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2004~2010年北太平洋鱿钓船队生产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以海表温度(SST)1℃、海面高度(SSH)为1 cm、叶绿素a浓度(CHL-a)为0.1 mg/m3的间距,分析作业产量、CPUE与SST、SSH、CHL-a的关系,得到柔鱼渔场适宜环境因子范围,并将生产数据和环境数据匹配组成样本集,建立北太平洋柔鱼空间分布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2011年环境数据预报柔鱼渔场,并与2011年实际生产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6~10月各月实际作业位置落入基于频度统计方法预报渔场的概率达90%以上;而BP模型预报的平均精度为79.2%,最低精度为52.5%。基于多环境因子的频度统计柔鱼渔场预报模型优于神经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3-2011年渔汛期间我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海域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洋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SST)和海面高度(SSH)等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和作业次数作为中心渔场指标,以月份、经度、纬度、SST和SSH为输入因子,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中心渔场预报模型。比较14种不同结构的BP神经网络模型,以CPUE作为中心渔场预报指标的BP模型均较佳,其拟合残差范围为0.004 0~0.005 5,平均值为0.004 7;而以作业次数作为中心渔场预报指标的BP模型,其拟合残差范围为0.009 3~0.011 6,平均值为0.010 4。输入因子为月份、经度、纬度、SST和SSH,输出因子为初值化后的CPUE,网络结构为5-4-1时的BP神经网络模型为最佳,其拟合残差为0.004 025,该模型可用于阿根廷滑柔鱼中心渔场的预报。BP神经网络方法可为准确渔场预报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3~2004年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调查结果,对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海水表层温度(SST)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9月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场主要集中在40.5°N~44.5°N、151.5°E~158°E,SST为10℃~19℃,捕捞群体以中大型个体为主;各月最高产量及最大CPUE时的SST各不相同,渔场的形成和丰度与亲潮和黑潮的势力强弱及其分布密切相关。经K-S检验,结果表明,各月SST与产量及样本平均体长、平均体重的差异均不显著。这些渔场可作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兼作渔场。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0年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的生产统计和表温资料,按经纬度1°×1°进行统计,并用渔业地理信息软件MarineExplorer4 .0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 1~5月阿根廷滑柔鱼分布中心集中在45°S、60°W附近海域。各月产量和平均日产量有较大的变动,其中以2~3月为最高。1~5月作业渔场的适宜表温范围为7~14℃,并经过K S检验。但各月的适宜表温有所不同, 2月为11 ~12℃, 3月为10 ~12℃, 4月为8 ~9℃, 5月为7 ~8℃。在表温比往年稍偏高的作业海域,有利于渔场的形成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5.
东海中南部海域锈斑蟳渔业生物学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1998—1999年东海区虾蟹类调查所获的部分锈斑蟳样品与1998~2004年在东海拖虾作业与蟹笼作业等周年逐月渔获物中采集的锈斑蟳样品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东海锈斑蟳渔获群体的甲长范围为26~105mm,甲宽范围为36~165 mm,体重范围为5~610 g,雄性个体平均要略大于雌性个体;周年雌蟹略多于雄蟹,性比为1∶0.94,繁殖期为7~12月,繁殖高峰期为8~10月,不同个体怀卵量在113 867~1 594 167粒之间;调查海区10月开始出现幼蟹,5月生长加速,最小抱卵个体的甲长为60 mm,甲宽为85 mm,体重为110 g。另根据1998~1999年调查资料分析得知:锈斑蟳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渔场以南水深60 m以内海域,中心区分布在闽东渔场,渔期为11月~翌年2月,是舟山、长江口渔场三疣梭子蟹汛期结束后,蟹笼、流刺网作业的又一主捕对象。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2年7—11月(1—19周)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鱿钓作业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海面高度数据,分析了以周为时间单位的柔鱼产量重心空间分布及其规律,结果表明:第1—7周柔鱼产量重心主要集中在海面高度距平值SSHA0的海域,第8—11周柔鱼产量重心的优势范围同时包含SSHA0及SSHA0的海域,第12—14周主要集中在SSHA0的海域,第15—19周集中SSHA0的海域;7—11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洄游过程分布在不同海面高度的海域中,且海面高度特征值差异明显,这可能与黑潮延伸区海洋锋面、上升流等活动剧烈有关。  相似文献   

7.
