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265个AFLP标记、127个微卫星分子标记、37个EST-SSR标记和16个RAPD标记(共445个标记)对大头鲤/荷包红鲤抗寒品系的F2代雌核发育群体44个个体进行基因型检测,构建鲤鱼(Cyprinus carpio L.)遗传连锁图谱;利用软件WinQTLCart2.5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体重和体长两个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共检测到与两个与体重性状相关的QTL,分别定位到LG24连锁群(qBWh-24-1)和LG20连锁群(qBWh-20-1)上,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7.98%和20.05%;检测到两个与体长性状相关的QTL,分别位于LG2连锁群(qFS-2-1)和LG20连锁群(qFS-20-1),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5.69%和12.69%,4个QTL的加性效应均为负值。  相似文献   

2.
建鲤与黄河鲤的RAPD分子标记及其杂交优势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RAPD技术对建鲤、黄河鲤及其杂交子代进行了遗传分析,筛选的33个引物共扩增出155条带,其中多态性片段为105条,片段S18-1600、S472-300具有种的特异性,可作为鉴别建鲤与黄河鲤的分子遗传标记。建鲤、黄河鲤及其正、反交子代群体内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8240、0.7921、0.7920、0.8569,黄河鲤与正交F1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反交F1变异最小。正交F1、反交F1与亲本(建鲤、黄河鲤)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2233、0.2436、0.1749、0.2026,说明子代均继承了较多的建鲤的遗传物质。分析了子代与亲本的RAPD标记类型以及各类型的条带数。应用PIT标记系统测定了子代的杂种优势并探讨了优势产生的遗传机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12月龄多鳞鱚(Sillago sihama Forssk?l)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筛选适用于选育的主要形态性状。【方法】测定12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表型参数,通过通径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估计主要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结果】12月龄多鳞鱚13个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表明,体高(X1)、体厚(X2)、眼径(X7)、体长(X10)和背鳍前长(X11)对体质量(Y)有明显的直接影响;除体长外,其他生长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均小于它们对体质量的间接影响,同时,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相关分析表明,上述5个主要性状是体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体长对体质量的单独决定系数最大(0.331),5个主要性状对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为0.928。建立的以主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为Y=-13.339+2.913X1+3.352X2-4.467X7+1.473X10+0.763X11。【结论】体长、体厚、眼径、体高和背鳍前长等5个主要性状是影响多鳞鱚体质量的核心性状,其中体长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刺鳅(Mastacembelusarmatus)形态性状和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方法】运用差异显著性分析、主成分分析、R-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测量分析了248尾珠江流域野生大刺鳅3个可量性状和25个标准化形态性状。【结果】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在方差均呈齐性(P0.05)的性状中,下颚长/头长和L1-3/体长这两个标准化性状达到显著水平,L1-2/体长、L2-8/体长、L3-4/体长、L3-5/体长、L4-6/体长、L5-6/体长和L7-8/体长等12个性状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主成分分析中,提取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7.169%,结合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刺鳅个体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头部、鱼体形态和尾部3个方面。通过逐步判别分析法从248尾大刺鳅的25个标准化形态性状中筛选出16个性状,建立性别判别方程,对雌、雄群体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69.2%。【结论】雌性与雄性比较,头部和躯干部较长,眼间距较宽,体高较高;而雄性与雌性比较,上下颚较长,尾部较长,体长较长  相似文献   

5.
罗氏沼虾体长和体重的一些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DeMan)]体长和体重的一些遗传参数:在体长为11.040±0.122(cm)、体重为42.258±1.740(g)时,雄体大于雌体。此时,体长与体重有显著的直线相关(r=0.912,P<0.01)。体重对体长的回归直线为W=13.056L—102.019,其中雌性为W=8.315L—55.311.雄性为W=16.17lL—134.406。罗氏沼虾体长的同类相关系数为0.0475,体重的同类相关系数为0.047716。  相似文献   

6.
南海区拖网方目网囊选择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科学地确定南海区拖网网囊的结构和适宜网目尺寸,于2000年11月24日-12月20日在南海北部珠江口以外海域水深36-70m拖网渔场,对4种不同网目尺寸的方目网囊进行了网囊套网式捕鱼选择性试验,获得了蓝圆Cuan(Decapterus maruadsi),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条尾绯鲤(Upeneus bensasi)等3种主要鱼种的选择性曲线,试验结果表明,4种方目网囊的数量平均逃逸率均高于重量平均逃逸率,网囊渔获的优势体长总是大于套网渔获的优势体长,蓝Cuan,多齿蛇鲻,条尾绯鲤之类的圆体鱼类比扁体鱼类更易于逃出方目网囊。  相似文献   

