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徐海龙  鲁爱华 《地理教学》2011,(8):38-43,37
人类所生存的地球表层,事实上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交织渗透而成。各圈层内部、圈层之间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物质的交换、能量的转换。高考的考查又往往以这些圈层物质运动现象及规律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GIS与地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GIS与地理学的结合 ,有助于地理学家分析区域性或全球性一系列的地理问题 ,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内部的结构特征、分布规律、演化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传递方式及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3.
大气运行最根本的原动力是太阳辐射能。进入大气的太阳辐射,部分被反射回太空,部分被大气圈、水圈和陆圈吸收。在大气圈、水圈和陆圈的吸收中,海洋占据了大部分。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一方面使其本身增暖,同时又通过海洋和大气(以下简称海-气)的  相似文献   

4.
大气运行最根本的原动力是太阳辐射能。进入大气的太阳辐射,部分被反射回太空,部分被大气圈、水圈和陆圈吸收。在大气圈、水圈和陆圈的吸收中,海洋占据了大部分。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一方面使其本身增暖,同时又通过海洋和大气(以下简称海-气)的  相似文献   

5.
苏联学者认为,大洋的起源与地壳的形成有关。地壳的形成是以地球最初的增温为条件,而这种增温是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裂变的结果。因此,便发生了最初的物质状态的变化,从而导致地壳的形成。根据维诺格拉多瓦的理论,玄武岩成份的易熔阶段最能形成原始地壳。地幔形成基岩,这是组成玄武岩地壳成份的易熔化合物经过分离后而形成的残余产物。各种气体和易熔物质上升到地表,便开始产生了水圈和大气圈。  相似文献   

6.
夏林益 《地理教学》2008,(11):44-44
人教社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大气”,地球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其中大气圈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圈层,对人类的生存意义重大。笔者认为这章的地理课程资源应从身边的地理,生活中地理人手,引导学生亲身观察实践、合作探究是最有效的方式更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玻镁安山岩因其独特的成因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对研究区域构造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二零四一带的大石寨组中发育少量玻镁安山岩。通过对玻镁安山岩及安山岩、英安岩、辉长岩的地球化学分析及对比,确定该二叠纪玻山安岩具有岩浆分异演化程度低,岩浆具有岛弧地球化学性质,物质来源具幔源岩浆的特征,岩浆形成与消减作用有关,形成于俯冲消减环境中等特点;并推断华北北缘在二叠纪期间仍处于古亚洲洋的俯冲构造环境中,古亚洲洋向华北北缘之下的俯冲尚未结束,华北北缘的俯冲作用应该持续至二叠纪末——三叠纪初,此时华北北缘尚未进入克拉通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8.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海洋本体的解构与研究重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天宝  杨芳芳  韩增林  彭飞 《地理科学》2019,39(8):1321-1329
在揭示人海辩证关系与海洋社会属性的基础上,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解析了海洋的构成。第一海洋(自然海洋)是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中自然存在而非人为构筑的海洋部分,其核心要素是地理位置、物质构成和空间形态。第二海洋(人工海洋)是人类海洋实践中所建造的设施及相应的物质、能量及信息流动,包括基地设施、人类主体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和人类与海洋之间的采集排放活动。第三海洋(关系海洋)是不同人类主体在海洋实践中形成的互动关系,核心内容是主体构成、内容组成以及表现形式。第四海洋(观念海洋)是人类对海洋及海洋实践活动的认知,核心是在处理人类与海洋、陆地与海洋和人类主体之间关系时所秉持的理念。现实中,自然海洋、实践性的人工海洋和关系海洋与构想性的观念海洋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海洋世界。随着人类海洋实践的深化,关系海洋和观念海洋与自然海洋和人工海洋一并成为了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东天山企鹅山群火山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火山岩Si O2含量介于47.75%~57.78%,Al2O3含量为17.92%~19.88%,Mg O含量为3.96%~6.46%,Mg#值介于52.16~58.20,属于亚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分析表明,火山岩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相对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火山岩ISr(t)变化范围为0.702 386~0.704 264,εNd(t)变化范围为5.61~8.66。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企鹅山群火山岩可能源于长期亏损的地幔,而且含有洋中脊和火山弧的物质成分,是软流圈地幔熔体和被俯冲板片流体/熔体交代过的岩石圈地幔楔熔体的混合物。企鹅山群火山岩的母体可能形成于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大地构造位置,是板块碰撞后洋脊和火山弧物质在一狭长地带上的混杂堆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企鹅山群火山岩属于古亚洲洋南缘洋壳向北俯冲消减作用的产物,这为古亚洲洋南缘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约束。  相似文献   

