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介绍据扬子台地西南滇桂交接部寒武系地层中首次新发现的球接子类三叶虫Proagnostus bulbus(此化石为彭善池所创建的芙蓉统古丈阶三叶虫带化石)。这一发现为扬子台地西南的滇东与桂西一带三叶虫化石提供了新的资料,对该地区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古生物学、古地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该区地层剖面及古生物的初步研究,发现在震旦系——寒武系边界层位存在有丰富的小壳化石、三叶虫、古介形虫、海绵、遗迹化石及迭层石等。笔者根据国际地科联关于层型剖面的标准,对本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划分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新的看法,并与邻区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3.
朝阳董家店地区寒武系发育,岩石地层单位从下面上分为A组(含燧石结核、燧石条带白云岩组),B组(红色砂页岩、白云岩组),董家店组(C组,鲕粒白云岩组),D组(薄层灰岩组)。生物地层单位从下而上为Probowmania带,Taitzeuia-Crepicephalina带,Blackwelderia-Cyclorenzella,parabola带,Chuangia带,Tsinania带,Tellerina带。年代地层单位可划分为寒武系下统(缺少化石,不能建阶);寒武系中统毛庄阶,张夏阶(因缺少化石,徐庄阶不能建立);寒武系上统崮山阶,长山阶,凤山阶。董家店组是笔者命名的岩组,其命名的主要依据是岩性、岩相特征明显,岩组全为鲕粒白云岩,在该区延展较广,与邻区同层岩组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4.
桂北阳朔-恭城地区早古生代地层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朔、恭城一带首次发现球接子以及三个笔石带,修正了该地区地层的时代归属,对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研究及建立寒武系、奥陶系的化石带及岩石地层单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山西省寿阳测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在华北板块中部太行山中段地区西部的小方山地区内,发现了下古生界寒武系下统馒头组地层,增补了该区寒武系馒头组地层的空白.通过多重划分对比,建立起了小方山寒武系馒头组沉积地层在岩石、生物、时间等多维空间中的立体形态,为今后在该区域上馒头组地层划分并与邻区进行多重地层对比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寒武系下统筇竹寺阶分布于金县满家滩、南山、北山、七顶山、三十里堡,瓦房店市的西瓦房等地。该地层原称大林子组,下部为灰色页岩夹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笔者(1984—1985)在灰色页岩中采到两块大化石,笔者鉴定为Bradoriids gen.sp.indet.(属、种未定高肌虫),经刘效良检查,确认为高肌虫,经江能人检查确认为古介形类化石(Archaeostracods)。含大壳化石的层位完全可以与云南、贵州、陕西的筇竹寺阶对比,这个层位在辽东半岛南部的发现对于本区与吉、鲁、苏、皖、滇、黔等地的寒武纪—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对比,对研究寒武系、震旦系的沉积演化、地质构造、矿产分布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分布在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和崮山镇,该剖面寒武纪地层发育,出露良好,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保存完好,笔者根据微体古生物牙形石的种属及其在地层中的分布序列,建立了上寒武统6个牙形石生物带,并根据牙形石"Cordylodus lindstromi"的首现,准确地确定了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界线;对寒武系长山阶的碳氧同位素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把长山阶底部的碳同位素曲线与我国华南及哈萨克斯坦等国寒武系芙蓉统底部的碳同位素进行了对比,建立了华北寒武系与国内以及国外寒武系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8.