7.
通过渐近体长(L∞),渐近体重(W∞)、生长系数(K)、初次性成熟年龄(Tm)、最大年龄(Tmax)、瞬时自然死亡率(M)和种群繁殖力(PF)等七个生态学参数的比较,研究19种淡水鱼类和15种近海鱼类的生态对策。根据r—选择和k—选择的典型特征以及各参数间相互关系的显著性,3种鲟鱼类属k—选择;牙鲆等5种近海鱼类偏向k—选择;青鱼、勒氏笛鲷等9种鱼类偏向r—选择;鲤、黄鲫等17种鱼类为r—选择。对r-k选择的资源特征及其对捕捞的反应做了分析,只有合理控制捕捞强度和起捕年龄,才能保护资源,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罗氏沼虾三群体间肌肉营养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饲养在相似环境下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三群体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比较,3个群体分别为浙江湖州的人工养殖群体(A)、缅甸引进种子二代群体(B)和“南太湖1号”杂交群体(B-+)。结果表明,3个群体粗蛋白含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B-+群体(17.57%)、B群体(16.65%)、A群体(15.88%),但三群体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群体的粗脂肪含量为2.04%,显著高于B群体的1.24%(P〈0.05)。3个群体中,B-+群体的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和脂肪酸中的EPA+DHA含量均为最高,且必需氨基酸指数最高,为68.06;相比之下,A群体的上述各项指标值均较低。可见,以上三群体中杂交种群(B-+)的肌肉营养品质较优,而人工养殖群体(A)的肌肉品质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
蛤蜊科3种贝类16SrRNA基因片段及ITS2核苷酸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PCR技术分别扩增连云港及启东沿海蛤蜊科的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和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3种双壳贝的16SrRNA基因片段和ITS2核苷酸序列.测序后用DNAstar软件分析了核苷酸差异。结果显示:三种贝类16SrRNA基因片段长度相同,均为306bp(去除引物).核苷酸存在多态性。共有45个变异位点,54个核苷酸发生了变异。全部为碱基置换。西施舌与中国蛤蜊此片段核苷酸的同源性为88.9%.与四角蛤蜊的同源性为88.6%.中国蛤蜊与四角蛤蜊的同源性为90.6%。三种蛤蜊ITS2序列分别为390bp(西施舌)、441bp(四角蛤蜊)和466bp(中国蛤蜊)。存在长度多态性.ITS2核苷酸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西施舌与中国蛤蜊的同源性为70.9%-71.1%,西施舌与四角蛤蜊的为70.5%-71.0%。中国蛤蜊与四角蛤蜊的同源性为88.1%-88.8%。ITS2序列分析结果与16SrRNA基因片段分析结果一致.2种分子分析法均显示中国蛤蜊与四角蛤蜊的亲缘关系近。  相似文献   

10.
1、硇洲——徐闻近海用刺网捕获的大黄鱼主要体长组和主要体重组春汛为351~460毫米和801~1350克,秋汛为381~470毫米和701~1250克。最小体长、体重春汛为275毫米、301克,秋汛为241毫米、251克。最大体长、体重春汛为510毫米、2300克,秋汛为503毫米、2150克。 2、体重与体长的关系式: 春汛 Wt=1.6345×10~(-4)lt~(2.6008) 秋汛 Wt=5.5012×10~(-4)lt~(2.4065) 计算结果表明,同一体长,秋汛的个体比春汛的个体稍重。 3.大黄鱼的生长型适合于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所求得的各参数值为: 春汛 1~∞=510.67 K=0.3605,t_0=-0.5071。W~∞=2388.41,K=0.2375,t_0=-1.8234。秋汛 1~∞=563.81,K=0.3186,t_0=-0.0623。W~∞=2300.46,K=0.3540,t_0=-0.2642。 4.大黄鱼的生长速度、体长的增长速度以0龄为最大,随着年龄的增大,增长速度逐年减少;体重的增长速度,开始缓慢,随后逐年增大,至增大到最大增长速度之后则逐年减少,拐点年龄春汛为2.80龄、秋汛为2.84龄。 5.年龄组成,春汛为2~5龄,以3、4龄为主,占75%;秋汛为2—6龄,以3、4、5龄居多,占76%。 6.摄食强度,春、秋两汛均以O.I级居多。这可能与产卵期间不食或少食的习性有关。 7.从采样的性腺观察,大部分均为正在产卵的个体,产过卵的也占一定比例。雌雄比,春汛为1:1.52,秋汛为1:0.78。  相似文献   

