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景观制图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图方法是认识和揭示客观现象与过程的重要途径。生态景观制图作为专题制图学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建立分类体系,制定分类方法,编制专题图件,可以反映自然要素和人为作用的特点,揭示生态景观要素的耦合关系。生态景观制图中专题要素的表现方式,制图过程的数据采集,制图单元的划分,制图的模式选择,以及遥感、GIS与数字制图手段的应用,是十旱Ⅸ景观生态制图的关键问题。生态景观制图巾的地图信息理论、地图模式论、地图分析理论、地图要素综合理论、制冈工艺学等的发展,对于开拓资源环境制图学的新领域具有理论价值,并对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地图制图自动化是地图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Representation技术,以昆明市入滇河道(管线)专题地图制图项目为例,研究探讨基于规则化数据驱动的计算机地图制图表达,部分解决了传统上必须通过大量人工编辑才能够完成的制图任务,特别是实现了传统上需要以破坏数据的GIS属性为代价才能够实现的地图制图效果,结果表明:基于规则驱动的计算机地图制图表达技术能够兼顾GIS和地图制图对数据的不同要求,可快速完成地图制作,并达到传统地图制图效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具有广阔的推广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地理学论文的插图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鲁烽  何书金  赵歆 《地理学报》2007,62(1):104-111
在地理学研究中,地图是科研成果的重要反映形式之一在地理学论文中,插图是研究内容的主要表现方法之一.然而,在很多地理学论文来稿中,存在着各种制图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准确表达.为了使论文作者(特别是初写论文的作者)掌握制图方法和要求,我们根据国家有关出版规定和地图学规则,结合地理学报来稿中常见的插图问题,对地理学论文的插图要求做必要说明.  相似文献   

4.
吕患成 《地理研究》1994,13(2):82-89
本文提出了中西制图史年表。17世纪前中国地图学受日本、朝鲜等国影响大,此后受西方影响较大。中国制图中心迁移与政治中心一致;而西方受宗教的影响和经济发展的制约。中西方交流之前各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发展,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制图系统。最后提出了中国制图学发展没有取得较大突破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现代地图学的产生地图学最先是由数学制图、地图编制和地图制印3个分支学科组成的。尔后发展增加了地图概论和地图整饰。20多年来,地图信息、地图信息传递、地图感受、地图图形符号论和地图模型等新学说被提出。早期的地图理论研究侧重于地图的数学基础、制图技术方法和制图综合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地图学的发展历程地图学最先是由数学制图、地图编制和地图制印三个分支学科组成。尔后发展,增加了地图概论和地图整饰。20多年来,地图信息、地图信息传递、地图感受、地图图形符号论和地图模型等新的学说被提出来。早期的地图理论研究侧重于地图的数学基础、制图技术方法和制图综合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7.
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   总被引:150,自引:15,他引:135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LUCC研究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本文综述了2002年8月在南非德班国际地理学联合会(IGU)"2002年区域地理大会"上有关LUCC的主要研究成果,认为国际上LUCC研究在应用RS、GIS技术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监测、评价与制图;农村与农业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动力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取得最新进展,反映出LUCC研究范围在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在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8.
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专题制图要素分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安荣 《地理学报》1998,53(B12):61-66
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效果为目标,以制图信息理论为指导,根据专题地图分级表示方法的特点,在分级定量标准和分级方法两个方面,探讨了GIS可视化专题制图要素的分级问题。文章首先确定以地图分级信息量来测度GIS可视化效果,在通用地图综台信息量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拟定了计算“制图要素分级信息量”的新公式;井针对现有数列、级数分级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分段数列、级数分级”方法。然后,以薪公式为分级定量标准和寻优目标,应用分段数列、级数分级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传统分级定量标准和分级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获取的优化分级方案具有较好的可视化效果。  相似文献   

