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读了李吉均同志主要针对拙文(傅逸贤,中国东部山地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初步分析,中国科学,B辑,1982,11)而写的“中国东部山地第四纪冰期气候问题”(李吉均,地理学报,38(4),1983,以下简称李文)。看来,这不仅关系到拙文,而且很可能还涉及研究中国  相似文献   

2.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的最大湖泊,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湿地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洪泽湖东部湿地的调查分析,阐述了洪泽湖东部湿地目前所面临的四大问题,并就如何科学保护以及合理地开发利用洪泽湖东部湿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北区域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通过整理、分析东北区域3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5个地区旅游形象与省自治区整体旅游形象的关系,再结合地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与特色分析,该研究对中国东北区域3省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旅游形象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中国东北区域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五盟市的旅游形象体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着定位不明确、对本地旅游特色概括不准确、对上级旅游形象支撑不足、对下级旅游形象概括不全等问题,需要继续完善、调整、优化。东北区域各地应重视旅游形象定位与研究,构建科学的旅游形象体系,促进地区旅游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
鞞鞮侯井与坎儿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书·乌孙传》有关鞞鞮侯井的记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因为它与新疆坎儿井起源的争论联系在一起。一种主张古代井渠、坎儿井和鞞鞮侯井是同一类型,坎儿井源于汉代,从中原传入西域;另一种主张,则认为鞞鞮侯井与坎儿井,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坎儿井源于波斯的Karez,由费尔干盆地传入。笔者1980年参加罗布泊科学考察队,从敦煌出发,对罗布泊东部荒原进行了广泛的考察,根据史料记载和实地考察,拟就鞞鞮侯井的地理环境和它与坎儿井的关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讨论,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提出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简称“胡焕庸线”),被广泛认可和引用,是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成果。2014年底,李克强总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高度关注胡焕庸线,并提出了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问题。胡焕庸线因而再度引起争论和热议。据此,组织了一些地理学者围绕该问题进行学术讨论,力图从不同层面展现学者们对胡焕庸线的理解与反思,从而深化胡焕庸线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而指导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区域实践。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后,对汶川县城是原地重建还是择地重建的问题,学界争论从未停息.汶川地震周年祭后,原地重建中暴露出的大量问题,引起人们反思.文中认为,应贯彻"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科学"的原则重建汶川.  相似文献   

7.
马骏 《地理教学》2011,(4):52-53,51
一、三则课例引发的争论与思考 前不久,江苏省首届“地理特级教师论坛暨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会”在扬州市扬大附中东部分校举行。笔者参与了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旨归的“同题异版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8.
1960~2005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蒸发悖论这一科学问题,对1960~2005年的蒸发皿蒸发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全面分析中国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探究中国各气候区蒸发皿蒸发变化的敏感因子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利用模糊聚类FCM算法,将中国分成3个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差异区:东中南分区(中国南部、中部、西南部以及东部);西北分区(中国西北部)和中国东北至西南的狭长分布带;2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中国南部、东部、中部及西北部,蒸发皿蒸发量以显著下降趋势为主,其中显著上升站点零星分布于东南沿海、西南、洞庭湖及西北地区的西北部;中国东北部至西南狭长分布带中密集分布显著上升及无明显变化趋势的站点;3对蒸发皿蒸发量与4种气象要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东南分区、西北分区和狭长分布带的敏感因子均为相对湿度。由此可知,相对湿度是影响中国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9.
刘彦随  龙花楼 《地理学报》2007,62(12):1338-1338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法国国家地理学会农村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首都山区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40635029)"项目组承办的"中国-法国农村建设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9月23-24日在北京成功举行.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的评估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根据近20年中国在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主要文献,对中国(特别是中国东部)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估。主要结论有:(1)在中国东部,虽然20世纪暖期的温暖程度非常明显,但至目前为止的研究结果显示,其温暖程度和波动幅度可能尚未超过过去两千年曾经出现过的最高水平。(2)中国东部降水同样存在数百年的趋势变化,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别是华北与江南的低频变化趋势几乎相反。就东部地区的总体变化趋势而言:280′sAD以前,相对湿润;自280′SAD开始,逐渐变干;而至1230′SAD以后,则维持在一个相对较干的水平上。(3)中国西部的温度变化趋势与东部基本一致,但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不如东部明显。(4)中世纪暖期,中国东部的华北地区相对干旱,江南则相对湿润;而在小冰期,华北地区则相对湿润,且整个东部地区的降水变率增大。  相似文献   