11.
数量性状位点的相对选择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采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遗传力条件下数量性状位点的直接选择(DSQ)和以表型为基础的选择(TBS)在10个不重叠世代中的选择反应以及DSQ相对于TBS的优势。结果表明,在10个世代中DSQ的选择进展在几乎总是大于TBS的选择进展,说明DSQ较TBS具有优越性;但DSQ的相对选择效率(RSE)会随着世代数的增加而呈现较迅速下降的趋势,单个性状情况下RSE则呈直线下降的趋势。随着选择代数的增加,DSQ将失去其优越性,TBS在遗传进展上将超过DSQ。  相似文献   

12.
进行不同温度和不同规格人工养殖的乌苏里江唇(Hemibarbus labeo)耗氧量(MO2)、耗氧率(WO2)和窒息点(SO2)的初步测定。结果表明:水温16-28℃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耗氧率、耗氧量和窒息点都表现出增大的变化趋势。温度和耗氧率的回归方程:1龄鱼体重11 g的为WO2=0.0142T-0.0863(R2=0.9617),2龄鱼体重60 g的为WO2=0.0138T-0.1121(R^2=0.97);温度和窒息点的回归方程:1龄鱼体重8 g的为SO2=0.0298T-0.1891(R^2=0.977 8),2龄鱼体重40 g的为SO2=0.048 8T-0.402 5(R^2=0.999 7)。体重20-100 g范围内,水温25℃时,随着体重规格的增大,耗氧量逐渐升高,耗氧率逐渐减小。体重和耗氧率的回归方程为WO2=0.7825W-0.2898(R2=0.947 4),体重和耗氧量的回归方程为MO2=0.7837W0.7097(R^2=0.991 6)。唇鱼的昼夜耗氧率(水温25℃,体重72 g)有一定的变化趋势,早间4-10时耗氧率较高,平均在0.332±0.046 mg/(g.h),午间11-19时中等,在0.287±0.030 mg/(g.h),晚间20-3时较低,在0.251±0.029 mg/(g.h)。  相似文献   

13.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从20对西大西洋笛鲷(Lutjanus campechamus)的微卫星引物中筛选适用于红鳍笛鲷(L.erythopterus)、勒氏笛鲷(L.russellii)、紫红笛鲷(L.argentimaculatus)和约氏笛鲷(L.johnii)基因组分析的微卫星引物,分析4种笛鲷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生。经反应条件的优化,从20对引物中筛选出17对可稳定扩增出特异片段的引物。通过测序证实扩增产物含微卫星位点后,以该17对引物对4个种的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16对可在约氏笛鲷、勒氏笛鲷、紫红笛鲷基因组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分别有65%、65%、60%呈现出种内多态:15对可在红鳍笛鲷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并且全部呈现出种内多态。四种笛鲷中,红鳍笛鲷的多态性最高,高度多态基因座占检测座位的66.67%;勒氏笛鲷的多态性最低,低度多态基因座占43.75%。获得3个种间特异性分子标记。用风和DA两种方法计算4种笛鲷的遗传距离,构建了系统发生树。  相似文献   

