区地理》2017,40(3):549-554
根据21 世纪15 a 来出现在内蒙古的沙尘暴个例,归纳形成沙尘暴的高空环流背景和地面天气系统,提炼预报指标。结果显示:沙尘暴是强冷空气爆发南下的过程,具有冷空气强、锋区强、高空急流强的特征;造成内蒙古沙尘暴的高空环流背景可分为高脊移动型、冷槽下滑型、横槽型和低涡旋转型等四个类型;强烈发展的蒙古气旋和冷锋是造成沙尘暴的主要地面天气系统。沙尘暴预报应主要着眼于高空急流轴的位置、乌拉尔山高压脊、高空锋区、蒙古气旋及冷锋、地面变压中心、高空正涡度平流中心与地面气旋相叠置的区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内蒙古沙尘暴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袁国波 《中国沙漠》2017,37(6):1204-1209
利用2001—2015年气象资料,对21世纪以来内蒙古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系统分型和动力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以4月为最甚),绝大部分区域性沙尘暴出现在冬半年;进入21世纪以来,沙尘暴呈波动减少趋势。内蒙古沙尘暴高发区沿着北部国境线呈西南—东北方向带状分布,有两个沙尘暴频发中心,分别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浑善达克沙地。根据沙尘暴的发生区域与地面天气系统之间的动态位置关系,内蒙古沙尘暴可分为冷锋型、蒙古气旋型和其他型等3种类型,其中以冷锋型最为常见。在沙尘暴过程中,发生在深厚混合层中的干对流是起沙扬沙的主要因素,大风是形成大范围区域性沙尘暴的动力条件,高空急流的动量下传是形成大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针对2015年2月21日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麓地区暴风雪转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天气过程受强冷空气影响,由高空蒙古冷涡迅速发展加强产生。地面冷锋形成降雪,锋区风力较大,形成了暴风雪,随后受副冷锋影响,风力明显增强,产生沙尘暴天气。暴风雪与沙尘暴差异表现在:(1)冷涡、冷锋是主要影响系统,但天气系统影响部位不同,暴风雪多发生在锋区及暖区中,沙尘暴多发生在锋区后部的强冷平流控制区中。(2)水汽条件差异明显,暴风雪相对湿度需要大于70%,沙尘暴相对湿度小于30%。(3)大气层结需求不同,暴风雪对不稳定层结要求不高,沙尘暴对不稳定层结和深厚的混合层有较高的要求。(4)暴风雪发生时气温骤降,沙尘暴发生时温度缓慢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4.
甘宁蒙陕农牧交错区的水资源及节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曲耀光 《中国沙漠》2002,22(5):516-519
甘宁蒙陕农牧交错区干旱缺水,黄河是惟一的过境河流和水源,但河水资源在该区已开发,利用过度,已造成了断流灾害和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南水北调"西域工程调入黄河的水量,主要是保证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重建的需水,水源分配也基本上未考虑农业用水(兰州-河口镇段只安排了2亿m3农业用水)。显而易见,该区水资源的利用,主要是节水。尤其在甘宁蒙陕农牧交错区建成的几处扬黄灌区,普遍存在重开源轻节流,重骨干工程轻田间配套工程建设,重工程轻管理的思想,起点低工程不配套,水资源浪费损失严重,利用率低。  相似文献   

15.
地域分异规律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耕还林还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伍光和  王文瑞 《中国沙漠》2002,22(5):439-442
简要论述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地理特征,评述了农牧交错带历史时期以来北移西进造成与自然地带的错位,过度垦殖不仅导致交错带本身的生态破坏,还对黄河流域下游及华北平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依据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对交错带及毗邻地区还林还草进行了分区,并在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做了评价,指出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山地造林完全正确,而内蒙古和西北广大地域不宜造林,当务之急应该是制止植被破坏,保护沙生植被、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植被。并建议有关决策部门对"三北"防护林工程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6.
