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不同类型蒸发器水面蒸发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部的阿克苏水平衡试验站3种不同类型水面蒸发器Ф20cm、20m^2和E601型的实测水面蒸发资料,对水面蒸发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从1982—1988年Ф20cm、20m^2和E601型三种仪器测得的蒸发值均是逐年减少的,而1990-2003年三种仪器测得的蒸发值也足逐年减少的。1966-1988年Ф20cm蒸发皿蒸发量有增加的趋势,造成增加的主要原因足风速的增加。蒸发肌蒸发量的增加主要表现在夏季,其次为秋季和冬季,春季的增加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山东南四湖水面蒸发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山东南四湖蒸发站1985-1990年的实验资料,分析了水面蒸发与气象因子、水体面积、水体深度、蒸发器结构和安装方式的关系,以及20m2蒸发池与各类型蒸发器蒸发量的关系,同时还分析了20m2池蒸发量的昼夜变化、年内变化、年际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9-2011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测得的土壤热通量数据,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土壤热通量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1 cm处土壤热通量年平均值为1.9 W·m-2,5、20、40 cm处分别为1.0、0.4、0.4 W·m-2;1 cm处土壤热通量年最大值为334.1 W·m2,年最小值为-184.2 W·m-2;土壤热通量基本表现为夏季 > 春季 > 秋季 > 冬季。(2)各土层土壤热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随着土壤深度的加大,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幅度明显减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有一定的滞后性。土壤热通量5 cm出现最大值的时间比1 cm处延迟3 h,延迟速率为0.75 h·cm-1,20 cm比5 cm出现最大值的时间晚2 h,延迟速率约为0.13 h·cm-1。(3)不同天气情况下的土壤热通量日变化特征有一定的差异,晴天较为规则,阴天、雨天、沙尘天则较不规则,且1 cm处土壤热通量受天气影响最显著。晴天1 cm处土壤热通量平均值为9.0 W·m-2;阴天、雨天、沙尘天1 cm处土壤热通量值平均值分别为5.1、-6.1、-1.9 W·m-2。  相似文献   

4.
长江源区五道梁的土壤热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活动层土壤热状况是寒区陆面物理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五道梁能量收支观测站1993年9月~2000年12月份实测辐射及土壤热通量资料结合五道梁气象站1961-2010时段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50 a来该地区活动层土壤的热状况。结果表明:五道梁地区土壤热通量有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80年代,土壤热通量小于0.0 W/m2,活动层土壤以放热为主,自90年代以来,土壤热通量大于0.0 W/m2,活动层土壤以吸热为主。过去50 a中该地土壤热通量呈现增大趋势,平均每10 a土壤热通量增大0.31 W/m2。土壤热通量随净辐射的增大而增大。土壤热平衡系数的变化特点与土壤热通量的变化特点一致。60~80年代,活动层土壤热平衡系数<1,该地区冻土相对比较稳定,而自90年代以来此间土壤热平衡系数<1,表明该地多年冻土呈现出退化迹象。活动层土壤热平衡系数可表示为气温、地表温度及水汽压的函数。  相似文献   

5.
三峡水库不同调度方式运行期洞庭湖区的水情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1951-2002 年典型年实测原型水文资料,对比分析2003-2010 年三峡水库不同调度方式运行期对洞庭湖区水情的影响,结果表明:(1) 影响时间为每年5 月25 日-6 月10 日、7 月1 日-8月31 日、9 月15 日-10 月31 日、12 月-次年4 月,其中枯期补水调度的影响不很敏感;(2) 预泄调度,平水年径流有所增加,平均水位、最高水位均有上升。丰、枯年影响期径流增加平均值40.25 ×108 m3;平均水位抬高平均值1.06 m,最高水位壅高平均值1.06 m;(3) 蓄洪调度,平水年洪水量稍有上涨,枯、丰年影响期洪水减少平均值444.02 × 108 m3,平均洪水位降低平均值2.64 m,最高洪水位降低平均值1.42 m;(4) 蓄水调度,除平水年影响期径流增加、水位稍有壅高外,枯、丰年影响期径流减少平均值185.27 × 108 m3,平均水位降低平均值3.13 m,最高水位降低平均值2.14 m;(5) 补水调度,平、丰年影响期径流减少平均值337.7 × 108 m3,平均水位降低平均值1.89 m,最高水位降低平均值2.39 m,但枯水年影响期径流量增加、平均水位与最高水位稍有抬高。关键词:长江三峡水库;调度方式;洞庭湖区;水情变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试验资料,对蒸散面积2 m2和4 m2两种尺寸蒸渗计测量蒸散量的差异及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 m2蒸渗计与4 m2蒸渗计所测蒸散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2 m2蒸渗计所测蒸散量总体要略偏大,日蒸散量平均偏大4%,月蒸散量平均偏大10%,年蒸散量相对偏大5%;典型天气条件下,2 m2蒸渗计和4 m2蒸渗计所测蒸散量的日变化过程基本相同,小时蒸散量的差异表现为晴天时白天显著偏大、夜晚略有偏小,阴天时白天略偏大、夜晚较接近,雨天时白天、夜晚均非常接近的特征。晴天和阴天时,2 m2蒸渗计比4 m2蒸渗计测量日蒸散量分别偏大1.78 mm和0.12 mm,雨天时偏小0.11 mm;2 m2蒸渗计比4 m2蒸渗计测量蒸散量总体偏大的原因,主要是2 m2蒸渗计土壤温度显著高于4 m2蒸渗计和建造时间不同导致土体内部土壤湿度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7.
