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胤汉  王凤慧 《地理研究》1986,5(2):106-106
无定河流域地跨毛乌素沙区和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两大地域单元,总面积30260平方公里.作者在编制全流域1:20万、典型地段1:5万和1:1万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了土地类型的划分,对各土地类型的自然特征及生产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具体的改造利用意见.然后,从空间时间和数量角度进行了分析,空间结构 主要分析结构的水平地带性和区域差异,并重点剖析了8种空间结构形式,数量结构进行了面积对比、频率对比和结构复杂度三方面的统计分析,并引入频率、结构复杂度的计算公式(借用熵的计算公式),还绘制了相应的图件;时间结构则侧重于土地类型之间随时间的演替,共分析了6个演替序列,并提出了对如何防治退化性演替、促进进化性演替,避免违背自然规律去改造一些不可逆转性演替的建议.并以此为基础,采用逐级合并的方法,先由土地类型合并为13个自然小区(区划下限单位),然后顺次合并为6个自然亚区和3个自然区,并从土地类型结构角度讨论了各区农牧业发展方向、沙化土地的整治和水土流失的防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土地结构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许学工 《地理学报》1997,52(1):18-26
本文在土地类型划分和土地评价的基础上,对黄三角洲的土地结构(包括土地类型土地结构,土地资源结构,土地空间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了大农业发展方向,土地利用格局以及促进土地顺向演替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北京市土地类型组合结构为依据,将北京市划分出三个区17个亚区,并就每一亚区的自然特征和合理利用方向进行了探讨。本文以北京市土地类型为例,研究土地类型结构并探索其为农业综合自然区划服务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自然区划与区域开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蔡运龙 《地理学报》1990,45(1):41-55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合。以土地段为制图单元,根据初级地貌形态组合、土壤和植被的差别,可分出5种一级土地类型和78种二级土地类型。把土地类型结构相对一致的范围组合为自然小区,贵州省共有32个自然小区。参照“由上向下”的演绎,自然小区再“由下向上”地归纳为7个自然亚区和3个自然区,同时也明确地划定了界线。这样,全国自然区划方案在贵州省得以彻底贯彻,土地分类与自然区划也统一起来。然后以自然区划为框架,以自然资源结构为基础,论述了每个区划单元的区域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信阳地区土地类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 言 土地是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由于各种要素数量的不同和彼此结合形式的差异,就形成一系列互相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这些土地个体的划分就是土地类型。信阳地区土地类型的研究及其1:20万土地类型图的编制,是在近三年来实地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卫星照片和航空相片,并参考该区的土壤图和地质地貌图,在1:5万地形图上填绘编制而成的。对本区土地类型的形成特点和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当  相似文献   

6.
晋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综合整治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作栋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6,16(2):132-139
依照区划原则,晋西北地区划分为3大区11个小区。这3大区是:西部风水动力荒漠化强烈发展区、东部风水动力荒漠化稳定发展区和南部风水动力荒漠化基本稳定区。针对各区中各小区土地荒漠化现状和特点,提出了各自合理的经济开发方向和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马义娟  苏志珠 《中国沙漠》1996,16(3):300-305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样品的测试分析,认为晋西北地区现代土地沙漠化是在脆弱不稳定的自然因素基础上产生的自然沙漠化过程和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的人为沙漠化加速过程的迭加结果,它是人类不合理的、过度的土地利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间不相协调的产物。并指出,该区土地沙漠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渭北旱原土地类型结构与综合自然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伯杰 《地理研究》1989,8(3):53-60
本文通过对渭北旱原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根据土地类型空间组合结构、时间演替结构以及数量质量结构的一致性,自下而上组合自然小区。揭示了各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存在问题,提出改造措施和合理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9.
沈象仁  郭焕成 《地理研究》1984,3(2):103-104
近三年来,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全国各省(市、区)有关单位进行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试点,全面开展省(市、区)1:100万土地利用图编制,并编出了典型地区1:100万土地利用样图。为了交流经验,推动全面,加速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编制工作的进展,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关于“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编委会于1981年2月9日-14日在北京召开r第二次全国1:100万上地利用图编委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国家计委国土局、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地理研究所、大专院校地理系,以及青海省科委、黑龙江省土地管理局、北京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内荣古上地勘测设计院、黄河中游治理局等33个单位68人。  相似文献   

