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客流特征的北京地铁站点类型识别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地铁站点是城市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关键节点,不同类型的地铁站点在城市中的区域条件、交通功能、土地利用类型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科学的站点分类有助于了解城市功能分区及评价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本文基于2013年3月份14天工作日地铁刷卡客流量数据,运用引入客流特征的时间序列聚类方法,对北京市195个地铁站点进行分类。研究表明:①地铁站点客流量存在时空差异,也是城市功能分区时空差异的表现之一。②通过引入客流特征的时间序列方法,将地铁站点分为居住导向型、就业导向型、职住错位型、错位偏居住型、错位偏就业型、混合型、综合型及其他型8种不同类型。③利用地铁站点客流量数据,是将空间行为和实体空间进行关联比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城市旅游客流量—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特征与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反映城市旅游客流量与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特征及两者耦合关系,结合杭州市38个3A级以上景点(区)旅游客流量与网络关注度数据,采用ArcGIS生成Voronoi多边形构造旅游景点的地理空间边界,测算各景点客流量与网络关注度密度,利用局部多项式空间插值方法,生成客流量、网络关注度密度空间分布图,并采用非参数计量方法,分析两者空间对应变动关系。研究表明:旅游客流量与网络关注度数据空间化是实现空间表达及分析两者关系的重要手段。杭州旅游客流量、网络关注度分别形成"双峰"、"多中心"的空间格局。除千岛湖风景区和浙西大峡谷两个景点外,杭州3A级以上景点旅游客流量与网络关注度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一结论揭示了多个景点旅游客流量与网络关注度密度具有明显呼应的关系,同时也表明了旅游需求的变化及景区的区位交通条件是影响两者耦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是居民绿色出行、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交通方式。研究大城市地铁客流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有利于深入了解大城市公共交通的需求,进而制定合理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本文以北京市地铁为例,计算了431万条智能交通卡数据的出行时间和OD矩阵(Origin-Destination Matrix),研究其客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①全天、早高峰和晚高峰的出行时间分布符合Gamma分布,总体上离城市中心越远,平均出行时间越长;②从市辖区尺度和环路尺度分析,乘客流向和流量均呈现对称性;③从街道尺度来看,居民地铁出行强度的空间不均等性很强。  相似文献   

4.
曹可心  邓羽 《地理科学》2021,41(10):1792-1801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在于空间资源合理配置,共享汽车作为一种新型交通方式,探究其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能支撑交通资源空间配置并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以供需理论为基础,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反映时空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从供给和需求2个维度,分别选取停车场、人口密度以及居住空间、就业空间、公共服务与活动空间等5方面,共14个代理变量探究时空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共享汽车分布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根据时空特征可分为“早晚”型、“日间”型、和“均匀”型3类集聚中心;② 出行需求是影响共享汽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购物场所、科教文化场所、医疗保健场所等公共服务和活动空间是共享汽车的主要目的地;③ 政府应进一步做到精准投放,将资源重点布局于“日间”型集聚中心、居住空间和公共服务与活动空间等,以此促进共享汽车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相似文献   

5.
以深圳市出租车GPS数据为基础,运用时空拓展的轨迹数据场聚类方法提取城市交通热点区域,结合城市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和地理实况对热点区域加以理解和分析。基于复杂网络的视角,计算交互分析指标并可视化热点区域的空间交互网络,探究城市交通和居民出行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1)交通枢纽(机场、火车站和口岸)、综合性商圈、城市重要主干道周边和城市商务中心在节假日和工作日均表现为持续热点区域;2)节假日热点区域分布较“发散”,主要反映了居民个性化出行需求;3)工作日热点区域分布较“收敛”,主要表现为职住分离的通勤模式;4)不同热点区域在空间交互网络中的重要性存在明显差异,其空间交互体现了距离衰减效应和局部抱团现象,居民出行的热点区域网络本身具有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征。  相似文献   

