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uberculatus(Miers)俗称白蟹,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梭子蟹属,分布于中国、日本及朝鲜等海域。它是一种大型海产经济蟹类,食用价值高、生长快,已成为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科技工作者已经陆续对其在形态、习性、繁殖、发育、生长、种群、生理、成分和养殖技术等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但关于梭子蟹同工酶的研究罕见报道。笔者以三疣梭子蟹发育早期幼体为材料,进行了4种同工酶谱研究,以期为三疣梭子蟹的发育生物学、遗传学以及幼体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生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南海海域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幼体期Z1和Z2投喂扁藻和轮虫,Z2后期开始以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混合投喂,Z3后用卤虫无节幼体投喂,大眼幼体用不同饵料培育,进行南海海域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结果表明:溞状幼体平均成活率为15.3%;Z2变态为Z3、Z4变态为M为溞状幼体培育的敏感期,幼体的阶段成活率较低;以卤虫无节幼体、冰冻卤虫成虫、活卤虫成虫为饵料,均能使培育大眼幼体至幼蟹,其中活卤虫成虫投喂、加防残网片培育效果最好,成活率达80%。  相似文献   

3.
为保护和开发合浦绒螯蟹资源,通过生态调查和养殖试验,研究了该蟹的生长和生态特征,结果表明:该蟹在淡水中生长,在盐度8-25的海水中繁殖;其生活史包括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5个阶段。各阶段的生长和生态特征各不相同。规格较大的蟹其绝对生长值也大,但相对生长率则较小;相反,规格较小的蟹其绝对生长值较小,但 相对生长率则较大。合浦绒螯蟹交配的适宜水温是15-20℃,盐度8-25;蚤状幼体生长的适宜水温为20-25℃,盐度8-25;大眼幼体已趋于淡水生活,其生长的生长速度较快,一年内可长成,开展人工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为保护和开发合浦绒螯蟹资源,通过生态调查和养殖试验,研究了该蟹的生长和生态特征,结果表明该蟹在淡水中生长,在盐度8~25的海水中繁殖;其生活史包括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5个阶段.各阶段的生长和生态特征各不相同.规格较大的蟹其绝对生长值也大,但相对生长率则较小;相反,规格较小的蟹其绝对生长值较小,但相对生长率则较大.合浦绒螯蟹交配的适宜水温是1 5~20℃,盐度8~25;蚤状幼体生长的适宜水温为20~25℃,盐度8~25;大眼幼体已趋于淡水生活,其生长适温18~28℃;幼蟹和成蟹在淡水中生活,适温是20~30℃.资源调查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合浦绒螯蟹的生长速度较快,一年内可长成,开展人工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对糙海参的胚胎发育至幼体发生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受精45 min开始出现第一次卵裂,随后经过4、8、16等裂细胞,4 h后进入不等裂多细胞期,6 h后出现可游动囊胚期,10 h后进入原肠期,24~26 h成为耳状幼体。经历10~11 d的生长与发育,变态为樽形幼体,幼体经历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过程。樽形幼体2~6 d后再次变态为较大体形的五触手幼体,开始转入底栖,五触手期2~8 d后,幼体最终以稚参形态附着下来。整个发育过程时间为16~25 d。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是我国水产养殖上的主要养殖品种之一 ,但其苗种供应和成蟹产量仍不稳定 ,特别是大规格成蟹产量非常低 ,这成为河蟹养殖的一个制约因素。对河蟹消化酶的研究 ,有助于揭示河蟹在各个养殖阶段和环境下的营养需求特点。关于蟹类消化酶的研究 ,仅在幼体方面有些报道 ,如Hirche和 Anger测定了蛛形蛤蟆蟹各期幼体消化酶活力 [1] ;国内学者潘鲁青等研究了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消化酶活性与氨基酸组成[2 ] ;汤鸿等研究了锯缘青蟹幼体消化酶活力。本文测定了中华绒螯蟹幼体及成蟹的消化酶活性 ,试图从消化酶角度探讨中华绒螯蟹的营养需求以及…  相似文献   