9.
权力的空间意象——《癌症楼》的新文化地理解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叶超  谢瑜莺 《地理科学》2015,35(12):1585-1590
近年来,新文化地理学逐渐被中国人文地理学者所关注,空间与权力的关系受到关注,并产生跨学科效应。国内对此的研究多集中于现实空间层面,尚未重视文本的空间意象。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入手,运用文本解构法,从宏观和微观拆解经典文本《癌症楼》中的空间-权力互动机制。宏观尺度的不同空间有其权力象征,集中反映出中心与边缘的对立,并形成时空交错的社会关系;微观尺度空间既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彰显强大的权力对社会空间的控制,也存在对应的反抗空间以及微渺的自由与希望空间。《癌症楼》透射出对以所谓崇高目的为外表的强权的批判,空间既是这种权力生发的工具,同时也驱动了规训与反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地图制图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部门是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开始。所以,可以说地图制图学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同龄者。现代观念上的地理制图就是自然与社会经济地域综合体及其各组成部分的统制图。这里所说的综合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是指不同大小空间、不同等级水平的相互作用系统与各个子系统。地理制图是地图制图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它以作为物质世界时空模型的弛图和其他地图为手段,以研究并反映客观现象的多样性特征为基本目的。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City maps are among the oldest and most popular forms of cartographic representation, yet urban cartography has received only limited scholarly attention. A review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city mapping suggests a progression of representational forms from profile to perspective to plan, a progression that parallels urban growth. The history of urban mapping reflects a desire to comprehend the geography of the city for reasons of curiosity and practical necessity, but the map also may become an icon that engenders a sense of pride and belonging, if not allegiance and control. An examination of Chicago maps indicates that, in addition to evolution in representational styles, the subjects of maps change to serve demands of the moment. City maps not only constitute a rich historical archive but also are dynamic agents in urban development. The urban landscape is shaped by cartographic vision.  相似文献   

12.
“Energy” presents a number of complex and interrelated challenges regarding the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politics. In this paper, we argue that cartography should help clarify our understanding of energy issues, but ask whether this has in fact been the case. In a review of over 100 articles pulled from twenty‐three peer‐reviewed geography journals, we qualitatively assess energy maps published since the early 20th century, examining trends in topic and cartographic technique. Energy maps in geography journals have focused on North America and Western Europe while relying on proportional symbols, grayscale produc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energy phenomena at the national scale—tendencies that in many instances have limit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ays in which energy is actually consumed. Simultaneously, cartographers are limited to the energy data available to them, frequently precluding small‐scale consumption analysis or consideration of diurnal and seasonal trends. We argue that the future of energy cartography relies on access to consumption data coupled with greater user interactivity.  相似文献   

13.
Despite the growing practice of community mapping, empirical research remains limited. Extant studies have focused primarily on “counter‐maps” and indigenous maps, leaving many locally produced maps and their authors' perspectives unexplored.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the mapping process as critical to the defi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ty mapping. It links critical cartography literature to goals of community‐mapping practitioners through themes of inclusion, transparency, and empowerment. The discussion highlight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ommun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ps and power, the definitional difficulties associated with community mapping, and the figurative and literal boundaries that constrain community cartography. Finally, it points to area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4.
The SAS® computer software system, widely used and respected for its capabilities in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data base management, now includes a new set of graphic and cartographic procedures called SAS GRAPH?. We have used these cartographic procedures in research on mapping ethno-cultural census data from metropolitan areas in Ontario and in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courses in computer cartography. On the basis of that experience, we describe and evaluate SAS/GRAPH'S cartographic capabilities and illustrate with maps drawn by various devices.  相似文献   

15.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nd cartography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regarded as fields for the study of techniques. Yet the past ten years have witnessed geographers' increasing intellectual engagement with GIS and cartography. This essay recaps the recent intellectual discourses on GIS and cartography and speculates on possible development in the near future. Geocomputation,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s, social informatics, information ecology, and humanistic GIScience are identified as five areas of intensive new research, and it is argued that creative imaginations under the milieu of the “third culture” are urgently needed to address the challenging issues in this new technological era. Whether geography will become an intellectually more vibrant discipline hinges on the extent to which we can rekindle geographic imaginations in this computer age via GIScience to address issues of great societal concern.  相似文献   