2002-2010年长江流域GRACE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斯平滑滤波对2002年4月-2010年12月逐月GRACE卫星的时变重力场数据反演得到长江流域大尺度陆地水储量变化,对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并将结果与全球陆面同化数据(GLDAS)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其结论为:根据GRACE数据反演与GGLDAS模拟得到的水储量结果在大多数区域变化趋势相同,两者具有一致性,相关性达到0.89(P<0.05)。GRACE水储量研究结果表明:①2002-2010年长江流域水储量呈增加趋势,平均增长速率为0.43mm/月,相当于约95.04亿m3/年。长江上游增长速率为0.53mm/月,相当于约67.13亿m3/年;中游增长速率为0.51mm/月,相当于25.73亿m3/年;下游增长速率为0.36mm/月,相当于9.14亿m3/年。近9年长江流域水储量共增加约855.33亿m3。②从多年平均水储量空间分布来看,长江流域冬季月份(12、1、2、3月)水储量处于亏损状态,7-9月水储量处于盈余状态,4-6月下游至上游地区由亏损向盈余状态过渡,而10-11月则从上游至下游地区由盈余向亏损状态过渡。③全流域、上游及中游水储量逐月增长速率最大值出现在9月,分别为1.01cm/a、1.37cm/a、1.05cm/a;而下游地区则出现在7月,增长速率为1.62cm/a。  相似文献   

8.
基于InVEST模型的陕北黄土高原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以陕北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模块,定量评价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背景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研究区水源涵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水源涵养空间分区。结果表明:① 2000-2010年,陕北黄土高原草地、灌丛和林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3204 km2、285.3 km2和122.7 km2,城镇面积增加了450.4 km2;农田、荒漠、湿地的面积分别面积减少了3984.5 km2、72.7 km2和5.2 km2。② 2000-2010年,陕北黄土高原水源涵养量整体以减少为主,中部减少最为显著,减少量在25 m3/hm2~40 m3/hm2,局部区域在40 m3/hm2以上;其他大部分区域均有0~25 m3/hm2不等的减少。③ 陕北黄土高原水源涵养功能高度重要区和极重要区的总面积为32255.1 km2,所占比例为40.5%。④ 通过陕北黄土高原水源涵养功能评价和重要性分区为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灌水量对土壤水肥分布与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通过对春小麦不同灌水量土壤剖面水分和可溶性养分分布、农田实际蒸散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及生物指标等的测定与计算,对沙坡头层次性土壤种植春小麦最适宜灌水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春小麦拔节期及扬花期,以500 m3·hm-2、750 m3·hm-2及1 000 m3·hm-2水量灌溉,土壤剖面3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2)拔节期3个灌溉水平土壤剖面可溶性养分含量分布的峰值均出现在 0~20 cm土层,但其浓度的下移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扬花期土壤剖面可溶性养分含量的峰值随灌水量的增加而下移。在灌水量为500 m3·hm-2时可溶性养分浓度最高。(3)作物耗水量和农田实际蒸散量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春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则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与灌水量为500 m3·hm-2相比,灌水量为750 m3·hm-2及1 000 m3·hm-2时籽粒水分利用率分别降低83.33%和147.50%。可见,在该土壤上种植春小麦的最适宜灌水量为500 m3·hm-2,灌水量可保持在土壤田间持水量40%左右。  相似文献   

10.