14.
根据r-选择和k-选择的典型特征以及通过渐近体长(L∞)、渐近体重(W∞)、生长系数(K)、初次性成熟年龄(Tm)、最大年龄(Tmax)、瞬时死亡率(M)和种群繁殖力(PF)等七个生态学参数值分析,可以判断3种鲟鱼类种群为典型k-选择。应用平衡产量模式计算改变瞬时捕捞死亡率(F)和渔业补充年龄(Tc)时的产量变化,同样证实3种鲟科鱼类为典型的K型种群。作为渔业管理对策是严格控制捕捞强度,以保护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5.
取体长为11mm的斑节对虾苗和刀额新对虾苗体长为6.1mm,经暂养数天后,分别在不同盐度的水中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虾苗适应低盐度十分广泛。刀额新对虾苗可比斑节对虾苗适应更低的盐度。斑节对虾苗在从盐度23.18直接降至盐度6.21时,成活率仍可达70%。当虾苗饲养在盐度18.54时,直接放水至海水盐度5.1,成活率为85%。当虾苗在从盐度25.13逐渐淡化到盐度1时,成活率仍有20%~40%。但是,考虑到体重的增重率,虾苗最佳饲养盐度为13.8。刀额新对虾苗从盐度23.18的海水直接放入盐度2以下的海水中,成活率仍有56.7%~63.3%。如果逐渐淡化海水,可在盐度<2时正常生长。在盐度8.96左右饲养,其体重增重率最佳。上述这两种虾适于河口低盐度地区养殖。在有条件的养成场适当降低盐度,有利其生长。  相似文献   

16.
用SAS统计软件拟合了大鳍的体长生长方程和体重生长方程:Lt=79.5(1-e-0.0533(t+2.0982)),W=3370(1-e-0.0533(t+2.0982))2.7744,并估算了其自然死亡系数M、捕捞死亡系数F。应用Beverton-Holt模式,研究了嘉陵江水系大鳍的资源状况,为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用多元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法,分析20种海藻喂养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no)幼鲍所得的生长数据,所得的因子载荷矩阵中的第1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61.71%,饵料干重、湿重与幼鲍体长、体重增长均呈正相关,干重与幼的生长的关系(0.9412)较之湿重(0.7633)更为密切;根据正交因子得分的高低,排列出幼的摄食几种海藻时的饵料效率高低的顺序为:裙带菜→爱森藻→刺松→孔石莼→育叶藻→蜈蚣藻→…;与试验和调查结果对照,幼鲍喜欢摄食的藻类,也是饵料效率较高的种类;灰分对幼鲍的生长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幼鲍的生长不需要多量的粗脂肪。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3-01-01~2021-11-01期间甘肃甘东南及邻近地区(32°~36°N,102°~106°E)地震目录中的11 659次地震震中位置数据,使用硬聚类方法中的K-means和软聚类方法高斯混合模型GMM聚类方法对地震原始目录以及地震精定位目录的空间位置进行聚类分析。为确定最佳聚类数,使用AIC和BIC模型选择法,最终将原始目录和精定位目录分别聚类成6个和14个地震群。结果显示,精定位地震目录和GMM聚类方法结合可以更好地从地震大数据中找到具有不同空间分布特征的地震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fuscoguttatus)、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tukula)及杂交子代的形态差异。【方法】测量3个石斑鱼群体的20个形态性状,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聚类分析表明,杂交子代与父本蓝身大斑石斑鱼距离较近(2.436)。主成分分析构建了6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9.355%、16.722%、12.345%、7.941%、6.450%、5.599%,累计贡献率为88.413%;用6个主成分构建的三维空间散布图中,杂交子代与蓝身大斑石斑鱼存在重叠。判别分析筛选出6个贡献较大参数,分别为D8(背鳍前端基部至腹鳍基部长/体长)、D3(眼径/体长)、D5(体高/体长)、D2(吻长/体长)、D14(胸鳍基部至尾鳍基部长/体长)、D17(臀鳍前端基部至尾鳍长/体长),建立分类判别函数:Y1=1678.062D2+5095.854D3-1794.945D5+1947.116D8+1396.611D14+168.858D17-701.386,Y2=1456.128D2+4466.451D3-1338.855D5+1832.817D8+1201.842D14+259.712D17-678.894,Y3=1755.784D2+3972.479D3-1454.481D5+1679.688D8+1372.581D14+139.714D17-665.639,综合判别率为98.51%,所建立判别函数可快速区分3个石斑鱼群体。【结论】棕点石斑鱼雌性与蓝身大斑石斑鱼雄性的杂交后代在形态上更接近于父本,为两种石斑鱼杂交育种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复平面上两个亚纯函数f(z)与g(z),若IM分担{∞},它们的一个导数IM分担1,则或者f(z)≡g(z),或者满足代数方程R(f,g)≡0,其中R(ω1,ω2)=ω^n(ω-1)^m-ω2^n(ω2-1)^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