11.
农业地理     
F319.92007043217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可持续能力评价研究=Sustainabilityassessment of maiz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Jilin province/龙振永,汤洁…∥地理科学.—2007,27(2).—167~172图3表3参16(盛春蕾)ChaF3272007043218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Ruraltr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是区域经济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并形成了多种解释。基于构造的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模型,认为区位是形成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关键原因,接近中心的地区经济活动更为密集,而且由于聚集经济使得工人生产率以及工资水平更高。中国的东部地区靠近亚太经济中心,这一区位优势使东部地区吸引了更多经济资源,而西部的周边地区经济不发达,难以吸引经济资源,从而形成了二者发展水平间的差距。因此,西部要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仅取决于自身努力,也取决于其毗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地理学报》2007,62(12):1347-1347
姓名单位论文题目马春梅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中国东部山地泥炭高分辨率腐殖化度记录的近5000年来季风降水变化汪伟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罗浮栲天然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剖面王思洁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及其演变趋势的研究王爱军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岸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及其在应对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孙敏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面向大众用户的商业导购电子地图设计与实现孙晶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对干旱恢复力的定量化研究宋飏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东…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中温带东部生态地理区划的土壤指标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晔  吴绍洪  郑度  戴尔阜 《地理学报》2008,63(11):1169-1178
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是我国区域系统研究定量化、系统化、动态性发展的重要成果。 为深入探讨其土壤指标体系建设问题, 以《中国土种志》和省级土壤资料中的剖面点数据为 基础, 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以中温带东部地区为例, 探讨适合进行中 温带东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划分的土壤指标; 在此基础上对代表中温带东部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特征的土壤类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A 层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pH 值、 粘粒含量和土壤容重等5 项指标在中温带东部的生态地理区域划分中作为土壤指标较为合适; 运用回归克里格方法, 得到5 项土壤指标的空间分布数据库; 与区划中土壤类型和单项土壤区划相比, 简洁量化的土壤指标更适宜系统的表述中温带东部的生态地理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山地森林土壤动物多样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红  袁兴中 《山地学报》2000,18(3):221-225
以近 2 0年来中国东部土壤动物的研究资料 ,定性定量地分析了中国东部山地森林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及人类活动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在我国是一条重要的自然界线,它的划分问题,引起了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土壤学和地植物学等科学工作者的争论。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是综合自然、农业、林业等区划的依据之一。所以,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的划分,能否正确地反映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关系到运用这规律来指导生产实践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生物资源     
Q948.22007043071祁连山东部北坡植被垂直分布特征及保护措施=Verticaldistribution character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of the north-slopevegetation on the east part of Qilian Mountains/胡发成,于天明…∥草业科学.—2007,34(1).—13~16根据调查,对祁连山东部北坡的植被  相似文献   

18.
过去千年太阳活动异常期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过去千年中国东部旱涝等级资料,采用各级旱涝发生几率的比率差指标,参照新近重建的5条过去千年太阳活动序列,重建了其间11个太阳活动异常期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结果发现:在11个太阳活动异常期,中国东部旱涝格局各不相同。其中在5个太阳活动极小期(1010-1050年、1280-1350年、1460-1550年、1645-1715年、1795-1823年),中国东部旱涝格局虽不一致,但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出现偏旱(涝)的几率更高;而在2个太阳活动极大期和4个太阳辐射高值期,中世纪极大(1100-1250年)整个东部多偏旱,1845-1873年的太阳辐射高值期,整个东部多偏涝;其余4个时段(1351-1387年、1593-1612年、1756-1787年、1920-2000年)则旱涝相间出现。集合平均表明:在太阳活动极小期,中国东部呈自南向北的“涝—旱—涝”分布:长江流域偏旱,南北两侧的华南沿海和华北平原偏涝,且西北东部及西南偏旱;而在太阳活动极大期和太阳辐射高值期,长江流域及西北东部多偏涝,华南和华北多偏旱。  相似文献   

19.
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二元论的演变及其透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叶超  蔡运龙 《地理研究》2012,31(5):771-781
地理学是一门追求普适性的学科,还是强调其独特性,这个"普适"与"例外"的问题曾引起地理学史上最大的方法论争论。它反映出系统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的二元论。系统地理学家强调地理学追求一般法则,区域学派则认为研究独特的区域是地理学的核心。这种二元论争论在古希腊时代就初见端倪,"舍费尔—哈特向之争"则使其达到顶点。对争论的历史根源和发展演变的分析表明:虽然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特向和舍费尔都至少在形式上反对只强调系统和区域中的一个而忽视另一个的做法,但是他们的兴趣、价值观导致的偏好和地理学史观的重大分歧,使他们最终对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倾向不一样。20世纪80年代的"哈特—格里奇之争"只是这种二元论的一个余波。其后,多元主义方法论的兴起使得这种二元论争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后现代地理学聚焦于"批判的区域研究",实质上仍是这种争论在新时代的变种。中国地理学界缺乏此种争论,原因可能在于"实用主义"的学术导向、学术环境、学术评价体制、折中调和的理论构建方式等。这不利于中国地理学自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相似文献   

20.
局部收缩:后增长时代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争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镇化长期是建立在"增长模式"下的顶层设计,城市增长与空间扩张是地理学者与规划政策界关注的经典命题。随着全球发展格局变化及中国"新常态"转型的来临,以中西部中小城市人口向东部迁移导致的发展放缓或停滞,以东北城市为代表的"局部收缩"已初见端倪,而在金融危机后,东部的工业城市也出现了部分"收缩"的空间。"收缩"表现为人口外流、GDP和地方财政增长乏力乃至城市空间衰败。如何科学辩证地认识城市增长、空间扩张与局部收缩的发生和转化机制,如何在慢增长或逆增长环境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中国城镇化研究的重大挑战,也是地理、规划和相关学科学者亟需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新命题。本期笔谈邀请了来自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等学科领域的学者就城市收缩的科学界定、识别方法以及后增长时代下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响应路径等话题开展学术争鸣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