7.
远海梭子蟹幼体饵料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选用轮虫、轮虫 卤虫、轮虫 卤虫 扁藻、卤虫、扁藻为饵料 ,将刚孵化的远海梭子蟹氵蚤状幼体培育至幼蟹第二期。结果发现 :轮虫 卤虫 扁藻的效果最好 ,幼蟹第二期的成活率为 15% ,轮虫 卤虫的成活率为 11% ,卤虫的成活率为 10 %。而轮虫组仅能培育至 氵蚤状幼体第三期 ,没有氵蚤状幼体第四期幼体出现 ;扁藻最差 ,仅能培育至氵蚤状幼体第一期 ,没有氵蚤状幼体第二期个体出现。同时发现 ,轮虫 卤虫组与卤虫组培育时间均比轮虫卤虫 扁藻组长 ;各期幼体的阶段成活率比较而言 ,氵蚤状幼体第一期最高 ,而氵蚤状幼体幼体第五期最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幼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方法】选用轮虫、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枝角类、小球藻等为开口饵料培养口虾蛄幼体20d。用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单一饵料进行口虾蛄幼体的早期生长研究。【结果】幼体开口后6 d(Z4期),单独投喂小球藻、轮虫、枝角类的口虾蛄幼体成活率为0%,而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的口虾蛄幼体成活率则相对较高,分别为89%和8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7~19 d内(Z5-Z8期),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组成活率最佳,达71%,卤虫无节幼体组幼体成活率则为50%。单一投喂卤虫无节幼体0~15 d(Z2―Z7期)内口虾蛄幼体持续生长,15 d(Z7期)后口虾蛄不再生长,其体长与头胸甲长、腹部长、尾扇长等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P0.01)。【结论】基于实验结果和口虾蛄幼体的摄食特性,建议口虾蛄幼体的开口投喂方案为幼体开口后的0~15d内(Z2―Z7期)主要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饵料,15 d后(Z7期)逐渐转至其他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9.
远海梭子蟹幼体饵料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选用轮虫、轮虫+卤虫、轮虫+卤虫+扁藻、卤虫、扁藻为饵料,将刚孵化的远海梭子蟹/蚤状幼体培育至幼蟹第二期。结果发现:轮虫+卤虫+扁藻的效果最好,幼蟹第二期的成活率为15%,轮虫+菌虫的成海率为11%,卤虫的成活率为10%。而轮虫组仅能培育与蚤状幼体第三期,没有蚤状幼体第四期幼体出现;扁藻最差,仅能培育至蚤状幼体第一期,没有蚤状幼体第二期个体出现。同时发现,轮虫+卤虫组与卤虫组培育时间均比轮虫卤虫+扁藻组长;各期幼体的阶段成活率比较而言,蚤状幼体第一期最高,而蚤状幼体第五期最低。  相似文献   

10.
饵料是对虾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也是对虾养殖生产能否稳定的关键。刚从卵孵出的无节幼体不摄食,靠自身的卵黄为营养。当变态发育至溞状幼体时,消化道完全形成,才开始摄食。对虾也和一般动物一样,随着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所要求的饵料种类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1.
饵料是对虾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也是对虾养殖生产能否稳定的关键。刚从卵孵出的无节幼体不摄食,靠自身的卵黄为营养。当变态发育至溞状幼体时,消化道完全形成,才开始摄食。对虾也和一般动物一样,随着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所要求的饵料种类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2.
采用Wright’s-Geimsa混合染料对三疣梭子蟹、锈斑蟳和锯缘青蟹的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光镜下对这三种海水蟹的血淋巴细胞进行了观察和比较。根据血淋巴细胞的核质比、细胞整体着色特点、细胞质中颗粒的存在与否、颗粒的数量和分布等,三种海水蟹的血淋巴细胞均可分为颗粒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三种主要类型,三种蟹的同类血淋巴细胞在染色形态上稍有差别。三种蟹的颗粒细胞大小差异较大,而半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大小相近。三种蟹的血淋巴细胞均以半颗粒细胞为主,透明细胞在血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最小。三种蟹的血淋巴细胞密度均存在明显的雌雄差异,锈斑蟳和锯缘青蟹血淋巴细胞分类计数也存在明显的雌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利用雷州半岛广泛养殖的马氏珠母贝及珍珠生产中大量废弃的珍珠贝体成熟性腺,获取贝类幼体作为饵料来培育斑节对虾苗。通过比较不同投喂方式的对虾幼体的变态率,各时期的成活率和出苗率来探讨贝类幼体替代事部分替代卤虫卵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投喂珠母贝幼体的试验池比投喂卤虫幼体、骨条藻的对虾幼体早期变态率要高。而平均出苗率以投喂卤虫幼体的池最高,为49.8%;投喂珠母贝幼体的池略低,为40.4%;而前期仅投喂  相似文献   

