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伊斯兰教传入泉州的地理透视蔡玉霖(泉州教育学院)一、古伊斯兰教传人泉州的主要表现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文化景观中的印迹十分明显。考察古伊斯兰教传入泉州的主要表现,可透过其遗存的文化景观,揭示其历史事实。(一)现存的清真寺建筑伊斯兰教有其独...  相似文献   

2.
艾提尕尔清真寺始建于公元1442(回历846)年左右,是全新疆乃至全国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礼拜寺,在国内外宗教界具有一定的影响。1962年被定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清真寺坐落在喀什市中心的艾提尕尔广场西侧,占地面积25.22亩(合16 820平方米)。艾提尕尔清真寺是一个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的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3.
运用数理统计及GIS空间分析对明代河南清真寺数目进行考订并分析清真寺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明代河南清真寺数目已达140坊,遍布河南各府州,呈现出"大分散"格局,且分布具有非均衡性,在开封、怀庆府形成2个极核区,在南阳、归德府形成2个次级密集区,且全省清真寺分布密度以这4个密集区为中心,形成了逐级递减的圈层结构。清真寺的修建与流域分布密切相关,沿颍水、汝水、沙河、涡水、唐河等主要航运河道分布的清真寺较多,约占总数的57%。地理学的空间格局分析直观地呈现出明代河南清真寺已由元代"小集中"转变为"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南京市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感知及旅游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基于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法,以南京市为例,从城市居民感知视角考察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从旅游偏好、旅游频率和空间分布等方面探讨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知晓度、居民对各乡村旅游点开发水平的感知与其空间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印象与旅游频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肖琛  陈雯  袁丰  程绍铂 《地理研究》2013,32(3):465-475
连锁超市已成为中国大城市内部零售商业的主要业态。针对目前研究中对城市内部尺度连锁超市空间布局问题关注不足,本文以南京市苏果超市为例,从空间格局演化、集聚分布状况、不同类型超市的区位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包括点模式分析、空间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结果发现:南京市苏果超市的空间总体分布呈中心到外围递减的倒"U"型集聚特征;不同类型苏果超市的分布特征不同,华润卖场的空间分布相对分散,社区店、便利店的分布相对集聚;空间分布热点呈蔓延扩散与等级扩散混合模式。运用Binary Logistic二分逻辑回归对影响超市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情况、消费者规模、交通通达性、居民购买力、城乡差别、公司战略等多种因素,通过综合作用机制,共同推动了南京市苏果超市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6.
基于江西省宗教场所数据,以市县作为基本研究单元,以佛教、基督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传统数理统计方法、ESDA以及空间分析方法,对江西省主要宗教场所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宗教发展阶段演变模式。结果表明: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宗教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皆不均衡,时间上表现为改革开放以来四大宗教场所总量攀升,佛教数量增加最为明显,基督教增长速率最快,佛教和基督教在空间呈现正的相关性,并形成集聚趋势;空间上,优势宗教的区域空间格局变化明显,优势宗教在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并且形成多种优势宗教共同占优区域,同时四大宗教密集区从南往北扩散形成南北带状分布;宗教发展阶段演变模式表明宗教的发展演变有其内部动力机制,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宗教之间的竞争融合和相互制衡使宗教的发展演变经历宗教离散阶段、优势宗教集聚阶段并最终形成宗教大融合。  相似文献   

7.
文化产业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具有重大影响。以南京市街道(镇)区划尺度,采用文化企业工商注册数据,运用LISA时间路径、LISA时空跃迁、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南京市文化企业空间分布格局演化过程及其企业区位选择机制。研究发现:①南京市文化企业在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空间集聚特征;②南京市文化企业空间格局的演化具有较高的负向空间整合性,不同街道单元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转移惰性,中部的近郊区具有相对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东南、西北部的远郊区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更大的波动性;③产业历史集聚基础、路网密度、高等院校等因素对文化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较为突出,表明南京市文化企业选址会考虑到区域的产业集聚程度、企业技术、人才的输入源以及交通通达性。  相似文献   

8.
伴随经济转型的全球化、市场化和分权化过程是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力量。以南京市为例,基于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和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并借助空间分析、Binary Logistic模型与空间自相关模型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制造业空间的重构过程,并分别从企业退出与进入两个方面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南京市制造业空间呈现不断郊区化趋势,并在外围形成专业化集中分布区,表现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形式;特别是主要开发园区成为制造业重新集聚的重要载体,并与干线公路等共同构成"点轴式"制造业空间格局。统计结果进一步显示,外资参与程度与产业外向度等全球化指标能有效促进制造业在郊区的集聚,但是并未促进老城区的企业退出;城市土地价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等市场化因子,以及开发区和城区等地方分权虚拟变量,则显著影响了城市内部制造业企业的空间退出与再集聚过程。  相似文献   