笔者(1989)在辽东半岛南部复州湾和金县七顶山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附近发现一层笔石,它们为:Airograptus furciferus,Staurograptus sp.,Dendrograptus sp.,并且建立了 Airograptus furciferus-Staurograptus 带,该带相当于华北的 Dictyonema flabelliforme-Staurograptus 带,相当于华南东南区的Staurograptus-Anisograptus 带,其层位相当于英国的特马豆克阶。由于该区寒武系顶部已建立了笔石带Dictyonema kelanense 带,因此,笔者将辽东半岛南部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划在 Airograptus furciferus-Staurograptus 带与 Dictyonema kelanense 带之间。  相似文献   

9.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近年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时,于桂西寒武纪地层新采获了Chuangia等一批三叶虫、小壳类及遗迹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丰富了桂西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化石的内容,对区域地层划分对比、古生物群、沉积环境和古地理、大地构造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区域地质、岩石地层特征、化石资料及地质意义等方面来阐述球接子化石的发现对广西寒武纪地层划分的意义,还从古生物、生物相等方面来反映大新及其西北、南东寒武纪地层的相互关系和沉积相、古生物群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笔者(1988)在辽东半岛南部的瓦房店、复州湾和金州七顶山的晚寒武世凤山组中发现二层笔石化石,第一层笔石产在湾湾沟段中,它们为 Dictyonema wutingshanense Mu,Dendrograptus pennatus Lin,Dendrogra-ptus viminalis Lin,Callograptus sp.等;第二层笔石产在下楸树沟段中,它们为 Dictyonema kelanenseLin,Dendrograptus sp.,Callograptus sp.等,与笔石共生的三叶虫为?Calvinella sp.,牙形石为Proconodontus mueller。根据笔石和三叶虫等化石产出的情况及岩性特征,笔者认为辽东半岛南部晚寒武世凤山组可以从下向上划分为燕州段、湾湾沟段、下楸树沟段,寒武系的顶界即为下楸树沟段的顶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观察桂西三处寒武系分布区并采到较多的三叶虫化石资料,提出该地区中、晚寒武世生物地理分区,那坡县坡笨剖面三叶虫组合与吉林浑江大阳岔区非常相似,坡笨和蛇场地区的动物群可与华北—扬子型动物群对比,果乐地区为过渡型动物群。根据三叶虫化石将蛇场剖面下部划分出中寒武世早期的陡坡寺组和顶部划分出晚寒武世晚期的风山组。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群发育大套白云岩,由于岩性、电性差异小,化石稀少,地层厚度变化大,层序划分与演化特征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基于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相关理论研究,通过对露头剖面、钻井岩心的观察及测井资料的研究,结合测井曲线频谱趋势分析技术及碳氧同位素相关数据,开展对洗象池群层序地层的划分及建立全盆地统一的层序地层格架研究。盆地内虽然基本都是一套白云岩,各分区命名差异大,但依然具有全盆范围内可对比的不整合界面和最大海泛面。研究认为四川盆地洗象池群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并且厘定了盆地内各分区间的层序地层对应关系。在建立全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发现洗象池群地层分布呈西薄东厚的楔形体,其中遂宁-乐至-资阳以西缺乏洗象池群沉积。层序格架内有利储集层的分布明显受控于层序界面,其中颗粒滩相主要发育在高位体系域。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研究了扬子地台北缘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灯影组及下寒武统下部岩家河段的微古植物组合特征。初步建立了Ⅰ、Ⅱ两个微古植物组合,分别与陡山沱村阶和灯影峡阶相对应,分析了微古植物组合在地层划分与对比及在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划分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依据小寨寒武系剖面层序调查资料综合分析,将小寨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划分为9.5个三级层序(三级旋回)及相应的副层序组(体系域),可为广西碳酸盐岩类寒武系层序地层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河南西部寒武系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主要有1、采获了许多重要的三叶虫化石,以此基本统一了划分意见,确定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为:下寒武统辛集组、馒头组;中寒武统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上寒武统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2、明确了辛集组时代为早寒武世中期,并以辛集组作为寒武系底界,以凤山组顶部产Mictosaukia的细晶白云岩作为寒武系顶界,之上产牙形石“Acodus”oncotensis,Scolopobus restrictus的含燧石条带细晶白云岩为下奥陶统冶里组。统的划分,以Redlichia绝灭及Ptychoparid类大量出现的毛庄组底界作为中、下统分界;而中、上统分界划在崮山组产Blackwelderia这一层泥质白云岩或泥灰岩之底;其下白云岩划归中统张夏组。3、初步建立了20个三叶虫化石带。  相似文献   

16.
