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CINRAD-SA双偏振雷达资料在降水估测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超  胡志群  胡胜  张扬  李珊珊 《气象》2019,45(1):113-125
对基于水平反射率ZH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的降水估测综合法R(C)进行了改进,并对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2016年2次飑线和2次台风降水过程的Φ_(DP)使用小波分析进行滤波处理,在此基础上使用变距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K_(DP)的值。分别使用R(C)和R(Z_H)法对2次飑线和2次台风降水过程进行降水估算,将估算结果和雨量计小时雨量进行了对比,并将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对于飑线类型降水,R(C)法对5 mm·h~(-1)以上的降水估测精度要好于R(Z_H)法,且降水率越大,R(C)法优势越明显,当降水率≥20 mm·h~(-1)时,两次过程R(C)法比R(Z_H)法的平均相对误差(RE)降低了17. 2%,平均绝对误差(AE)减少了1.89 mm,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减少了1.66 mm;(2)对于台风类型降水,R(C)法对5 mm·h~(-1)以上的降水估测精度也好于R(Z_H)法,当降水率≥20 mm·h~(-1)时,两次过程R(C)法比R(Z_H)法的平均RE降低了33. 19%,平均AE减少了3. 95 mm,平均RMSE减少了4.05 mm;(3)对于飑线和台风两种类型降水R(C)法都明显改善了降水率较大时的R(Z_H)法低估问题,但R(C)法在降水率10 mm·h~(-1)时也存在低估,可能是由雨滴谱资料观测误差导致拟合的系数偏小或雷达硬件造成的观测偏差等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IPTA监测圣佩德罗湾港口地表时序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D-InSAR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由于火山、地震等引起的地表形变监测,然而受时间失相干和大气延迟等影响,该技术监测地表沉降形变的精度只能达厘米级。本文以美国圣佩德罗湾港口为研究对象,采用干涉点目标分析(IPTA)技术,选用二维线性相位模型对时序差分干涉相位图迭代回归分析,逐次去除大气延迟、DEM误差以及噪声等的影响,最终提取出准确可靠的形变序列相位信息。结果证明IPTA技术对长期微小的地壳累积形变探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且IPTA技术在实现效率和数据存储方面都优于常规的PS-InSAR。  相似文献   
3.
文昌B凹陷古近系低渗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定量评价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口盆地文昌B凹陷的油气勘探已经进入古近系中深层领域,低渗储层是制约该领域油气勘探的关键。该区低渗储层物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处于定性阶段,主控因素不明确是导致"甜点"储层难以预测的关键。针对这种现状和难点,在系统分析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岩心实验分析和钻井统计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储层物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评价,确定了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及权重,从而综合预测出有利储层的分布区。结果表明:珠海组储层物性主控因素为胶结和压实作用,恩平组储层物性主控因素为沉积作用,文昌组储层物性主控因素为沉积和压实作用。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在地质模式的指导下精准预测了重点层段恩平组的优质储层展布,并指出D9-9构造和D9-10构造发育"甜点"储层,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该项研究成果对文昌B凹陷乃至整个珠江口盆地西部低渗储层领域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生态环境良好、区位条件优越、海洋科学技术水平领先,具有高质量发展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的巨大潜力。但福建省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文章分析了福建省产业领域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重建设轻运营和经费投入较少等问题,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升质量效益、...  相似文献   
5.
为查明文昌B凹陷油气富集差异性的原因,基于断裂展布和形成期次、构造样式组合、构造演化和断层活动的差异等标志,建立了差异伸展- 走滑机制,识别出19洼为伸展- 强走滑、14洼为伸展- 中等走滑、30洼为伸展- 弱走滑。差异伸展- 走滑作用控制了优质烃源岩的展布和供烃方向,控制输导体系类型和运移动力,提供物源通道和改造储层,还控制了圈闭类型和力学性质。进一步深化了走滑增压理论,基于先存断裂形态、伸展应力场右旋演化和应变差异,建立了走滑增压圈闭识别方法,识别出S型增压、右行左阶增压、斜交型增压3种走滑增压构造。研究表明,文昌B凹陷的油气富集受伸展- 走滑构造背景、源- 运时空配置关系所控制,强—中等走滑变形、发育优质中深湖源岩的文昌19洼和14洼是油气富集区。该研究成果成功推动了文昌凹陷近期的多个勘探发现。  相似文献   
6.