9.
城市汽车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甄峰  余洋  汪侠  赵霖 《地理科学》2012,(10):1200-1208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汽车服务业已成为城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空间影响也日益加大。以南京市为案例,对汽车服务业总体空间集聚及分行业空间集聚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证实了汽车服务业集聚空间的出现,不同的行业类型其空间表现是不同的。进而总结归纳出南京市汽车服务业空间布局特征,具体表现为:圈层分布特征明显,汽车销售、汽车维修养护、汽车配件、汽车租赁、汽车俱乐部五大行业在不同圈层的集聚状况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总体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格局,除了几个规模较大的集聚区,汽车服务业整体空间布局显得比较零碎;与干道交通关联紧密,大部分汽车服务业都分布于城市干道周围。  相似文献   

10.
分别选取河南省、江苏省省会城市郑州市和南京市,以及典型县域原阳县和如皋市,将土壤多样性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土壤和土地利用关联性评价中,对上述不同级别行政区域的不同时期(1986~1988年、2000~2001年、2004~2006年)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计算了土壤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组分多样性以及3 km×3 km网格尺度下的空间分布多样性,提出并计算了各研究区典型土壤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联系数,以此评价了河南省和江苏省典型区域的土壤和土地利用构成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东部之间和省会与县域之间的土地利用构成组分多样性变化和空间分布多样性变化具有明显区别;城镇建筑用地的空间分布离散性增加,南京市的增加量为0.135,略高于郑州市增量,而原阳县增加量为0.244,明显高于如皋市增量;典型土壤同城镇建筑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工矿仓储用地之间的关联性均不断增加,南京市的上述关联系数增加值高于郑州市,两县域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杨兴柱  顾朝林  王群 《地理学报》2007,62(6):609-620
借助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 研究了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并对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中, 所选取 的16 个旅游节点中平均每个旅游节点与5.19 个其他节点存在着旅游流集聚与辐射联系; 平均每个旅游节点充当旅游流中介者次数为6.07, 旅游节点之间距离相互联系比较紧密。但各旅游节点之间分布不十分均衡,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钟山风景区、新街口、总统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处于核心点, 旅游网络中集聚和辐射功能都很强, 且结构洞水平较高, 拥有更多的竞争机会和非替代性区位优势, 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旅游流瓶颈问题。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密度不是很高(0.35), 旅游空间网络中存在着明显的结构分层, 其中共有7 个旅游节点成为核心区的成员, 核心区内部成员间联结密度达0.81, 形成了强中心线型结构。同时, 根据Dianne Dredge 提出的旅游目的地3 种空间结构模型, 结合南京市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特征, 判定了南京市城市旅游空间发展阶段及布局模式为发展阶段的多节点布局模式。最后, 指出了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市星级酒店空间可达性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rcGIS 9.2软件,结合ESDA方法对南京市星级酒店空间可达性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星级酒店空间可达性整体较好,在地域分布上呈以酒店为中心的距离衰减规律,而且等级愈高的酒店可达性愈差。其中二、三星级酒店的空间可达性较好且较相似,而四、五星级酒店可达性也较相似但较差;基于乡镇街道为统计单元的二、三星级酒店可达性总体集聚程度相当且较低,而四、五星级酒店总体集聚程度相当且较高;可达性热点区与冷点区呈现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其中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而冷点区分布在南京市域边缘区域;最后将星级酒店可达性格局的影响因素归纳为酒店分布、行政单元大小、交通基础设施、旅游资源和经济条件等,其中前3个为直接原因,后2个是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热场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覆被关系研究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文章采用Landsat ETM+热红外波段反演LST,分析南京市热场分布规律,构建了土地覆被指数LCI定量表示热场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覆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市存在三个连续分布且范围较广的热岛中心,主要分布在工业区;建成区平均温度比郊区高0.972℃;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总体上决定了城市热场的空间分布,下垫面介质的热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差异是地表温度不同的根本原因,工业热源是南京市热岛形成的重要因素;LCI可以和城市气候模型、水文模型结合起来运用,为城市热岛提供一种新分析方法。对某一特定区域而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单位面积内LCI值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4.
采用动态、辩证的观点对宗教空间进行了重新审视,通过女性穆斯林在广州先贤清真寺的空间实践,说明宗教空间不仅是被宗教经典和历史定义的神圣空间,也是穆斯林群体经由自身丰富的实践活动所不断进行意义再生产的日常生活空间。广州先贤清真寺的女性穆斯林移民群体在全球化的多元氛围中突破了原先家长制的宗教教育体制,转而从公共宗教生活中认知宗教,形成更加包容、进步的宗教观念,增加了自身的族群认同。另一方面,基于女性宗教空间开展的日常生活实践,则不仅为女性穆斯林群体融入新的城市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本,更让一部分女性穆斯林成为全球贸易中的参与者。这些都有助于城市中女性穆斯林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餐饮设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网上搜索与实地调研各类餐饮设施的基础上,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比较分析和因素分析的方法总结南京市餐饮业发展的空间特征.从餐饮设施的密度、等级和经营种类空间分布的分析,结果认为,餐饮设施的发展具有地域不均衡性,数量总体上由中心向外围递减,呈圈层式发展;餐饮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水平、人口分布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城市文化传统、空间结构演替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自我叙事式解读回族宗教活动空间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白凯 《地理学报》2012,67(12):1698-1715
基于主位研究视角,以作者自我叙事的方式,对回族宗教活动空间的存在主义意涵进行了主体意向性解读,完整自叙和沉浸思考后作者认为,回族宗教活动空间存在以下特征:① 回族宗教活动空间的核心构成为家、清真寺和坟园;② 家、清真寺和坟园对回族宗教信仰者而言,不是单一的物理空间,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宗教“地方”;③ 说明了回族宗教活动空间具有地方到无地方的转化特征,无地方转换的地方指向是清真寺;④ “接都哇”这一宗教仪式和宗教行为构建了回族宗教活动空间从空间到地方,从地方到无地方转换的桥梁。该分析过程与结论说明了回族宗教活动空间具有从地方的物质宗教空间结构到无地方的精神宗教空间结构的递进转换特征。  相似文献   