基于3S技术的锡林郭勒盟风沙灾害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载体3个方面建立风沙灾害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内蒙古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基础图件、锡林郭勒盟以及周边地区29个气象观测站点的多年气象资料和内蒙古统计年鉴等数据,应用协调模型对锡林郭勒盟风沙灾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风沙灾害系统的协调性总体上由东北向西南呈越来越差之势,说明风沙灾害综合风险程度由东北向西南越来越大;锡林郭勒盟风沙灾害系统中属协调型和较协调型地区面积占全研究区的55.5%;属不协调型和极不协调型地区占全研究区的44.5%。可见,锡林郭勒盟风沙灾害子系统关系中,不协调型近占一半,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提高防范意识,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甘宁蒙陕农牧交错区不宜大规模开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对甘宁蒙陕农牧交错区的自然特征和生态功能、人类活动对该区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状况、国内外开垦草原的教训等方面的分析、论证,说明该区不宜大规模开垦,并提出该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BP网络模型在沙尘暴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锡林郭勒地区30 a气象资料,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中不同BP网络结构和算法,探索建立沙尘暴预测模型的方法。研究认为,在建立锡林郭勒地区沙尘暴预测模型时,选择年大风日数、年平均地温、年蒸发量、相对湿度4个气象因子作为模型的输入因子是合理的;经过输入因子确定,层数、节点选择,每层激活函数和输出因子的确定,锡林郭勒地区沙尘暴预测模型可采用三层网络结构(4-6-1)。比较和试算显示,快速BP算法较普通BP算法的训练速度快,收敛精度高64.47%;快速BP神经网络的沙尘暴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可达到98%,较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高。因此,应用快速BP神经网络建立沙尘暴预测模型简捷、方便,具有精度高、智能化等特点,可在区域沙尘暴预测预报领域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造成经济损失的货币评价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沙漠化是我国北方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北方10省区沙漠化造成经济损失的货币评价结果表明:①2005年我国北方10省区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87.92亿元,其中以内蒙古自治区最为严重, 占10省区总额的53.7%,内蒙古是我国北方沙漠化的重点治理地区。②北方10省区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是土地废弃损失,土地废弃损失又以草地生态损失为主。沙漠化损失占10省区第一产业产值的9.6%,其中,内蒙古的沙漠化损失占第一产业产值的44.5%,青海占23.2%,可见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以沙漠化和环境生态退化为代价换来的。③沙漠化导致土地生产力衰退,加剧了贫困。北方10省区沙漠化损失的人均负荷值为140元\5人-1,其中,内蒙古的人均负荷值为812元\5人-1,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7.2%,青海的人均负荷值为222元\5人-1,占农村人均纯收入10.3%。④沙漠化通过沙尘移动对下风向地区的环境质量带来了影响。沙尘暴源地对下风向地区带来的损失为50.66亿元,占沙尘暴损失的65.7%,占沙漠化经济损失总额约10%。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成本分摊原则,沙漠化治理投入应由当地和下风向地区共同承担,下风向地区可通过生态补偿的形式承担约10%的沙漠化治理投入。⑤沙漠化治理的投入产出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内蒙古、甘肃等重点地区的沙漠化治理投入不及沙漠化损失,亟需加大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中西部沙源地影响沙尘暴扩展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通过对2002年3月18—22日沙尘暴过程进行的数值模拟及针对内蒙古中西部沙尘源地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内蒙古中西部荒漠化草原生态的迅速恶化是2001年前后沙尘天气的频繁发生的部分原因。由于沙源地海拔高度的不同和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在沙尘远距离输送过程中可能出现两个不同高度而相互孤立的优势沙尘输送带,分别位于对流层和地面附近。其传输距离、传输速度、影响地区、影响时间存在巨大差异。内蒙古中西部沙源地的起沙主要通过地面附近的沙尘输送带向东、向南传输。其通过对流层的传输随沙尘区的不断扩展而越来越弱,进而被其他更高海拔高度的沙源地起沙所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