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模拟超新星演化时,考虑非奇异一奇异夸克相变因素,与没有考虑奇异相变的情况相比,得到了更强的激波.这可能是奇异相变增加了星核区对流不稳定性所致在本文的计算环境里,一阶奇异夸克相变的结果使具有128MO铁星核的WW(88)模型爆发,打破了瞬发机制只能使约1.1MO铁星核模型爆发的上限,并支持了戴子高等人所作出的奇异夸克相变能提高超新星爆发机会的论断.  相似文献   

2.
在模拟超新星演化时, 考虑非奇异奇异夸克相变因素,与没有考虑奇异相变的情况相比, 得到了更强的激波.这可能是奇异相变增加了星核区对流不稳定性所致. 在本文的计算环境里,一阶奇异夸克相变的结果使具有1.28 M铁星核的WW(88)模型爆发,打破了瞬发机制只能使约1.1 M铁星核模型爆发的上限,并支持了戴子高等人所作出的奇异夸克相变能提高超新星爆发机会的论断.  相似文献   

3.
强作用对奇异星观测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子高  陆炎 《天文学报》1995,36(2):165-172
奇异星是类似于中子星的曲奇异夸克物质组成的致密天体。本文研究了夸克这间的强作用对奇异星观测效应的影响。我们认为:(1)中子星转变为奇异星的行为是一种大的周期突变(glitch)现象,这种现象取决于夸克间的强作用;(2)强作用使高温奇异星的振动阻尼也有效,这可能是驱动超新星爆发的新机制;(3)强作用加强了高温情形下奇异星和中子星在转动上的差别,奇异星的最小周期比中子星的小。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II型超新星瞬发爆炸模型中的铁星核在坍缩、反弹和激波传播过程中的对流不稳定性.发现在铁星核内区出现中子指状对流,外区出现Schwarzschild对流,而在声速点和中微子俘陷球之间的过渡区出现Ledoux对流.在0.74-0.91M间的区域是对流不稳定的活跃区域.  相似文献   

5.
张昊  徐仁新 《天文学进展》2005,23(2):144-168
奇异滴,即质量较小的奇异夸克物质团块,有关它的研究涉及物理学的多个重要分支.如果存在奇异滴,人们对暗物质组分和致密星体结构的认识将会改变,强相互作用的研究也会有新的途径.已经有若干实验结果表明宇宙线中可能含有奇异滴成分.因此,研究宇宙线奇异滴的产生、传播及其与地球大气作用过程等是非常重要的.将重点围绕上述几个问题,综述目前奇异滴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II型超新星瞬发爆炸模型的对流不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II型超新星瞬发爆炸模型中的铁星核在坍缩,反弹和激波传播过程中的对流不稳定性,发现在铁星核内区出现中的指状对流,外区出现Schwarzschild对流,而在声速点和中微子俘陷球之间的过渡区出现Ledoux对流,在0.74-0.91M⊙间的区是对流不稳定的活跃区域。  相似文献   

7.
假设超新星在坍缩过程中,当物质达到超核密度状态后,在临界密度下发生夸克相交.用WW(88)初始模型在有夸克相交情形下对坍缩反弹和激波传播作了模拟,重点讨论了夸克相变对转移能量的影响.在适当的临界密度下发生夸克相交,可以增加转移能量从而得到更强的激波.  相似文献   

8.
夸克相变对Ⅱ型超新星转移能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假设超新星在坍缩过程中,当物质达到超核密度状态后,在临界密度下发生夸克相变。用WW(88)初始模型在有夸克相变情形下对坍缩反弹和激波传播作了模拟,重点讨论了夸克相变对转移能量的影响,在适当的临界密度下发生夸克相变,可以增加转移能量从而得到更强的激波。  相似文献   

9.
胡剑  徐仁新 《天文学进展》2002,20(2):158-166
简要介绍了近几年来裸奇星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包括裸奇异星表面的电学性质和辐射机制,夸克表面存在的一些可能天体物理后果(如射电脉冲星的漂移子脉冲现象和软γ射线重复源的超Eddington辐射现象)等。这些研究结果对从天文观测上区分中子星和奇异星、证认奇异星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最近Gentile等研究了超新星核区从核物质到夸克物质的一级相变.沿着他们的工作,本文研究从两味夸克物质到三味夸克物质的相变过程.我们发现相变时标小于10-7秒.超新星的中心温度和核区的中微子总能量明显增大,这不仅会增加超新星爆发的成功机会,而且会提高复活激波的能量,同时会影响新生中子星的冷却.核区存在Schwarzschild对流.  相似文献   

11.
一个小质量恒星形成区的物理和动力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VLA的观测,我们在猎户座分子云区,发现了11个小质量分子云浓度核。它们的平均有效半径为0.03pc,平均质量为3.5M⊙,分布在呈丝状母云南北走向的轴线上,在浓核区3'的范围内,测到有5kms^-1pc^-1的速度梯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个核区的慢速转旋。根据我们的NH3(1,1)的观测资料,并与尘埃的毫米波连续辐射和红外辐射比较,我们认为这个区域的大部浓核是还没有星核的年轻分子云核,正处于  相似文献   

12.
利用VLA的观测,我们在猎户座分子云区,发现了11个小质量分子云浓核。它们的平均有效半径为0.03pc,平均质量为3.5M⊙,分布在呈丝状母云南北走向的轴线上。在浓核区3'的范围内,测到有5kms-1pc-1的速度梯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个核区的慢速转旋。根据我们的NH3(1,1)的观测资料,并与尘埃的毫米波连续辐射和红外辐射比较,我们认为这个区域的大部浓核是还没有星核的年轻分子云核,正处于热动能与自引力的平衡阶段。  相似文献   