采用开源的java编程语言,基于Internet技术的B/S架构(Browser/Server结构),根据避难场所经纬度信息设计并实现了地震信息应急避难场所系统建设。该系统提供吉林省应急避难场所规模、位置、容纳人数等信息,实现快速定位,结合百度地图直观呈现,最终实现了对吉林省全省境内所有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汇总展示,可以让公众最大限度地了解吉林省内应急避难场所的分布、作用和基本功能。实现信息综合查询服务功能和科学化管理,从而为震后高效安置和救助灾民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可以提高地震应急公众服务能力,完善科学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4年6月和10-11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采集的168尾秋刀鱼样本,基于耳石微结构并结合基础生物学数据,鉴定了秋刀鱼的日龄,推算了孵化日期,并建立了生长模型和生长率。研究发现:耳石微结构从核心到透明区边缘,轮纹宽度由宽至窄,亮度由暗至明,标记轮多分布在透明区。日龄范围为204~549 d,优势日龄组为231~290 d和381~470 d,日龄最小个体体长207 mm,体质量39 g,日龄最大个体体长291 mm,体质量131 g。孵化日期为2012年12月至2014年4月,孵化高峰期出现在1-3月和8-10月,初步推算秋刀鱼主要分为春生群和秋生群产卵群体。体长和体质量生长模型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体长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别为0.224 mm/d和0.000 88,绝对生长率随着日龄增加而减小。体质量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别为0.293 g/d和0.003 25,最大绝对生长率(0.504 mm/d)和最大相对生长率(0.004 86)出现在351~400 d。  相似文献   
8.
1960-2009年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气候变化(英文)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Based on the daily data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f 10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1960 to 2009, we calculate the monthly and yearly surface humid indexes, as well as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According to the data,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n inter-annual, inter-decadal, summer monsoon period and winter monsoon period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are indicated as follows. (1) In general, the southwestern Sichuan Basin, southern Hengduan Mountains, southern coast of Guangxi and northern Guizhou are the areas where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past 50 years. As for the decadal change,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80s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has presented a decreasing trend, while the 1990s is the wettest decade and the whole area is turning wet. In the 2000s,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rises quickly, bu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reduce. (2) During summer monsoon period,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s growing, which generally occurs in the high mountains around the Sichuan Basin, most parts of Guangxi and "the broom-shaped mountains" in Yunnan. It is distinct that the altitude has impacts on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during winter monsoon period, the area is relatively wet and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s decreasing. (3) During summer monsoon period, the abrupt change is observed in 2003, whereas the abrupt change during winter monsoon period is in 1989. The annual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variation is a superposition of abrupt changes during summer monsoon and winter monsoon periods. The departure sequence vibration of annual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s quasi-5 years and quasi-12 years.  相似文献   
9.
李耀宁  李艳  李珊珊 《气象科技》2011,39(3):348-351
通过北京市朝阳区一般气象站地温日常观测实例,重点分析了自动气象站铂电阻地温传感器性能不良的数据异常特征和当月报表处理方法,简要分析了地面观测场维护不当对质量控制数据的影响。分析发现,铂电阻地温传感器性能不良直接引起自动站地温数据异常,表现在自动站和人工站差值不稳定或增大,报表数据处理要根据当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地温场土壤热力性质不均一、地温表放置不当和周边环境变化都会造成质量控制数据的误差,需要观测员在操作过程中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莺歌海盆地DF1-1-11井有孔虫生物地层与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ODP184航次及2008年"国际地层表"等研究成果,对莺歌海盆地基准井DF1-1-11井岩屑地层(630~3508 m)的有孔虫定量分析资料进行研究,建立可靠的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格架,并通过对钻井中有孔虫丰度、分异度、浮游比例、组合特征及古水深估算分析,讨论了DF1-1一11井中中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