2004年北太平洋柔鱼钓产量分析及作业渔场与表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5~11月我国鱿钓船在北太平洋生产数据,结合表温资料,按经纬度1°×1°的格式,利用Marineexplorer 4.0软件作图进行柔鱼钓产量及渔场与表温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5~7月在160°E以东海域作业,产量较低;8~10月在150°~160°E海域作业,为生产作业的产量高峰期,占总产量的62.5%;11月在150°E以西海域作业,产量也较低。在150°E以西海域CPUE最高,150°~160°E中部海域次之,160°E以东海域最低。作业渔场的适宜表温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各月适宜表温分别为:5月12~14℃;6月15~16℃;7月14~16℃;8月18~19℃;9月16~17℃;10月15~16℃;11月12~13℃。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1998-1999年东海区虾蟹类调查所获的部分锈斑蟪样品与1998—2004年在东海拖虾作业与蟹笼作业等周年逐月渔获物中采集的锈斑蟳样品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东海锈斑蟳渔获群体的甲长范围为26—105mm,甲宽范围为36—165mm,体重范围为5—610g,雄性个体平均要略大于雌性个体;周年雌蟹略多于雄蟹,性比为1:0.94,繁殖期为7-12月,繁殖高峰期为8—10月.不同个体怀卵量在113867—1594167粒之间:调查海区10月开始出现幼蟹,5月生长加速,最小抱卵个体的甲长为60mm,甲宽为85mm,体重为110g。另根据1998—1999年调查资料分析得知:锈斑蟳主要分布在长江口渔场以南水深60m以内海域,中心区分布在闽东渔场,渔期为11月-翌年2月,是舟山、长江口渔场三疣梭子蟹汛期结束后,蟹笼、流刺网作业的又一主捕对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资源密度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为二长棘犁齿鲷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8月4个航次的北部湾渔业资源调查航次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AdditiveModel,GAM)研究二长棘犁齿鲷与遥感海表水温(SST)、叶绿素a浓度(Chl-a)、海表面异常(SLA)和水深等海洋环境因子,以及经纬度等空间因子的关系,利用渔场重心分析资源分布及迁移特征。【结果与结论】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资源密度春夏季高于秋冬季,以春季最高。GAM模型对资源密度偏差的总解释率为51.6%,影响资源密度最重要的因子为SST,贡献率为25.9%,其次为纬度、SLA和Chl-a,贡献率分别为11.3%、9.4%和5.0%。二长棘犁齿鲷资源密度分布重心为季节性移动,秋季到冬春季从北部湾西南海域向北部湾东北部海域迁移,夏季向西南方向折返。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2年5~7月东南太平洋秘鲁外海(探捕海域在83°W~87°W、10°S~14°S)鲯鳅资源的探捕调查资料,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秘鲁外海鲯鳅的叉长范围为31~121cm,优势叉长为30~50cm,占57.4%;在个体大小的空间分布上,探捕海域北部比南部个体略微偏大;雌性叉长(l)与体质量(m)关系式为m=5×10-4·l2.236 2(R2=0.940 5;n=104 9),雄性为m=5×10-4l2.209 6(R2=0.958 0,n=851);雌性鲯鳅比例稍高,占55.2%。探捕海域鲯鳅鱼资源密度较高,CPUE值范围为2~23.6 kg/(人·h),平均为11.6 kg/(人·h);不同区域资源密度有所差异,其中CPUE最高的区域在84°W~86°W、12°30′S~13°30′S附近;探捕期间6月份的最高平均CPUE为16.37 kg/(人·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