6.
残疾人流动性是衡量社会公平发展的重要方面。由于特殊的身体和社会经济状况,残疾人出行行为具有更为独特的特征,也更易受建成环境影响。论文基于武汉市轨道交通智能刷卡数据,整合多源空间大数据,探索武汉市残疾人轨道交通出行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一步探究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建成环境对轨道交通残疾人客流量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① 地铁出行的残疾人中有29.7%具有通勤出行的特征,出行频率工作日高于休息日,且均呈现早晚错峰出行的趋势;② 15~30 min即大约5~10 km的中短距离出行最多,活动范围集中于三环线以内的主城区,且以同区出行活动最为频繁,跨江出行较少;③ 在大部分的研究范围内,公交站点密度、路网密度、大型公园密度和站点开通时间对站点残疾人客流量均具有正向影响;④ 换乘站的日均残疾人客流量明显高于非换乘站;⑤ 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的是,土地利用混合度、站点无障碍设施对站点残疾人客流量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可为“残疾人友好型”的轨道交通站点建成环境优化和新站点土地利用布局提供数据支撑,增强城市公共服务人本化。  相似文献   

7.
周素红  郝新华  柳林 《地理学报》2014,(12):1810-1820
城市与区域多中心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现象,作为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新中心建设和多中心现象在中国尤为普遍。把握城市中心发展客观规律,探讨多中心的相互作用关系,将有助于补充传统基于单中心假设的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理论和模型的研究,同时,对指导城市商业中心选址和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以深圳为案例,通过海量浮动车(FCD)GPS数据的时空挖掘,在识别出深圳市两个重要商业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和验证了双商业中心的交通吸引时空规律以及相互作用关系。发现城市商业中心的交通吸引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验证了传统的地理空间衰减规律。同时,这种衰减规律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在局部发生扰动,主要扰动因素包括城市其他人流密集的主要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吸引、基础设施对可达性的影响、地形地貌等城市空间布局因素和消费者行为、偏好等人文因素等。  相似文献   

8.
共享单车作为低碳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在全球许多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已有共享单车与建成环境的关系研究较少关注街区空间尺度及形态因素,且忽略了影响因素的非线性作用。基于波士顿共享单车出行数据,分析共享单车出行的时空特征;运用广义可加混合模型,解析骑行量与街区建成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波士顿共享单车骑行量由中心区向城市外围呈圈层梯度递减趋势,骑行距离具有3km集中骑行圈与6km极限骑行圈特征;(2)周末、天气、温度等时变因素会显著影响单车使用;(3)骑行量与街区总人口数、路网密度和地铁接入性显著正相关,与街区路网方向熵、平均路段长度分别呈L形、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最后,从可骑行社区构建、TOD慢行系统建设以及精准化共享单车投放等方面,阐述了研究对我国城市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万莉  高悦尔  沈晶晶 《热带地理》2023,(7):1247-1258
轨道站点影响区和站点之间功能布局是落实TOD理念(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空间开发导向的重要内容,客流是站点功能布局成效的直接体现。通过轨道站点影响区POI结构,将厦门轨道站点分为单主导功能、双主导功能和混合功能3类。通过分析站点客流量,明晰站点影响区功能布局与出行发生之间的关系。以站点间客流OD量及站点客流OD在各距离段的分布,分析站点之间功能布局与空间客流分布的关系。根据现状呈现出来的轨道站点功能布局特征及对应的客流特征,提出下一步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高客流量站点以单、双主导功能站点为主,混合功能站点客流量并不突出;2)同类型站点间OD量较小,不同类型站点间OD量较大,空间站点功能互补性直接影响OD的空间特征;3)站点各距离段OD比例受中心地职能等级及周边站点功能互补性的双重影响。文章基于对站点影响区和站点之间功能布局与乘客出行相关关系的分析,结合城市功能布局的市场规律及城市空间结构发展需求,提出站点影响区“混合基本功能,集聚主导功能”和站点之间“差异互补,连点成轴”的功能布局原则,以期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TOD综合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ZG市工作日地铁站点扒窃案件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东南沿海城市ZG市为例,分析工作日地铁扒窃案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进一步结合日常活动理论,探讨其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时空分布上,地铁扒窃案件存在早晚2 个峰值,但滞后于地铁客流量高峰;白天,地铁扒窃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在早晚时段,除中心城区外,地铁扒窃在城郊地区也有较多分布。影响因素上,地铁扒窃主要受到客流量及建成环境的影响,不同时段影响的因素存在差异。客流量及换乘点在地铁运营的任意时段均对地铁扒窃有正向的影响,地铁站周边的休闲场所对地铁扒窃犯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9:00以后的时段。居住地及工作地虽然整体上对地铁扒窃没有显著影响,但是他们对地铁扒窃案件的作用方向在各时段模型中的作用力度均相反。 影响强度上,客流量在不同时段对地铁扒窃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异,而换乘点及休闲场所在显著的时间段对地铁扒窃的影响力度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1.
基于广州地铁交通流的始发地(Origin)—目的地(Destination)(OD分析),运用出行成本(距离/时间)、集中出行距离区间等指标对地铁站点交通流特征及居民地铁出行的人群分异进行刻画。结果表明:1)地铁站点随出行距离增加的乘客累积比例呈“S”型曲线变化,广州地铁站点的平均出行成本约为14.04 km(20.48 min),并由中心向外逐层增加约4 km(5 min)和13 km(10 min),周末平均出行成本略高于工作日。2)广州地铁出行的集中距离区间为8.55~26.61 km,在该出行距离范围内的乘客量占总数的71.88%;周末出行集中距离区间宽度变窄,但乘客量的集中比例却有所下降。3)社会弱势群体如女性、老年人、固定上下班的大学以上学历人群、办事人员、商服人员等是地铁潜在客流的主要构成群体;不同人群的地铁平均出行距离出现分化,其中出行需求小、出行能力偏弱的群体平均出行距离较短,出行需求大的群体平均出行距离普遍较长;除个别人群外站点集中出行距离区间相对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2.
北京航空旅客出行特征及新机场旅客分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北京市大样本航空旅客问卷调查, 采用结构相似系数和序数逻辑回归模型对398 份普通旅客问卷和3942 份航空旅客问卷定量分析发现:北京地区的旅客出行具有“近谷远峰”的空间性, 其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具有“航进陆退”的发展趋势和“近汽远飞”的空间特征;基于票价、时间、舒适和自由等4 大因素, 旅客按照供需结构相似决策机制, 选择出行交通方式;年龄和性别对航空旅客出行的影响不显著, 教育程度和月收入水平对航空旅客的“时间价值”、“乘机比例”和“乘机频率”均有正向影响, 其中月收入水平影响最大;公商务旅客主要选择飞机和动车出行, 度假旅游者主要选择动车和飞机出行, 探亲访友者主要选择长途汽车和自驾车出行, 学生主要选择火车和长途汽车出行。基于时间价值和效用函数, 采用logit 模型计算出北京新机场对北京市航空旅客的分担率为41.2%。  相似文献   