14.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月鳢早期(从未受精卵至卵黄吸尽期)8个发育阶段的LDH、MDH、ADH、EST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月鳢的早期发育阶段ADH酶谱相对稳定,均有两条谱带;LDH、MDH和EST三种同工酶的酶谱在神经胚期前均无明显变化,此后随发育进程逐渐复杂。  相似文献   

15.
采用Wright’s-Geimsa混合染料对三疣梭子蟹、锈斑蜉和锯缘青蟹的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光镜下对这三种海水蟹的血淋巴细胞进行了观察和比较。根据血淋巴细胞的核质比、细胞整体着色特点、细胞质中颗粒的存在与否、颗粒的数量和分布等,三种海水蟹的血淋巴细胞均可分为颗粒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三种主要类型,三种蟹的同类血淋巴细胞在染色形态上稍有差别。三种蟹的颗粒细胞大小差异较大,而半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大小相近。三种蟹的血淋巴细胞均以半颗粒细胞为主,透明细胞在血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最小。三种蟹的血淋巴细胞密度均存在明显的雌雄差异,锈斑蜉和锯缘青蟹血淋巴细胞分类计数也存在明显的雌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运用高pH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技术分析了似刺鳊鮈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5种同工酶变化,并对成鱼的9种组织同工酶分布特征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除醇脱氢酶(ADH)外,其他4种酶(EST、LDH、MDH、SOD)在发育过程中均被检出,且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成鱼的4种同工酶也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4种酶共检测到9个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17.
合浦绒螯蟹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保护和开发合浦绒螯蟹资源,通过生态调查和实验,研究了该蟹的繁殖生物学,结果表明:1、该蟹在浅水中生长,在盐度为8-25的海水中繁殖;2其生活史包括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成蟹几个阶段;3、繁殖季节为10月到翌年3月,卵和幼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水温为15-25℃。  相似文献   

18.
月鳢个体发育早期4种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月鳢早期(从未受精卵至卵黄吸尽期)8个发育阶段的LDH、MDH、ADH、EST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月鳢的早期发育阶段ADH酶谱相对稳定,均有两条谱带;LDH、MDH和EST三种同工酶的酶谱在神经胚期前均无明显变化,此后随发育进程逐渐复杂。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对罗氏沼虾各期蚤状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量及早期饥饿对蚤幼发育变态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幼体从ZⅡ开始摄食,ZⅢ摄食量明显增加,日摄食卤虫无节约体量为19个,随着蜕皮变态.日摄食量逐渐增大.到ZⅥ日摄食量达90个,但在蜕变皮间期内日摄食量差别不大,从Z1发育至P1平均每尾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总量为1094个。饥饿对罗氏沼虾幼体早期的变态和成活有明显影响,罗氏沼虾幼体的PNR10O约为4d。  相似文献   

20.
为保护和开发合浦绒螯蟹资源 ,通过生态调查和实验 ,研究了该蟹的繁殖生物学 ,结果表明 :1、该蟹在淡水中生长 ,在盐度为 8~ 2 5的海水中繁殖 ;2、其生活史包括卵、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成蟹几个阶段 ;3、繁殖季节为 10月到翌年 3月 ,卵和幼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水温为 15~ 2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