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中地理含有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从教材看,主要可分三单元加强环境教育,其教育目标如下:  相似文献   

2.
美国世界地理教学情感成果达成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相当明显,且已要求教育培养出相适应的“世界公民”。我国的地理课程目标也把情意领域的目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而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三条:“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表明地理课程从全球的资源、人口、环境、经济、社会与发展方面,对学生进行“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张建珍 《地理教学》2010,(14):17-19,10
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并最终促成学生环境道德行为的产生。环境道德教育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是以一定的环境知识为基础,通过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和渲染,激发起其保护环境的情感,并由此树立起环保信念和信心,克服环境保护中遇到的困难、磨练意志,最终达到促成其环保行为产生的目的。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环境知识是基础,但不是环境道德教育的唯一目的。  相似文献   

4.
缪敏 《地理教学》2005,(9):45-46
“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目标,立足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感受“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现实环境,构建地理教学的地方特色,已经成为地理教师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5.
陈秀美 《福建地理》2001,16(2):60-62
环境问题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提高全人类的环境意识,必要而紧迫,本文论述了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6.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本文针对学院开设的《环境学概论》课程,探讨如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深度的环境教育,以及如何改革课堂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相似文献   

7.
《环境学概论》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常青 《福建地理》2003,18(2):44-47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本文针对学院开设的《环境学概论》课程,探讨如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深度的环境教育,以及如何改革课堂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相似文献   

8.
地理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以及认知兴趣的发展,不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它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正确与否,又关键看教师的教育观念。乐于学习巳不仅是教育的前提,而是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张琦  余国培 《地理教学》2001,(1):32-33,28
生态学校是一项全欧洲性的,旨在推动和鼓励中小学开展全校性环境活动的一个项目。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将环境教育从课堂教学拓展到全校日常的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并努力向周围社区辐射。这个活动的开展给学校和学生提供了很多的环境活动机会:引导学生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同身边的,区域的,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培养他们具有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价值观和日常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且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它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活动展开伊始,教师应明确通过教学活动意欲使学生选到什么目标,在教学活动结束时,则要通过测试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制定的教学目标。所以说,教学目标制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括动的展开,影响到教育质量,对教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思政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地理议题式教学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合作探究,把学生的思政教育融于教学内容,在探究活动的体验与感悟中,做到学用贯通、知行统一,在辩证与分析的过程中锤炼理性思维、培养有责任担当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2.
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如何合理利用环境,趋利避害,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有所认识。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特别是要联系我国的国情和国策,要不断补充新的材料,使地理教学紧跟形势,获取实效。  相似文献   

13.
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宗旨,人文性增强了,强化了地理教育的人文关怀意识,真正把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放在地理教学的核心位置上,为人文精神培养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学习可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让学生站在全球和未来的角度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关注人类的命运和人类的终极价值,审视人类的生存环境,使学生成为对环境对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4.
刘荣青 《地理教学》2001,(4):37-38,25
21世纪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努力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优秀人才,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必然价值取向。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和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何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营造一个创新教学的环境是重要的切入点。这个“环境”应包括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或称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徐文芬 《地理教学》2022,(11):30-33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学校是灾害教育的主阵地,地理课堂是灾害教育的主要抓手。与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灾害教育缺少沉浸式体验。本文将核心素养与灾害教育相融合,为在初中地理课堂开展灾害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通过目标素养化、问题情境化、思维结构化、教学主题化、演练体验化、评价多元化等策略使学生知觉、身体和环境相统一,从而提高灾害教育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6.
徐维娟 《地理教学》2012,(16):42-44
高中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是高中地理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如东县沿海滩涂广阔,风力资源丰富,有"风电三峡"之称,是我国第一个绿色能源创建县。利用"‘绿色能源’不是梦"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环境和发展的相互关系。实践证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地理开展环境教育是行之有效的,能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步形成良好的环境素养。  相似文献   

17.
目前,深圳市在全国率先推进自然学校建设。研究了深圳自然学校环境教育体系,明确了自然学校的定义,分析了自然学校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体系构成和保障措施,提出环境教育统一名称、完善立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沈慈勇 《福建地理》2001,16(4):45-49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手段的变化。本文通过运用Macromedia Authorware5.0多媒体软件制作平台和Adobe Photoshop5.0CS图像处理系统软件设计与制作MCAIG课件的教学实践体验,初步探讨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课件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情景设计和学生活动等方面若干设计技巧和构思创意。  相似文献   

19.
王志先 《地理教学》2022,(8):46-47+55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提高公众环境意识,自觉践行环保行为,需要科学、系统、全面、长期的环境教育。为系统深化青岛市初中学生环境教育,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打造青岛教育特色品牌,笔者研发了《生态环境教育》课程。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方面对课程纲要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20.
环境素养是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对其培养中,高中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应加强高中环境教育[1],同时透过“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及标准解读”[2-5]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6]的目标细则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7]中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质精神,不难看出高中环境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具备现代环境素养的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