13.
揭示高铁对中国航空客运市场影响的空间分异特征,对于针对性协调2种交通方式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运用标准差椭圆和交通综合效用分析方法,对中国中心城市高铁、航空客运市场实际发展现状及空间竞合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 高铁、航空客运市场均形成以武汉为重心点的空间发展格局;与高铁客运市场相比,航空客运市场区域发展更加均衡;与东西部中心城市相比,中部中心城市旅客出行选乘高铁的概率更高。② 人均时间价值与高铁优势距呈反比,优势距的不同使各中心城市高铁、航空客运市场范围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基于交通出行综合效用视角,中国大多数中心城市间的交往,航空出行依旧是最好的选择。③ 高铁对航空客运市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部大部分中心城市受影响最大,是协调高铁、航空发展的关键区域;西部地区受交通区位条件及高铁发展滞后的影响,中心城市间交往时飞机仍是旅客主要的出行方式,在航空主导优势区依旧存在一定的市场空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2014年厦漳泉城市群交通网络数据和调查数据,采用问卷调查确定城内交通时间及交通时间满意度时间阈值,应用凸壳理论划分城际理论小时交通圈,继而利用城内交通时间修正城际理论小时交通圈,生成城际实际小时交通圈,并结合百度地图划分基于交通时间满意度的城内小时交通圈。研究结果表明:①城际理论小时交通圈均超过本市域范围,而厦门、漳州和泉州各城市城际实际小时交通圈面积相较于城际理论小时交通圈大幅缩小,缩小幅度分别为91.7%、82.9%、83.9%,覆盖区域主要为各自市域范围;②受访者城内交通时间为31~61 min;而使用公交车通常需60 min以上到达汽车站、90 min以上到达动车站,处于不满意甚至很不满意的时间阈值内,其中非常不满意占主导地位;③67.71%的受访者对城际交通时间表示很满意或满意,但69.1%受访者对城内交通时间表示很不满意或不满意。厦漳泉城市群城内交通系统有待改善,建议应完善厦漳泉交通网络尤其是城内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15.
北京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对办公空间集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其对城市空间布局与重构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剖析交通与城市经济活动及其功能区集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北京城市商务办公空间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2008 年前后商务办公空间格局和集聚程度随轨道交通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不同发展阶段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对商务办公空间集聚程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办公集聚区等级随着轨道交通换乘站点等级的提升而提升。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对办公区位选择有正向的引导作用,使得办公集聚区的规模和等级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集聚效应更为显著。② 北京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周边所形成的办公集聚区在数量和规模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500 m、800 m以及1500 m半径范围内,随着换乘站点辐射范围的扩大,其涵盖的高等级办公集聚区的数量也呈现增多现象。③ 轨道交通换乘站点的功能属性对办公集聚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空间引导作用。④ 历史惯性、距离衰减、外部效应和主导功能差异是影响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周边、不同半径范围内办公集聚区数量和等级的主要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Effective public transit planning needs to address realistic travel demands, which can be illustrated by corridors across major residential areas and activity centers. It is vital to identify public transit corridors that contain the most significant transit travel demand patterns. We propose a two-stage approach to discover primary public transit corridors at high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s using massive real-world smart card and bus trajectory data, which manifest rich transit demand patterns over space and time. The first stage was to reconstruct chained trips for individual passengers using multi-source massive public transit data. In the second stage, a shared-flow clustering algorithm was developed to identify public transit corridors based on reconstructed individual transit trips. The proposed approach was evaluated using transit data collected in Shenzhen, China.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a practical tool for extracting time-varying corridors for many potential applications, such as transi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7.
北京/上海-香港客源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文章对内地主要城市与香港间的客源潜力进行了研究,包括居民的赴港愿望、交通方式选择,以及上述决策与收入、职业、费用、旅行时间、安全舒适性等因子的关系。分析得出:内地居民的赴港愿望和交通方式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以上海、北京为源地或中转地的居民,作为未来访港的客源,具有较大潜力,并在交通方式选择上有较强倾向性,偏好直达列车、直达飞机等便捷、快速的交通方式,且被访者的职业、收入水平等对其旅行方式选择有重要影响;对北京、上海近期与远期赴港客源潜力作了测算。  相似文献   