10.
刘亚男  吴克宁  李晓亮  李潇 《地理科学》2022,42(8):1348-1359
为提升对土地资源的质的了解程度,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方向,实现黑土地保护目标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以黑龙江省作为典型研究区域,考虑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需求,并借鉴地球关键带理念,从气候影响、地貌条件、地质条件、土壤特性、水文分布5个维度构建三级分类,基于GIS平台采用空间叠置法对主导因素中级分类进行叠加和综合,进行省级尺度土地类型划分。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共划分为39个土地类,2 121个土地型和4 945个土地组。黑龙江省土地类型单元较丰富,类型单元面积分布不均衡,低级单元相比高级单元属性更丰富,黑土区的土地类型单元呈现出不同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类型单元可反映区域的自然地理规律。空间组合结构上主要有对称式空间组合结构、重复式空间组合结构、镶嵌式空间组合结构3种结构形式。土地类型数量和结构呈现的规律性分布可为黑土地的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地理学的许多理论和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集群理论提出的挑战以及赋予其的新活力。本文结合统计数据、企业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数据,以37个实地调研的产业集群为案例,分析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产业集群空间组织的演变及延伸。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和媒介,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集群空间组织变革过程中既有集聚又有扩散。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四种模式,即网络式集群"、信息港"式集群、虚拟集群、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2.
13.
<正>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院与日本、以色列、墨西哥、美国、奥地利、埃及、韩国、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科技合作的关系,其中与日本鸟取大学的科技合作长达15年。近几年来,我院在对外交流和引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合作面和合  相似文献   

14.
都市圈规划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都市圈作为一种创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领域,为经济学界、规划学界及其他相关学科所关注。本文系统的讨论了都市圈的定义、特征及基本理论问题,阐述了都市圈的城市、产业、空间结构等要素的研究概况,分析了都市圈规划与管理的研究现状,进一步探讨都市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城乡统筹研究进展及其地理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统筹是中国当前针对城乡问题提出的美好愿景,其实现过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地理学因其区域研究方面独特优势成为城乡统筹研究的重要学科.总结了国外城乡关系的发展过程、经典理论、研究特点和新趋向,国内城乡统筹研究现状、发展目标及主要研究特点;评析了国内外地理学有关城乡统筹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正> 全世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5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6.8%,年均水土流失量260亿吨,其中,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年水土流失量在50亿吨以上。水土流失使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损害。据估计,中国由于水土流失每年损失土地约13.3万公顷,  相似文献   

18.
<正> 葛藤[Pueraria lobata(Willd.)Ohwi]是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也叫野葛、葛麻藤、粉葛藤等。在我国除新疆、西藏外,各省区均有野生分布。俄罗斯、朝鲜、日本、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也有广泛分布或栽培。  相似文献   

19.
水菱镁石和斜方云石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如新 《盐湖研究》2009,17(3):63-68
对水菱镁石(3MgCO3.Mg(OH)2.3H2O)和斜方云石(3MgCO3.CaCO3)的开发与应用做了评述。内容包括简史、物化性能和开采加工,以及在氧化镁、重质碱式碳酸镁和镁质阻燃剂制取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中尼口岸作为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的窗口,其贸易和交通发展是中国建设“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的重要支撑。论文探讨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的耦合协调机理,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法和可达性模型分别评估中尼口岸的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跨境交通可达性,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10—2019年中尼口岸贸易可持续性与跨境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复合系统是一个具有交互耦合关系的有机整体,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高水平同步发展是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耦合协调的关键。② 中尼口岸贸易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偏低,贸易流量是中尼口岸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尼口岸的跨境交通可达性提升缓慢,樟木口岸的跨境运输优势明显。③ 中尼口岸贸易与交通发展的耦合协调整体处于中度失调状态,贸易滞后于交通发展,交通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有限。为了推进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的耦合协调发展,应当充分发挥中尼口岸的货运职能,大力发展尼泊尔转口贸易,打通南亚大市场。加快建设吉隆口岸跨境经济合作区;远期打造新通道以发挥樟木口岸大宗货物运输功能;利用直升机发展普兰(斜尔瓦)口岸的“神山圣湖”旅游经济,促进口岸贸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