17.
采用动态、辩证的观点对宗教空间进行了重新审视,通过女性穆斯林在广州先贤清真寺的空间实践,说明宗教空间不仅是被宗教经典和历史定义的神圣空间,也是穆斯林群体经由自身丰富的实践活动所不断进行意义再生产的日常生活空间。广州先贤清真寺的女性穆斯林移民群体在全球化的多元氛围中突破了原先家长制的宗教教育体制,转而从公共宗教生活中认知宗教,形成更加包容、进步的宗教观念,增加了自身的族群认同。另一方面,基于女性宗教空间开展的日常生活实践,则不仅为女性穆斯林群体融入新的城市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本,更让一部分女性穆斯林成为全球贸易中的参与者。这些都有助于城市中女性穆斯林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古称河州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藏族和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及人文荟萃之地。其地界有浓郁的伊斯兰教建筑特色和民族风情,被称为“东方小麦加”。1、房舍上镶几块砖雕,也为自己长个精神。从甘肃兰州沿309国道西南行,一过康家崖,便可见一座座绿顶闪耀的清真寺耸立在村庄或城镇之中,相邻的帮克楼传来的唤醒声响过村庄田野,行走于大街小路的男子们头戴小白帽、女子们头戴黑色或白色饰巾,构成了类似于异域的风景。及至过三甲集,经广河县,抵临夏州,这种异域的风情更显浓烈。在临夏州境内回族民众集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南京市为例,检查转型期城市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着重分析贫困人口集中的低收入邻里的类型、特征及其产生机制。研究表明,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在邻里或社区层面上的集中。城市贫困人口在邻里层次上的集聚,导致三种类型低收入邻里的产生,包括老城衰退邻里、退化的工人新村和农民工集聚区(城中村)。分析表明,这些低收入邻里的产生源于国家导向的城市发展政策和国家福利住房供应制度,并在住房市场化和房地产导向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得以强化。基于南京市的实证分析和实地调查,城市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和低收入邻里的特征被检查,低收入邻里的产生机制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20.
清末耕地空间分布格局重建方法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揭示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影响的基础。本文在耕地面积、人口数量、土地利用及森林分布等多源数据基础上,分别以近代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和历史时期耕地潜在分布区为边界条件,通过构建耕地垦殖倾向指数模型分配耕地面积,在1 km×1 km象元尺度上重建了清末(1908年)松嫩平原耕地空间格局,并对重建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重建的耕地空间分布范围格局基本一致,耕地空间定位吻合率约为68%。清末(1908年)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和南部地区;2以历史时期耕地潜在分布为边界条件的重建结果,较以近代耕地空间分布格局为限制范围的重建结果更准确,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