18.
熊美成  黄洁  王姣娥  杨浩然 《热带地理》2022,42(12):2052-2062
运用昆明市老年公交爱心卡和常规地铁刷卡数据,考虑老龄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剖析老年群体的地铁出行特征,并从活动空间的视角重点解析和对比低龄老年群体和高龄老年群体的地铁日常出行和活动模式。结果显示:1)同非老年群体相比,老年群体移动性更低,出行时刻集中于早高峰时段,活动范围相对集中于市中心。2)随年龄增长,老年群体的移动性进一步降低,活动空间收缩,但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增强。相较于低龄老年群体(60~69岁),高龄老年群体(≥70岁)具有“出行频次高、活动空间范围小”的出行特征。3)低龄老年和高龄老年群体的活动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分异,其中高龄老年群体的活动空间向居住密集区聚集,且出行在较大程度上受建成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内地-香港间客运联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事件的发生,必将进一步促进内地与香港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而旅客往来将是这种联系的客观反映。另一方面,由于京九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的建设,香港与内地联系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已逐渐完备。本文对内地与香港间客运联系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以及主要城市间的客源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与香港间客运联系发展迅速,年旅客交流量自1980年的846万人增加到目前的7000万人以上,平均年递增率达15%左右,经贸发展是彼此间客运联系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属于单因素刺激下的增长类型;增长类型已由80年代的高速增长型转变为90年代中后期的低速增长型;地域联系的“向心性”特征明显,属于近距离空间运输联系类型,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内地与香港间客运联系的主要客源地;铁路是彼此间客运联系的运输方式,承担34的旅客交流份额,其它运输方式所占份额表现出上升趋势;内地主要城市与香港间具有一定的客源潜力,彼此间开行铁路旅客列车将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