13.
1994年1月5日日面上产生的1次1N/M1.0耀斑爆发,射电1.42GHz高时间分辨率观测也同时接收到,在小爆发过程里瘵有53个脉冲信号叠加在连志辐射背景上,是很罕见的现象。在AR7646的黑子前导区域,5日有2处新浮的小黑子对,磁场分别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磁场对奇异星模型中夸克直接Urca过程的中微子能量损失率的影响,首先改进了弱场条件下的近似计算方法,这一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弱作用过程.在甚强磁场下,严格地计算Urca过程的中微子能量损失率,结果显示辐射率强烈地依赖于磁场,与磁场的二次方成正比,更重要的是对温度的依赖关系不同于弱场及没有磁场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15.
参加了Flares22和Max'91国际联合观测之后,我们处理了三个频率(1.42,2.84,3.67GHz)和四个频率(1.42,2.00,2.84,4.00GHz)或(1.42,2.13,2.84,4.26GHz)快速采样射电望远镜的观测资料。结果除了发现射电爆发源的局部区域中存在有射电辐射的第四种基本分量而外,还在微波爆发快速精细结构中发现了三种基本时间单元。其量级分别是:0.1秒>τ1≥1毫秒;1秒>τ2≥0.1秒;100秒>τ3≥1秒。尽管出现在各自基本时间单元内的FFS事件的形态及特性各自不同,但是,叠加在射电爆发背景之上的特性,构成了它们的共同属性。三种基本时间单元的确认,对于研究微波快速活动的精细时间结构,划分FFS事件的种类找到了根据。三种基本时间单元的研究,对于深入探讨产生FFS源的ECM理论,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给出 11颗中等贫金属星-1.3 5[Fe/H] ≤-0.6的观测资料,确定了这些样本星的恒星大气参数,得到了这些星中14种元素的丰度.讨论了各类元素丰度比随金属丰度的变化。α元素(Mg、 Si、 Ca、 Ti)相对于铁均表现超丰,每一金属丰度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弥散.大部分的铁峰元素(V、Cr、Ni、Cu)也相对于铁超丰,不随[Fe/H]而变化,而[Mn/Fe]则随金属丰度的增加而增加.[Na/Al]在[Fe/H]>-1.1的样本星中表现超车,在[Fe/H]<-1.1的样本中却明显过贫.  相似文献   

17.
为统一解释伽玛射线暴(简称伽玛暴)与暴后再活动,提出了一个新的伽玛暴中心引擎模型一“奇异星-NDAF”模型(NDAF:Neutrino Dominated Accretion Flow,中微子主导吸积流),并计算了奇异星周围NDAF的结构.与其他中心致密天体不同的是,奇异星会向吸积流反馈以中微子为载体的奇异化相变能量.不考虑NDAF与奇异星的摩擦,结果表明:奇异星周围NDAF的结构对吸积率非常敏感;当吸积率大于0.18 Mo.S-1时,“奇异星-NDAF”模型能统一解释伽玛暴与暴后再活动,这个范围大于无摩擦的“中子星-NDAF”模型能统一解释的范围;在统一解释的情形下, “奇异星-NDAF”模型湮灭总能量的分布非常宽阔,当吸积率大于0.3 M0.S--1时,湮灭总能量大于1051 erg;最后,当吸积率大于0.3 M0.S-1时,“奇异星-NDAF”模型的湮灭光度超过同等吸积率下“黑洞-NDAF”模型一个多量级,有利于解释某些光度极大的伽玛暴.  相似文献   

18.
分析北京天文台1998年4月15日观测到的一个太阳微波M型爆发事件.M型爆发实质上是Ⅲ型爆发的一个次型,它由两个连续的U型爆发所组成,即爆发源在同一个磁环中由于磁镜的作用而连续往返运动后的轨迹,但是在低时间分辨率(0.2s)记录资料中却是 U型爆发的形态.因此高时间分辨率(8 ms)的记录资料能更准确地反映M型爆发源的真实运动情况.对比组成M型爆发的两个U型爆发,可以看到,该磁环很可能处在下降的演化阶段.最后讨论该磁环可能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核物质和奇异夸克物质, 仅由两味夸克构成的轻夸克物质(即ud夸克物质)有可能更稳定. 而对于由这三类物质构成的典型物质集团, 研究发现如果ud夸克物质具有较大的对称能, 那么其物质团会在特定大小(重子数$A\approx1000$)时最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 就可能存在由ud夸克物质团和电子构成的致密矮星, 即ud夸克矮星. 通过进一步研究这类ud夸克矮星的结构可知: 相较于传统的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白矮星, ud夸克矮星通常具有较小的半径, 而被正常物质覆盖的ud夸克矮星的半径则在它们之间, 这与最近观测到的质量和半径都异常小的白矮星相符.  相似文献   

20.
1994年1月5日日面上产生的1次1N/M1.0耀斑爆发,射电1.42GHz高时间分辨率观测也同时接收到,在小爆发过程里伴有53个脉冲信号叠加在连续辐射背景上,是很罕见的现象。在AR7646的黑子前导区域,5日有2处新浮的小黑子对,磁场分别成细小磁流管平行和交又状态,是产生爆发的根源;脉冲信号是微耀斑在射电方面的瞬时辐射现象,由耀斑连续产生微能量释放而出现,单个的能量释放为(0.3—3.3)×1010焦耳。在能量释放过程里,非热电子加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