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历法,《尚书尧典》中云:"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它是指用日、月、星等天文现象来描述、认识时间。在古代天文学中,中国传统天文主要做的就是历法,历经朝代更迭,共制定了102部历法。清朝最后颁行的历法名为《时宪历》,从字义上看就是以时为法,可见历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上次聊了五帝及三代时期的天文历法,通过那些甲骨残片记载的古老天文与蚌骨砌摆的龙虎星斗,领略了“人人皆知天文”的时代。 此篇则是利用我们心灵中的“望远镜”,透过云雾弥漫的时空,将镜头锁定在秦汉之交动荡时代的史景烟尘,管窥战国末年经秦至汉初之天文历法发展变化的几个荧屏画面,在沧桑巨变时遗留在断简残绢及漏帛损瓦中的片言只语中,阅读华夏的古雅文明……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中国古代计时系统中的时间单位及其换算。详细讨论了宋代(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达的历史时期)对回归年等基本天文常数的测算和昼夜时刻的定授。结合宋代历法,分析宋代气朔、没灭、日出晨昏等各种时刻的计算方法。指出:在宋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时间系统,它包括定时授时系统、观象测时系统和历法计时系统。  相似文献   

4.
元朝的纬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等为了修订历法,进行了许多天文实测工作并创制了多种新的天文仪器.公元1279年的大规模的纬度测量就是其中的一项工作.这次测量在27个天文台和观测站上进行,地理纬度从 15°到 65°.本文对这次测量的方法、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谢懿 《天文爱好者》2009,(12):20-23
木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岁星”。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12年,正好与地支相同,因此得名。这一特性使得木星成为了天空中一个巨大的时钟,具有纪年和修订历法的重要意义。此外,中国古代还认为木星与农业之间有着特殊的联系。《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一段文字讲道(大意):  相似文献   

6.
在本文上篇,将简说那位撰写廿四史中第一部史书《史记》的史官、天文学家司马迁,还有那部史书以外的、有系统简述天文历法的典籍《淮南子》及作者刘安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国天文学纵观中国历史,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传说在4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的尧时代,羲、和两兄弟接受尧帝的委托观测恒星并编制历法。这个远古传说可以说明中国天文学的久远和古代帝王对天文学的重视。那么为什么古代帝王如此重视天文学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皇帝统治国家的需要。拿日全食作为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认为,日全食的发生是因为天狗吞食了太阳,这是一个重大的灾难,对国家稳定很不利。所以,皇帝迫切需要知道日全食何时发生、在何地发生以及是如何发生的?其二,皇帝需要建立完整的天文系统和精确的历法,指导国家臣民的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8.
乱世五胡烟尘纷纷落去,南北两朝烽火渐渐消熄……开国皇帝隋文帝统一天下,散落各方的天历明星,多凝聚天朝而各展才华,于隋唐时代,放射出天文历法发展的奇光异彩……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天文历法的置闰方法判断《黄帝内经》历法是一部阳历,因此寻找早期历法中出现的阳历,发现《吕氏春秋》中的月令体系是阳历。比较其他学者对《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分析,认为内经的成书年代应在秦汉之际。在此过程中,发现《吕氏春秋》十二纪的天象并不是该书成书的年代,推断是由于历史上月令的持续应用,现在看到的月令中的天象实际上是以东汉时期的天象记录为基准,上至公元前620年,下至公元900年的长时间观测记录的整合。  相似文献   

10.
壮族属于崇龙民族的后裔,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历史上是否有过独立的天文历法,今天已成了未解开的谜,甚至连传统的新年也已经被遗忘。本文从实地调查入手,结合文献材料进行对比,确定出其传统新年就是流传至今的六月节,时间在大暑节气附近,源于夏至节气演变而来。另外,推测其历法属于阴阳历系统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1.
李勇 《天文学报》2007,48(2):256-268
“干支回推法”是针对中国历史时期所特有的干支材料而设计的新天文年代学方法.以一组假设的材料为例,系统地给出了该方法的完整求解过程.指出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准确高效,能有效地处理某些年代学难题.此外,除材料的公历日期外还能将当时的历法细节一同迭代解出.  相似文献   

12.
在前文《天历初识·聊四》中粗浅地言及了星纪与太岁躔步的十二辰次之运、行历示时对应的天干、地支等话题。在我国天文历法古籍中,星象之运和所对应的天干、地支又与五音十二律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13.
张健 《天文学报》2012,53(4):299-307
利用授时历法和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对中国历代天文志记录的荧惑(火星)守列宿、四星聚、五星聚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5条荧惑守列宿,正误率分别为49%和51%.如果把荧惑留、留守、在某宿等运动形态也考虑为守的范围,共有95条,其正误率分别为56%和44%.12条四星聚正误率各占一半,即50%.11条五星聚正误率分别为82%和18%(其中含五星并见).并对错误记录的原因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古代的独特创造,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通过圭表测影,已能确定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的时刻。战国时期,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4个节气。在西汉初年的典籍《淮南子·天文训》中,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备。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了《太初历》,历史上首次把二十四节气完整地订入了历法,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祖冲之(429~500)·天文大事·纪念祖冲之逝世1500周年———《祖冲之科学著作校释》序○席泽宗  编者按: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卒于齐东昏侯永元二年(公元500年)。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得到圆周率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之精确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是编制《大明历》,首先将岁差引进历法,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另外他还打破19年7闰,采用391年中有144个闰月的新闰周。祖冲之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在音律、文学方面颇有成就,并略通各种机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历法中可以找到反映行星亮度情况的观测资料.在许多古历法中有行星初  相似文献   

17.
五星运动的观测与研究是古代历法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检验历法疏密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深受古代天文学家重视.《汉书·天文志》和《续汉书·天文志》记载有具体时间和位置的五星运动约160条.利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对诸条进行计算、验证、分析与研究,并将正误结果用图和表反映出来.结果表明:160条记录中绝大多数是准确和比较准确的,占77.5%.错误的仅有36条,占22.5%.此外,160条行星运动记录中,其中有3种典型的或者说特殊的运动形态,即"守"、"合"、"犯"的运动分别占总数9%(14条),14%(22条)和29%(46条).对这3种特殊的运动形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结果列于图表中.研究表明:汉代的行星运动记录为观测实录,至于36条错误记录,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后人对观测资料加工、整理、编辑和出版时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分野是中国古天文以及术数论中的重要概念,是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天、地对应关系.通过对正史等相关史料的分析研究:(1)认定岁差不是引发十二次二十八宿分野中分星变化的主要因素,经对16种文献的计算表明,文献分野体系中的分星变化与岁差的符合率小于26.7%.(2)分星变化受十二次划分均匀与否、分野概念演变、历法因素及观测精度,甚至包括文献作者的主观因素等的影响,这在地方志中表现犹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2007/2008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将中国首架南极望远镜阵CSTAR和自动天文观测站到运送到Dome A进行天文选址和天文观测,这是中国天文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国际天文办期待与注目的重大事件,同时也是中国天文界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20.
回回司天台     
回回司天台阎林山在中华文明史上,曾有过两个回回司天台,一个是元朝上都回国司天台,另一个是明朝南京聚宝山回回司天台,在元明两代长时间内,闪烁着伊斯兰文化的灿烂光辉。上都回回司天台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掌权时,就曾征召回回天文家扎马鲁丁等人,讨论天文历法、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