10.
名词解释     
地理壳——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产生的自然综合体,它是太阳能和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地理壳包括10公里以上的高出海平面的大气层,全部水圈,和4—5公里厚的岩石圈。因此地理壳的总厚度为15——20~25公里,与生物圈的范围一致。  相似文献   

11.
河口、海湾沉积磷在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探讨海陆交互作用带近代沉积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与大气圈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的相关关系 ,综述了用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海陆边缘近代沉积磷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赋存形态、与相关元素的耦合关系等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中的特殊意义。藉此追溯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 ,区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作用的影响 ,揭示河口、海湾近代沉积磷对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的指示作用 ,为预测未来区域和全球变化趋势及建立模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必要在一定的地域内划分出自然地理区。陆地的自然区划问题近百年来在自然地理学中一直占重要地位。而对世界洋的区划只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开始。对海洋进行区划的目的,在于更合理地开发海洋资源,以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毫无疑问,最初的分区试验具有相当多的缺点。  相似文献   

13.
正地学是研究地球系统各圈层形成、演化、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地表层、生物圈和固体地球(岩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作为整体的地球。地学研究在人类社会发展及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国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地学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基础科学,其作用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4.
李静 《地理教学》2011,(2):43-45,42
笔者以鲁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为例,简单探讨一下如何进行“双主”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案的编写。  相似文献   

15.
国土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和空间规划的物质基础。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的国家之一,也是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效果最好的国家。德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一脉相承,是德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法律和财政政策措施,德国遵循增长与创新、保障公共服务以及保护资源、塑造文化景观三大战略理念,实现了提高发展潜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借鉴德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及措施,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重视边境地区开发、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注重都市区的引导作用等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内蒙古大老虎店、阿拉善和正镶白旗研究区为例,通过对大老虎店、阿拉善和正镶白旗岩浆岩的出露,沉积岩的分布特征以及矿体及矿点的分布特征来说明华北克拉通在晚石炭世——早侏罗世拉张——裂解性岩浆作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古亚洲洋向华北克拉通(地块)俯冲,此时岩浆活动应该相对较弱,这一时期的岩浆活动及侵入岩主要为中酸性的岩浆岩,通过大老虎店、阿拉善和正镶白旗研究区侵入岩来分析;二叠纪末——三叠纪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岩浆活动强烈,且多为幔源物质,这一时期的岩浆岩应该大面积的出露,矿产资源大部分在这一时期形成。  相似文献   

17.
马旭丹  刘宁 《地理教学》2012,(24):42-43
"季风"是"大气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行星风系与气候之间关系后,进一步认识特殊气候季风的成因,符合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季风"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达到(上海)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在上海市  相似文献   

18.
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世界洋中连续不断地进行着大规模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转化过程,正是这种过程才决定了其整个历史时期大洋自然界的演化。  相似文献   

19.
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怎样建立起大企业的用人激励机制,发挥人才的作用?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薪酬福利制度、员工持股物质激励等,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通过尊重员工、重视与员工的沟通与协调等精神激励,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 通过发展激励,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建立宽松的企业氛围,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从而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必将从根本上激活企业,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0.
向海洋方向入侵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不仅能改变河口生态系统中磷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而且能对河口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产生深刻影响。2019年4月(春季),在闽江河口鳝鱼滩东部的互花米草分布区,采用时空互代法,由陆地向海洋方向,选择互花米草已经入侵5~6 a的盐沼、互花米草已经入侵1~2 a的盐沼和光滩作为研究对象,在互花米草向海洋方向入侵条件下,研究植物—土壤系统中磷的赋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互花米草向海洋方向入侵条件下,闽江河口鳝鱼滩东部的盐沼土壤中的全磷含量增大;与光滩相比,互花米草入侵5~6 a和1~2 a的盐沼土壤中的全磷含量分别增加了51.6%和27.1%;互花米草向海洋方向入侵不仅改变了盐沼土壤的颗粒组成、电导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磷含量,而且改变了互花米草各器官中的全磷含量、磷累积系数和器官之间的磷转运能力;在互花米草已经入侵5~6 a的盐沼中,互花米草主要是通过减小根冠比和提高对磷的吸收和利用,维持其自身的生长;在互花米草已经入侵1~2 a的盐沼中,互花米草则是通过增大根冠比和提高根系向地上器官转运磷的能力,维持其自身的生长。互花米草向海洋方向入侵整体增大了植物—土壤系统的磷储量,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养分的供给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加快互花米草向海洋方向入侵的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