利用清代志桩涨水尺寸和雨分寸记录、近现代器测水文与降雨数据等多种资料,重建/修正了永定河卢沟桥断面和黄河三门峡断面1766-2004 年的汛期径流量(m3/s),其在夏秋汛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09.0 m3/s 和5121.1 m3/s。并依据多年径流量平均值±1 个标准差值得出了新的丰-枯水发生年表。小波分析显示两者具有较为明显的30~40 年周期,1920 年之后,永定河持续性的枯流使河流水量变化周期消失,黄河中游的高频周期则更加发育。两者在1780-1900 年存在20 年尺度上的变化同步性现象,而1840-1860 年代和1890-1910 年代两者出现了明显的反相位现象。从1766 年以来的情况分析,中国东部季风区进入20 世纪暖期之后,黄河中游与永定河卢沟桥以上流域的汛期降雨基本为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Φ20 cm和E601型蒸发皿在新疆均有使用,但两种数据序列自观测开始至今均不完整,尤其自2003年以后数据未进行整合和校正,使得对蒸发皿蒸发量数据的使用和深入分析受到限制。本研究基于Φ20 cm (E20)和E601型蒸发皿蒸发量(E601)的共同观测期数据,选取新疆地区57个气象站,分析4~10月E20和E601的换算系数K。以数据序列较长的喀什(隶属南疆)和塔城站(北疆)为例,分析了逐日和逐月尺度下K的变化,并将各月K值用于两个典型站2003-2016年期间4月1日~9月30日E20的估算,得出1961-2016年完整的日E20序列。进一步基于复Morlet小波函数对月及年尺度E20的波谱特性和周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地区E20和E601的换算系数在4~10月期间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南疆K值较北疆大。(2)喀什和塔城站插补后完整的1961-2016年期间日E20序列具有以年为周期的典型变化,月E20在7月最大,年E20均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日、月及年尺度下喀什站E20均高于塔城站。(3)两站点1~12月E20的主周期和准周期具有2~16 a的波动,年E20的主周期均为7 a,喀什站准周期为3 a和6 a,塔城站准周期为2 a和4 a。本研究可为新疆地区蒸发量序列的插补及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长沙地区蒸发皿水体蒸发过程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蒸发过程中水体同位素分馏与蒸发时的气象要素密切相关。为此,于2013年6―9月份在长沙地区进行了4组室外蒸发皿蒸发实验,从而探讨蒸发剩余水体中稳定同位素与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剩余水体中稳定同位素比率随着剩余水比例f的减少而富集,在高温无雨的伏旱天气下,蒸发剩余水体中稳定同位素分馏结果与瑞利分馏模式比较吻合;2)温度越高,分馏效应也将变大,蒸发过程中稳定同位素比率的改变量也将变大,随着水体质量的减小,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变化与相对湿度呈现负相关,尤其到蒸发后期,负相关关系更为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实验后期剩余水体绝对质量太小,易受空气中稳定同位素的影响;3)蒸发线δ2H=3.89δ18O-24.55与δ2H=3.38δ18O-24.96的斜率和截距明显小于同时期长沙降水线δ2H=6.85δ18O-4.4的斜率和截距,与同时期湘江河水蒸发线δ2H=3.9δ18O-13.2的斜率接近。以上结果说明本蒸发皿实验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夏季自然水体蒸发分馏情况。  相似文献   

13.
生长季流动沙地水量平衡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水分分配箱对流动沙地土面蒸发量和入渗补给量的月动态特征及其水量平衡作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生长季流动沙地土面蒸发量从4月开始逐渐增大,至8月达到蒸发的最高点,9月蒸发量开始回落;5月、6月受气温的影响蒸发量相对较小,只占到同期降水量的30%~40%,有利于土壤储存更多的水分;生长季总蒸发量为167.42 mm,占同期降水量的76.07%,远小于固定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丛蒸散量占同期降水量的135.83%的比值。②补给量从4月开始逐渐增大,8月达到最大值16.79 mm,进入9月,随着降水量的减少以及8月较大的蒸发消耗,补给量迅速减少。补给系数从5月至8月逐渐增大,最大值可达到26.73%,平均值为15.09%。  相似文献   

14.