16.
陈雨诗  刘云刚 《热带地理》2022,42(7):1085-1095
运用文本分析,从中美关于南海制图的特点及差异着手,探讨了中美制图所表达的南海领域化过程以及地图对于领域化实践的作用。研究发现:1)中美制图中南海海域范围、岛礁地名及海疆边界表达的演变,是国家权力影响制图的表现。2)中美南海制图差异源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需求:中国通过制图(再)领域化,对内加强南海海域管控,强化国民海权意识,对外宣示南海主权;美国通过制图(去)再领域化,强调南海的公海和多国属性。3)地图作为领域化工具,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人的南海故事,也能清晰表达中国对南海诸岛和附近水域拥有主权的一贯和明确立场。应从地图维权、地图创新、地图宣传等方面加强对南海的领域化表达,使地图在南海海洋国土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地图遗产与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章  齐清文  姜莉莉  张岸  梁迅 《地理学报》2016,71(10):1833-1848
中国古地图学创于公元三世纪《西晋·裴秀传》提出的“制图之体有六焉”,被西方誉为中国地图学之父的裴秀(西晋司空),领衔制作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和《地形方丈图》(公元224-271年)。其后的1600年间,先后完成了一批著名的中国古地图,例如南朝大臣谢庄领衔完成的”木方丈图”(公元502-557年)、隋炀帝命学者崔绩(550-618年)撰《区宇图志》(公元581-600年)、唐朝宰相贾耽领衔绘制《海内华夷图》(公元730-805年)、北宋科学家沈括领衔绘制《守令图》(公元1031-1095年)、南宋礼部尚书黄裳绘制《苏州石刻天文图》原图(公元1190年)、元代玄教宗师朱思本制作《舆地图》(公元1273-1333年)、明代航海家郑和领衔完成《郑和航海图》与地理学家罗洪先领衔制作《广舆图》(公元1504-1564年)、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等完成的《恒星屏障图》、清代高邮知州魏源受林则徐委托编撰《海国图志》(公元1842-1852年)等,继承与发展了独特的中国古代地图学,即使西方经纬度制图技术于公元1584-1600年前后传至中国,启动了中西地图融合发展,中西两种制图理论和方法并行地使用了400余年。闻名中外的中国古地图,包括古天文图、世界图、中国图、航海图、区域图、水利图、军事图、风景名胜图、历史图、教育图等,迄今仍被国内外著名藏图机构分散地保存着,构成了世界古地图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挖掘和利用。本文最后初步地探讨了中国古地图的稀有价值、应用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林煦丹  朱竑  尹铎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7):1235-1245
伴随着“文化转向”与“再物质化”思潮的出现,物质地理学已经成为西方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中新兴且活跃的研究分支之一,而追踪物质(following the things)是物质地理学中重要的方法论视角,它强调人文地理学所重视的“流动性”,通过追踪特定物质在流动过程中物质性的变化以及能动性,揭示物质流动中的社会关系与文化意义。论文通过梳理和分析西方学界中物质地理学的相关文献,阐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现阶段在追踪物质视角下该领域的主要议题为:物质的象征研究、物质与认同研究、生产与消费研究以及权力博弈与协商研究等内容。最后,论文归纳总结了当下物质地理学存在的研究局限与空白,展望了未来中国物质地理学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的话题与方向,以期打开未来中国与西方国家物质地理学的对话窗口。  相似文献   

19.
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健  柴宏博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2):1447-1458
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定性GIS)是西方人文地理学定性研究的重要方法。它集成了定性和空间元素,更全面地阐明空间背景是如何被社会建构的。这种多元要素的整合,可以表达人们生活空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助于展示生活路径的三维可视化细节,实现可视化社会空间过程。本文试图梳理西方定性GIS的方法论并探讨其在基于情感表达的个体数据采集分析、基于混合方法的可视化活动空间研究以及基于多重互动视角的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定性GIS包含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多重含义,使得研究者可以从多个有利位置观察问题并参与其中,有助于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理论创新,为社会空间研究提供可探索空间。最后,从学科建设、方法论拓展、研究成果表达和研究议题选择等方面对中国开展同类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自适应三维古海面-地面演变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设计了基于GIS的具有"自适应"功能的三维古海面-地面演变模型.该模型可以动态演绎沿海地区"沧海桑田"的变化景象,并且可以运用历史资料及专家知识,对海面-地面变化模拟结果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来对模型的一系列控制参数进行自动半自动的修订,然后重新进行海面-地面演变的动态模拟,直到更趋近于真实的历史演变过程,从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