大量茨康类压型化石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含煤地层延安组中被发现。本文根据叶外部形态和表皮构造特征,首次发现拟刺葵属的苦戈维尔叶亚属Phoenicopsis ( Culgoweria),并建立了鄂尔多斯拟刺葵(苦戈维尔叶)(新种) Phoenicopsis ( Culgowaria) ordosensis sp.nov。新种代表了该亚属在我国中侏罗世的第一个化石记录,为研究其地质、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研究该类植物在欧亚大陆中侏罗世的多样性增添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17.
1986年我们首次在辽南发现类水母化石和藻类化石,并在大林子组浸泡出小壳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辽南地区寒武系/震旦系界线的确定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同时丰富了该区古生物学内容。类水母化石在兴民村组中段页岩层极其发育,初步鉴定主要种属有:多环辽南水母(新属、新种)Liaonanella Multicyclica Liu et Yang(gen.et sP.nov.),平盘辽南水母(新属、新种)L.Planodisciformis Liu et Yang(gen.etsP.now.),环带金县水母(新属、新种)Jinxianella Zonata Liu et Yang(gen.et sP.nov.),甘井子金县水母J.ganjingziensis Liu et Yang(gen.etsP.nov.),棋盘磨大连水母(新属、新种)Dalianiaqipanmoensis Liu et Yang(gen.et sp.nov.)。宏观藻类化石主要产在葛屯组的页岩层中,化石是:chuaria circularis Walcott,Tawuiadalensis Hofmann。关于这次发现的蠕虫化石、可疑小壳动物化石等正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18.
多重地层划分是测制岩石地层地质图的理论基础。在地层学研究中,首先建立岩石地层单位序列,然后才有可能详细地研究各个岩石单位在不同地点以及在整个延展范围内的古生物学特征和时限。作者依据这一原则,重新讨论了辽宁东部以往划分的一些岩石地层单位——上前寒武系兴民村组;寒武系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以及辽北上前寒武系凡河群——的重新划分和命名。  相似文献   

19.
碳同位素地层学是寒武系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豫北驴驮沟剖面碳酸盐岩地层进行碳同位素分析发现,驴驮沟剖面寒武系鼓山阶(Drumian)底界附近的碳酸盐岩的δ13C值分布于3.1‰~-1.7‰之间,δ18O值分布于-3.9‰~-9.4‰之间。δ13C、δ18O之前的非协变关系指示碳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鼓山阶底界附近δ13C表现为负漂移演化趋势,漂移幅度为3.0‰,最低值为-1.7‰,出现在三叶虫Proasaphiscus首现位置15 m之下。出现负漂移的位置和负漂移的幅度与华南湘西王村剖面、美国犹他州Drum Mountains等剖面的鼓山阶底部的负漂Drum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DICE)一致,表明DICE负漂移具有洲际对比意义,可作为寒武系鼓山阶划分和对比的工具。负漂移峰值处岩性为位于青灰色页岩之间的薄层灰岩夹层,超覆于鲕粒灰岩之上,因此,寒武系鼓山阶底部附近的DICE负漂移对应于苗岭世早期的海侵时期。   相似文献   

20.
吕梁山区的前寒武纪地层研究开展较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王竹泉、孙建初等曾进行过调查,但未做系统划分。1958北京地质学院山西实习大队对吕梁山开展全面的1:20万填图,将该区下前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界河口群、吕梁山群、野鸡山群、岔上群、黑茶山群五个群,初步建立了该区前寒武纪地层格架,后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1:5万填图、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山西省岩石地层》(武铁山等)及本世纪初开展的1:25万填图,逐步建立起较为清晰的地层格架,即新太古界界河口岩群、古元古界吕梁群、滹沱系岚河群、野鸡山群、黑茶山群、中元古界汉高山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