巴丹吉林沙漠典型湖泊湖气界面水一热交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典型湖泊上用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湍流资料,分析了湍流方差统计特征、微气象特征,计算了湍流热通量和湖泊蒸发量,初步结论为:①湖面上局地环流复杂,湍流三维风速的标准差与稳定度(Z/L)之间满足1/3次律。②湖面辐射分量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冰期和非结冰期能量分配不同,冬季湖泊将储存的能量向大气传递;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季节变化存在差异,但均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③湖气界面的感热通量在不同的月份也存在差异,感热以湖泊向大气传递为主;潜热通量夏半年远大于冬半年,在一天中6:00-8:00时处于最低值,15:00-16:00时达到峰值,在冬季会出现潜热向下输送现象。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日变化呈负相关,湖面有效能量主要分配给潜热,湖泊同周围环境以水汽交换为主。④湖面平均蒸发速率为3.97 mm/d,累计蒸发量为1450±10 mm/a,同期的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多倍,湖泊主要靠地下水补给。这些结论可为进一步研究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群的水循环及补给来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农田蒸散,土壤蒸发与水分有效利用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王会肖  刘昌明 《地理学报》1997,52(5):447-454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和模型模拟,对作物生长期间的水分条件,作物蒸散规律,土壤蒸发占蒸散的比例,覆盖的节水效应和灌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水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宁夏引黄灌区蒸散发量的计算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宁夏引用耗排黄河水量的问题,针对水域、裸地-植被域和不透水域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采用了Penman公式、Noilhan-Planton模型和Penman-Monteith公式等对相应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发量进行计算模拟,从而确定了区域蒸散发量的计算模拟方法。依据计算模拟结果和试验观测数据对区域蒸散发量的计算模拟方法进行了验证。基于以上研究,以宁夏引黄灌区为例,对宁夏引黄灌区2000年的蒸散发量和1991-2000年间蒸散发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计算模拟,并就降雨量对区域蒸散发量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2000年宁夏引黄灌区(不计黄河干流河道本身的蒸发)的总蒸散发量为4.59×109m3,计入黄河干流河道本身的蒸发则总蒸散发量为4.97×109m3;1991-2000年10年间区域总蒸散发量和区域农田蒸散发量呈增加趋势,天然林草灌木地和荒地蒸散发量呈下降趋势;区域总蒸散发量、农田蒸散发量、林草灌木地蒸散发量等与降雨量有着较好的相关关系,并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上海近30年来蒸发变化及其城郊差异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杨凯  唐敏  周丽英 《地理科学》2004,24(5):557-561
统计分析了上海龙华中心气象站和周边9个郊区气象站1970~2000年蒸发资料,结果表明:(1) 近30年来,上海郊区的蒸发变化和气候的冷暖期变化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代郊区蒸发量总体明显低于70年代;进入90年代增暖期后,郊区蒸发量呈逐渐上升趋势。(2) 市区蒸发状况与郊区出现明显反差,20世纪80年代市区蒸发量高于70年代,90年代以后市区蒸发量总体明显下降,与郊县蒸发量变化趋势相背离。(3) 城郊蒸发量历史资料系列的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近30年来上海地区的蒸发存在明显的城郊差异,城郊蒸发的差异及变化与区域下垫面状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陆面实际蒸散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从能量平衡方程和热传导方程出发,引进"相对蒸散"和"相对干燥力",建立了用常规气象资料估算实际蒸散的理论模式。该模式避免了计算实际蒸散需首先计算可能蒸散这一过程,从而解决了由于采用不同的"可能蒸散"估算方法带来的误差。利用近30年的水文、气象等资料,在全国选择了九个有代表性的流域。对流域年实际蒸散量的模拟结果显示,除黄河流域部分年份外,可以将陆面年实际蒸散量的估算误差控制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19.
苏打盐碱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水分蒸渗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东北松嫩平原西部典型地区,采用FAO56方法和实际田间定期观测相结合,分析了当地旱田和碱斑地两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水分蒸散和入渗特征及其对土地盐碱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玉米地这样相对蒸散量比较大的旱作农田来讲,水分亏缺和盐碱化主要发生在根层,而对表层土壤,即使在偏干旱年份,仍然有足够的水分入渗量来维持盐分平衡。碱斑地随着植被的破坏,总体上表层土壤蒸发和入渗量基本平衡,但是由于土壤水分蒸发过程中盐分浓度要比入渗过程中的盐分浓度大,表层土壤依然向盐碱化方向发展。采取适当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立耗水量与该地区降雨水平相适应的植被系统是控制区域土地盐碱化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